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指间文评】光阴的故事

编辑推荐 【指间文评】光阴的故事


作者:五月旧馆 举人,5633.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32发表时间:2012-11-16 23:24:45
摘要:最近在 阅读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 书籍,希望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文学上的 问题。

一说到光阴两个字,有的人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过去许多温馨美好的画面。儿时青梅竹马的游戏,牧歌,中学时代苦涩的爱恋,大学时代追逐过的梦想。
   有的人则因为年过半百仍然一事无成,或者因为该有的物质享受还没有享受到,深深感到恼恨恐慌焦虑。是啊,光阴就是这样一个既让人爱又让人恨的词儿!然而不论是爱还是恨,都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光阴在我们一生中有多么重要!
   积极进取的人,“闻鸡起舞”;耽于儿女私情的人,感叹“春宵苦短”,或者是“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幽怨的人则“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颓废的人,则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因为重要,所以从古自今,和爱情一样,光阴一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在上古时代,就有“神农有不死之禾,食者老而不死”,“开明北有不死之树”(《山海经》)的神话传说,表达远古先民对死亡的恐惧,希望长生不死的愿望。《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东山》“我徂东山,滔滔不归”,表达对光阴潜移默化改变生活环境的感叹。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不禁发出“逝者如斯夫,曾不舍昼夜”的叹息!《汉乐府》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武帝在《秋风辞》里有:“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古乐府-长歌行》有:“百川不到海,何时复西归。”
   在曹操,这个有着广阔胸襟,志存天下,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也写下了诸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诗句。阮籍有:“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曹植有:“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陆机有:“时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到了唐代,刘希夷则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翁白头真可怜,依稀红颜美少年”的诗句。
   李白在《将进酒》里写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虽说诗里表明使“青丝暮成雪”的是功名未就,然而让他感叹功名未就的一方面是社会的黑暗,一方面则是光阴的催逼。他在另一首诗歌里更是直接表达了时间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征:“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好像在作者心里,昨天才是好的,今天一律是让人心烦的。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里记述了一件事情:“余去过二十七年复来,自周丞相一人外,皆无复故人,虽吏胥亦无矣。惟卖卜洞微山人无恙,亦不甚老,话旧怆然。西湖小昭庆僧了文,相别时未三十,意其尚存,因被命与奉常诸公同检视郊庙坛,过而访之,亦已下世。弟子出遗像,乃一老僧。使今见其人,亦不复省识矣。可以一叹。”可谓是“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关于光阴的故事,真是千年一叹!
   光阴情结,诚然是全世界一个普遍的现象,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都会希望自己能长生不死,都对过去有一种依恋之情。正因为有对死亡的恐惧,对长生不死的希冀,人们才会有一种向后看的心理。然而如果我说,光阴情结在我们中国人身上特别明显,尤其突出,那无疑也是正确的,要么怎么会有“多愁善感的中国人”一说呢!
   可是接下来下面的问题就理所当然的出现了:为什么中国人相对于其他国家民族的人更要多愁善感呢,以至于看到春天、阳光、落花、流水、柳树、青草、微风、细雨、秋天、紫陌、露水,这些自然的事物而吟诵再三,唏嘘感叹?其实这是有一定的文化根源的。“物我之间情感趣味的交流,正是原始时代物我关系在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黑格尔)”荣格说:“人的心理有它自己的历史,人的心灵保留了许多脱离了先前发展阶段的痕迹,更有甚者,无意识的这些内容对心灵施加形成性格的影响。”
   中国人多愁善感的民族性格形成必定与先前炎黄祖先在发展阶段的痕迹有关。那么这“发展阶段的痕迹”是什么呢?其实从我上面罗列的“春天、阳光、落花、流水、柳树、青草、微风、细雨、秋天、紫陌、露水”等中国诗词惯常使用的意象已经可以看出,那分明是一幅农家田园的景象。进一步说,中国人多愁善感的性格形成实在和中国人在早期农业生产中,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与自然环境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有关联。毫无疑问,古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度,各朝各代统治者和决策者在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时,都提倡以农为本。
   《吕氏春秋》:“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汉文帝开籍田诏》:“夫农,天下之本也。”《尚书-周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有大量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最迟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农业种植。江西万年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中,发现数量众多的野生稻植硅石。距今八九千年前,主要分布在今天洞庭湖一带的彭山头文化中,有丰富的稻谷遗存。再晚一些,在著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普遍发现了一层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厚20到50厘米,最厚处超过一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0吨以上!
   接着又有人问了:就算中国是以农业立国,那和光阴有什么关系?这么提问的人是不理解农耕生产的特点。“春耕,夏育,秋收,冬藏”,进行农耕生产的人,比其他以狩猎、采集为食物来源的人,更重视气候、温度、光照、雨水对农业的影响,他们热切盼望冬尽春来,好耕耘播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没有春天的耕耘播种,就不会有夏天的生长,秋天的收获,冬天的收藏,所以春天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反映到农谚上就是“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可知春天的重要性。而既然已经播种了,那么他们就会盼望着秋天赶快到来,果实成熟,五谷丰登,归根到底,他们盼望春天无非是盼望秋天有收获,使得自己一年有食物倚靠。人们对“青黄不接”的忧虑,就反映了他们对秋天收获的热切盼望,所以有一句话说是“不违农时”。正是在对季节的守候中,他们有了浓厚的时间概念。
   有人又会说了,照这样看来,后来的情况却是文学作品里感叹时间过得太慢,而不是感叹过得太快!事实的情形是,在进入文明世代后,先民残留在我们潜意识里的只是一个没有快慢之分静静流淌的时间概念而已了,它与另一个关于生死的时间概念重合,加强了我们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别的国家,例如欧洲,他们“时间”的概念大多只是对生死的一种反映,而我们是在这生死时间概念之上又加一个“农业的时间”,于是我们要比他们的时间观念更浓厚,我们在精神上更看重光阴的流逝。无怪乎,我们一看到春花秋月等中国诗词惯常使用的意象会有触动,因为它们以词条为途径通往我们的潜意识,或者以象征、或者以颜色、或者以声音、或者以味道、温度、触觉,激发深藏在我们灵魂深处的潜意识,那是上古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生产生活的痕迹。“
   原型的影响激动着我们(无论它是采取直接经验的形式,还是通过所说的那个词得到表现),因为它唤起一种比我们自己的声音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荣格)”所以中国诗词作家关于春天阳光等的描写重重复复,没有新鲜感,但它仍能或多或少的揭示了我们集体无意识的秘密。宋人笔记里有一个笑话,说当时有五个和尚很会写诗词,有一个人故意刁难他们,说不能用“山水,风云,竹石,花鸟,草雪,霜,星月”等词语入诗,于是这五个和尚沉思良久,最后只得搁笔。虽然这里说的是宋代的很多诗词作家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无病呻吟,但也透露出一个信息,我们对“山水,风云,竹石,花鸟,草雪,霜,星月”等意象,是有很大的共鸣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对光阴的重视不仅在中国,在其他曾经以农耕生产为主的国家里也是同样的,比如韩国,比如日本,比如东南亚等国。还有,原始先民在我们心灵里播下的仅仅是一种原型和情结而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时间”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企盼农业丰收和生命永存。关于光阴的故事,因为时代的不同,个人经历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同。
   在古代,纠结于“光阴”最普遍的两种感情,一种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渴望建功立业却忽然发现“老冉冉其将至”;一种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男女思恋、牵挂。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呈畸形的形式,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是人们过渡追求物质文明而带来的精神匮乏、精神危机。再者,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忽视环境的保护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一些优美的自然景观一去不复返。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与自然的矛盾,都使很多人产生了“今天过得不好,昨天才是幸福;今天不美,昨天才美”的回头看的心理。“艺术中的情感,总是同个体对于自由的渴望、追求分不开,并且必然深深地打上不同个体的独特感受的烙印。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情感表现不可能脱离社会,而且只有在它显示了自由本质的客官历史的必然发展时,才是有价值的。”(刘纲纪《艺术与哲学》)既然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许多表现纯真无污染的校园民谣、儿童歌曲能够常唱不衰了。也不难理解表现青春期爱情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能够走红了。它们确实迎合了我们当代人的心理需要。
   自然,太沉湎于过去,躺在过去的床上不愿意醒来,执着于过去某件事不愿意放开,这是心智有毛病的症候,甚至可以发展为精神疾病。弗洛伊德不是说吗:“潜意识压倒了前意识,或者它们强制的体现了幻觉式回归,这种精神状态叫做精神病。”美国南方作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里的昆丁,因为沉湎于家族过去的荣耀而不能自拔,最后只能在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哲学思辨中跳水自尽。
  
  

共 38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惆怅旧欢如梦中”从前的,大都是好的。就如同“人不如故”在这个早已经不再靠田地维持大部分人的吃穿住行的时代中,从前,因为农业而产生的对光阴热切的心情渐渐转化成惆怅岁月匆匆的情绪。岁月如梭、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在这个一切步履匆匆的时代里,蓦然念出来,不知是何等的贴切,明明还在幼儿园玩耍,可似乎是转眼的时间就已经长大成人。明明还你侬我侬,仿佛一下子就是老夫老妻了。不止今人,即使古人,对光阴记住的也大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使“今年花生去年红。明年花更好”但也依旧惆怅,“终不是,少年心。”文笔流畅,一气呵成,条理清晰,读来,叫人受益匪浅。欣赏,推荐【疏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疏帘        2012-11-16 23:51:06
  匆匆流去的光阴,在这个忙绿的年代,更显得那么的美好。叫人难以忘怀。我从不知古人那么多的伤春悲秋的诗词是这样形成的。原来,从前所说的光阴,并不一直是用来感慨岁月匆匆的。
冷暖自知
2 楼        文友:宁凉        2012-11-17 01:11:19
  看到这个题目很自然地想起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很唯美很动人,引人深思,问好作者,受益匪浅~
很多时候,我们离天堂的幸福只有寸步之遥。而我曾有过的一切,你给的最美。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