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赫哲族美食

精品 【绿野散文】赫哲族美食


作者:一渔夫 探花,1511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49发表时间:2012-10-27 11:34:01

赫哲族是生活在我国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的少数民数之一,也是一个以捕鱼狩猎为生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独特食鱼方式,如柳蒿芽炖嘎牙子汤、炒鱼毛、汆狗鱼丸子、烤塔拉哈、削冻鱼片儿、杀生鱼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后三种。赫哲族这些独特的食鱼方式,不仅被生活在当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所接受,有些食鱼方法还传到了内地,在北方的一些大中城市饭店里也开始经营这些有着独特赫哲族风味的菜肴,以招徕顾客。
   ——冻鱼片
   冬天到赫哲族人家去做客,有两种食品肯定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烈酒和削冻鱼片儿。冻鱼片儿的制作过程十分简单,就是把新鲜的冻鱼皮剥掉,将鱼肉削成大而薄的片儿,蘸以韭菜花、醋及辣椒油等调和成的沾料食之。不过,可千万别小瞧这剥鱼皮和削鱼片儿两道工序,那可是衡量赫哲族妇女烹调技艺高低的一项标准呢!
   到了每年的十二月份,黑龙江下游的冰层可冻到一米多厚,渔民们开始在冰天雪地里挥舞着冰镩子镩冰眼在江上下冬网捕鱼了。为保持捕捞上来鱼的新鲜,不被寒风把鱼体内的水分抽干了。打上来鱼后,多次沾水反复地冻,使鱼的体外面结一层厚冰,当地人管这种冻鱼方式叫“挂蜡”。
   削冻鱼片儿前,先要把“挂蜡”的冻鱼拿到屋子里缓上。缓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根据屋子里的温度而定。时间短了,鱼皮没有化透,剥不下来;时间长了,又会使鱼肉改变颜色,显得不那么新鲜了。一般来说,缓冻鱼的最佳时间是鱼皮已经开始融化了,而鱼肉又没有化冻的时候,趁着冻,用锋利的渔刀将鱼皮割开,用钳子夹住,整张薅下来。削冻鱼片儿,以大而薄者为佳。家里来了客人,赫哲族妇女都会使出浑身的解数,尽量把鱼片儿削得又大又薄,一层层码在盘子里,笑盈盈地端个客人看,博得一片赞叹声后,再把冻鱼片端出去,放在寒冷的室外冻上,等到客人上桌喝酒时,随食随取。
   一般来说,削冻鱼片用的都是上大冻后新打的冷水鱼,最好是狗鱼和雅巴沙(乌苏里白鲑)。用这两种冷水鱼肉削出来的冻鱼片儿,洁白的质地上透着鲜红的血丝,使人赏心悦目,特别诱人食欲。用别的鱼削出来的冻鱼片儿,绝对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第一次吃冻鱼片儿,我颇踌躇了一会儿,迟迟不敢动筷。渔民语言笨拙,不喜欢多说话,只是热情地让吃让喝,并且一再告诉我,冻鱼片儿一点也不腥,劝我尝尝。怕拂了主人的一片盛情和好意,只好夹起一片,蘸着碗里拌好的沾料放入嘴里。谁知,冻鱼片儿入口即化,既鲜又凉,竟没有一点儿鱼腥味儿,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下酒好菜呀!
   这些年来,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汉族人受赫哲族人的影响,也开始吃冻鱼片儿了。可是他们没有赫哲族妇女的刀工,削出来的鱼片儿特别厚,无法入口,只好改用木工的刨子刨鱼片儿,名曰:“刨花儿”。
   “刨花儿”薄是薄了,可刨子必定是木工工具,不是厨房用具,移用于厨房去刨鱼片儿,总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让人看了不那么舒服。好赖那些操作过程都是在厨房里进行的,碍着客人的眼,也无伤大雅——必定是眼不见,心不烦嘛!
   一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越是生活在高纬度寒冷的地方,人们越是喜欢吃生冷的食物,越是喜欢喝高度的烈酒呢?在黑龙江下游生活了近三十年后,我终于了解了他们。这种“冰”与“火”,凉与热而形成的巨大反差,不仅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是这样,生活在北海道的大和民族,还有生活在北极圈内爱斯基摩人也是这样。寒冷的天气,不仅造就这些民族所特有的饮食方式,也造就了他们表面看似冷酷,内心又十分热烈的特有性格!
   外冷里热,这正是北方民族所特有的性格。
   ——塔拉哈
   在勤得利工作的时候,一个夏天的周末,一位渔民朋友邀我下江打鱼,领略烟波之趣,高兴的答应了,随之前往。中午时分,朋友问我吃什么?烤“塔拉哈”。我脱口而出,心疼的朋友直筋鼻子,可是已经晚矣,谁让他征求我的意见了。
   烤“塔拉哈”是赫哲族语,即烤鱼。吃烤“塔拉哈”,对鱼的要求不十分严格,有鳞鱼和无鳞鱼都可以。最好还是用五六公斤重的七里浮子(鲟鱼)或是鳇鱼羔子。这两种鱼刺少肉多,又特别肥嫩,在火上烤直冒油,味道特别鲜美。一般烤“塔拉哈”不用鲶鱼——腥味儿太重。
   朋友打渔回来,从船上把鱼拎下来,我们几个人已经把篝火点着了。江边不缺少柴草,随处可见冲积在岸边的倒树、枯草,随手划拉一些就可以点起一堆熊熊篝火。等到明火燃尽,只剩下火炭时,朋友则找来一根两三米长的棍子,插在那条八九斤重胖头鱼的嘴里,挑在火炭上反复地烧烤。
   赫哲人吃烤“塔拉哈”,把鱼在火上烤到只有四五分熟,然后撕着鱼肉沾盐面儿吃。这种吃鱼的方法太浪费,一条鱼吃一半,扔掉一半,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如今,北方一些城市的饭店也经营烤“塔拉哈”这道菜肴,厨师们一般是先刮掉鱼鳞,剔除鱼的内脏,然后把鱼从中间一劈两半,架在炭火上慢慢地翻烤。等到鱼肉的两面都烤到浅黄色时,再摘除鱼骨和鱼刺,把鱼肉放进盆里,加醋、盐、味精、香菜、葱花和辣椒油等拌而食之。其特点是香而不腻,绵软而又爽口。
   那条大胖头鱼被火烤得鱼鳞炸裂,肉也有七八分熟了,朋友趁热把鱼肉撕下来放进盆子里。在江边没有那么多佐料,烤香几只辣椒,倒上醋,再抓里一把盐,几个人团团围在盛着烤“塔拉哈”的鱼盆前,大碗喝酒,大口吃鱼,觥筹交错中,市井的喧嚣远了,物欲的追求淡了,滚滚的红尘也变得模糊了,只剩下“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野趣。
   席地而坐在江边的沙滩上,吃着烤“塔拉哈”,感觉不仅仅是对美味儿的享受,更是吃的一种原始文化,一种气氛。若是几个人坐在饭店里,或者在家里的饭桌上,慢条斯理喝着酒,是永远都无法体味到那种置身于黑龙江边旷野间的粗犷和剽悍,更无法体会到那种难于言表的慷慨激情。
   ——杀生鱼
   杀生鱼,对鱼的要求比较严格,不是什么鱼都可以用来杀生鱼的,多是用鲜活的鲤鱼。
   杀生鱼首先要贴着鱼脊骨下刀,片下鱼身体两侧的肉,然后在鱼皮上把肉切成丝,剔下放入盆里,倒醋没过,此为“煞”。因此杀生鱼,也叫“煞生鱼”。除了鱼肉外,带鱼鳞的鱼皮也不必弃之,可用树条子挑着架在火上烤,待烤得鱼鳞炸裂,散发出焦香味儿,去掉鱼鳞,切丝拌入鱼肉盆里,再加盐、葱花、香菜和辣椒油等一些佐料搅拌匀了,一盆杀生鱼就算做好了。
   赫哲族人杀生鱼,以鱼肉为主,很少添加别的辅料。而汉族人杀生鱼,则添加一些黄瓜丝、大头菜丝、焯好的土豆丝,很像汉族人常吃的拌家常凉菜,但味道却要家常凉菜好得多,嚼在嘴里格外爽口。
   黑龙江边的渔民杀生鱼时,多在船舱板上操作,把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死死地摁在船舱板上,活活地用刀把鱼肉片下来,疼得鱼不停地扑棱,场面特别残忍。我工作过的勤得利农场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两个渔民在下网捕鱼时,捕捞到一条身体一侧完好,而另一侧无皮无鳞,长满青苔的鲤鱼。原来这条鲤鱼曾被渔民捕捞上来过,他们在船上杀这条鲤鱼时,鲤鱼死命挣扎,渔民一把没摁住,它从渔民手里挣脱,蹦到江里而逃之夭夭,侥幸活了下来。没想到,过了几年后,它再次被人捕捞上来,在劫难逃。难怪古人说:君子远离庖厨。
   这句话的意思,恐怕不是要人们厌恶劳动,远离厨房。而是要人们尽量少去看那些残忍的场面,以免变得麻木起来,尽量远离兽行,多保留一些人性吧?
   ——汆鱼丸子
   我家曾在黑龙江边生活过三十多年,受当地的饮食习惯影响,每次回家过年,弟弟总要想办法弄条狗鱼回来,年夜饭的菜谱上除了十道菜以外,肯定少不了“汆狗鱼丸子”汤。
   氽鱼丸子也是一道非常有赫哲族特色的菜肴。其具体步骤如下:先需架好火,待锅烧热,加油少许,烧热后,用葱花炝锅,然后加水,下一步就可以收拾鱼了。
   把鱼去鳞,洗净,平放在案板上,贴鱼脊骨下刀,把鱼身两侧的肉带皮剔下。剔完肉的鱼骨架多数弃之,也可以将其洗净血污,整个放入锅内,熬制鱼骨架汤,使其下味儿。
   在炖鱼骨架的同时,把鱼肉从鱼皮上剔下来,用刀将其剁成肉泥,用菜刀收起,放入盆内,加盐少许,再加入少许豆油和清水,然后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在搅鱼肉的同时,随搅随朝里面倒入清水,逐渐使其成肉糊状,留以待用。
   千万别小看了这道加水搅肉糊的过程,这是能否汆出味道鲜美的鱼丸子最关键步骤。在搅鱼肉时加水多了,鱼丸子煮不成个;加水少了,鱼丸子不仅老而挺,吃在嘴里发渣,失去汆鱼丸子特有的鲜美味道。
   搅好鱼肉糊后,锅里的鱼汤也该开了,改成小火,让锅内的热汤仍旧开着,里面一直翻滚着较小水花,捞出里面熬制的鱼骨架,然后将搅好的鱼肉糊一勺勺舀入锅里。
   舀进锅内的鱼肉糊很快便会煮熟,漂浮起来,等到将盆里的肉糊全部舀进锅里,等到鱼汤烧至沸腾,便可以将煮熟的鱼丸子出锅。临出锅之前,最好再放里一把切碎的香菜,这样不仅会使鱼丸子的味道更佳鲜美,而且会使漂浮在鱼汤上面的一颗颗雪白的鱼丸子中间点缀着点点碧绿,更加诱人食欲。
   严格地讲,不是所有的鱼都可以用来汆鱼丸子的。近些年来,北方的一些饭店里也有鱼丸子这道菜肴。不过,饭店里的鱼丸子多是一些食品工厂加工好的,用草鱼或者鲤鱼肉加淀粉制成的鱼丸子,口感不好不说,也没有赫哲族渔民汆的鱼丸子那股鲜美味道。赫哲族氽鱼丸子,绝对不用鲤鱼、鲫鱼等肉质比较脆的鱼,多用狗鱼、大马哈鱼、胖头鱼和鳡鱼等一些肉质比较发粘的鱼来汆鱼丸子。
   这道菜肴的主要特点是:汆好的鱼丸子颗颗洁白、表面细嫩,发亮,口感也特别软嫩,入口即化。吃两口丸子,再喝几勺鱼丸子汤,满口清香,美味无穷。
   ——炒鱼毛
   到了三伏天,捕捞到的鲜鱼存放不住了,而且由于江水比较热,江里的食物也比较多,鱼生长的速度比较快,鱼的肉质也变得比较松散,不适合吃杀生鱼了。这时候的打鱼人多把捕捞到的鲜鱼拎回家,炒成“鱼毛”。
   一般来说,炒“鱼毛”多用草鱼、青鱼、鲤鱼和大怀头这些个头较大的鱼。这些鱼不仅肉多,而且特别肥实。由于它们鱼肉中含油较多,炒“鱼毛”时不易粘锅。
   炒“鱼毛”的操作十分简单,先把整条的鱼收拾干净,放进锅里,不用添水,锅底架柴用大火烧。锅慢慢热了,鱼肉自身含有的水分就会浸没过鱼身,再撇尽上面的浮沫儿,等到把鱼炖熟了以后,用筷子将鱼肉和鱼骨分离,挑出鱼骨和鱼刺,改用小火将锅里的鱼肉炒到金黄色,既可以留到以后慢慢食用了。
   商店里出售的“鱼毛”,叫鱼松。不过鱼松和“鱼毛”有很大的区别,味道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黑龙江边赫哲族渔民炒出来的“鱼毛”不加任何佐料,甚至连盐都不放,等到食用的时候,或是拌盐,或是拌糖,随吃随拌。“鱼毛”和鱼松的颜色也不一样。“鱼毛”为金黄色,不像鱼松炒成焦褐色,成松散的丝状或者颗粒状,散发着一股浓郁的纯正鱼香味儿,不像鱼松那样,有着一股重重的佐料味儿,以假乱真,把鱼肉特有的香味全掩盖住了。
   炒“鱼毛”之所以不放盐,主要还是为了便于存放。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会使已经炒得焦干的“鱼毛”变得潮湿起来,变质。不加盐的“鱼毛”,存放的时间反而越长久,等到食用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口味儿,或拌以糖,或拌以盐,或者用来下饭,或者用来下酒,或者在撒网捕鱼的时候充饥。试想:漫江碧水间,两位渔人泛一叶小舟,顺流而下。他们坐在渔船上,悠闲地看着漂浮在远处的渔网漂子,不是地捏口“鱼毛”放进嘴中,慢慢地咀嚼,谁个不向往“喜取一枝消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的生活呢?
   ——炖嘎牙子鱼汤
   嘎牙子鱼,是黑龙江出产的一种无鳞、食肉、野生鱼,主要靠捕食小鱼小虾,个头较大的身长可达到20多公分,半斤重左右;小的只有十几公分,二三两重。嘎牙子鱼身体呈黄色,上有黑色不规则斑纹。这种鱼不仅出产在北方的诸多江河中,南方的各条河流中几乎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不过,在南方人们叫它“昂刺鱼”或者“黄腊子”。因为它的背部和前腹部位长有三支粗硬带齿的刺,因此又叫它三刺鱼。
   二三十年以前,黑龙江里的嘎牙子鱼非常多,不但几乎没人正眼瞧它,还十分讨厌它,嫌它身上的硬刺扎人,被列为不入流的鱼类,售价一直十分低廉,每斤只有几分到几角钱。
   那时人们的生活普遍比较困难,东北人常用嘎牙子鱼或者鲶鱼炖茄子、炖土豆,实际上也就是在烹制鱼的时候放些菜在里面,让菜沾上点鱼腥味儿,好下饭。但是,当时生活在盛产嘎牙子鱼的黑龙江边,却很少有这种吃法,他们多用嘎牙子鱼熬鱼汤。
   嘎牙子鱼刺少,肉多,而且鱼肉特别细嫩,味道鲜美。尽管当时黑龙江名贵鱼类很多,仍有很多人喜欢喝嘎牙子鱼汤。近几年来,随着江里的野生鱼类越来越少,嘎牙子的售价一路上涨,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它,青昧它,把它列为淡水鱼中的名优产品了,甚至许多养鱼池也开始大量饲养嘎牙子鱼了。

共 804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生鱼片,是一道最好的美味,鲜鱼片成薄薄的鱼片,用醋白酒作料拌好,那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菜。但是这种菜许多人不敢食用,一怕他有细菌,二怕他生猛鱼蟹不肯入口。醋本身就是杀菌最好的作料,酒精也有杀菌作用。文章写的细腻新颖。把少数民族风情写的淋漓尽致。语言朴实大气,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欣赏独具特色的好文章!推荐阅读!【编辑秋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27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铁禾        2012-10-28 00:10:06
  为这个作品献分,祝写作快乐,也祝创作更上一层境界。
铁禾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