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江南赏析】浅析街亭之战之“实与虚”

精品 【江南赏析】浅析街亭之战之“实与虚”


作者:炎汐 秀才,142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861发表时间:2012-11-11 02:09:46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的经典战役,街亭之战的失败导致了蜀军全线溃败,后世关于街亭之战的话题基本已经盖棺定论,关于街亭之战的评论渐渐归于统一。
   但是,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在历代史学家的评论中,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非常明显,由于《三国演义》精巧的虚构和安排导致了主流说法对街亭之战的诸多误解,很多论据和论点都是直接采纳小说中的表述。其实历史上的街亭之战和《三国演义》的街亭之战的差别非常之大,本文借助对两个差别比较明显的问题:街亭之战的意义和诸葛亮在此战中的责任,来还原街亭之战的原貌。并且从中理解《三国演义》精巧不留痕迹的虚写手法。
  
   一、街亭之战意义的虚实比较
  
   要辨析街亭之战的意义,要先分析街亭之战的位置,然后看街亭之战对蜀魏两国各自不同的意义。
   第一点,街亭的位置的虚实比较,《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描述。
   司马懿言,“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
   诸葛亮言,“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司马懿说街亭在秦岭以西,是汉中与魏地的交通要道,也是诸葛亮的运粮要道;诸葛亮说街亭关系到蜀军整个军队的生死存亡,一旦失守就面临崩溃的危险。按照两人的说法,如果在秦岭之西的话,街亭应该在东汉凉州的武都郡[1],武都郡虽然在东汉十三州的划分上属于凉州,但在三国时期却属蜀汉益州武都郡辖地。又因为说是汉中咽喉,地理位置应该在属于魏国的祁山以南,蜀国的势力范围内,是蜀国从汉中向祁山前线运粮的要道,主要意义在于补给。
   街亭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历史中都是存在的,只是因为《三国志》以及时代相近的史书没有关于街亭的明确记载,后世史学家的考证结果也就出现了一定的争议,史学界的主流看法是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无论哪种说法,大概位置都在秦岭以北,六盘山的山口处,在凉州的范围内,相对祁山的位置很靠北,魏国领土较深的地方。
   很明显,在魏地较深的位置,距离汉中和祁山比较远的街亭,诸葛亮是不可能从街亭运粮的,那么街亭为什么成了蜀军进军的关键呢,历史上的街亭究竟对于蜀军的意义在哪里?
   在史书《资治通鉴》中记载,魏国“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
   《魏略》记载”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虽然这两段史料没有提到街亭,但是街亭的意义就是在三郡之中。历史上的街亭是陇西和魏地的交通要道,蜀国占据了街亭就可以将街亭以西归降蜀国的天水郡和南安郡化为蜀国的领土,另外街亭以东同样归降蜀国安定郡魏国即使出兵收回来也无险可守,也就沦为蜀国的势力范围。
   第二点,对于街亭对于魏国意义的虚实比较。街亭无疑魏国是抵御蜀军北伐的关键点,这一说法在正史和小说上是统一的,只是作战的形式是不同的。正史上魏国是防守街亭,而小说上的魏国是进攻街亭。《三国志 明帝纪》“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 张郃传》“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而《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诸葛亮“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也用了一个“守”字来解释街亭之战的攻防情况。对于魏国来说,街亭之战是击退蜀国的一场决战。而在《三国志》上魏国的军事方针用了一个“拒”字,古汉语中意为抵御、抵抗、据守。即是说,在街亭之战中,魏国只是希望在蜀国控制三郡之前,守住街亭据点,来抵抗蜀军的进攻。只是因为临时情况变化,马谡提前赶到了街亭,才被迫转守为攻的。这件事还可以从《三国志 张郃传》找到一个旁证“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在街亭之战完胜的情况下,张郃没有任何积极的追击蜀军的行动,另外一个主要参与将领郭淮的传记也没有。证明魏国在街亭之战总体采取的是比较消极保守的作战方针,没有直接与蜀国决战之意。对于魏国,街亭只是用来守住三郡而不是进攻蜀军的。当然,效果是相同的,逼退了蜀军。
   第三点,街亭对于蜀国意义的虚实比较。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对于蜀国,街亭的意义则相差甚远。在《三国演义》中,街亭是蜀国的后方咽喉,是保障全军粮道的中枢,一旦失去了街亭,蜀军所有的胜利果实都将付诸流水,蜀军不单单无法进攻,甚至自身都有土崩瓦解的危险。这一点在情节上还算流畅,但是逻辑上太过牵强,因为如果有如此重要的一个据点,怎么会如此简单地让魏军绕过前线的蜀军进攻蜀军的后方,魏军进攻之时蜀军才开始设防?
   《三国志》在描述街亭的时候,就比较符合历史逻辑。首先就是街亭之战不是蜀军前功尽弃之战,而是蜀军在北伐战争唯一一场成规模的战役。第一次北伐战争历时仅三个月(年初诸葛亮出兵,四月初前线督战的曹睿返回洛阳)。本来第一次北伐战争见于正史记载的军事行动只有兵出祁山和街亭之战。并且从北伐战争的全军处理结果也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上书“自贬三等,以督厥咎”,马谡则被“戮谡以谢众”,赵云“军退,贬为镇军将军”,其他人“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只有一个人升职了,王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基本上所有人都受罚了,受赏的只有一个,就是街亭之战表现出色并为蜀军减少损失的王平。这个处理明显是对街亭之战的处理,所以正史上无所作为的赵云才会遭贬。也就说明了,街亭之战对于北伐战争的蜀军是第一场战役,也是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件比较特别的事在于,《三国演义》在战争结果处理中,完全照搬的《三国志》。这就导致了一点逻辑混乱,《三国志》上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功过可以和街亭之战划等号,这个处理结果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街亭之战只是第一次北伐战争中的其中一场战役,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其他战役的个人功劳都没有封赏。在此《三国演义》的情节处理略显牵强。
   街亭之战对于蜀国是一场决战吗?答案是否定的,决战是应该在战场上引起质变的战争,而街亭之战只能引起量变。如果要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引起质变,那就必须在蜀军的军事路线上取得决定性作用。
   在历史上关于蜀军的军事路线和目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传统《三国演义》和其他艺术作品的说法,是向东进攻司州,目标是长安和洛阳;另一种说法最早见于晚明的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诸葛亮的计划是蚕食雍凉,目标是地域面积广阔同时又与魏地关系疏远的凉州。
   在历史上街亭之战是蜀军唯一的一场战役,但它不是蜀军与魏军的一场决战。魏军的意图在上文已经提起过了,而蜀军也不是为了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才进行的街亭之战。结合上文街亭与三郡的意义,蜀军是为了保全到手的胜利果实。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当蜀军还在攻打祁山之时,三郡就已经归附蜀国,当时,魏国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魏明帝亲自到长安督战。给予蜀军的时间也不足以能够在街亭展开一场决战。那当马谡拿下街亭的时候,蜀军是不会立刻以先锋弱势兵力展开决战的。那蜀军站住脚之后也同样不可能,上文提到,得到街亭对诸葛亮的北伐是不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具体分析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就能证明这一点。
   如果蜀军的目标是东方的司州,那么关键在于陈仓和长安。陈仓是汉中和关中的咽喉,当年西汉刘邦出兵打败项羽的关键。拿下了陈仓可以让魏国暴露在蜀国的兵锋之下,蜀国可以取得进攻魏国的军事上的主动权。而长安是汉朝古都,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拿下了长安,蜀国便不是偏安之地,而可以在中原逐鹿中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拿下街亭只能为进攻陈仓长安提供一些补给和军事调动的空间。街亭不是一个进取之地,一方面的证据在《三国志 明帝纪》曹睿论断,“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作为雍凉之地的统治者,他论断如果诸葛亮从街亭出兵则必败。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曹睿都懂得的道理,整个蜀军的军事领导层不可能看不到。本身街亭就不是进取之地。从人事安排上可以从诸葛亮没有派遣吴壹魏延等大将守备街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实际是没有在街亭有大动作的想法。从街亭之战的军事调动上,马谡进军之后再无派遣援军的记录。马谡败的虽快,但毕竟先在街亭做好了准备,加上魏军到达之后的作战准备时间,另外还有战役进行时间,在《资治通鉴》和《三国志 张郃传》中记载毕竟是先被断了水源才被打败的,应该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如果要从街亭进军,无论马谡军情如何,都应该有后续的部队派上来。实际上却完全没有。
   如果诸葛亮的目的是西方的凉州,那么街亭能够带来的也只是雍州三郡的归属和进军凉州的后方屏障,凉州大部还是需要蜀军慢慢去打的。既然是屏障,街亭更非决战之地。由于凉州在陇山之西,蜀军的军事行动的重点当然要在陇山之西。那样,蜀军更加不可能急于同陇山以东的魏军主力进行决战。
   《三国志》在街亭的意义上有直接描述,只是稍显不足,需要以上论证来辅助才能成立。《三国志 马良传》记载“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这一句是比较准确的,街亭是蜀军的进军之据。据者,资本也。这有别于《三国演义》中“街亭是吾根本”的说法。街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前线的补给和军队调整的空间和条件。是一个辅助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以诸葛亮统领的蜀军主力为核心的话,右翼赵云在箕谷的疑兵拖住了魏国大将军曹真削弱了魏军主力,左翼的街亭马谡就应该利用好三郡的资源增强蜀军的兵力和补给。三郡之地,陇山东侧没有用兵之地,它所要做的就是屯兵屯田收取军资,足食足兵方可为战,街亭就是蜀国在北方的经济据点而不是军事据点。是一个辅助和羽翼而不是根本。
   既然历史上的街亭对于蜀军的意义不是根本,为何战败就要全盘撤退?结合后边几次北伐的简短仓促,可以看出,本身蜀国对于北伐就力有不逮,每次作战都不长。这次三郡的丢失导致了蜀军短时间内无法从前线获得补给,祁山距离汉中的路程又是最远的运粮压力很大。因而,谨慎的诸葛亮在缺乏后续作战能力的情况下选择退军是正确的。
  
   二、街亭之战诸葛亮责任问题的虚实比较
  
   追究街亭兵败之责,作为街亭之战蜀军最高军事统帅的诸葛亮无疑是争论最多最大的。究竟诸葛亮有没有责任,他该负什么责任,该负多大的责任,这都是可以讨论的。
   在《三国演义》的情节中,诸葛亮是有责任的。具体分析诸葛亮的责任主要可以归于两条,委任无方的直接责任和街亭兵败的间接责任。一方面,马谡的任命就是个错误,一个错误的任命直接导致了街亭兵败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街亭兵败,作为筹划整个街亭之战的蜀军主帅诸葛亮应该肩负起战败的责任,也就是《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所谓的“春秋责帅”。
   第一点,马谡的任命是否是个错误。讨论这个观点要先明确两个小问题:第一,在众将之中不用他人而用马谡对不对;第二,马谡是否能担当此任。
   在第一个问题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似乎论点一致,在《三国志马良传》中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三国演义》虽然没有明确的放弃宿将强用马谡的表述,但是街亭之战中魏延派往一个安闲之地,吴壹没有任务无所作为,也证明了诸葛亮在有更好的军事将领的情况下,强行启用马谡的事实。但这里要明确一个问题,《三国志》的表述的只是当时蜀军军事领导层的观点“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这些论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值得讨论,因为通过第一个大问题的表述,街亭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不起关键作用,街亭守将不可或缺,临阵换将更是大忌,客观上魏国对街亭又是个相对消极的军事态势。那么,魏延吴壹等人如果派往街亭,那蜀军主力进攻关键军事目标时何人做主将,一人派往街亭一人前线领军而中军无大将更是忌讳。当时蜀国在前线论官职和能力能独当一面的只有魏延和吴壹,王平军职太低,赵云箕谷疑兵,姜维新降之将,关兴张苞难当大任。在这种情况下,足智多谋军职不低的马谡用作街亭之战的先锋不是错误。

共 1141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经典之战,因此也引起争议。作者翻开三国志,三国志对街亭之说只字没提。也许街亭之战纯属虚构,但还是渲染得浓烈。吸引读者的眼球,令读者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作者的赏析文章真是下了功夫,三国志读的好,三国演义也读得透彻。才能有理有据的从源头开始分析,街亭之战的虚与实。作者以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一个是真实记载,寥寥几百字。一个是章回小说,作者将大家的长处都给予一个人诸葛亮。让他完美无缺,小说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加工在所难免,所以历史按着三国志,欣赏艺术看三国演义。街亭之战就是实与虚的暴露点,被作者捕捉到,聚焦放大,写下洋洋洒洒一檄文,以飨读者。引起共鸣。推荐欣赏。【编辑:木子花飘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11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11-11 02:13:25
  文笔优美,赏析到位。品读作者的文章,如品一杯醇酿,醉了满腹思绪。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2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11-11 02:13:57
  问候作者,欢迎赐稿!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