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土豆饽饽火锅及其他

精品 【绿野散文】土豆饽饽火锅及其他


作者:萍踪屐影 进士,11031.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7发表时间:2012-10-17 14:14:24


   最近一些时候,在农家院饭店用餐,多次点餐土豆饽饽。土豆饽饽等,就是把马铃薯洗净,然后在钉出眼的铁皮制成的“插子”上磨碎成面,再把土豆面中的水挤压出去。挤出在水中沉淀出一部分淀粉,群众又称粉面子,再选用其中一部分揉进土豆面里。用土豆面做饽饽犹如白面、玉米面做皮包馅,称为土豆饽饽,犹如白面包子,玉米面包子。每次土豆饽饽摆上餐桌,都要引起我一番回忆。
   青少年岁月,家境贫寒,生活条件很差。每年秋后,母亲常用土豆饽饽改善伙食,每次用餐犹如过年。土豆饽饽和贫农相连,是田园生活的写照,有时又是贫穷二字的代名词。如今,黑乎乎的土豆饽饽走进酒楼,摆上席面,走进商业化的行列,别有风味,别有风情,是另一番天地。比较一下,那情景和我青少年时代吃土豆饽饽犹如过年的情节完全不同,感慨之下填了一首回忆式的词。
   监江仙
   数点童少新鲜事,难忘土豆饽饽。
   黑在清洁趣味多。
   餐桌摆好时,薯香薯气约。
  
   半蓝原料唯怕少,付予“擦板”磨
   出积水,道风格。
   试问辛苦者,落汗最快活。
   那时生活困难,没钱购置土豆加工用具,平民百姓都是自家用剪子把小铁皮剪出个“标准”大小,用钉子逐行钉出眼,然后让木匠制个框,把铁皮嵌在柜台里。这就是群众称呼的“插子”,用以把土豆磨成粉的工具。
   土豆饽饽的馅通常是以酸菜为主的菜团子,偶而放些熬过油的猪肉“油梭子”,滋味好极了。母亲有时加些粉条。粉条先煮,再用刀切碎,也放到馅里,适当多放些盐,吃起来调胃口,更让人难以忘怀。
   酸菜是嫩江两岸越冬贮存的腌制蔬菜。秋天,把秋白菜在大锅里的热水浸泡一下,然后排列式的装到大缸里。一口大缸可以装三五十棵大白菜。大约装到缸的三分之一的时候,需要在白菜上铺一层布或麻袋,人站在上面反复踩。如此大体需要3次。白菜放到高出水缸一、二层菜的高度。有的人家一次放盐,有的人家多次放盐。白菜装满缸以后,上边压一块或几块大块石头。白菜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就有变化。当酸菜缸中出现白色悬浮物时,群众称呼为“白补”也即后来知道的小球藻,白菜便成为酸菜,可以食用了。
   小球藻浮在酸菜缸水面上发展很快。大多数人家不停地用水舀子把小球藻捞出来扔掉,少量人家当生水喝掉或参与发面。这样面蒸出来的馒头松软可口。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为了填饱肚子,报纸大肆报道用小球藻制造代食品。小球藻一时成了抢手货。我当时在辽宁某地参加军队演习,并参加连队制造代食品,帮助驻地群众家庭用小球藻制造代食品,记忆深深。
   但是,哪位知道小球藻又是致癌物质!1973年,我在爱辉县革委会办公室工作,带领各公社供销社主任到河南省林县参观石板岩供销社。在县城近郊,忽然发现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道癌研究所”的院落。我请林县同志把车子开进研究所,探讨县城如何能设立国家级单位。不料,他们在介绍食道癌成因时,竟讲主要代表物是酸菜。我即刻大吃一惊,心脏砰砰地跳个不停。我从小就吃酸菜,年年有五六个月的时间,我们多方请教,企盼有个好消息。原来,林县的酸菜几乎都是速成的,一天即可产出酸菜,3天、7天、半月者皆有,和嫩江腌菜要一月有余的时间大不相同。我心中略略踏实一些。一个月那些致癌物在发酵过程中转化了,不存在酸菜致癌的可能性。不料,研究所同志介绍几种致癌物质后,在林县我知道指着缸中小球藻说那是造成致癌物质的罪魁祸首。在我的请求下,他们又细细的讲解了一番。我那时才认识了小球藻,心中又是一惊。在村里我知道小球藻竟然是健康的杀手,无形的罪魁。
   回到家中,我毫不犹豫地将酸菜缸中的小球藻全部捞出来扔掉。母亲说,小球藻越多,酸菜质量越好。我不相信母亲的经验,把致癌物质比较彻底地扔掉了。不料,过了六、七天,酯菜竟然烂了起来。这时,我才恍然。小球藻有充当添加剂的作用。吃酸菜已是北方人的习惯,不能不吃,只是用菜时多泡一会,多泡两次。几年以后,市场上出现了各种“酸菜剂”,代替了小球藻。酸菜缸中再也见不到白色的物质了。包土豆饽饽从此也放心大胆了。
   饮食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同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类型和生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嫩江两岸的饮食文化更多地受满族和达斡尔族影响。比如吃饺子,顺口溜“讲好歇着不如倒着,好吃的不如饺子”。人们把饺子做为最好的主食。每年春节前,利用晚上,各家相互帮助,一盆馅一盆馅地包饺子。边包边送到寒冬中冷冻起来。这种处理办法适应两个环境。一则零下三、四十度的自然环境。包出的饺子多用秸杆编成的“盖连”摆好,放在冰一样的寒风中,20分钟、半个小时基本“冻死”。多数人家用面袋子逐一装起来。盖连约有五、六个同时摆在院子里,散发着“热气”,散发着面香和肉香,月光下或星光下也是一道难得的北国风光。吃饺子是很讲究的一种饮食文化。另一个环境特点“耍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就是讲,从除夕开始,人们相互拜访、往来,开展各种活动,把时间用在交际上、欢乐上和生产计划上。“忙年”的时候,把主食准备出来,随用随取。冻饺子很适应这种人文环境。包饺子的同时,还要蒸一批粘豆包,后来蒸馒头,用以和吃饺子相互照应、调花样,调调口味。
   满族人“忙年”包冻饺子之外,还把菜肴做冷冻安排。杀年猪的时候,要吃白水煮肉和血肠,同时灌一批米肠,蒸一批扣碗。操作过程是先将一些猪肉和猪头、肝、肠收拾干净,一锅煮熟。除当场提供给亲友食用外,大多用以做扣菜。扣菜就是把满族特色菜白煮肉或白肉炖粉条、炖白菜,炖酸菜等一二十种炖菜,改用小碗承装,用蒸的办法处理,风味独特。蒸出来以后,将小碗逐一放在院子里冷冻。当“冻死”的时候,碗、菜分离。米肠就是在血中掺用半熟小米,煮出来也放在室外冷冻。这种冻菜满族人称为扣碗。正月、二月有客人时,将扣碗菜放回小碗里,在锅里热一热即可上席。米肠另有风味,切成小段,也放在锅里同时热一热,摆上桌面。米肠和血肠已经成为菜系在当地流行。这两种肠如今进入全国各大饭店、宴席,成为很受欢迎的佳肴。
   土豆饽饽是当地饮食文化的特点,冻饺子、炖菜、扣碗也独具风味。火锅涮羊肉是影响全国的饮食项目,更具有北方民族特点,具有游牧民族遗风。据讲,火锅源于满族先人女真人。那时,作战频繁,随军携带大批牛羊。战斗结束,部队边支吊锅点燃篝火边杀牛羊,边割肉下锅,满足部队的后勤需要,保证部队的饮食供应。随着时间推移,野外席地野餐,演变到室内餐桌上,篝火变碳火,吊锅变成大肚子火锅。调料由单项食盐演变成丰富多彩的锅底料。蘸料及其他佐料。皇宫、王府可用,牧场牧民和平头百姓亦可用,用在火锅里涮肉贵贱皆用,老少皆宜,应用范围犹如毛笔字小大由之。王府用料可以山珍海味,老百姓火锅可能是河鲜山崔,甚至只用猪、牛、羊肉加蔬菜,以土豆当调料。
   火锅进入清末,已经官场化、标准化,附有热源放在餐桌上烧煮烹调器皿。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讲究用铜火锅。“贵人”们用铜火锅,平民百姓也争找铜板自己砸出火锅。由于后来才明白的离子效应,铜离子和其他金属离子反应不同,味道大有区别。底层群众有相当多的人家,随便把铁盆、后来的铝盆甚至磁盆也放在碳火上,随便放些牛羊肉,放些蔬菜、野菜,甚至放些整条鲫鱼、鲤鱼,热热乎乎地举著,热热闹闹地碰杯,自有乐趣洋溢其中,呈现一种和谐大家庭氛围。
   现代运用的火锅形式进入了新天地。祖国东西南北各尽风骚。“能源”大多改用“电”。依然称为火锅。为了和碳火锅分别,或自报家门称电火锅。火字变成象征各地火锅遗风。有的地方顽强地坚持用碳当能源,据讲滋味不同于电火锅。为了适应这种不成立的理论和感情,仍有火锅酒店专用碳火,赫然用条幅公告,宣扬特色。
   运用火锅,大体分3部分,即锅底料、锅料和调料。似乎这是规律性的常识。按“原则”办,按习惯办,各地都有特色。电视中多次报道成都的火锅,以麻、辣、烫为特色。我和老伴多次在成都、重庆和学者们坐在火锅旁,品尝川味火锅,真是又麻又烫。火锅是北方人的专利,何以成都讲首创?大半指的就是麻、辣、烫风味。
   南方的广州又一种风情。我多次地那里作客。火锅底料全是海物,肥大的海龟“边子”,厚实的海参真是难得的鲜美。锅料中也很有地方性。牛羊肉不多,当地特产颇多。蔬菜不切割,整叶下水;活虾、活鱼等直接在锅中涮来涮去,以活为其特点,以鲜当其特点。锅底料、锅料、调料等以地方化为特点。北方人很难体会南方火锅的真谛。
   其实饮食选用火锅形式用餐比起煎、炒、烹、炸、煮简单多,省时、省力,既可以当菜用又可以做主食,难得饭菜一体。这些特点,特别受欢迎。嫩江周边应用火锅较早,似乎在清朝已经遍及两岸。但推敲起来,普及范围只能在当时“小康”之家。电火锅出现以前,使用火锅必备铜火锅和碳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不是清贫之家都能具备的。那时,冬天用火锅,随便放些猪肉或牛羊肉,或鸡肉、野味,再分别放些酸菜、土豆、白菜、山野菜和豆腐、粉丝,或放几个鸡蛋,几块血肠或鱼片、河蟹等。小酌之时,举杯换盏,边饮洒边喝锅汤,满脸出汗,助洒兴。或者用火锅小饮,直接煮冻饺子,或面条、面片等面食。吃火锅实用化、生活化、百姓化。
   记得,伯父多次讲过几个火锅故事。伪满时期,他在四海堂学徒。入冬后经常加班,几乎天天夜餐吃火锅面条,滋味和家中煮面条就是不一样。吃一次火锅面条就是一次伙食改善。年节或加班的日子,伯父和师兄弟们参加老板的“火锅宴”,都是他们难忘的日子。锅底是鸡汤,每次都是鸡汤,每次都有狍子等野味。依伯父当年收入完全可能买一个火锅或请人砸一个火锅。但一直到他上世纪七十年代病逝也没有一个火锅。原来,日伪时期,市面没有铜的材料,货很缺。碳又被日本人控制,定量供应。伯父这等社会地位何以能得到“配给”!土改前后,能吃火锅的人家大多把锅收藏起来,不再以火锅展示地位和生活。此后,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谁还敢搞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火锅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也有例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在黑河地区建委任职。我的一位副手是清朝鄂伦春族库玛尔路的最后一任协领的孙子。他从小就跟爷爷吃火锅,直到50年代中期,据他讲,老协领用火锅很简单,先是如同炒菜呛锅,小油量加菊花。老人喜欢菊花味,喜欢“闻”。每次都是菊花锅。但下料时,必须先下锅几片肥猪肉,然后再放牛羊肉。但更多的时候有舒味,调料也比较简单,但必须有韭菜花,直到老协领去逝。鄂伦春族同胞见到他还用“打手”的清朝礼节请安。他们不定时地为老人们打些猎物送来。
   我见到火锅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火锅已经悄悄地在黑河当地人家“死灰复燃”,摆上餐桌。第一次参加火锅宴不知道如何涮肉,如何调料,弄出许多不是笑料的笑话。恰在此时,我工作调回嫩江。嫩江的火锅也正在悄悄进入一些老人家,似乎正在悄然走俏,似乎成为时尚。人们忘掉了土改时的破坏,忘掉了文化大革命扫“四旧”的疯狂。民以食为天了,我品出了滋味,品出了文化,品出了高雅,请小铁匠砸出一个铜火锅,自己家开始有火锅,一直留心火锅带出的饮食文化。如今自家饭桌上摆放了烧碳的火锅,如何不痛快。母亲理解火锅是涮肉加大炖菜。肉切的茫茫的,只需在翻滚的锅子汤中来回涮,不让放在汤中煮。菜却随便用,酸菜、白菜、冻菜、豆腐、土豆片、米肠、黄瓜,以及木耳、蘑菇、猴头和一些蔬菜都上餐桌。实在说,各类菜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请人用汤,用菜,十分吊人口胃。
   如今嫩江有几处专业化的火锅酒家,生意十分红火。几年前,我在王子火锅城席间即席,填了一首词,记述当时情景。
   小重山
   ——吃火锅
   锅底虾蟹分外清,
   席间海鲜味,韵无形。
   举著涮肉讲轻盈,
   小佐料,风味别有情。
  
   偶闻踏歌声,
   千年变幻史,语农耕。
   北风呼啸间,谁人听。
   寒冬里,满杯竹叶青。
  

共 47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开篇讲诉了土豆饽饽的制作。青少年岁月,家境贫寒,生活条件很差。现在的生活吃土豆饽饽跟以往的味道和情节都不同,感叹之极;土豆饽饽的馅通常是以酸菜为主的菜团子,接着讲诉了腌制酸菜的全过程,以及后来参加工作知道了酸菜缸中的小球藻是致癌的;饮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跟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经济类型和生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土豆饽饽是当地饮食文化的特点,冻饺子、炖菜、扣碗也独具风味。火锅涮羊肉是影响全国的饮食项目,更具有北方民族特点,具有游牧民族遗风。娓娓道来,通篇语言自然流畅,内容具体,舒卷得当,文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感情质朴。可见作者对嫩江的感情浓厚。欣赏佳作,问好。【编辑:猜不透的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18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12-10-17 14:21:57
  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那时候吃它为充饥,如今为了改变口味。欣赏美文!
秋心如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