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履泽夜话】第四辑:林小溪《他乡流苏》

精品 【履泽夜话】第四辑:林小溪《他乡流苏》 ——诗歌创作初衷中情感代入


作者:履泽 榜眼,25673.3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93发表时间:2012-11-03 17:10:28

前言:
  
   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优秀的诗歌,应该具备人性、神性、知性同一存在的特点。阅读,是诗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诗歌通过阅读,达到了生命的延伸。同样一首诗歌,存在往内理解和往外理解两个通道,读出来的效果是决然不一样的。
  
   他乡流苏(三首)/林小溪
  
   野马
  
   这是一匹脱缰的野马
   在风里飞翔
   漫无目的的游逛
   方向方向
   谁知道呢?
   在心底还是在梦乡?
  
   在他乡
  
   “在他乡,在他乡……”
   是谁在我耳畔
   是谁在你心旁
   在这里
   连呼吸都是别人的
   梦里只有远方
   没有故乡
  
   破网
  
   呼吸着旷野的风
   这是我驯不住的
   骄狂
   岁月一点一点的撕裂
   斑驳中
   仿佛童真一样
   网破了
   我在
   释放的
   不知是记忆
   还是梦想
  
   很显然,林小溪也是一个初入写诗门槛的人。如果说,【履泽夜话】中的第一辑里,所分析的是来自于诗歌初学者,对于诗歌框架的把握,以及在合适的框架范围内进行诗歌创作的话,那么,林小溪的这一组,无疑,已没有了框架的构建。
   这对于初学诗歌体系的作者而言,显然是两个凸显出来的极端。
   前者不断的企图,以一种常见的状态,来书写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后者,无非是通过自己的情感,来形成独的属于诗歌的文字,并且排列出一定的诗意节奏来。前者,更多的是从文字的表象去流泻着诗意,而后者,更多的是在情感的流泻中,顺带的,衍生出诗意盎然。
   当然了,这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你的文字功底更强一些的话,我建议是从后者入手,这样,即便是你对于诗歌的了解和表达,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也不用再回头去摆脱框架的束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扎实的文字功底的支撑,在往后对于诗歌的理解,以及创作上,都会具有一些相对的优势的。而若是笔力相对来说,稍微弱一点的,倒是无妨去从前者开始入手。
   好吧,现在回归到正题,就以上的诗歌本身而言,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顺带的,我们还是要从作者的文字中,简略的分析一下,作者的笔法。很容易的就能看出来,这是带有着许多的散文化气息的句子组成的,由此可以推及,作者的语言风格上的运用,更多的还是有着几分散文的性质的。
   这个方面,留待正文评论的时候,会穿插起来细说。
   在这里,我首先需要先解释一下的是,文章前言里的那句话。如果就作品的本身来说,林小溪的这一组诗歌,无疑是不具备所谓的“人性、神性、知性”三性统一的。甚至于,我可以直截了当的断定,这一组诗歌中,仅仅存在于“人性”。
   不过,也正如前言的那话语中所表述的那样,诗歌通过阅读,从而可以达到了生命的延伸。也就是同样一首诗歌,存在往内理解和往外理解两个通道,读出来的效果是决然不一样的。
   而我要说的,无非也就是“往内理解”和“往外理解”两个方面!
  
   若是我没有看错了的话,这应该是一首带有很浓郁的个人代入色彩的,又或者可以解释为蕴含着大量的作者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再结合想象,才形成的这么一个产物(诗歌)。
   其中的《野马》,更多的作者潜意识里的一种状态,说白了,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瞬间里,作者可以在脑海里幻想出“野马”这样的具像来。你可以认为是自称,也可以认为是作者的纯粹的一种意识状态,而且,还可能仅仅是一瞬间的。
   至于“在风里飞翔/漫无目的的游逛”这样的句子,更多的像是一些絮语,只是对于“野马”这种事物存在的本身的一种补充。然后,作者紧接着的两个“方向”,倒是显露出一些更的内心状态。
   或者,这样的“方向”,正是作者所企图询问的。自问自答也好,想要寻找一些答案也罢。这样的表述,还算是给诗歌带来了一定的程度,至少,不仅仅局限于首句的描述了。
   之后的“谁知道呢?/在心底还是在梦乡?”,无疑是对于自问自答形式的一种补充。
   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从开篇起始,都是在不断地循序渐进着,有一种很顺畅的衔接。
   这种衔接,我们暂时的把它称之为“散文化”的表述。
   而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诗歌的内在,就完全是类似于作者在表露自己的情感一般,若是往外来看的话,无疑就是面对着生活中的某一刻的压力,又或者是某一刻的感触,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野马”,更像是一种类似于梦境般的收获,或者是画面,或者是一种纯意识的形态。想是想要自由啊,或者是对于束缚的力不从心啊,等等,所有的外延部分的思索,这里就不一一的表述了。总而言之,你可以想到的,任何和“野马”有关联的词汇,在这里都可以进行一次复杂的衍生。完全是依靠着读者自我的想象力来企及的,诗歌的存在,不管是形式,还是思维表露,都要远超散文化的那种具体而细致,从而展开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我刚才提到,暂时的把这一首诗歌的文字上的衔接,作为“散文化”的称呼的原因。盖因为,这样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意识形态上非常的丰富,但是,因为语言的关系,对于诗意的渲染以及展开,还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要么,就是非常的辽阔,远到作者自己都不能把握的程度;要么,就是简单,仅仅在作者文字中描述到的那些,而没有展开来。可惜的是,作者的描述,又是非常的片面性,似乎只是某一段意识的流露,而非完整的整体,所以,大致上来说,想要完全的凭借着这一首诗歌的句子,来解析诗歌的内在和外在,就变得负责化了。
   不过,到了诗歌的后半段的时候,因为“方向”的出现,我们可以更多地理解为,这也算是作者的一种潜意识下的对于内心的那种迷茫的排解吧。
   综上所述,这第一首诗歌《野马》,不管是从任何一个方向来理解,都应该只是作者意识流露的开始,而非终结。
  
   第二首诗歌《在他乡》,在我看来,就算是对于第一首诗歌的补充。
   有了“在他乡”三个字,或许,所有的对于第一首诗歌的怀疑和猜测,就显得明朗了,也变得唯一可确定起来。
   诗歌的第一句“在他乡,在他乡……”,算是开门见山的把人给引入到一个特定的氛围之中。不管是后续部分的“是谁在我耳畔/是谁在你心旁”,这般的轻柔的絮语,还是后半部分的“在这里/连呼吸都是别人的/梦里只有远方/没有故乡”,都算是对于第一句话的补充说明。我之所以,在这里再次的用了“补充”两个字,完全是因为作者的文字叙述的问题,刚才已经说了,这是一首散文化倾向很严重的诗歌,所以,在表达上的连贯性这一点上,完全不需要去解析,最为主要的,就是诗歌的意识形态上的表露,也就是诗意上的衍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就文字的本身来说,只要作者创作初衷的时候,把所有的思绪,描写的具体化了,那么,充其量,也就是在一片散文的格局之中,寻找到一些诗意,还算是可以做到明显而充沛的。
   就像是“在他乡,在他乡……”这样的句子,你可以认为是作者在不断的强调,写诗歌的时候的一种特定的语境,也可以认为,这仅仅是作者在写诗歌的时候,正在倾听着的一首歌曲,或者,也可以归结为作者林小溪作为女性,很多时候可以潜意识里产生的一种愁绪的表达。
   至于接下来的两个呓语般的句子,完全可以把作者作为女性的那种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倒是“在这里”,有一种果敢的感觉。不过,对于这部分的后续的情感表露,似乎又陷入到了一种固定的“絮语”的范畴里。
   可以看出,对于故乡的一种怀念;也可以看出,对于现实生活状态的一种迷茫。记忆中,好像是两次说到了“迷茫”这个词语,好吧,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首诗歌时候的一种情感状态。很多时候,我们写文的初衷,并不是真的如文字的本身所表露的那样的伟大,或者是那样的高尚,仅仅是因为一些小思绪,一些小想法,需要借助文字的形式,来表露一些我们的私人化的情绪,就注定了我们会徘徊在文字的领域里。正如林小溪在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正如,我现在在这边写这点小评论的时候,都是如此。或者,我在想,老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是不是也如此呢?所有的分析,所有的意向的提取,其实,说白了,还是读者,还是后来者,不断地企图以一种可以明了的姿态,强加在文字的头上的。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时代,语文老师往往会列出一个文章里面,或者一句话,或者一大段,然后分析的头头是道,甚至于让我们感觉到,那文字的作者,完全就是一个“神人”了,竟然能在文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么多。诸如,这个地方需要用到排列句,这个地方需要用到比拟。现在想来,总是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好吧,或者别人的创作过程,我没有权利去猜测、怀疑,但是,就我自己而言,完全是写到哪,算哪。若是真要说有构思的话,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情况,大致的情节,而不会面面俱到。
   任何一篇文章(诗歌),在写下来最初的时候,都远没有分析出来的那么伟大。
  
   第三首诗歌《破网》,如果说非要分析出一些什么来的话,那只能说,这算是作者在面对着前面的一系列的情感的抒发(迷茫)之后,得出来的一点现实意义上的结论和处理方法,又或者,是作者的一些坚强的面对(情感上的变化),再不济,也可以认为是作者写这一组诗歌的最后的总结。
   我们知道,大凡是一些与文字有过深的联系的人(暂且,算是小部分的写作人群吧),其内心的想法,总是充斥着矛盾的。也正如诗歌的存在一样,一定是有着其“两面性”。
   不管是从句子也好,还是情感也罢,到了第三首诗歌的时候,似乎是有了一个不小的转变。
   仿若是,前面两首诗歌的表述,对于作者而言,只是一些潜在的铺垫一样。
   “呼吸着旷野的风/这是我驯不住的/骄狂”,这样的句子,很好的诠释了,作者迷茫之中的一些想要应对的心态,也是最为本质的,也是最为直入人心的。
   “岁月一点一点的撕裂/斑驳中/仿佛童真一样”,或者,这也是完全的来自于作者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诸如,面对着一切畏惧的事物,我们总是需要寻找到最善良的东西(诸如童真),来驱除这种畏惧。诸如,面对着生活的一层不变,以及波澜不惊的时候,我们企图换一种生活状态,面对更为波折的改变(诸如桀骜不驯的骄狂)。
   只不过,作者在表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在最前面的部分,已经点缀出了原因。“呼吸着狂野的风”,应该原本就属于一种受生活环境下影响的心态,又或者是源自于作者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不驯吧。
   到了“网破了/我在/释放的/不知是记忆/还是梦想”这一收尾部分的时候,作者终归还是如我最初所预料到的那样,以她最为习惯的文字表述方式,以她最擅长的抒发情感的节奏,来了一个大体的总结。
   若是说诗歌的形式的话,或许,正是因为作者的这些特点,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没用固定形式的诗歌。若是说情感,同样是因为作者的这些特点,这首诗歌中的情感的流露,颇有些婉约,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沧桑。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婉约中,还有一点点的豪放,在迷惘中又不乏一些坚定,甚至于在沧桑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几分成熟的韵味儿。
   正如我曾经说过的一样,作者是矛盾的。
   若是一定要找个原因的话,我想,只能归结于作者的经历。
   从她的出生,到漂泊在外,再到一时间的感想,这其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首诗歌的呈现出来的所有的意象了。或者,我们可以推及到更广阔的范畴之内,大多数的,漂流在异乡的人之中,又有谁,是没有这般的感想的呢?
  
   好吧,以上所有的对于林小溪的这一组诗歌的分析,你都可以认为,完全的只是我一个人在扯谈。一组诗歌而已,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推敲?偏偏的,还能看出这么多的似是而非的外象来?而且,这一组诗歌,不管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仅仅就作者的诗歌表述而言,都算不得出色。
   其实,我在文章的【前言】里,就已经说过了,任何一首诗歌,都是存在往内理解,和往外理解这两个通道的。
   你可以否定一首诗歌的好坏,你可以对一首诗歌进行品头论足,你也可以大放厥词的说,一首诗歌的表述,完全是幼儿班的级别,甚至,在你某个十几年前的夜晚(白天?)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写出这样的句子来。
   但是,若是一首诗歌,有了固定的框架,也就是你熟悉的某一种形式姿态,你自然可以,根据这个固定的形式姿态,来进行论述了。但是,若是没有了固定的标准,来给你参考呢?
   林小溪的这一组诗歌,最大的特点,无非就是情感的流露,远要超出其余的一切了。(你总不能否认这一点吧?)
   说到这里,其实,大多数的人,肯定会明白,我要解释的,无非是对于诗歌的创作的两个初级概念。是以框架为主体,还是以情感的流泻为主。
   看小说(故事、连续剧)的人都知道,所谓的框架,无非就是主线,像是小说的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余的,都只能算是每一个不同作者之间的,对于小说的补充的不同。诸如细节、伏笔之类的。
   每一个人的水准不一样,出来的小说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的。诗歌也如是。
   可以这么说,每一首诗歌,不管是有没有框架结构,它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的。而且,两者也绝对的没有高下之分,这就像一个长篇小说,你把它剥离得只剩下故事的主脉情节了一样,从本质上来说,那也还算是小说,却少了许多的韵味。
   至于框架情感相辅相成之类的,我就不多说了。
   在这里,我要讲一讲的是,还是写首歌的初衷。前者,摆定一个框架(或者结构,或者形式,或者固定的风格),再来创作,在潜状态中,无疑是强迫自己去进行创作的初衷,更明显一些。(包括源自于习惯的促使。)
   而后者,从情感的酝酿开始,情感到位了,直接的形成文字的表露了,无疑是主动的层面,更大一些。(包括灵感的偶得。)
   从这一点上来说,前者是值得推广的,也是可以不断的训练的,而后者,无疑更小众化一些。偶然的因素,更大一些。
   毕竟,不是谁每天都有那个充沛的‘情感’可以爆发的。
   至于诗歌写到后来,变得得心应手了,而诗歌的形态,也不再是只拘于一种形式来表达了,更多的是情感和形态的完美结合了,甚至是形成了自己的特定的风格,那就是比较高的要求了。
   留待以后有时间再说!
  
   2012.11.2凌晨
  
   附:到这里为止,【履泽夜话】已经简单的分析了初写诗歌的所谓的框架、情感的代入,以及针对本人以前分析过的诗歌的一些评论,整理出来的诸如通过对诗歌画面感的抓捕,以及通过诗歌表述上节奏的变化,来加深诗歌的意象上的提取和展现。接下来,【履泽夜话】的初步意向,是简单的分析一下大众化的诗歌,和小众化的诗歌。(【履泽夜话】专栏中提到的所有的对于诗歌的总结和介绍,乃至于是归纳的时候所用到的各种词汇,都是本人自己的一些见解,并没有得到谁谁谁的承认,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交流,有不认同的可以不看,而愿意欣赏的,好吧,你光看文就可以了,不用来找我。)粗略草草的闲谈琐碎,博君一笑而已,大家见谅了。另:林小溪同学,欠账已经还了哦。

共 59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书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评论中解读了作者的诗歌理论知识,不仅让我们品读了具体的作者的诗歌特点,而且对诗歌创作的技巧也有了很好的领悟。作者对林小溪的三首新诗,逐一进行了分析品评,指出了她诗歌创作的特点,肯定了诗歌的成功之处。分析品评详细具体,让读者对这三首诗有了具体的了解。作者在分析诗歌中,用大量的语言阐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看法,提出了创作初级阶段的两个理论概念:框架主体,情感流泻。作者还把诗歌创作和小说、散文的创作进行了对比论述,让我们对三种文体在语言上的区别有了具体的认识,这对诗歌创作和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指导。好文,推荐!【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04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11-03 17:11:40
  这篇书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评论中解读了作者的诗歌理论知识,不仅让我们品读了具体的作者的诗歌特点,而且对诗歌创作的技巧也有了很好的领悟。作者对林小溪的三首新诗,逐一进行了分析品评,指出了她诗歌创作的特点,肯定了诗歌的成功之处。分析品评详细具体,让读者对这三首诗有了具体的了解。作者在分析诗歌中,用大量的语言阐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看法,提出了创作初级阶段的两个理论概念:框架主体,情感流泻。作者还把诗歌创作和小说、散文的创作进行了对比论述,让我们对三种文体在语言上的区别有了具体的认识,这对诗歌创作和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指导。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4 18:49:11
  问好春雨阳光,编者按 辛苦了。。
2 楼        文友:心旷        2012-11-03 22:45:17
  你履泽现在怎么变的这么“狡猾”了?我不知道浙江文人是不是都是这样,谈诗论道,我看见了一个浙江诗人论诗的口气,方式方法像极了你。貌似你认识他,网络笔名叫塞宾的左手。
我的诗集《相知集》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欢迎喜欢我诗歌的文友们订购,联系方式:QQ:396559828
回复2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3 22:55:57
  看到过这名儿,但是,不认识。。
回复2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3 22:55:57
  看到过这名儿,但是,不认识。。
3 楼        文友:梦想之歌        2012-11-04 05:01:38
  欣赏,受益匪浅,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写不出这样书平的
我是一朵生长荒山野岭的苦菜花
回复3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4 18:49:26
  多谢朋友的阅读。。问好。
4 楼        文友:Huaking        2012-11-04 08:52:13
  打酱油地飘过……
回复4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4 18:49:44
  不上点酒吗?或者酸菜?
5 楼        文友:红尘无泥        2012-11-04 11:41:21
  赏析很细致,欣赏,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4 18:49:59
  问好朋友,祝阅读愉快。
6 楼        文友:江南编辑部        2012-11-04 12:56:28
  受益匪浅,哪天试着写写诗去~
江南烟雨社团欢迎您
回复6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4 18:50:33
  早就让你写了,……
7 楼        文友:江南编辑部        2012-11-04 12:56:48
  泽,我表示葱白。
江南烟雨社团欢迎您
回复7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4 18:50:19
  别字果然是你的专长。。
8 楼        文友:林小溪        2012-11-05 08:35:41
  泽,我表示我圆满了。
回复8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7 21:59:40
  嘿嘿,加油。。
9 楼        文友:溪洋        2012-11-07 14:54:44
  佳作欣赏,问好朋友,祝福安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回复9 楼        文友:履泽        2012-11-07 21:59:55
  多谢光临,问好朋友。
10 楼        文友:履泽        2012-11-13 00:50:35
  林小溪同学诗歌的原文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196242.html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