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华文部落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华语散文】壁上绘出天地宽

精品 【华语散文】壁上绘出天地宽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26发表时间:2012-11-16 10:23:00
摘要:壁画艺术题材广阔,涌现了一大批精彩的画家和画作,尤其是佛教壁画,更是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妙处。

【华语散文】壁上绘出天地宽 一般人听到绘画这个词汇的时候,恐怕马上就会想起那些用颜料或是水墨画在纸张或画布上的画,但其实,画,并不一定是要画在纸或画布上的,兴之所至,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画布,就连一面墙,也不例外。据说,绘画的诞生,比这个世上的任何一张纸或是一块布都要早,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有壁画了,这个世上最早的壁画,是在法国的一个山洞中被发现的。
   据说,一直以来,中国都只是在一些新时期时代的陶瓷器皿上发现了用于装饰的绘画,比如跳跃的鱼,或者是奔跑的鹿之类的,但是,近些年来,在中国的很多省份,也发现了很多绘制在岩洞内的绘画,从而使得史学家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直接上推到了旧石器时代。如此看来,这画在壁上的画,对于见证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
   远古时代的壁画,和那些绘制在陶瓷器皿上的画一样,其主要题材都是描写人们生活的,比如狩猎、祭祀和战争等题材,都是经常出现在绘画中的。
   等到社会发展之后,壁画,便不再仅仅出现在岩洞中了,而是跻身到庙堂之上,成为统治者们宣扬功业的工具。据说,在秦朝的咸阳宫遗址,人们就发现了大量的绘画,有马车行进的场景,有宫女的形象,其场景之恢弘,绝对不逊色于我们所熟知的兵马俑。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那真是精美绝伦的,看来,这咸阳宫也一点都不逊色于阿房宫呢。杜牧说阿房宫是:“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於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看来,这秦王的宫殿,多的绝对不仅仅只是屋梁、钉头,就连壁画之多,也是超出人们想象的。
   其实,又岂止是秦朝呢,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在庙堂之中的壁画,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歌颂吏治的清明,宣扬皇帝的丰功伟业了。就拿汉宣帝来说吧,他就在麒麟阁上,专门绘制了十一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后世的人全都模仿他,在壁上绘制功臣的肖像。而后世的人们呢,也因此而人人都想建功立业,成为那麒麟阁上的功臣。
   当然,壁画的功用还不仅只是如此,到了西汉的时候,大量的壁画,被用到了墓葬中,大量有关于世俗生活的场景,出现在了墓葬的墙壁上。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古人认为,在人死后,也应该能够享受到活着时候的东西吧,所以,大量描写墓主人生前生活,歌舞宴乐场景的图画,都被搬上了墓室的墙壁,不仅如此,就连出行、归来、门卫仪仗等内容,也都事无巨细,一一被描绘在了墙壁上,同时出现的,还有大量描绘神仙世界的逍遥的内容。
   或许,在西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末年,会产生大量这种类型的墓葬壁画,和西汉年间的社会现状也不无关系。西汉末年,战事纷乱,当时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群雄纷争,动荡不堪的场面,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既而产生一种生如蝼蚁的感觉。虽然说“未知生,焉知死”,可是,每日里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整天目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场景,人们自然会对于现世的生活,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要不就是整天醉生梦死,日以继夜,秉烛夜游,追求通宵达旦地及时行乐,要不就是单纯地将自己的希望寄于来世,希望在自己死后能够享受到安宁的生活。
   然而,“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死后便永远留在冰冷的地下了,伴随着的,只有荒草茫茫,凄风苦雨,一想到这些,又怎能不让人神伤呢?为了自我安慰,人们便将目光聚集到了墓室的墙壁上,在墙壁上画上现实生活中的享乐场面,或者是画上心目中向往的理想的神仙世界,这或多或少,也能够给人们一些心理安慰。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西汉墓室中的壁画,才会画得如此丰富多彩,色彩绚烂。
  
   隋唐时代,社会愈加发展了,自从汉朝时候的张骞打通了丝绸之路之后,中国和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了,在隋唐时代,各种异域的文化也开始逐渐地传入了中国。佛教,便是在那个时候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的传入,不仅使得中国人见识到了来自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使得中国的壁画内容题材,变得更加广泛了。
   要知道,寺庙里头有壁画,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佛教本身就是“以像设教”的。根据《释氏要览》、《毗奈耶》等典籍记载,在古印度的佛寺中,几乎每处殿堂、每道门墙处,都画有彩绘。佛教绘画的主要内容,那自然也是和佛教有关的,画得最多的,便是佛和菩萨的圣像,以及一些能够起到教化引导广大民众的佛教故事,要不就是一些生死轮回图,地狱相等。
   而中国古老的壁画传统,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壁画这种恢弘的绘画形式,在视觉上刺激到广大老百姓,以此来达到教化作用。中国人向来就习惯将圣君贤相,忠臣孝子,先贤英烈的形象画在墙壁上,以为典范,图之于屋壁以垂训将来,麒麟阁上的功臣像,便是其典范。
   中国传统的壁画内容,和印度佛教本身的壁画传统相互结合,便使得佛教随着各种佛教壁画一起,迅速地传遍了大江南北,同时,壁画也因为佛教的盛行而扩展了内容。要知道,佛教的经典,大多晦涩难懂,而且,在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经大师还没有出现之前,这些用梵文书写的经卷,能够看得懂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为了让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够理解佛教的微言大义,自然要采取更加直观、具体的图画形象,只有那样,才更浅显易懂,平民百姓才能够更容易接受,佛教才能够达到广为传播的效果。中国古代曾经把佛教称为像教,从某种程度上便是说明了佛教的这种特有的传播方式。当然,佛教之像,并不仅仅只是壁画,也有绘画在图卷上的,甚至还包括各种雕塑,不过,不管怎样,壁画,依然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佛教壁画内容繁多,并不光光只是画上一些佛像而已,如果是那样的话,又怎能吸引中国的老百姓呢,而且,佛教的思想,也不可能因此而传播开来。佛教壁画的内容,一般来说,分成五种,主要是经变、本生故事、尊像图、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
   所谓的经变,其实就是依照佛教经典而画成的图像,也就是说,用图画来将佛经中的故事展现出来,让看到的人,如同看图说话一般,自然领悟佛教的真谛。各种经变内容多样,可以说,有一本经书,就有一种经变,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维摩经变、金刚经变、华严经变、弥勒经变……各种各样的经变内容,可以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至于本生故事类壁画,故事性就更强了,它是专门用来描述释迦牟尼前世的种种善行、苦行等。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个人的传记图。
   尊像图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那便是佛、菩萨、阿罗汉等佛教人物的画像。据说,唐朝以前的佛像画,主要是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画像,旁边一般还要再配上菩萨的像。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单个的佛像、菩萨像开始盛行起来,而且,画像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了,药师佛、观音等佛教人物,也开始出现在画像中。不仅如此,画像也变得更加优美了,更多吸收了中原人物画的特色,不再强直、木硬,而是追求体现生动优美。
   当然,佛教画像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当然要在内容上更为丰富,画得也要美轮美奂,所以,自然也少不了那些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在佛教的石窟壁画上,天空中常画有祥云缭绕,还有那些优雅轻盈的飞天,裙带飘飘、凌空飞舞,飞天们有的播撒花瓣,有的撞钟击鼓,有的手捧花果,形态万千。地上也很画有美丽的山水花木,总而言之,一切都衬托出了佛和菩萨的庄严与安详,体现出了他们的慈悲与智慧,不仅能够使人产生敬畏感,让人感受到佛法无边,更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与寄托。
   就拿佛教壁画中经常出现的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来举例子吧,在这种壁画中,就着重体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至善和至美。一般来说,在壁画中能够看到妙相圆满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西方三圣,而围绕着他们的,则是众多的菩萨,他们都在听受经法。不光如此,还有十方世界的诸菩萨,他们一个个全都携带着幢幡等各种法器,正前往阿弥陀佛的所在之地,恭敬地供养,并且聆听经法。壁画中不仅有人物,还有各种屋宇建筑,无论是讲堂精舍,还是楼观栏杆,全部都是七宝自然化成,或在虚空,或在平地,一个个都尽极华丽。那又高又大的菩提树,华果敷荣,光明遍照,池饰七宝,地布金沙,无数吉祥果树,果实恒芳,种种五彩的光芒遍满佛土。当人们看到这样的场景的时候,又如何能不为之所动呢,佛教世界如此美好,自然会吸引凡俗大众,都去追寻佛教的哲理,聆听佛教的思想。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中国古代佛教最兴盛的时期,佛像以及各类题材的佛画,尤其是壁画,仍然是传播佛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后,有数不尽的名士奇匠,他们全都竭尽全力,绘制佛画,并且将自己对于佛教的理解,也融入到了佛教绘画之中,起到了启迪世人的作用。
  
   中国壁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自然就会有一系列杰出的画家,投入到壁画的创作中去。虽然说,大量的壁画,不论是汉朝陵墓中的壁画,还是在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壁画,都已经无法考证它们的创作者究竟是谁了,但是,还是有一些画家,他们的名姓被史书记载了下来。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大批专门从事佛教绘画的画家,便应运而生。比如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东晋的顾恺之,便是中国最初三大佛画家。曹不兴号称“佛画之祖”,擅长画大幅的佛像。他的弟子卫协,是中国画史上最早被推为“画圣”者。而顾恺之,则又是卫协的弟子,他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闻名。想当年,他曾经在江宁瓦官寺画维摩诘壁画像,和别人不同的是,他所画之像有清癯示病之容,据说,在开户之时,光照一寺。时人以十万钱争先一睹,俄而为寺中捐百万钱。就是在顾恺之的影响下,维摩诘像逐渐变得清瘦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画家,也非常善于画壁画,尤其是画佛教壁画。据说,梁武帝时候的张僧繇,是六朝时期作佛画最多的人,他最擅长的,就是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壁画。他对于壁画也有所创新,因为,他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像”而变为“体貌丰腴、简易标美”,并由此创立了著名的“张家样”。
   张僧繇是个很了不起的画家,他和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等人齐名。画肖像,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之如面”;而画“龙”就更加神奇了,传说将龙点睛后即“破壁飞去”,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画龙点睛的成语,便是说他。他和吴道子同属于“疏体”,笔法崇尚简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
   张僧繇的壁画,之所以能够如此神奇,这和他扎实的基本功和博采众长,广泛学习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
   他曾经很认真地学习书法,并且将书法的特点,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去。据说,他作画时,“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唐初的李嗣真给了张僧繇极高的评价:“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降圣人,为后生则。”
   当然,张僧繇不仅认真学习书法,还从外国绘画中汲取营养,并有所发挥创造。比如说,在建康的一乘寺,他曾经使用过一种在当时来说很新奇的外国绘画技法,在寺中画过“凹凸花”。那是一些用于装饰的花卉壁画,张僧繇以色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即所谓凹凸感,使得所画出来的花,有立体性。据说,这种绘画的方式,并非中国本土所有,而是积极向外国学来的。“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曰凹凸寺。”一寺,竟然因为张僧繇一画而改了名字,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他的壁画,那是相当重视的。只可惜,这座寺庙毁于梁末战火,而这种凹凸法的技术,也没有完完全全地流传下来,中国古代的其他画家,只是将它改造成了用于脸部、手足和衣纹线边的一种技术,使这些地方渲染颜色,使其达到近似于浮雕的视觉效果。
   唐朝的时候,善于画壁画的画家就更加多了,唐朝本来就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最辉煌繁荣的时期,大唐王朝,气度非凡,其壁画自然也就更加气魄宏大,构图精妙了。唐朝有画壁画的时尚,擅长画壁画的画家,地位也比以往来得更高,阎立德、阎立本兄弟都是官位显赫、垣赫—时的名臣。而王维又是当时的名士,著名的诗人。不可不提的还有自幼“穷丹青之妙”,画风潇洒如“天衣飞扬”,时人谓之曰“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他一生绘制了大量壁画,其雄浑的绘画风格被人们称为“吴家样”。
   除此以外,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壁画,也出现了不少擅长壁画的画家,人们不仅在墓室画壁画,在寺庙画壁画,在宫殿画壁画,而且还有很多壁画是出现在道教宫观之中,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府邸厅堂之中。画画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了,除了反映日常生活的图景,展现佛教的故事和画像以外,还有很多山水、竹石、花鸟等作品,也都画在了墙壁上。绘画之人,除了一些民间的画工以外,还有很多文人士大夫也参与其中。总而言之,只要是在纸张绢帛之上能够画的东西,在墙壁之上,也同样能够画。
   壁画是一个小世界,在这小小的一面墙壁上,人们用画笔,画出了人生百态,山水花鸟,画尽了大千世界,万千气象,举笔书人生,墨道贵留魂,在这个壁画的世界中,人们画出了宽阔的大天地。

共 522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在这个世界上已存在了几千年,它瑰丽灿炫,华丽宏壮。壁画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壁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壁画包括史前时期的岩画、洞窟壁画和地画等类型。狭义上的壁画主要是宫廷壁画、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等,且各具创新。壁画作为古人记录当时生产生活的有效工具,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热点,但以前人们多从壁画的内容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对美术史的意义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前人对史前到封建社会的壁画研究来讨论中国古代壁画材料及技法的发展。壁画作为古人记录当时生产生活的有效工具,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热点,但以前人们多从壁画的内容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对美术史的意义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前人对史前到封建社会的壁画研究来讨论中国古代壁画材料及技法的发展。壁画作为历史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以其华美瑰丽震撼着世界,回味着历史……壁画中还隐藏着人类社会的多少秘密?我们无从知道。感谢施云南的辛苦整理讲述,她的系统阐述让我们更加走近了壁画艺术,在现代生活中,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我们在壁画应用上也是费劲心思,相信云南的这篇文字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壁画审美观念。辛苦,问好云南!部落推荐阅读!【编辑:胥婉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16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