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虽千万人,吾独往

精品 虽千万人,吾独往


作者:玉心 秀才,2515.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45发表时间:2012-11-01 18:31:38

这个名字,让我过目不忘;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条横贯中国、哺育千千万万华夏子孙、孕育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黄河万里长;这个名字,不是闪闪的明星,没有光环的照耀,甚至,许多许多现代人不知道它的存在……
   黄万里,初学桥梁建筑,在出国留学的头一年,也就是1933年,黄河决口,死人无数,深深震撼了他的内心,遂抱着一颗挽救苍生的士子之心改学水利。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中方请苏联老大哥的一帮专家帮助治理规划黄河,其中的一项就是建造三门峡大坝。
   1955年,这项规划在全国人大通过。在众人交口称赞的场合中,国家的决策者们与其追随者们在热血沸腾地展望着美好的未来。在此,只有一个不同的音符在跳动。黄万里成了孤胆英雄——只有他一个人是“反上派”。他认为这个工程不能上马。他对周总理直陈利害:“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他说,黄河泥沙全世界第一,但它造出的田也最多。黄河是要治理,但不能用这个办法。黄万里反复强调,三门峡筑坝,下游的洪水危害将移到上游,出库清水将危害下游堤防。
   无奈,无奈!人微言轻。有专业知识的黄万里却没有决策权,有决策权的国家领导人却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也正常,关键是没有一双具有远见卓识的慧眼,在众人盲目跟风的情况下,以此细心鉴别那不同的声音发出的缘由;没有一颗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以此谨慎考证每项重大决策的可行性与潜在后果。
   因此,尽管黄万里据理力争,一人唱出反对的高歌。经过七天七夜的争论,还是了无效果。他的声音一直很拗,不肯服从“大局”。本是十四天的会议,七天七夜之后,黄万里被踢出局,没有了这个唯一的“反上派”,余下的七天,会议当然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苏联专家的方案形成人大决议。人大决议,无法驳倒。既成决议,意味着黄万里纵有回天之力,事情也已无可挽回。
   我作为事后诸葛,不禁要问,为什么无法挽回?为什么不可驳倒?难道就因为它是最高权力机关,就可以无视正义的声音?难道就因为它是最高权力机关,明明危害民生的事情,就不能被推翻再议?谁给予它这样的权利?!它是最高权力,没错,可是,这权利是用来做什么的?难道还有高高凌驾于广大人民的利益与生命之上的东西?难道仅仅是为了维护那些看似高深的当权人物的面子问题,所以不能挽回么?
   作为一个预料到三门峡工程可怕后果的人,黄万里真是欲哭无泪。
   想想看,有代表政治权威的党内最高领导,有特意聘请的代表学术权威的苏联专家。而你小小一个黄万里,竟然目中无人,藐视权威,公然与权威叫板。那“死不悔改”的执拗劲儿,让会场的人个个头疼。并且他还有理有据,诸权威们还奈何不了他。这让预计的会议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力。领导们很尴尬。但会议必须如期进行。黄万里不自量力,不啻蚍蜉撼大树。既然不识时务,就用威严的权杖把他甩掉!14天的会议争论了七天七夜后,干脆把他一个人排除在外,让他回到清华了。以免这个不和谐的声音总捣乱,总和大家唱反调。领导“英明”,属下三呼“万岁”。不和谐音符一经排除,会议马上得以顺利进行,工程草案马上顺利在会上通过,会议按照领导的预期圆满成功,落下帷幕。上下和气一团,皆大欢喜。
   只有黄万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愁。”他忧心忡忡。尽管被排斥,可他不为这个计较。他心里没有个人恩怨的位置,他是心存天下的当代大禹。他要实现留学之前发下的宏愿:治理江河,救百姓于水患之中。凡此以外,不在意中。因此,他仍不罢休,力图尽可能地降低即将上马的三门峡工程的危害性。在决议形成之后,又上书陈言,说大坝完工时坝基下面的12个施工孔洞一定至少留六个,以排泥沙。这个倒是在大会上通过了,可苏联专家,连这个建议都不予采纳,施工后下令封死了所有孔洞。
   70年代,这些底孔又以每个1000万元的代价打开。一切,都被黄万里不幸而言中。70年代,我出生的年代,我知道那个年代物质多么贫乏!每个小小孔洞1000万的代价!六个孔洞6000万!!十二个空洞12000万!!!加上此前全工程的40个亿!在那个全国的老百姓贫困地无以复加的大环境下,这是个什么数目!这是个什么概念!这天文数字都是成千上万吨的小麦换来的啊!那可都是百姓的口粮!这让人眩目的金钱都是那成千上万饿死的老百姓的命换来的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最高领导几年前不思察纳雅言所付出的代价!百姓却是实实在在的高额代价的承担者!领导高高在上,即使决策失误,后果却不必他来承担。三门峡工程,比之秦长城何如?君只叹长城之下的累累白骨,却不见三门峡工程背后的白骨累累。劳民伤财、饿殍无数、黄河生态环境恶化、后果不堪设想,两者相较,万里长城怕也要退避三舍,自叹不如!
   对于三门峡工程,在那个因言获罪的年代,黄万里始终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直言不讳,敢于讲真话。他的一言一行,始终体现了“虽千万人,吾独往矣”的高贵气节。当时,国内的水利人才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敢于站出来,说出真话?
   1957年,黄万里被打成右派,受到许多磨难。可什么也动摇不了他上书中央的决心。并且,他上书,不是为自己鸣冤叫屈,他已经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始终牵怀不忘的就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他的知识,他的学养,他的良知,让他为三门峡工程坐卧不安、寝食不宁,他深知这项工程的后果多么严重!决策者不让他参与会议,他向周总理上书,陈述利害,不行;向最高长官毛主席上书,不行;最后想来想去,向董必武上书,董老和他父亲有交情(看官这里要注意:中国办事,没有交情是行不通的,哪怕你是十万火急,为民请命,人家不睬你,你干着急没办法.),董必武就把意见书转到水利部。
   这一次,意见书总算没有泥牛入海,中央终于派一位副部长接见黄万里。黄万里那个兴奋啊!但是有一位头脑清醒的亲戚预告他不要抱太大希望,因为这个所谓的副部长是工农干部,文化水平很低,不过是一个村长之才,恐怕于事无补。黄万里还是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多少次上书啊!他一次次地热切期盼着中央的回音,音讯渺渺如黄鹤!这一次接见怎能不让他久久期盼的心如逢甘霖?也许,这一次接见,可以让他得以施展抱负;可以让他用平生所学报效人民;可以让他挽狂澜于即倒,挽大厦于将倾……功败垂成,他怎么能不激动?他怎么能不能不兴奋?
   只是,结果不如人意。他真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回来又摇头又叹气,失望地说:此人连村长水平都不具备,充其量算个保甲长。简直是对牛弹琴。他不明白,为何这种人竟能身居执掌国计民生的要职?不是拿人民的性命开玩笑么?!正应了亲戚的一句话:“上面不爱人才,爱奴才。”上面才不管这种人能不能担当起自己肩头的重任呢!他们只要唯唯称是的人,听话就是好同志。
   在此我不禁要问,三年自然灾害,果真是自然的么?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57、58、59、60,我真的不敢想象那个年代。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我的父母以上辈份的人都经历过,也时常谈起那些不堪的往事。家里的铁锅都让收走、大食堂、不够吃、没有吃的、吃野菜、吃树叶、甚至树皮都被扒得光光的充饥。我的外婆,我从没有见过面的外婆,就是为此得了浮肿病而亡故的。40亿,800亿斤粮食,在那个年代,恐怕要算是天文数字了吧?置民生于不顾,上这样的工程,起点就是错误。
   时间是公正的裁判。时间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手握权柄的决策者啊!那敢于在众口一辞的情况下,说出“不”的,并且九死而不悔,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的,您可要留意啊!那可能就是唯一的真言。想一想,他不怕冒犯众怒,不怕拂逆上意,他是为了什么?
   这也反映出一个可悲的事实:高官层的人才太少,伯乐更少,敢于讲真话的太少,敢于维护正义的太少。若是权杖在手的人,有一两个有识见的人,也许当年能帮助黄万里扭转乾坤。
   黄万里,对于中国水利,真可以说是生死以之。遗嘱不是财产分配,而是不能放下的水利;昏迷中念念不忘的不是家人,而是水利!他是一个有担当的大写的人!
   据称,当年政界、学界那么多三门峡工程的当事人,这么多年来,三门峡工程的弊端日复一日地凸显出来,日复一日地严重起来。但是,唯有一位副部长公开表态,承认当年的错误。而其他诸多重量级人物,多年来一言不发。并且稳稳高坐在有关部门的交椅上,悠哉游哉许多年,还有相关的学术论著问世。真要问一问,他们心里就不愧得慌?他们对那年代中饿死的百姓就一点儿也不内疚?他们一手促成的烂工程危害多多,就一点儿也不难受?他们的良心何在?
   黄万里,以一颗赤子之心,多次上书,直言犯谏。前有三门峡,后有三峡。可是,这个孤胆英雄,照例是势孤力单,无人理会。古人说:“道不孤,必有邻”。在中央两次重大决策前,黄万里都是孤单的,难道是他坚持的“道”有问题?我看不是。倒是领导人的短视、急功近利、不能综合考察治河之道,是形成悲剧的原因所在。领导要的是辉煌的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因此,每下愈况。前有教训不察,后有恶果不思。不以往事为鉴,不以将来为惕。导致一次又一次酿下严重的危害国计民生的大错。结果只能有一个:百姓买单,百姓受苦,百姓流血流汗。有史以来,百姓的血汗值几何?百姓,权势金字塔的最底层,只能负重,少有统治者顾惜。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帝王文化,虽然几经改朝换代的挫折,却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惯性,凭着几十年的工夫,是消除不了的.谁知道它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还能隐藏多久?它一日不消除,黄万里的声音就不能被重视,只能湮没在一片盲从的呼声中。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莫大悲哀。

共 38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黄万里以自身的学识良知和知识分子的责任心,明知改变不了,却依然尽心尽力为国为民。但,在当时的时代,他这样的声音哪里会有人容得下呢?只能可悲的遭遇不公正的下场。但,时间和人民的心会给他一个公正。在愈是久远的时间里,他越是正确的。可惊可叹。【编辑:海林夕】【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11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麦乡人        2012-11-05 20:32:30
  一种用正义文字堆积的感动,一段用良心剖析的历史。叹。
在祖国开花的季节里,有我放飞的思绪和风筝。
回复1 楼        文友:玉心        2012-11-05 21:33:43
  谢共鸣!
2 楼        文友:海林夕        2012-11-08 12:33:04
  如果你对编辑的文章有疑问和异议,可以加我的QQ932856842告知我,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同时也欢迎加入散文交流组群:190417978,我们一起讨论文章吧!
3 楼        文友:楚西一氓        2014-04-04 13:27:02
  "此人连村长水平都不够,充其量算个保甲长."哈哈哈哈!行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字字铿锵,掷地有声!有文彩,有良知,于我心有戚戚焉!欣赏好文,问好作者!
回复3 楼        文友:玉心        2014-04-04 14:29:00
  感谢楚西一氓老师赏光!请多指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