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天涯小说】我的远征军经历

精品 【天涯小说】我的远征军经历


作者:马贵毅 探花,1646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52发表时间:2012-10-23 08:14:37


   官 焕 口述/田世松 整理
  
  
   官焕,又名官守朴,都江堰市崇义镇人,于1944年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驻印军学生教导队二队。
   抗战胜利后,就读于成都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国民党95军225师任职,1949年12月25日在灌县参加和平起义。
   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老人曾遭受不公正的评判和待遇,80年代才予以彻底平反。
   那年,我刚转入成都济川中学本部——1940年秋,我考入设在崇宁县唐昌镇成都济川中学分校——三年来我一直离家在外读初中。 我家在灌县崇义镇,我们官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有一大宅院,人称“官家花园”。
   我父亲除有田产外,在崇义街上还开有木器厂,在成都也有木材生意,交给我大哥在经营;我的叔祖是官兴文,时任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因主持修筑灌县城内三泊洞至蒲阳镇的环山河渠而扬名川西。
   这一利国惠民的水利工程为当时四川省主席赏识,特以他的名字,将该渠命名“兴文堰”。
   我们官家各房人皆引以为荣。我揣想,当初我父亲不吝钱财,执意供我上地方上最好的学校,也许就是希望我,日后学成归来,成为像叔祖那样的栋梁人材。可惜那时局,已不允许他存这样的美梦了。
   时值1943年末,在大后方抗战史上,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四川三台县的国立东北大学,历十余年离乡背井之苦,对日寇仇恨已到忍无可忍地步,该校历史系的三位男生,奋起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这爱国激情牵动全校师生,东大师生派代表专程到重庆,向国民政府递交《东大师生集体从军》宣言书,据报载:蒋委员长亲自接见师生代表,勉励有加,还当场宣布:所有从军师生将被送往印度,接受专门训练后,去滇缅前线同日本侵略者作战。
   国民政府乘势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军”、“打败日寇,光复中华”。短短几天,大后方的所有大中学校都沸腾了,掀起一个学生从军热潮。
   那天,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成华大学,还有私立铭贤学院等院校的学生,在南门外的华西坝集中,组成数千人的游行队伍,沿南大街、红照壁,穿过青石桥,转西御街、盐市口,直奔市政府,在门外高声呼喊:报名从军,赴前方抗日。
   市政府有官员出来,答复学生要求:回学校报名,统一去市三医院体检。当时我才15岁,年龄有点小,但我身高已有1.68米,体质也不低于十八、九岁的青年。我通过熟人,从学校开出一份初中五学期的修业证书,这样报上名,体检也顺利通过了。
   我满怀喜悦,告诉家住城南二巷的三姐和三姐夫。三姐夫在市机关上班,他没说啥,三姐却心情沉重,她说:不管怎样,应该首先告诉父亲。我说:等入伍后,出国之前我再回家告别,否则我走不了。
   谁知还没接到入伍通知,父亲先来了。
   我做出一副挨骂的样子,可是父亲没有斥责,还似乎通情达理,对我说:国家有难,从道理上讲,男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是人之大义;你才15岁,且未成年,何能担当如此重担?况且你大哥又多逆行,家业大有败在他手里的趋势。只有你渐渐懂事成人,可聊慰我心,我已近六旬之人了,能活多少时日且难预料……父亲说着,老泪纵横,咽不成句。我对大哥贪赌败家,也早有所闻。
   开学前,我去大哥公司取父亲吩咐他给我准备的学费,他竟输得光光的,付不出来。我多少能理解迈入老年的父亲的苦楚,但我从军的念头坚定不移,我宽慰他说:去不了多久,滇缅公路被打通,中国胜利在望,我就回来了,还可以继续上学呢!——现在大家踊跃报名上战场,我且成贪生怕死的人,日后有啥面目立于人世呢?父亲见说不通,便要我先回家,与母亲见一面后再走。我给一起报名的同学说定:如通知来了,先替我收下,最迟三天,我就返蓉。
   谁知回家后,父亲却把我锁在卧室,找了一大堆书放在写字台上,忿然说:好好给我读几天书,再来商量!我一看桌上的书,全是说的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从父,臣忠君”等等旧的说教,气得我绝食两天,以表示反抗;父亲也不进食,以处罚自己教子无能。最终由母亲出面,达成和解。说好明年长大一点,同意我再去参军。我退后一想,这次不走也罢,如硬性离家,留给父母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是捆在我身上的痛苦。的确,我依顺父母后,双老的高兴劲头,给那一年的春节增添了无尽的喜悦。
   第二年春,我考上成都南黄高中,这所学校属于战时疏散学校,地址在老西门,校舍简陋,连书桌都不够用,有时为了座位,同学之间争吵不休,甚至打架斗殴,这里根本不是一个求学之地。终于挨到六月,临近暑假时,学生中又发起从军行动,我毅然去了市政府报名参军。吸取上次教训,我正式穿上军装后,才去见三姐。三姐见挽留我已无望,只好又将父亲请来成都,与我这将远征的儿子见面。父亲仍是泪眼模糊,说:你一心要去,我也阻拦不了,只盼你们早日胜利,回家团聚,你要多写信回来……我一边点头答应,一边搂着四岁的四妹,鼻端也酸楚起来了。
   我被编入教导二团八连,在北较场开始基本军事训练。训练不到两个月,便接到空运出国的命令。出发的那天,一大早,市民和学生都来欢送。列队送行,锣鼓不息,爆竹连天,口号声此起彼落,直冲云霄。“祝我们的国魂——青年远征军旗开得胜”,“打败日本,光复中华”,“扬我中华国威,灭尔倭寇野心” ……我们这些学生军,心情特别激动,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多杀鬼子,保家卫国。
   在新津机场,我和同行的三十四名同学,登上一架有四个螺旋桨的运输机。飞机发动了,机尾排出的气流,将地面的沙石席卷而去,随着机身摆动,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然后离地起飞,徐徐升空。
   几分钟后,城市、乡村、公路、河流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足下。正是夏日的晴天,阳光灿烂,白云如絮,令人心旷神怡。
   大家都是第一次乘飞机,都贪婪地观看舷窗外的景色,就像饥饿的蚕虫贪馋在桑叶上,不肯将头抬起来一样。
   运输机经过昆明,也没停留,径直西飞。时间大约已过中午,我们感到一阵寒冷袭来,每个人都把新发的军毯裹上,但身上也感觉冷。舷窗的玻璃上,先是蔽上灰白的浓雾,随后雾又凝成水珠,最终是结成一条条冰凌。原来飞机正飞越在青藏高原上空。
   万米高空之下是称为“世界屋脊”的喜玛拉雅山脉。
   飞机时高时低,盘旋航行。下面不时响起高射炮炮声,这是在通过日寇占领区的封锁线。我们明白,在如此高空,飞机不会中弹,可心里还是一阵阵紧张。
   飞机一过喜玛拉雅山脉,就是异国领土,气温也逐渐回升,由寒冷最后变为酷热。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航行后,飞机终于降落在印度汀江机场。
   南亚热带地方风光呈现在我们面前,树的叶特别阔大,树的颜色更绿更深,还像涂上一层油似的闪亮发光。
   我们又渴又饥,无心赏景,都疲乏地躺在机场的草坪上,让火一般的太阳,烘暖近乎冻僵的身躯,慢慢恢复肌体活力。
   大约等候一个小时,一辆军用大卡车开过来,把我们送到驻印远征军新兵转运兵站。在那里才美美吃一餐晚饭,痛痛快快洗一个澡。最后,一位军士领我们去换新装。
   大家开始以为远征军的所有军需品都是美国货,其实并非如此。生活用品,如毛衣毛裤内衣内裤,甚至军便服、军礼服、蚊帐、雨具、餐具等都是英国制造,由英国驻印军拨给。而军械、军装、军靴、军毯等才是美国提供,所谓的美式装备,是指武器、弹药及士兵的外在着装。当然,与国内中国士兵的布衣草鞋和“汉阳造”步枪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了。
   离开转运兵站那天早晨,谁也不知道将要去什么地方。各人瞎猜:有说要去兰姆伽基地受训,有说赴战况正紧的缅北前线,还有说要去印度加尔各答,加强防守……我是队伍中最小年龄的兵,谈不上什么看法,只是在心里想:管它去什么地方,参加远征军是来打日寇的,哪里是战场都一样。从汀江火车站上车,列车行进一整天,傍晚时分,把我们带到一个大家都没有提到的地方——宜都。这是位于印度北部的一个边陲小镇,它毗邻缅甸西部,背靠荒无人烟的野人山。山麓下有一排排整齐的军用帐篷,一顶接一顶的圆型黄绿色屋顶。像一朵朵硕大无棚的蘑菇,从山脚一直到蜿蜒的江边,这就是我们远征军的训练营地了。
   我们这次一起来的一百五十人,编为驻印远征军新六军第十四师学生教导队第二队。队长叫徐骏,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少校军官。看上去挺精明、强干,特别注重仪表美丽。
   几天之内,将队员中凡不合身的军装一律剪裁,量身改制。他看着我,年龄虽小,却高大壮实,穿上美式黄咔叽军服,大小正合适。他称赞我,说我是四川兵中的“尖子”,我也暗自得意。
   我所在班的班长名叫王笃,疲高个子,山东人,很会游泳。他这个特点,对我记忆尤深,因为几个月后,他从伊洛瓦底江中要挽救我这个“旱鸭子”一条小命,令我感念至今。
   还有一名同班学员叫陶镛,是上海复旦大学一名肄业生,英语很好,比我年长四、五岁。他是“七?七”事变后,与他哥哥一起逃难到四川,因经济拮据,平时生活极俭朴。日后,我与他成为好朋友。临出国前,我父亲曾给我两万元法币,叫我带着备用。在宜都,我以50元兑换一个卢比,带的钱换400卢比。我送五十个卢比给陶镛,他却婉言谢绝。后来,我留下一百个卢比,揣在身上,其余的钱请队部替我保管。
   训练生活开始了。操场上从凌晨就开始的操练口令声,跑步声以及枪刺劈杀声,一直到黄昏才沉寂下来。教导队的步兵基本训练,是中美混合式。操场训练按中国的步兵教范,而刺杀和射击则由美国军人主讲和示范。每天下午两小时的战术讲课,是由一位三十多岁的美军少校任教,一名中国中尉作翻译。
   美国是“祖国”、“荣誉”、“责任”六字为教育军人的信条。从这位美国教官身上,我们就感觉到,他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他每天亲自驾驶吉普车,提前五分钟到达队部,风雨无阻。
   他说,作为一个军人,必须严格遵守时间,要养成习惯。
   我们同学中若有上课迟到的,他必须问明原因,追究责任。
   讲课时,他每讲一段后,要我们提问题,看是否消化了所授知识,有不懂的地方,他反复讲,直到同学都弄清楚为止。而且他态度和蔼,平等待人,恰与中国军队的一些中下级军官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的军官,对下属冷酷、严厉、一副老虎吓人的样子。
   比如,教二队有一名朱姓区队长,在队员面前随时都是满脸怒容,就是民间说的,像借他谷子还他糠一样,队员背后称他“恶老虎”。有一次半夜紧急集合,一位姓王的学员忘了将子弹盒系在腰上,被他检查发现后,竟重罚20大板,用竹扁担打屁股,伤者半个月才消肿和去完瘀血。
   国民党军队不废除体罚,还自认为是利大于弊,以后在国共两党的战争中,出现国民党军队中许多士兵反戈起义的事例,也不能不说与此行为有关系。
   我们的训练营地处于森林和沼泽地带,南亚的夏季炎热且多雨,因此蚂蝗和蚊子是无比厉害的天敌,如不小心被蚂蝗叮上,拨出如棒槌般粗细的蚂蝗后,伤口会流血如涌,如不及时止住,很短时间人就会毙命。
   听说有一个士兵巡逻时,去灌木丛中大便,同伴见其半晌未出来,走近草丛中寻找,才见他蜷缩成一具没有血的尸首——几只大蚂蝗叮在他身上,吸饱了鲜血,就像一只只紫色的茄子。而蚊子呢,咬人一口,肌肤肿起一个核桃大的包块,又痒又疼,还会被传染疟疾、脑膜炎等疾病。
   所以,我们每每进入森林演习,都在绑腿和胶鞋上浸上敌敌畏药水,以防备蚂蝗;戴上头罩,以避蚊虫叮咬。
   一个月后,师部决定从教二队抽调一批同学,去辎汽团学习驾驶技术。我早就有一个渴望:驾驶战车,驰骋战场,杀得日寇人仰马翻。我以为那才是我们青年远征军的真正形象。可是徐骏队长却不让我报名,他要把我留下来,理由是我思想单纯,头脑也机灵,应该培养成步兵骨干,而不只是做一个“车夫”。(当时部队里对驾驶员的蔑视称呼)我被说动了,从此,怀着当一名军官的朦胧幻想,一切都听从徐队长的意见。
   三个月的训练完毕后,谁知徐队长却调走了。我们教二队的队长由教一队的黄队长接任,教一队的学员大部份都分下连队,还剩下十来个人并入我们教二队。
   我的战车没有开成,而军官梦也破灭了。军队就是这么一个决无半点个人意愿和自由的组织,国民党的军队尤其如此。在自上而下的“一长制”制度下,大到战争胜败、小到个人升衰荣辱,往往都系于你所跟随的有权决定的那一个人而已。以后我在军中的命运会由黄队长决定,将会再一次证明这一点。
   留下的教二队继续在原地受训,我们的生活依然紧张而单调,只有星期日,才有些乐趣和闲暇。上午,打扫卫生,收拾内务及检查枪支弹药;下午,到营房附近玩耍,或到溪边洗涤,或到深潭游泳,一扫平常的严肃静穆气氛,将平常的烦闷也忘得一干二净。有一个星期天,我向黄队长请假,去宜都市区买手表和钢笔,并请陶镛随同,便于翻译。获准假后,我们俩象两只快乐的小鹿,蹦跳着往山下公路奔去。看到一辆美国军卡开来,我挥一下手,黑人司机笑嘻嘻地停下,让我们上车。在驾驶室里,我看到陶镛和司机用英语亲热攀谈,我一句也听不懂,心里直懊悔在学校没有好好学外语。

共 1147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首先声明:马贵毅不是本文的作者。我只是做了一些文字梳理工作。历史常常作弄人。关于“青年远征军”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知道的却很少很少。读着朋友的文字,就想:中国的热血男儿真是层出不穷,尽管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由谁掌控的。但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两个字:“爱国”。客观地看,“青年远征军”无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他们蒙受了太多的冤屈。一个行将就木的80多岁的老人,告诉了我们关于他的一段“青年远征军”的传奇经历。当年的蒋总统介石先生,为了美国老大的军援款项,发起“青年远征军”赴缅甸等地抗日的运动。于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小伙子就热些沸腾地上了前线。回顾历史,痛定思痛,我们什么都不说,只是这位为国效过力流过血的老人,现在无依无靠,在病痛中无语地活着,等待死亡。希望现在的人们读一读这篇文章。谢谢。【责任编辑:马贵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23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马贵毅        2012-10-23 08:18:05
  有些人是我们没有理由忘记的!
四川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
2 楼        文友:一盏茶心        2012-10-23 08:49:03
   【有人说,远征军战士,曾经死过两次:一次在战场上,一次在历史上。
   一个哲学家写道:“历史苛求个人,固然是个人的不幸,但是民族苛求个人,就是整个民族的不幸了。”
   今天,我们还能苛求官焕吗?我们真的要成为一个不幸的民族吗?】
   这样的文字读起来让我们感到沉重!
   问好马老,辛苦了!
3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2-10-23 10:33:28
  现在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少,贵毅为他们树碑立传应当倡导!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4 楼        文友:铁禾        2012-11-13 23:02:49
  忍不住要为这个作品献分,期待作者更精彩的文字出现.
铁禾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