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杂文】漫谈都安纱纸

精品 【海蓝·杂文】漫谈都安纱纸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60发表时间:2012-11-09 13:28:46

纱纸是纸的一种,有点像宣纸,但它与宣纸是有区别的。“纱纸”一词也许是广西原创的,词典是查不到的。不过,“纱纸”一词,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恰当的,因为纱纸的原材料是长纤维植物,而长纤维植物就是纺纱的原料。
   纱纸的主要产地在广西。古代广西人生产纱纸,其最主要的用途是办丧事。因为旧时代广西人办丧事一定要开道场,开道场要用大量的文字、符箓和纸钱,要用到纱纸;开道场还要做纸宝塔、纸幡、纸幢、纸房子、纸车、纸马、纸人等等,这些都要用很多纱纸的。
   古代广西人生产纱纸,完全是手工操作的,其生产的工艺,也许也是广西自己研发的。从他们所使用的很有特色的工具来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现代广西有些县还生产纱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都安县,所以人们惯称“都安纱纸”。现代的“都安纱纸”绝大多数是机器生产的,也有少数是半机器半人工生产的,纯人工生产的已经极为罕见了。
   现代的都安人为了保护和传承“都安纱纸”的传统工艺,为了扩展“都安纱纸”的销售市场,他们曾一度将“都安纱纸”改称“都安宣纸”。所谓“都安宣纸”其实就是“都安纱纸”,因为其生产工艺没有实质的改变,只是使纸变厚一些,纸的质量更好一些。后来觉得“都安宣纸”一名有所不妥,因为“宣纸”是安微省宣城生产的,都安县生产的纸,怎么好再叫“宣纸”呢?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改称“都安书画纸”了。
   说实话,“都安书画纸”的确很有特点,具有极高的韧性、极好的吸水吸湿性、透气性,富有弹性,纸质洁白、细腻柔软、拉力强韧、经久耐用的特点,的确是书法绘画作品的上好材料。“都安书画纸”除在国内经销外,还销往东南亚各国以至欧州。
   总的来说“都安书画纸”的生产还是“都安纱纸”的传统工艺,不过加以机器生产,要求更严格,更讲究标准罢了。如今都安还存在不少不生产书画纸,只生产“都安纱纸”的小工厂,他们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广大农村民间风俗文化的需要。
   “都安纱纸”生产的历史恐怕要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何以见得呢?因为,从广西古代的文物中可以发现其踪迹。广西古代官方遗留下来的“县志”、“公文”,以及民间流传下来的“族谱”“地契”、“道公书”、“师公”书、和山歌手抄本等等,都是用纱纸印刷或书写的。
   在旧时代,由于纱纸全靠手工生产,效率很低,满足不了广大农村的大量需求,所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纱纸生产作坊。我家祖上就有一个纱纸作坊,直到解放初期才废弃的。
   “都安纱纸”的制造要经过很多道复杂的工序,每道工序都非常讲究,而且所使用的工具都极具民族特色。为使这种传统的纱纸生产工艺不致于失传,借此拙文,尽我所知,将其生产工艺和流程,以及所用材料和工具,加以详细地描述,以表我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之心。
   “都安纱纸”的生产,大体有如下的操作流程:
   一、砍纱剥纱
   “都安纱纸”的原料是“纱皮”。“纱皮”来自生长在石灰石山区的一种“纱树”,“纱树”有栽培的也有野生的。“纱树”是大型阔叶灌木,叶形如梧桐。叶面多披毛,叶质粗糙如砂布。“纱树”木质疏松,其果实有两种,一种是球状,另一种桑椹状。其树高丈余,粗如茶杯。树之表皮褐色,内皮白色,是长纤维植物,极富韧性。所谓“纱皮”就是这种树的内皮。
   秋末冬初之际便是采伐纱树的季节。这时纱树叶已落尽,人们砍倒纱树捆成大捆,在地上挖个大坑,坑中投柴烧得烈火,人们抬着纱树捆架于火上爆烤,树皮爆裂,发出“噼啵”之声,人们转动树捆,让其受火均匀。树皮过火之后就很容易从树杆上剥离下来。树皮剥下来后,卷绕成团,以备“烫纱”。
   二、烫纱去表
   将剥下来的树皮放进沸腾的大锅里汤一阵子,然后取出冷却。冷却后的树皮用利刀切口,扯去树皮的表层之后,就得到白色的内皮——“纱皮”。“纱皮”要立即晒干,不使其发霉变色。晒干的“纱皮”就是造纸的原料了。
   三、煮纱
   将“纱皮”放进大锅内,加入适量的生石灰,慢火熬煮一个昼夜,直到“纱皮”煮得软烂为止。加入生石灰的目的,一是为了让“纱皮”容易煮烂;二是生石灰具有漂白作用。煮纱最讲究火候,要恰到好处。如果煮得不够烂,将大大增加后续工序——“捶纱”的难度;如果煮得过火,就会破坏纤维的强度,将影响纱纸的韧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四、漂纱检纱
   煮烂后的“纱皮”要投放到流水里漂洗,将石灰水和废液涤除干净。“纱皮”经过煮软漂洗之后,会发现一些杂质夹杂其中,如一些木屑和剥得不彻底的表皮,以及一些变色的内皮。工艺要求的“纱皮”是洁白纯净的,这些杂质将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必须将这些杂质挑剔出去,这就是所谓的“检纱”。“检纱”要在流水中进行,让流水使纱皮反复翻转,以便能够观察到纱皮的各个位置,不让杂质漏网过去。
   五、捶纱
   将经过“检纱”之后的“纱皮”,放在木砧板上捶打成泥,这就是“捶纱”。捶纱的工具有两件——“纱砧”和“纱棰”。“纱砧”用硬木制成,长七八尺,宽一二尺,厚四五寸。“纱砧”的“砧”字虽然是“石”字边的,但却不能用石头来做。若用石头做砧,质地太硬,没有柔性,用其捶纱,必然损害纤维的长度。“纱棰”也是用硬木制成,长约两尺,宽厚均为三四寸。手把的部分制成圆柱形,大小以手握舒适即可。同样的,“纱棰”也不能用铁石之类材料来做,只能用硬木。捶纱时几个人排坐在“纱砧”的一边,将“纱皮”摊在“纱砧”上面,用“纱棰”不断捶打,直到打成泥状为止。“捶纱”也是很讲究的,要恰到好处。捶得不足,造成的纸纸纹粗糙;捶之太过,破坏了纤维原有的特性,就会降低纸的韧度。
   六、制胶
   “都安纱纸”的生产工艺中,需要一种添加剂——树胶。当地山上有一种树,名不见经传,是一种长于石灰石山上的小乔木。人们将这种树木刨成刨花,将刨花放进开水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滤出所泡的水,那些水具有粘性,那便是树胶了。泡树胶也很讲究,取木的老嫩、水的温度和水量、泡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胶水的质量,继而影响到纸的质量。
   七、搅浆
   搅浆就是将“纱泥”(将纱皮捶烂之后即成)放进“纱槽”里,加上清水和树胶之后搅拌,使之成为“纸浆”。搅浆用的“纱槽”是一个特殊形状的水池,也就是蓄存纸浆的池子。“纱槽”一般用大石块凿制而成,长约五尺,宽约三尺。池内的空间好似斜放着的“V”字,前深二尺许,后深一尺许。这样的形状是为了让过浓的纱浆或杂质沉淀于槽底。“纱槽”所以用石制作,一是求其耐泡耐用,二是求其稳重。因为人在“舀纸”工序时,其腹部是贴着“纱槽”的边沿,靠“纱槽”的支撑弯腰操作的。如果“纱槽”不稳重,“舀纸”时“纱槽”必然摇晃移动,不便操作,影响纸质。搅浆用细而坚硬的竹篙当搅棒,两手握着搅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间隔尺许。搅棒一端伸入“纱槽”之中,然后双手用力搅动,使“纱泥”、水、树胶三者充分混合,直到混合均匀为止。首次搅浆一般要用半小时以上,在后面的“舀纸”工序中,也要久不久搅浆一阵的。搅浆工序也很讲究,水、“纱泥”、树胶三者的比例要准确。搅拌的式样有前后、左右、左旋、右旋等几式,讲究各式的使用顺序、进行时长和变换时间。只有按照经验规律搅浆,才能得到高质量的纸浆来。
   八、舀纸
   “舀纸”是由纸浆变成纸张的关键环节。“舀纸”又称“打纸”。“舀纸”需要娴熟的技术手法,一般人是不易掌握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操作训练才能达到要求的。“舀纸”技术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纸张的质量。“舀纸”时,双手执着“纸帘”的两边,以一定角度切入“纱槽”内的纸浆中,然后端平“纸帘”在纸浆液面浅处,前后左右分别颠簸数次,使纸浆中的纤维均匀地附着在“纸帘”上。然后,将“纸帘”提离水面,置于“纱槽”上的支架上并使之稍微倾斜,这时,多余的纸浆就会流回浆池内。“纸帘”上均匀附着的那层纤维薄膜就是“纱纸”的雏形了。那层纤维薄膜叫做“湿纸”。这时,“舀纸”人用小竹片刀沿着“纸帘”的四周划过一圈,这是为了使“湿纸”容易跟“纸帘”脱离。
   “舀纸”时“纸帘”的吃水深度和颠簸次数、颠簸力度、颠簸幅度也很讲究,因为它们影响到纸张的厚度。随着舀纸进程的推进,池中的纸浆将随之变稀,所以“纸帘”的吃水深度和颠簸次数、颠簸力度、颠簸幅度也要相应地增加。在舀纸的过程中,当发觉纸浆太稀时还需添加“纱泥”并再加搅拌,然后才能继续舀纸。由此可见,对于纸浆浓度的掌握和浓度的测试方法,也是极具技术含量的。
   通常的,在“纱槽”的旁边会放置一个平台,那是垒叠“湿纸”而设的。平台上首先铺一张厚质纱纸,以便让它“吸住”新舀上来的“湿纸”。将新舀上来的“湿纸”一层层地垒叠在平台上,后舀的贴在先舀的上面。这样的做法,那些“湿纸”会不会互相粘合分不开呢?经验告诉人们,那是不会的。
   “纸帘”用极细极直的竹丝排列并固定而成。竹丝选用长节的竹种,而且选用生长时间较长的老竹。每根竹丝之中都不要有节,相邻竹丝之间要留有半毫米的间隙。“纸帘”呈四方形,它的有效面积根据纸张面积来定,“纸帘”的整体面积要比纸张面积大些。“都安纱纸”一般是60厘米长,50厘米宽。民间各个作坊的产品,尺寸略有出入。
   九、压纸
   压纸就是将“湿纸”沓子加以压力,以除去其多余的水份。从“纸槽”中舀上来的“湿纸”,一层层地垒叠在平台上,形成厚厚的“湿纸”沓子。“湿纸”沓子含有很多的水份,不便分张、不便提取。加压除去大部分水份之后,分张提取时才不易断张或撕裂。压纸的做法是在“湿纸”沓子上加一块平板,平板上再加上适当重量的石块。如此静置数小时之后,“湿纸”沓子的多余水分就会流干。
   十、晒纸
   晒纸却不是利用太阳来晒的,所谓的“晒纸”其实是“湿纸”的烘干过程。因为“湿纸”不能悬挂,悬挂就会自行断碎;“湿纸”不能贴在不光滑的物体上晾晒,否则就会形成破洞或残皱;“湿纸”放置不能超过一天,否则就会发酵发霉变质。若利用太阳来晒纸,必然要等太阳出来,时间不能保证,而且不能有风有雨。另外,太阳晒纸所用的时间太长,工效太低。
   “纱纸”生产是连续的作业,不能受天气的限制。为了全天候生产,晒纸必须人工烘干、快速烘干才行。为此,人们挖空心思,设计出巧妙的“烘干壁”。“烘干壁”的土话叫“纸牛”,这是因为壮族人对牛的印像,是牛的侧身好似一面墙壁的缘故。使用“烘干壁”晒纸,既能保证质量又快捷高效,非常适用。
   “烘干壁”的形状就像现代开会用的“台签架”,不过这个“台签架”却是巨大的,约一丈长短、五尺高低,底宽两尺多,顶宽近一尺,重约一吨。“烘干壁”中空,正视是长方形,就像两面稍向后倾的墙壁;侧视是梯形,下宽上窄。“烘干壁”的一侧,中部以下开有两个口子,上口是烧火用的,下口既是进风口,也是除灰口。“烘干壁”的另一侧,靠近顶部开有一个口子,那是出烟口。
   “烘干壁”的制造很讲究,也很科学。先用木材方料构成骨架,然后在骨架外编上竹篾,再在竹篾外披荡半寸厚的“腻子”。然后将两面“墙壁”的“腻子”细细揩平,待其稍干之后,再行打磨抛光,直到近似镜面为止。
   披荡“烘干壁”用的“腻子”,是用特殊的泥土加入适量的水和“纱泥”反复舂捣而成。所用的泥土,必须是疏松的、无砂粒和杂质的、不易板结的,这与制作陶具的要求是一西半球的。在泥土加入“纱泥”之后反复舂捣,使“纱泥”与泥土充分混合,这是为了防止“烘干壁”的壁面有裂纹的巧妙方法之一。
   “烘干壁”的壁面,不能有一丝裂纹,否则晒出的纸会有永久性的皱纹。“烘干壁”面的光洁度,直接决定了成品纱纸纸面的光泽度。
   “烘干壁”必须就地制作,就地使用。“烘干壁”制作好后再也不能搬动了,一经搬动它的壁面就会龟裂,甚至会散架而报废。初制好的“烘干壁”还不能马上使用,也不能马上烧火。要放置它十天半月,让它自然干燥之后,再慢慢烧火。先以慢火使其壁面之泥烧结硬化,然后才能使用。烧结之时如果用火过猛,壁面就会龟裂而整体报废。上等的“烘干壁”壁面光滑如镜面,而且具有柴火易燃、少烟、壁面发热均匀的特性。
   简单地说“烘干壁”就是发热的墙壁。要晒纸的时候,在“烘干壁”的一侧烧柴,烟则从“烘干壁”的另一侧钻出去,不一时整个“烘干壁”便均匀地发热了。
   将“湿纸”压去大部份水份之后,就要进行“晒纸”了。“晒纸”前,先要从“湿纸”沓子“分张提取”。所谓“分张”,就是每晒一张纸,都得从“湿纸”沓子那里分离出一张湿纸来;所谓“提取”就是将分离出来的那张湿纸,一端搭拉在竹筒上,另一端悬空,就这样将湿纸移到“烘干壁”上烘干。在“烘干壁”上贴“湿纸”时,先固定其一端,再用软毛扫帚摊平,使之整张贴在“烘干壁”上。“湿纸”被一张张地贴到“烘干壁”上,两三分钟之后,它就会被烘干,继而出现自动脱落的迹像,这时将它剥下来,就得到成品的纱纸了。到了这一步,纱纸的生产过程便告结束。
   纱纸的厚度是人为控制的,厚度取决于分张时,一次所取的张数。一次取一张,那是纸张的基本厚度;一次取两张,晒出的纸厚度加一倍;一次取三张,晒出的纸厚度加两倍。等等,依此类推。
   如今广西民间使用纱纸,大多是用于祭祀、扫墓、办丧事或其它风俗文化活动,用于写字的却很少。若要写字,一般使用普通纸。若要用于书法和绘画,则用宣纸或“都安书画纸”。
   “都安书画纸”的原料、生产过程和制作工艺,与“都安纱纸”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分张”时多取几张以加厚而已。当然,“都安书画纸”的用料和工艺更加讲究,纸的面幅也更大一些。
   如今“都安纱纸”和“都安书画纸”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这与过去手工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是还不太一样的。至于到底哪种比较好用的问题,那就见仁见智了。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历史文献记载造纸术是东汉元兴年间,湖南耒阳人蔡伦发明的,但蔡伦如何造纸,没有详述。虽然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杀青》介绍了造纸的方法,但此书用文言文叙述,很是简略大概,没有很具体的技术参数,也没有提到“纱树”和“纱纸”。可以说都安人造纱纸的技巧和工具,以及一些技术经验是有独到之处的,至少是有其特点的。
   我之所以不惜篇幅用心描述这些“土法造纸”的过程,是因为我认为这也是壮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忍心让它就这样被后人所遗弃的缘故。
  
  

共 57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详细介绍了纱纸,它是纸的一种,有点像宣纸,但它与宣纸是有区别的。“纱纸”一词也许是广西原创的,词典是查不到的。不过,“纱纸”一词,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恰当的,因为纱纸的原材料是长纤维植物,而长纤维植物就是纺纱的原料。纱纸的主要产地在广西。古代广西人生产纱纸,其最主要的用途是办丧事。因为旧时代广西人办丧事一定要开道场,开道场要用大量的文字、符箓和纸钱,要用到纱纸;开道场还要做纸宝塔、纸幡、纸幢、纸房子、纸车、纸马、纸人等等,这些都要用很多纱纸的。接着作者又详细介绍了纱纸的产地和作用,尤其是它是如何由传统工艺扩展到现在的销售市场,而作为重点的都安纱纸又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伪领军作用。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历史文献记载造纸术是东汉元兴年间,湖南耒阳人蔡伦发明的,但蔡伦如何造纸,没有详述。虽然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杀青》介绍了造纸的方法,但此书用文言文叙述,很是简略大概,没有很具体的技术参数,也没有提到“纱树”和“纱纸”。可以说都安人造纱纸的技巧和工具,以及一些技术经验是有独到之处的,至少是有其特点的。传统的工艺流传到了现代,我们如何保护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让它们遗失在现代化的文明之中,这才是作者关心和想要表达的主题。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09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2-11-09 13:29:01
  文章详细介绍了纱纸,它是纸的一种,有点像宣纸,但它与宣纸是有区别的。“纱纸”一词也许是广西原创的,词典是查不到的。不过,“纱纸”一词,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恰当的,因为纱纸的原材料是长纤维植物,而长纤维植物就是纺纱的原料。纱纸的主要产地在广西。古代广西人生产纱纸,其最主要的用途是办丧事。因为旧时代广西人办丧事一定要开道场,开道场要用大量的文字、符箓和纸钱,要用到纱纸;开道场还要做纸宝塔、纸幡、纸幢、纸房子、纸车、纸马、纸人等等,这些都要用很多纱纸的。接着作者又详细介绍了纱纸的产地和作用,尤其是它是如何由传统工艺扩展到现在的销售市场,而作为重点的都安纱纸又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伪领军作用。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历史文献记载造纸术是东汉元兴年间,湖南耒阳人蔡伦发明的,但蔡伦如何造纸,没有详述。虽然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杀青》介绍了造纸的方法,但此书用文言文叙述,很是简略大概,没有很具体的技术参数,也没有提到“纱树”和“纱纸”。可以说都安人造纱纸的技巧和工具,以及一些技术经验是有独到之处的,至少是有其特点的。传统的工艺流传到了现代,我们如何保护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让它们遗失在现代化的文明之中,这才是作者关心和想要表达的主题。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1 楼        文友:霞中子        2012-11-09 16:44:55
  多谢锦妤对我的肯定和支持。问好!
2 楼        文友:锦妤        2012-11-09 13:30:10
  老师太专业了,总是对这些濒临失传的工艺忧心,其情可鉴。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2 楼        文友:霞中子        2012-11-09 16:41:53
  多谢锦妤关注和美言.祝一切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