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指间杂文】论金庸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精品 【指间杂文】论金庸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炎汐 秀才,142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17发表时间:2012-11-11 14:25:03

“金庸小说热”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用严家炎先生的话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金庸从1955年出道至1972年金盆洗手,共创作武侠小说15部36册,种类虽不多,但部部精彩,字字珠玑,销量以“亿”计,“有华人处,便有金庸小说” 此语毫不为过。如今金庸小说更与《红楼梦》、《庄子》、《论语》等文学经典一起进入央视《百家讲坛》甚至入选中学课本,进入主流文学殿堂。没有炒作,没有指导,甚至没有正版,靠亿万人的阅读实践被无数人所接受喜爱,其魅力何在?本文就金庸“武侠小说”字面上包含的两个因素“武”和“侠”出发,发掘其中蕴涵的文化魅力。
  
   一、“武”的层面——人生境界的哲理阐释
   虽然,武侠小说中的核心并不在武,但又不可缺武,武功描写的好坏甚至直接影响到小说的欣赏效果。
   中国武侠之“武”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神奇的神剑传说。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试剑”传说及《越绝书》中记载的干将莫邪铸剑传说等。从汉魏人的着意志怪到唐人的着意好奇,再到豪侠传奇对武功的夸张渲染,大致可分为写虚的剑仙如《聂隐娘》和写实的如《水浒传》两条路子。二十世纪的武侠小说中对武功的描写在古典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武功成为小说精彩的重要因素,充满了智慧和哲思。
   金庸小说中武功的精彩主要表现为对人生境界的哲理思考。温瑞安把金庸的武功叫做“意境打斗”,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金庸的‘意境打斗’是运用浑厚的笔力,深入浅出的写出‘以弱胜强,以无胜有’的意境,冲满哲学意味,却能雅俗共赏,故深受大众喜爱,但始终不离武打。”
   其实,金庸小说的武功更接近于一种出于传统文化而归于现代文明的“思”,对历史的思考,对哲理的思辩再到最终写出韦小宝这个“反武侠”人物,金庸又从武学的哲理意境上升到对江湖历史和人类文化的哲理反思。整个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个含蕴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升华的武学宝库,他的武侠小说对中华文化的解悟和追求具有内在螺旋上升的规律可循。主要表现为正反两方面的命题,其正命题经过了“文化集成”、“技近乎道”、“逍遥无碍”的三个阶段,反命题则包括从“武学障”、“知见障”到“反武学”的过程。
   先说金庸小说关于传统文化的正命题:“文化集成”、“技近乎道”、“逍遥无碍”。
   (一)文化集成就是大集成。
   《书剑恩仇录》第三回《避祸英雄悲失路,寻仇好汉误交兵》,主人公陈家洛初出江湖和周仲英过招,他先使了少林武术中的闯少林,五行连环拳、八卦游身掌,又一变而为太极拳,接着是武当长拳、三十六路大擒拿手、分筋错骨手、岳家散手四门掌法。原来他使的是天池怪侠袁士宵所创的独门拳术“百花错拳”。这门拳术融会百家又别出蹊径,似是而非,为的是使对手防不胜防。这套拳法之所以威力无比首先是他的集大成,必得“先学了内外各大门派主要的拳术兵刃,于擒拿、暗器、点穴、轻功俱有不相当功底之后”,既是所谓“百花”。对于一般敌手只要能灵活应变,足以在江湖上扬名立万。但如果对方也是高手,百花的博而不精反而是劣势。所以必须集大成又不滞于物,既是所谓“错”,在“似是而非”中融入自己的创造,这才能达到别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高境。
   集大成后,即使百花能错,也只能算学在皮相,要深入提高必须上升到对“道”的体悟,这就是他在山洞中想到《庄子·养生主》的那段名言:“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从这里,他悟出了“庖丁解牛掌”。
   庖丁解牛掌的层次远高于百花错拳,已进入“悟其大道”的层次,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初步领悟,在此基础上将不同事物融通起来,达到随心所遇的自由状态。从百花错拳到庖丁解牛掌,是金庸对传统文化的机械上升,还属较浅层次。他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理解,是“文化集成”后的“技近乎道”。
   (二)技近乎道的武学意境体现于《神雕侠侣》之“神雕大侠”杨过的学武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虚静”的心境达到意境至极的途径,杨过的学武历程正是在这一种虚静寂寞中达到与“剑魔”独孤求败的心灵相通开始的。《神雕侠侣》第23回《手足情仇》杨过初遇神雕,见到“剑魔”独孤求败埋骨之所所刻小字:
   “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第26回《神雕重剑》,杨过一臂被郭芙砍断,爱侣不再,江湖之大竟无一知音。他悲愤出走,重逢神雕,有了与昔日寂寞高手相应和的难堪心境。此时他偶于洞后发现了“剑魔”独孤求败的“剑冢”,上面的题词揭示了“剑”之“技近乎道”的四个层次:
   第一柄剑: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是独孤求败少年所用之剑,剑招之巧加上剑刃之利而力克群雄,但这是假借外物,凭凌技巧,算不得出之于内的“剑道”。
   第二柄剑:巧剑——“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年岁渐长,剑术日精,已不用假借剑刃之利了,剑招之巧加上剑刃之巧,亦可纵横江湖,但人为剑役,不能有效的控制剑,内外尚未会通,还只是“剑”而不是“道”。
   第三柄剑:重剑、钝剑、拙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这是归于原始朴素的阶段,内力充沛,已不用假借于外。没有技巧便成为最大的技巧,没有利刃亦可以横行天下。《庄子·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因为“若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内力和剑身的重量,加上顺应自然的发挥,纵然对手招式再巧,兵刃再利,即使钝剑拙招而击之,皆应手而折,招式与利刃一无所用,故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杨过最初对这番道理甚为不解,经过在山洪中的练剑,“在水中悟得了许多顺刺、逆击、横削、倒劈的剑理,到此时方始大悟,以此使剑真是无坚不摧,剑上何必有锋?”
   第四柄“剑”:无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近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无剑”的体悟又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乃是有实体的“剑”,所谓“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第二阶段是实体的“剑”也没有了,所谓“渐近于无剑胜有剑之境”。这是随心所欲之剑,虽也以木剑为凭,但“木剑”已没有了他它特殊的含义,纯粹不过是手中剑道、心中剑意的代用品而已。剑已非剑,无剑已胜有剑,是为剑之“至道”。
   (三)有了“技近乎道”,更要上升到“逍遥无碍”。这在《天龙八部》里得以初步完成。在《天龙八部》的诸多武功中最能体现这一命题的莫过于“逍遥派”的“逍遥武学”。
   逍遥派的武学精义,第32回借康广陵之口说是:“非佛非道,独来独往,那是何等逍遥自在”,第35回《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天山童姥表述为“顺天法自然”。逍遥派的武功虽有多种名目,但招式大都不太复杂,对内力要求却甚高。而内力的修炼却又取决于个人的心性识见。
   首先要做到自在逍遥。自在要拥有充分的自由,自由要摆脱他人和外物的束缚。段誉之所以能练成临波微步,是因为他对神仙姊姊至情至性的崇拜所产生的自由自在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他才能领悟曹植《洛神赋》里的“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忽焉纵体,以邀以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则难期,若往若还”。
   其次是涵纳天地。逍遥派武功吸纳百川,天山折梅手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武功典型,第36回《梦里真真语真幻》写道:
   这“天山折梅手”虽只六路,但包含了逍遥派武学的精义,掌法和擒拿手之中,含蕴有剑法、刀法、鞭法、枪法、抓法、斧法等等诸般兵刃的绝招,变法繁复虚竹一时也学不了那许多。童姥道:“我这‘天山折梅手’是永远学不全的,将来你内功越高,识见越多天下任何招式武功,都能自行化解在这六路折梅手之中。好在你已学会了口诀,以后学到什么程度,全凭你自己了。”
   最后是淡然无我。第31回《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一个无数高手参不透的“珍珑棋局”,却由一个武功、棋艺都差的不得了的少林和尚虚竹为救人胡乱“捣乱一番”而参透了。因为他全无机心,虚竹是僧人,按照佛家的说法,要无名利心,无生死心,才能摄心;能摄心,才能为戒;能为戒,才能生定;能生定,才能得到真正的大智慧。但无胜败心并不是甘居下游而是顺其自然,即胜即败,于我何伤?既然外物无所谓,那就可以任由本性,表现一幅天然生就的赤子心肠。
   有了正命题,金庸还从反面对他的武学理论进行了总结提高,这就是他关于“武学障”、“知见障”的反命题。
   (四)“武学障”是他在《天龙八部》里关于“少林七十二绝技”的修炼提出来的,是关于江湖和武学的基本态度(包括人生观、世界观)问题。
   第39回《解不了,名缰系嗔贪》,第40回《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鸠摩智到少林寺挑战,一人使出几十种“少林七十二绝技”。萧远山,慕容博也都藏身寺中,尽览七十二绝技秘籍,加以修炼。三人都不愧为一代武学奇才,却不约而同的走火入魔了。在第43回《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中扫地的灰衣老僧就此讲出一番道理:
   “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样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需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这道理本寺僧人倒也并非人人都知,只是一人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这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会练的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于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武是侠的手段,侠是武的主体。本末倒置,人为武役,金庸叫做“武学障”。
   (五)关于“知见障”,金庸在《侠客行》里通过石破天解悟“侠客行”武功表述出来。是江湖与武学的根本途径(包括认识论、方法论)问题。
   “知见障”在武学上,是徒为表象所蒙蔽,不能看到超越具体招式的武学本质追求,妨碍武学至境的达成。武功与人格不能统一,形成“武学障”;表象与实质不能统一,形成“知见障”。“知见”是表面的,有形的,包括先入为主的已有的知识和定见。因此,破除“知见障”,一是要领会实质超越表象,一是要破除成见勇于创新,二者并行不悖,不可偏废。《倚天屠龙记》第24回《太极初传柔克刚》里张三丰教剑,要张无忌“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这既是要他不为先入之见所蔽,这一点在《侠客行》里,表现得更为充分和突出。
   “侠客行”的武功是刻在24座石室里的李白古诗《侠客行》,每座石室一句诗,一幅图,一长段注解。有图有字,有诗有注,图有其形,文有其义,对于参悟武功之人,遂形成“知见障”,使他们苦思多年而不得。只有石破天不识字,不受文字的干扰,无意间把字形当做“剑形”和图形结合起来看时,有了新的发现。于是就象段誉练凌波微步,虚竹练天山折梅手一样,石破天在无意无识中参透了常人看不透的绝世武功。
   到这里金庸的“集大成”已不是简单的文韬武略,名士翩翩,而已经是无知无识,野人氓氓了。但这再次的“集大成”并没带来武功的“长进”,得出尚武的结论,而是走向了反面,最终在他的武侠绝笔之作《鹿鼎记》里走向了“反武侠”之“反武学”。
   金庸走向“反武学”有他自身文化反思的原因,他本人具有的深厚文史修养使他能将儒道佛的一些大宗旨化为武功的精神内涵,加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使“金氏武学”有了阐释人生境界的哲理味道。早期以儒家经典《易经》命名的“降龙十八掌”反映了他对儒家“为国为民”人生追求的认同,但随着文化反思的深入他开始了对儒家正统的质疑,笔下出现了黑道中性情直率的好男儿和侠道中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表现在“武学”上,是他对“技近乎道”、“逍遥无碍”武学境界的探索。由于他本人对佛教的精研神会,在“武学”上又出现了反对人为武役的“武学障”和追求本色本心的“知见障”的探讨,对人生境界的阐释也由道家的顺天法自然过渡到佛家的无知无识,无执无我的自由超脱境界。
   (六)“反武学”的种子,也是早就种下的。第二次“华山论剑”,武功最高的竟是大邪大恶的西毒欧阳峰。《笑傲江湖》这种倾向更加明显,说到世上的胜负,得出一个悲观的现世结论。第10回《传剑》风清扬对令狐冲说他可怜魔教十长老,“他们不知道,世上最厉害的招数,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阴谋诡计,机关陷阱。倘若落进了别人巧妙安排的陷阱,凭你多高明的武功招数,那也全然用不着了。”到《鹿鼎记》,武功最好的是陈近南,但他最后却死于武功差劲的郑氏小主人之手;整个书中,运气福气最好,客观上做的好事最多的,却是一个武功稀松平常,甚至不下工夫学武的韦小宝。那为什么会出现韦小宝这个“反武学”形象呢?

共 1063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读到作者说夏雪宜是《碧血剑》真正的主角的时候,编者拍膝浅笑,确实,金庸的武侠小说,从根本意义上,其实是另一种人物性格塑造的过程,他要表达的是摒弃了武之后的东西,或许是侠或许是其他更深远的。幼年读金庸的小说,第一部是《雪山飞狐》,当时还未曾有怎样的感觉,等到后来经历过一些事情,阅历过一段江湖之后,才长叹道:雪山飞狐的主角其实是胡一刀,再高深的武术,也抵不过人格的魅力,胡一刀死了那么多年,在那一次雪山银顶,那些人依然记得胡一刀闪耀的人格光芒,这样的人物塑造,不可谓不高深了。金庸的小说教会人们的,跟多的是在于人,而不是在于武,现在就算是不用再去翻看那些书籍,也可以清晰的记忆起,张无忌的耿直,郭靖的大智若愚,老顽童的心无挂碍,一灯大师的持身如铁,段誉的为爱痴狂,韦小宝的玩世不恭。从第一部的《书剑恩仇录》里面武艺无双阴谋不断,到最后一部长篇《鹿鼎记》里面大巧若拙、视武术如粪土。就金庸本身而言,也是一次完美的回归。作者此篇深刻的剖析了金庸作品里面的深意,让人们在读过之后,可以更深刻的对金庸,对武侠小说,更甚者,对小说,有了更多的深思。【凝石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12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宁凉        2012-11-11 15:19:00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写的的确不错。加油~~
很多时候,我们离天堂的幸福只有寸步之遥。而我曾有过的一切,你给的最美。
2 楼        文友:宁凉        2012-11-11 15:20:34
  话说金庸的高中可是在浙江衢州读的哦,荣幸衢州人,哈哈
很多时候,我们离天堂的幸福只有寸步之遥。而我曾有过的一切,你给的最美。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