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反  差

编辑推荐 反  差


作者:萍踪屐影 进士,11031.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51发表时间:2012-10-23 15:54:29

反差,词意原指照片、底片或景物等黑白对比的差异。差异在相对、相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因公前往今天的俄罗斯阿穆尔州的米哈依洛夫区党政机关所在地波雅尔科沃。在那里着实地接受了一次“反差”的洗礼。
   我较长时间地保持晨练。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长跑。波雅尔科沃前约一公里就是滔滔的黑龙江,与我国逊克县小丁子村相对。顺流而下,同逊克县城奇克镇拉斜相望。我沿黑龙江畔南望祖国长跑。
   波雅尔克沃区政府所在地为县级单位。但建成区和建筑物规模都比较小。全城除洗煤厂,只有党、政机关两栋两层办公楼。人口八千多人,是典型的边陲小城。城东有一条黑龙江小支流静静地向南流去。
   我的反差思维就发生在小支流畔。那里没有道路。我踏着钓鱼人和相恋男女踩出的小毛道从黑龙江畔跑来。离小城大约五百米,我忽然发现一座面向小支流的半身人头雕像。底座大约两米高。背后是小城东南的一片杂树林。我有些好奇,驻足端祥。人头像楞角分明,线条清晰,两眼鹰一般地目视前方,似乎很有性格。何许人也?我转到雕像后侧。底座正面刻有类似碑文的文字。在树阴遮盖下,我读起了俄文。啊,那上面讲的是波雅尔科夫。小城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这座小城的主人,是小城的奠基人。他是这个小城的象征。他,波雅尔科夫?真是波雅尔科夫?我又读了一遍。真的,真是波雅尔科夫。我脑海里立刻涌起沙俄年代那个侵略黑龙江的急先锋,那个吃达斡尔人肉不眨眼的刽子手。我再读一遍,没错。就是他!就是他给中国人民留下难以抚平的切肤之痛。
   脑袋“嗡”的一声,几乎成了空白。波雅尔科夫做为俄罗斯民族的象征,人们为他塑像,为他歌唱,为他纪念,这都是真的,活生生的真实。
   我没有俄文、俄语的本事。只是读书年代略记一、二,又在几十年的岁月流逝中忘到九宵云外。“碑文”中的俄文我可以读下来,却译不出原意。一股无名的“反差”之火油燃而起,涌上心头。情急之中,想起翻译。
   翻译听我介绍,先已目瞪口呆。他不期然地说了一句:真的?!
   何以不真?代表团的同志们都赶到波雅尔抖夫雕像前。眼见为实,真的。
   翻译急切地读着“碑文”。还没读完,他就高声地说:“就是他!一点不错。”
   中国人太知道波雅尔科夫了。几个同志大有怒不可遏的表情。有的人挥拳,有的人以掌击头。评论、抨击、批判,群情激奋。
   也许因为我是代表团的头头,职业约束着我。这时冷静下来。我请翻译逐句而译。他是外语学院的高材生,外事口的高手,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这点文字,对他只是小菜一碟,雕虫小技。不知何故,我就是记不住。本来我自信有记忆力强的优势,此刻却难以驱赶头脑中的译文空白。请翻译再译。如此者三。
   印象中,碑文介绍了波雅尔科夫的“丰功伟绩”,称赞他是“新土地”发现者。肯定他,赞扬他,雕像立碑纪念他。
   我记忆中,他原是雅库次克的书记员。在沙俄早期侵华过程中,他有许多个第一。例如,第一个官方派遣的侵华人员,第一个到达结雅河,又到达黑龙江口的刽子手,第一个吃达斡尔人肉的“吃人番”,第一个绑架人质,勒索貂皮和食物的强盗,第一个向沙皇献媚写报告的奴才……。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罄竹难书。
   但他又是英雄。俄罗斯人为他雕塑半身像,以他的名字命名区机关所在集镇,缅怀他,景仰他,永远神一般地将他供奉在他发现的新土地上。他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俄罗斯民族的一面旗帜。
   多么大的反差!谁黑?谁白?谁颠倒黑白?是非让谁裁定,让谁评论!让谁……。历史?强权?人道?
   存在决定意识。中国历史上写着波雅尔夫的劣迹罪行,俄罗斯大地上有纪念他的城市,歌颂他的艺术作品。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是世间两个强大的民族,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少有的两个大国,对波雅尔科夫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认识,留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国家利益?民族感情?
   “反差”这个词不知道是谁首创,煞费苦心。真是煞费苦心。反差?
  
   巧死了。那天晚间,我又遇到了另外一种形态的反差。米哈依洛夫区执委会主席晏请我们。他频频举怀,为两国的友谊干杯,为中国地方政府对该区的支援干杯,为在座的中国人和夫人们的健康干杯。觥筹交错。伏特加的浓烈把今天的我们拉近了。我也举杯,为友谊,为明天,为健康干杯。气氛和谐,充满了友谊,充满了感情色彩。
   历史上的刀光剑影作古了。咒骂和赞扬,屈辱和强权,往事和现实,都在伏特加浓浓的酒气中“合二而一”了。杯光酒气。
   大半是我想多了。区执委会晚宴的主食是精粉制做的面包。白的诱人,松软的令人喜欢。入口尤其令人叫好。我边吃边做比较。此前,我多次参加俄罗斯宴会。主食面包都是黑色酸咧巴。摆到桌面,乳酸气扑鼻而来,挑逗胃口;颜色却黑,黑的似乎有些褪色,没有精粉的明快、可人。同样是面包,同样是宴请,何以反差为黑白?
   我提的“课题”,在俄罗斯似乎是普普通通的常识,连学龄前儿童似乎也都明白。区执委会主席笑了。原来,我以前参加的宴会级别较高,配有高奶高营养的黑色酸面包制做技术复杂,波雅尔科沃没有人进入这个殿堂,不懂技术。
   这算是“编外”话题。黑色因其制做过程复杂,原料以大麦为主,颇有难度;酸味则是高营养的标志,具有助消化助吸收的功效,何以能鸿儒白丁同食!技术又难普及,老百姓多数望酸生叹,何时得享口福!
   我愕然。脑海中又冒出“反差”两个字。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两党“爆发”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论战。中国发表了九篇文章,时称“九评”。印象中,把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批的体无完肤,直到他下台以后。赫氏成为著名新编曲调“哭三尼”的主角。我们中国似乎已经非常强大,是世界革命中心,豪情满怀。记得,“九评”中讲苏联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困难异常,不得不吃酸咧巴,黑面包。主持写作班子者,地位显赫,在苏联生活多年,了解俄罗斯。这两者结合,令人深信不疑。加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哪里需要探讨黑白面包品位的优势、高低的区分、营养的差异!
   黑酸、白甜之间何以南辕北辙!何以天上人间?何以今是明非?翻手为云,复手为雨,弄的我们把假话当真相信了几十年,弄的我们以假当真,桌面上的心理十分狼狈。有民族需要吗?非也。善良的中国人在相信中、依靠中被愚弄了,被瞒天过海了,被地位、威望的光环骗了。让政治骗子骗了。这大半算是一种悲哀,也算是人们抨击的一种“政治”吧。
  
   离开波雅尔科沃当天的凌晨,我仍然长跑到黑龙江,最后一次隔江看一眼小丁子村。
   忽然,我发现有两只鱼船在主航道中方一侧撒网捕鱼。那娴熟动作一下子让我想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那里发生的中苏民间冲突。那时,苏联炮艇驱赶中国渔船,中国知识青年抗议苏方浅搁轮船……两国边民之间几乎兵戎相见。
   但是,五十年代,逊克县和波雅尔科沃是友好区县,领导人互访不断,妇联、共青团、少先队、劳动模范、公安人员往来交流,形同一家。小丁子村有急重病号用小船直送波雅尔抖沃。那个年代,亲密的比蜜月还密。
   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个口号叫“一面倒”。倒向老大哥苏联。相信老大哥,依靠老大哥。黑龙江有边无防,“幸福”地称为背靠沙发。但好景不长。从意识形态分歧开始,双方爆发了史无前例的举世大论战。你黑我白,你错我对地批判、表白。继而到大打出手,兵戎相见,你死我活,制造了严重的珍宝岛流血事件,新疆巴尔鲁克流血事件。波雅尔科沃与逊克县这对县区间的兄弟也变成敌对双方的冤家,在黑龙江上撕打起来。
   “一面倒”变成两军对垒,老大哥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背靠沙发变成反修前线,和平边境引来陈兵百万。……
   反差。由香变臭,由白变黑,由正面转为反面。
   如今,“解冻”了。地方政府之间,从边境贸易开始交往,握手言欢,齐眉举案,同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歌曲,又一番友谊,又一番亲密。中国人似乎不再矮半头,不再唯马首是瞻,不再看指挥棒。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东、河西,又河东,翻来复去。今天兄弟,明天敌人,后天又朋友。否定,再否定,变过来,变过去。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那次波雅尔科沃之行还有一位老同志。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作为逊克县委书记,多次到波镇。波镇只有一栋二层楼,为党、政合署办公地点。后来,又专为区委会建一栋两层楼。他亲眼见他们搬迁,见他们独揽大权,见党委小楼那里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不可一世。
   我陪同他故地重游。恰好那段时间是苏共刚刚解体。区委会的工作人员,从书记开始,全部被撵出办公楼,不许他们再使用国家的设施;停发所有人的工资,国家不再予以支付,……苏共好苦!党员好苦!地方党的领导人更苦!连吃饭都成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区委会办公楼门可罗雀。整个大楼只有一位老布尔什克看门。我们造访时,他正在一条长凳上说梦话。
   当年的门庭若市,今天的门可罗雀,也算是一种反差吧。

共 35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结构上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文章题记之后,用数个段落引出观点,紧接着用主题直插历史的星空,又从历史的回望中抽身而出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直面现实,最后一番议论回扣标题、题记,照应开头。使整个篇文章思路清晰,浑然天成。文章用例古今结合,详略得当。文章涉及的事例很多,但作者在叙述时详略得当,简洁不啰嗦,言简而意赅。此外还有对比和反问的运用,既有说服力,又有警策性。 【编辑烟波放钓】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12-10-24 06:57:36
  欣赏有理有据的文字。
秋心如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