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指间杂文】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性

精品 【指间杂文】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性


作者:炎汐 秀才,142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01发表时间:2012-11-18 23:39:07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研究的一部鸿篇巨著,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长足发展的里程碑,真正称的上是悲剧文学的极峰。正如王国维所说:“《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其论述时引用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认为《红楼梦》一书的悲剧在于剧中人物的关系和位置不得不如此而形成的悲剧。《红楼梦》中人物多以悲剧结束,令人叹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最终走向了绝望与毁灭。从悲剧角度解读《红楼梦》一直是较为常用的方式,笔者想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情的悲剧”三个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中人物的悲剧意蕴。其中命运悲剧具有普遍性和无可解释的偶然性,书中每个人物一开始就注定了与冥冥之中的命运去抗争,但最后又无法摆脱。性格悲剧与情的悲剧具有典型性。《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因为自身性格的缺陷难容于世,加速了其悲剧进程。而情的悲剧则是除了普遍的情欲、爱情、感情、兴趣爱好外,那种更深更高的超俗超前的性灵之爱与博爱的悲剧。
   一、不可逃脱的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是美学家们对古希腊悲剧的总概括,它以人与命运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现实生活矛盾的艺术反映。古希腊命运悲剧中最为典型的是俄狄普斯王的杀父娶母的悲剧,他一出生,太阳神便告知其父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父亲让仆人把他送人。后来他在另一个国家成了王子,在得知自己杀父娶母命运之后,便离开这个国家,在路上却误杀了父亲,后来又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迷,误娶了过世的国王的妻子——他的母亲,最后在得知真相后,将自己的双目刺瞎。他不断的与命运抗争,最终没有逃出命运的圈套。同古希腊的悲剧一般,支配着《红楼梦》人物命运的同样是无处不在、难以抗拒的天意及人对这种天意的抗争。
   第一回中,顽石执意央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将其幻化至人间,以便到富贵场、温柔乡中享受红尘乐业,而僧、道对其揶揄道:
   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无奇贵之处……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
   暗示了在宝玉历尽尘缘后,仍会还原为灵石。同样,第一回中作者也将“木石前盟”先验化,即宝黛情缘始自绛珠仙草的“还泪”,为两人爱情纠葛及命运做了铺垫。而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作者更是对金陵三十六钗(正、副、又副各十二册)的命运做了事先规定。如“又副册”中描述的晴雯命运: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虽为奴婢,疾恶如仇。王善保家忌恨无比,遂借绣春囊一事在王夫人面前诽谤。于是晴雯便被冠以勾引宝玉之罪,最终被赶出大观园,病中悲愤死去。在第七十八回中,宝玉远师《离骚》,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其韵意与“又副册”几乎如出一辙:
   岂道红销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毁被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这种巧合也许只是偶然,但为促使宝玉清醒做了铺垫。而大观园其他女性,宝玉同样付以缅怀。
   应该说,宝玉最早知道金陵群芳的命运真相,即便警幻仙子有意遮掩,但天分高明的他岂不觉察一二?只是作者有意设梦,宝玉面前是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世界,他根本来不及消化梦中情境,便反复地被推入现实之中,每次欲醒之时,复又迷途不返。第一百一十六回再游警幻仙界后,他才明白那些诗词描述的正是群芳的悲剧。第一百一十八回,宝玉最终借惜春出家点破了一切:“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而对才智绝伦、人品无双的宝玉本人来说,最终沦为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愚顽,悲剧之沉痛可见一斑。而更痛苦的是,直到最后,他依然是唯一的清醒者。难怪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这些描述暗示了人物或逝或生的命运,并在此后情节里加以确认。贾宝玉衔玉而生,薛宝钗出生时,癞头和尚送金锁一只,并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婚,于是天注定了“金玉良缘“之说,也铁定了二玉的结合。但是贾宝玉却深恋着林黛玉,他坚决反对和抵制“金玉良缘”之说,公开喊出“木石前盟”,并围绕这两种前途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但是无论他怎样挣扎反抗,还是没能摆脱“金玉良缘”的“紧箍”,他的爱情理想彻底破灭,他用生命所钟爱的人饮恨黄泉,同俄狄普斯王一样,他被命运锁定无论怎样激烈抗争,终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
   《红楼梦》中其他人物一样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也不甘注定的凄凉命运,反抗这种难以改变的“运数”。但最终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普斯王一样,尽管极力反抗,但仍难以去抗拒巨大的命运积习。在《红楼梦》第五回有一支散曲《飞鸟各投林》,俞平伯仔细研究了前八十回的文本,根据他对各人命运的理解,判断《飞鸟各投林》中每句分结一人:为官的家业凋尽——湘云;富贵的金银散尽——宝钗;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欠命的命已还——迎春;欠泪的泪已尽——黛玉;冤冤相报实非轻——可卿;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欲知命短问前生——元春;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凤姐。这一切美好的生命都逃脱不了由“好”到“了”的悲剧命运。这些人何尝没有反抗,宝钗有着艳贯群芳的容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有着超一流的文学艺术才能。对封建思想道德更是持之最笃,操之有度,性情温和,待人宽厚,用史湘云的话说,就是一个挑不出任何毛病的完人。而越是如此,她的人生旅程越是显得可悲之至。她谨遵封建思想道德规范,但正是这种规范是束缚妇女的枷锁,这种矛盾决定了她不会有好的结果。起初她一心想进宫,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入选,后来她想嫁给宝玉,来拯救自己的家族,实际情况是她虽然获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仅仅是个“末代皇后”,贾府大势已去,她不过“沾光”遭拘禁,她虽然得到了贾宝玉的婚姻,但贾宝玉很快便弃她而走,她只落得独守空房,最后以凄凉为伴。
   凤姐作为这个“大家都瞪着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家族的当家人,她处于种种纠葛、层层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虽然贾母的宠爱,王夫人的信任为她在贾府的当家人地位提供了保障,但她还是处于一种被暗算的状态。随着四大家族的衰落,叔父王子腾的病逝,贾母的离世,她的处境越加艰险。曾经她一度掌握着贾府经济及家中大小事务,不可一世,但最终她在家族中失势,接之而来的便是婚姻上的失落,“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人生结局意味着她最终成为一个受人指责,被人嘲笑,连做家奴的资格都没有的彻底失败女子。落得“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的悲惨结局,枉送了卿卿性命。
   绰号“二木头”的迎春生性懦弱,贾赦把她嫁给“中山狼”抵债,孙绍祖处处为难迎春。婚后的迎春也并非一个完全俯首帖耳的“女奴”,她也曾主动出击,接二连三地干涉孙绍祖把合家媳妇丫头将及淫遍的荒唐行为。这时的贾迎春仍是一个自由人,她可以回娘家住上三五日,哭诉一番孙绍祖的恶劣行径,但随着孙绍祖暴虐程度的加深,贾迎春的不幸不断升级。到了第一百回,已落得连招架之功也失去了的地步。她只能含泪逆来顺受。她在冬天还穿着几件旧衣裳,当迎春病危之际,孙家连个医生都不给请,眼看着她活活的被痰堵死了。她何尝没有为自己的生命争取权利,可这种反抗却那样无济于事。
   在命运面前,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不断的为自己的生存奋斗,反抗这种早已注定的“运数”,但最终一切的努力归于毁灭。
   二、致命的性格悲剧
   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悲剧又兴起一个高潮,即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为代表的时代,美学家们将它归之于性格悲剧,即悲剧的原因,主要在于悲剧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性格悲剧是个体在特定境遇中,因自身性格行为不可能达到社会或理性所规定的目标而遭致的毁灭,它与性格成熟、行为、社会、命运等有复杂的关系,而且有自己的效果、意义与价值。性格悲剧的主体是一批不肯悔改的“顽固分子”,我们关注这些人,实际上也是在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我们在特定境遇中的无能为力感,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俗语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进化论者言:适者生存。在这“难移”与“求适”之间,似乎永远存在着纠缠不清的矛盾,而在这矛盾的较量中,难移的“秉性”或者被同化,或者被异化,或者被毁灭。我们虽不能说“性格即命运”,但它毕竟“是对一个重要真理的言过其实”,滤去“言过”,我们会发现性格对人的重要意义,对人毁灭的重要影响。
   性格的成熟与独立这是我们谈论性格悲剧的起点和基础。不成熟,就有被同化而发展的可能;不独立,就有被异化的可能。而唯有成熟与独立,才有因其不可改变性而带来的毁灭,才称得上性格悲剧。
   先说林黛玉,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是封建阶级不折不扣的叛逆者。黛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完完全全听任真实情感的流露,既正直、单纯,又诚实、多情,从不阿谀奉承别人;她任情任性,冰心玉壶,敏感而又自尊,不矫饰,不屈从,一往情真,完全不合时宜的叛逆性格在偌大的贾府之中超然独存、卓尔不群。她口齿伶俐、才思敏锐。宝钗、惜春无一不领受过她尖刻的讽刺,湘云说黛玉:“专挑人的不是” 、“见一个打趣一个”;小红说黛玉:“嘴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袭人说黛玉:“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浑说!”黛玉作诗首屈一指,做人却是众矢之的。原因在于她与人群隔绝,孤芳自赏且又目下无尘。如果说性格的成熟与独立是性格悲剧的基础的话,那么,行为显然是人物走向悲剧的旅途。林黛玉的性格人所共知,她刻薄的言辞破坏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即便她是用口在表达对世俗的嫉恨,人们也不能宽容她,换来的是大家共同的指责,认为是她“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妒忌。这种孤傲是失意情结的病态流露,也是对不平社会的无奈反抗,更是她的性格行为。屈原披发行吟江畔,阮籍“白眼”向人,都是郁愤难排而表现出的异乎常人的孤傲、怪僻。曹雪芹的朋友也将他比作阮籍“步兵白眼向人斜”。而在《红楼梦》中,这种失意情结早已先天郁结在黛玉的五内。所以周瑞家的送宫花、晴雯没有开门而引起黛玉的猜疑,都是为了突出黛玉寄人篱下的境遇,恶劣的环境、人格的自尊造就了她的敏感、多疑的个性。为宝玉的玉、宝钗的金锁、湘云的麒麟,黛玉常常含酸赌气,更是为了突出黛玉内心的不甘。黛玉从不慕富贵,不谈“仕途经济”,她靠内在的品格、才华赢得宝玉的喜爱,使宝玉引以为知己。而玉、金钗、麒麟全系身外之物,代表着金钱、富贵。他们靠钱权等身外之物换得婚姻是黛玉不服也不甘的。含酸赌气是她为爱情奋斗的执着方式,是对自己品格才华不被家长们认可的一种大胆的挑战,只是这种挑战是无意识的。作者给她安排了这类的谈吐、习性,不用再加暗语,她在贾家的前途命运已不卜可知了。她在贾府成了一个锋芒毕露、争强取胜的出众者,同时在精神上不自觉的抵触了社会所给予妇女的规范,结果就以自己脆弱的生命去尝试那个时代的冷酷与摧残。
   同时,曹雪芹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写了林黛玉的哭,黛玉极爱哭,与其说是她软弱的表现,不如说是她性格中孤高、敏感、自尊的表现。先以二十七回为例,当大观园的众女孩子都在欢天喜地的祭花时,唯有林黛玉在花园中独自哭“葬花词”。全文用诗的语言来写哭,言在哭花,意在哭人。林黛玉以花喻己,“呜呜咽咽”,情不可遏。作者巧妙的把林黛玉的悲哭情状与她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揉合在一起。在这里我们明显的看到林黛玉此时的哭与她刚进贾府时的哭完全不同。此时的她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和人生命运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她终于看清了自己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险恶处境,明显的感到自己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因此她悲愤的地呼出了自己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对压迫欺凌她的社会环境发出了痛苦绝望的呼号!又如在第二十九回写张道士给贾宝玉提亲后,林黛玉一场哭闹,她也只能用哭这种方式来反抗周围环境对她的种种压迫。当贾家的最高权威——贾母,也是她唯一的依靠,在看出林黛玉病的蹊跷以后,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且绝情的抛开她并最终放弃了她。她的这种“哭”是为和贾宝玉的爱情纠葛而悲,是为她自己不能生活在无拘无束的理想天地的不幸命运而悲。她心里清楚明白在贾府这个腐朽、衰落的大家庭内部充满相互扶持、相互欺诈与争斗的错综纷繁人事关系,却从不想去屈服、去讨好献媚。她的性格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性,并以一颗不肯改变的心走下去,在性格的指引下不可避免的走向悲剧性结局。

共 775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很喜欢这篇文字,说实话,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毕业以后,之前尝试看了几次,都没看进去,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盛行一时的红学,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这本书有太多让我们可以去研究和学习的地方了。作者这篇文字说是浅析,其实对红楼梦这本书读得是很透彻的了,不然不会写出如此发人深省的文字了。很喜欢这篇文字,仔细的读了三遍。【凝石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19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宁凉        2012-11-20 23:50:03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木石前盟、金玉良缘都成空,爱情婚姻的悲剧;“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似灯将尽”,大观园里曾经辉煌奢靡的一切终究成空;金陵十二钗,都是女儿的悲剧。作者从命运、性格、情三个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之悲,很有条理,很有见地,文笔不错,加油~~
很多时候,我们离天堂的幸福只有寸步之遥。而我曾有过的一切,你给的最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