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凤鸣梁溪』谁改的苏轼诗句?(杂文)

精品 『流年*凤鸣梁溪』谁改的苏轼诗句?(杂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78.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95发表时间:2012-11-14 20:27:28

『流年*凤鸣梁溪』谁改的苏轼诗句?(杂文)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屡次遭贬的大诗人苏东坡登临庐山,见山谷奇秀,感叹庐山风光“平生所未见”在石门涧游览时,深深为石门涧拔地而起的奇峰异石所折服,步移景变的万千风姿,使他联想到到本人仕途的挫折多变,百感交集。来到西林寺,灵感突至,才思喷涌,在寺院的壁上挥笔题写了那首日后使庐山声名远扬的七绝《题西林壁》。
   时间过去了982年。深秋,我与友人登临庐山,慕名来到石门涧。在饱览峰峦秀丽,泉瀑奔泻,云雾变幻之际,听说庐山西林壁有苏轼题诗,即入西林寺观览。西林寺照壁上的诗是否苏轼手迹,大有疑惑,导游说是真迹,我以为是假的。近前一看原来是1991年马俊先生所书。
   庐山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建,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期间屡次兴毁。上世纪80年代已经荒圮冷落,徒留一斜塔与断墙残垣。现在的西林寺,乃是由台湾来的觉海法师在1989年发愿重建的。她56岁出家,一心向佛。1987年由台湾来到庐山东林寺后,不忍见当年因苏轼题诗而名扬四海的西林寺日渐荒凉,遂动员丈夫和七子二女卖掉台湾家产,重建西林寺,使其重见天光。
   重建的西林寺,除重修的千佛宝塔外,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阿弥陀佛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殿、大客堂、大斋堂,都是购地新建的,何来宋时古迹诗壁?
   我一直认为导游的话多不可信,因为他们多是体力劳动者,也是嘴力劳动者,很少有脑力劳动者,自然也不大会去考证历史的真伪。其嘴中的导游词,大多是三流、四流文人的卖弄之作,很少有什么依据。只能当侯宝林的相声“关公战秦琼”听听,听罢一笑了之。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导游小姐无知,因为比她们更无知的地方官,近来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很喜欢拆了真古迹,然后再去造个假的。就比方庐山上的马歇尔谈判处,就是如此。那粗鄙的水泥缝,加上整齐的青条石一看就是现代泥瓦匠的作品,楞说它是始于宋代的什么亭子,全是胡扯,但导游小姐照例胡扯的津津有味。因为领导发给她们的导游词上就是这么写的。
   我这人很有些臭毛病,自以为读了点诗书,就觉得了不起,实在是无知无聊的很。我就对一路上很敬业的导游小姐说:“山路迢迢的没地方买水,看你渴的,您先歇会儿停停嘴,听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江南老太,手上有枚不大养眼的旧戒指,被一个文物商看见了,愿意出五万元收购。老太很高兴,但是却不肯当场成交,要文物商明天来取。隔天文物商如约而来,老太高高兴兴地给了文物商一枚新戒指,说:这个十万。文物商说,这个只值三千。老太太不高兴了,说:这个是新的,当然比旧的值钱。文物商说旧的值钱,因为它上面承载的是历史,新的不值钱,它就是块金子。老太说:这个新的就是那个旧的熔化了,新打的啊。文物商说:我收的是文物,不是金子。文物商走了,老太哭了。
   中国有很多高学历的地方官,就像这个老太一样的对历史、对文物无知。
   上面说了,我是一个很无聊的人,有时就是一根筋。离开庐山,回到梁溪家中,心里还记得庐山西林壁苏轼的题诗。那题诗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好像目下中国书店里出版的宋诗集子里都是这样写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样写的可能都是赝品。因为我在市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找到了一本明代石刻的《东坡志林》,这书是苏轼老先生自己写的。在本书第一卷,记游篇里第七则,《记游庐山》中,苏轼写到:“……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做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看官明白了吧?人家苏轼老先生这首诗的第二句是:“到处看山了不同”。想来苏轼老大人自己做的诗,自己总不会搞错吧?那么这诗后来怎么会变成了“远近高低各不同”呢?我又查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宋诗鉴赏辞典》,第421页上说: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本作“远近看山各不同。”上帝啊,这又多出个版本。并解释说:“颇疑苏轼初作如此,而以后改成今句。”改成今句是苏轼自己改的,还是后人替他改的,语焉不详。反正有一点是绝对没错的,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苏轼原来的诗句。
   当然,历史也是人写的。我们奉为神明的二十四史到底多少记载是真的,多少是假的,谁能说清楚。或许,我们现在地方官们造的假古迹,若干百年后,就会有那时的历史学家们,言之凿凿地考证说,这些都是真的!
   我们无锡的泰伯庙,一直在与苏州的泰伯庙争真伪。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吴郡太守麋豹分别在苏州阊门外、无锡梅里同时修建了泰伯庙。泰伯的归属就成了问题,因为泰伯被称为吴文化的始祖,谁的泰伯庙是泰伯故居,谁就占有了吴文化的发源地,谁在旅游业上就能捞到大把银子。两地争来争去,最终因被称为吴泰伯后裔的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到无锡祭祖,官方最终裁定无锡的是真的。
   好在这个麋太守还不太爱折腾,要是他当初也像现在的地方官一样喜欢大兴土木,给吴郡各地都盖上个泰伯庙,那现在的江南各地就热闹了。
   其实,泰伯死于商末,到东汉吴郡太守糜豹为其立庙时,时光已经流失1000多年了。此时,哪里还有泰伯遗迹可寻,不过是找块地方盖个建筑象征一下而已。而我们无锡人就是言之凿凿地说:“这里原本就是泰伯故居。”说这话的无锡县志,已经是元末明初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些没影的事。三千多年过去了,无锡地底下到现在也没挖出一件泰伯时的东西。依照苏州人的质疑:当年泰伯奔吴是否奔到无锡都是个问题,就别提泰伯庙、泰伯墓了。言外之意,路人皆知。但是这也挡不住,我的乡亲们年年到这里开祭祀大典。年年这里都聚拢一大堆的海外来寻根的华人。
   不说了,跑题了。还是鲁迅说得对:人生糊涂读书始。

共 23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着作者这篇略带调侃的文章,苦笑!的确,现在许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更应该说是为了领导的个人政绩:没有依据、不合常理、不计后果的人工创建古代遗迹、遗址。可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文章从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轼的《题西林壁》说起:虽然慕名而来,在庐山西林寺见到了苏轼的“真迹”,但心里的疑问也随之产生?经过作者认真且较为全面调查和研究,证明了作者先前怀疑的正确,景区“偷梁换柱”的虚伪!于此,突然想起了苏轼,苏轼曾经任杭州知州:疏通河道,造福乡里,做了不少好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苏轼为治理西湖的淤泥,将其堆砌成长堤,在长堤两岸种花栽柳,使其更好地融入西湖,装点杭州……现在,苏堤春晓,早已成为西湖旖旎风光的重要组成。同样为官,同样能发展经济,现在的官员值得思考? 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却不乏幽默,且能够列举出相应的事实,证明自己明确的观点!同时,十分钦佩作者对于知识学问的严谨态度,欣赏荐阅【编辑:上官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15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风        2012-11-14 20:33:06
  在云淡风轻的日子,在阳光盈室的角落,一杯香茗,一段音乐,一首诗词,一篇美文,一起携手,一起明媚。逝水而歌、共话流年!感谢您赐稿流年,拜读您的美文,祝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12-11-14 22:58:56
  小风,感谢你的美按。你的留评太富有诗意了。谢谢哈。冬安!
2 楼        文友:施云南        2012-11-14 21:38:08
  很有见识的一篇文章啊,很耐人寻味,喜欢这样的文章。长见识。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12-11-14 22:57:54
  施老师,谢谢哈。你的美评是对我的鞭策哪。看到你家里的一片桃红,我要好好追赶呢。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2-11-15 11:12:0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4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2-11-15 11:25:06
  一直很倾慕二哥的文,普通的人、物、事、景,在二哥的笔下有了灵魂,有了色彩。读之受益无穷,见识大增。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5 楼        文友:溪洋        2012-11-15 19:16:23
  佳作欣赏,问好,祝福安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