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指间杂谈】从《论语》中看到的教育思想

精品 【指间杂谈】从《论语》中看到的教育思想


作者:炎汐 秀才,142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77发表时间:2012-11-06 00:09:27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今天,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我们重新审视了《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从而挖掘出一个古老的,规模宏大的教学论体系,尽管它不是充分完备的,但它的学术价值和运用价值却光彩照人。
   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出的有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一系列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教育仍然有许多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他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孔子力图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张扬。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的劳动和学习活动相互补充,相互充实,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具有职业专长和社会积极性的完整的个体。
   孔子在“因材施教”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比较精练的语言准确的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论语·先进》)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
   并且他还把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他说:
   “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即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即“中行”)的三种不同性格。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在《论语》中,还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却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多躁”,孔子就告戒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不同,孔子对每一个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又如,《论语·雍也》指出: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意思是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必和他谈论高深的问题,表明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论语》的这一观点被宋代程颐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朱熹的《论语》集征引此语后,遂成为公认的教育原则。
   关于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实践中用的比较多,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指引我们要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系统的掌握其成长发展的资料。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能力分组或组织兴趣小组等,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二、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当之无愧应该是孔子。
   孔子已经认识到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辟的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不到再也想不通的时候则不去启迪,不到郁积的极限则不讲解开导,思想呆滞,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给他讲解了。朱熹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意;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懂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是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有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他不仅生动的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的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这说明孔子在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上是很有办法的。
   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部分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论语·学而》篇中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不谄,富而不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人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这意味着一个好的教师要能准确的把握学生是否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果学生还处于告知一而不能推知其三的状态,就不要勉强的将结果不厌其烦的一一告知,否则回养成学生的依赖性;当学生已处于告知一而能推知其三的状态,教师就应该适时诱导,引发学生想更高的思维层次推进,概括的说,教师要做不失言的知者,而不能成为躁者、隐者和瞽者。
   我们要学习借鉴孔子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好学、乐学的思想境界,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既使学生主动的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学思并重的教育理念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还精辟的阐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如果学生只靠死记硬背,就是学而不思,对所学的东西就会不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如果光幻想,不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也是无益和行不通的。
   “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不足的原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把发展思维与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孔子有自己亲身体会告戒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强调了学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即使废寝忘食的思考其效果也不如学习,可见孔子已意识到思是建立在学习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数量知识的掌握去谈发展思维就像空中楼阁遗言毫无道理。
   孔子在强调学的重要时有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说明凡事都应该思考,要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人。
   在“学思并重”这个问题上,孔子已经解决的了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深刻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完善和发展他,在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以发展智力去统帅知识的掌握。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通过思考转化为为人处事等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行为准则,而伦理道德的思想是以“仁”为基础的,仁又包含了孝悌,交友,守信等方面内容,而这些也正是孔子教学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孔子的教学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导他们如何做人。
   孔子在教导樊迟什么是仁时,他回答“爱人”,而这“爱人”就是要教导樊迟从心理上把人的相爱感情发展为道德感情,并且进一步发展为“孝悌”。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又如,孔子在教育颜渊何为仁时,曾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让颜渊要以周礼的标准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让他从精神上做到自我控制,从视、听、言、动的感性经验上符合礼的规定,这种与“礼“相结合的“仁”带有了伦理规范的意义。
   正是孔子的这种既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要将知识转化成服务于社会动力的教学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有许多启发和指导意义。
   随着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正在掀起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但是,当教育面临新的改革时,对以往教育的发展的反思使人们更加冷静的审视民族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因为,不同的民族隶属于不同的文化圈,有着不同的独立源头,只有本着科学的精神予以探索和实践,并一开始就植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教育模式,才会真正富有活力,独具特色,更有价值,所以说,孔子的教学体系对于我们今天教育改革奠定了不可忽视的的作用。
   改革后的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与模式的转变,而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关系到人的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因为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与知识的多寡,更主要取决于其创造能力的高低,在对《论语》的透视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孔子对其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视,可以说,现代教育的改革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在教育学生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果我们能取其精华,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相当的可借鉴性,作为后学者,当“慎思之,明辨之”,(《礼记·中庸》)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教育思想,把握《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经济全球化之势已不可阻挡,而其与文化多元化的矛盾亦日渐显现.要使中华文化在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中得以延续,就必须在全球化意识的观照下抓好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关,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我国的文化战略。这样不仅能使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将使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共 49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宋之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当今台湾一著名教育家也曾提出儿童需要背诵的国学知识,第一个就是《论语》,足见《论语》地位之显赫。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主体部分,虽然孔子的一些思想在今天看来有其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片面性,但就《论语》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来说,实可称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一部著作。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在今天仍有其深刻的意义和相当的借鉴性,慎思明辨,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并借鉴的。感谢作者的精到解读,欢迎常来指间,问好!【宁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06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宁凉        2012-11-06 00:10:47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是今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并借鉴的。感谢作者的精到解读,欢迎常来指间,问好!
很多时候,我们离天堂的幸福只有寸步之遥。而我曾有过的一切,你给的最美。
2 楼        文友:溪洋        2012-11-09 00:53:19
  佳作欣赏,问好,祝安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