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我骑着马走进龙山

精品 【江南散文】我骑着马走进龙山


作者:竹箫梅林 秀才,134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70发表时间:2012-11-19 22:30:30

我无数次的路过龙山,也不止一次的走进龙山。我从龙山的不同方位进入龙山,脚步踏过龙山的每一条山道,每一处景点,一草一木。走过陡峭,曲折,平缓;人在山坳,在峰顶,在山坡,却总是在龙山中一直的徘徊和迷离。问过自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使自己难觑龙山全貌的局限和片面,还是因为我的脚步深陷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举步维艰。
   迷谷。我站在龙山上,远眺龙山东南面广阔的滦河南岸的绿野和山川,曾经的旱海,是一个寸草不生的山谷和沙地,又名迷谷。《韩非子·说林上》记载,公元前663年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北击山戎,讨伐孤竹国时在这一片迷谷中迷失了方向。时值寒冬,沟壑纵横,山峦叠嶂,狂风卷地,茫茫无垠的黄沙遮天蔽日,齐国的大军在旱海中分不清东西南北,部队前后也失去了联系,一天一夜都没有逃离危险,人困马乏,疲惫不堪,全军上下充满了焦急和恐惧。齐桓公见有全军沦陷旱海的危险,急忙向时任宰相的管仲求助大军脱险的计谋。一阵嘶鸣的马叫划过阴霾的长空,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于是对齐桓公建议,可以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果然走出了迷谷,辨清了行军的方向。齐桓公率领大军到龙山时,全军将士的体能已经到了极限,再也不能行走,只好在龙山驻扎,以便大军得到休整和调养。可此时,流经龙山下的濡水(滦河)上游,早已被孤竹国的邻国令支国截断了水源,孤竹和令支两国的大军把齐军围困在龙山。山中无水,就等齐国的大军被饿死渴死,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次,是齐国的士大夫隰朋靠智慧使齐国的大军脱离了危险。蚁穴知泉。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找到了水源的齐军,势如破竹般的攻下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由此,齐桓公在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中原,不仅为齐国带来了领土扩大的实际利益,客观上保卫了中原华夏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这篇文章写到上一段落的时候,耽搁了一天。第二天,一位朋友的孩子考入大学去朋友家道喜。朋友住在农村,我是按照朋友的电话引导去的。我从龙山的北侧也就是龙头下面的滦河岸边的道路绕行龙身一直向南的道路行驶。行至约有几公里的时候,我在一个很大的村子中问路,村里的人告诉我村子叫“迷谷”。我有一种意外的惊喜,原来真的有这么一个村子。我在村外打量着迷谷村,迷谷村的西面远处山峰起伏,村子依山而建,由西往东是梯田式的落差地形。村东是万顷的庄稼作物。我的视野之内很难找到具有坐标性鲜明的山峰和建筑。我当时想,如果把我置身在此,没有人引导的话,我也一定会迷路,更不用说是当年寸草不生风沙漫天的冬季了。我眼前的一块一人多高的巨大青石上,刻着红色的两个大字“迷谷”,无声的诉说着2000多年的世事变迁。
   和迷谷真实的不期相遇,是一种偶然,也是冥冥中和历史中一匹马的相遇。看着迷谷无垠的山野与村子炊烟笼罩的天空,我有些恍惚。齐桓公就这样的骑着马走进龙山,走向中原。我相信,齐桓公走出迷谷的那个清晨,万里风寒,旌旗猎猎,一轮喷薄升起的红日下,齐桓公看到了滦河岸边的龙山,我站立的龙山,头朝北望,山势跃跃欲飞,龙腾虎跃的壮美,气势磅礴。是征兆,更是豪气,齐桓公一匡天下的雄气和自信。
   初秋的龙山漫山深绿,巍峨挺拔,阳光温和,天高云白。我在龙山东侧山腰一块巨大的峭壁前矗立,面对着齐桓公的浮雕石像。两千多年的风雨,依稀可辨齐桓公的庄重微笑的面容,左臂弯曲,右臂直指下方的一井山泉,是面授军机,又似陈述老马识途蚁穴知泉的秘密。
   面对着齐公,面对着历史,不为凭吊,只为追溯,为靠近。靠近龙山,找寻走进龙山的脚步,不至于在迷途中踌躇。阳光下齐公的双眼炯炯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一种声音在对我昭示,历史已是风云,神话多成谶语。我突然的听到,一阵清脆的马蹄向我走来,那一定是齐桓公当年的那匹马,神一般精神的召唤和指引,带我上路。
   也许,我有些轻狂和自负,但我惊喜于自己从未有过的自信和豪气满怀。我的精神栖居在齐桓公的马背上。我要选择一个庄重的日子上路,走进龙山。二月二,龙抬头。是的,我走进龙山,应该是春天龙抬头的日子,当年齐桓公讨伐孤竹,也是在春天里出发。
   春回大地,阳光浩荡,我骑着马,从迷谷出发,沿着滦河一路向北。我和我的马的身影在清晨的太阳下,在滦河中拖出很长的影子。我从遥远的龙山传说中,一路走来。一座山,名字用龙来命名,在人们的心中,山就有了底蕴和传承,就有了龙的象征和所有对龙寄予的期望和敬仰。龙山的传说大多和龙有关。龙,一个在传统文化中大肆渲染的图腾,是呼风唤雨的神物、是我们的先祖。龙在漫长的岁月中是统治者的化身,它汇聚着广大中华民族千万年沉淀下的敬畏。龙山作为迁安境内的一座山,千百年来和迁安的历史息息相连,迁安人把龙山作为自己的精神和象征,是迁安发展和成长的记忆符号。
   在与龙山隔河守望的东面,原来有一座山,棒槌山。棒槌山上有一座文峰塔,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出的时候,文峰塔的塔影就越过滦河,正好将龙山的龙头全面的罩住,就像一条长长的棒槌,重重的打在龙头之上。而龙头,据说被塔影沉重的一击,脑浆崩裂,龙腾之势就被抑制。“棒打龙头”的背后,是风水先生穷极一生的算计,死后让儿子把自己葬在龙山,企图“望子成龙”。文峰塔则是当时统治者惧怕犯上,恐惧危机自己修筑的统治者的坚固堡垒,更是一把利剑,逆我者亡的宣言。一语成谶也不是尽然,风水先生原本的美梦是,自己的儿子能为真龙天子,即使不然,在龙山一带,也会出一千个知县。可这一切,都因为棒槌沉重的一击而破灭了。虽然没能出一千个知县,在龙山的周边却出现了一千个纸锏。自元末明初开始兴盛起来的迁安造纸,到清末最为鼎盛,解放前后遍布迁安各地,曾有手工造纸厂830余家。随着历史的发展,迁安县悠久的造纸技术和产业闻名全国,成就了我国造纸业“南宣北迁”的神话。
   我没有看到文峰塔,文峰塔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迁安铁矿业的发展,文峰塔连同棒槌山都被推到了。现在,只能看到棒槌山支离破碎的痕迹。文峰塔的影子没了,与其说是迁安人推到了文峰塔,不如说是迁安人自觉地推到了压在心头的愚昧和迷信,走出了迷谷,勇敢理智的成龙在胸。龙,不仅仅是单纯的荣华富贵的神物,也不是一种风调雨顺的呓语祈祷。迁安人把龙作为了一种图腾和符号,让龙的精神和自己血肉相连了。
   我确信,我真正的走进了龙山。我的身边是踏春的人流,人们在龙山上竞相的跑着跳着,人们踏醒了春天,吵醒了沉睡的龙山。二月二的龙山草木萌发,一切都是跃跃欲动。在滦河的岸边,我环顾龙山。龙山南低北高,自南北行延绵十几里,山峦逐渐推进,蜿蜒起伏,山脊隆起,四角抓地,形似巨龙,雄壮挺拔。
   我的马在龙山西侧的爪村停留了,这是龙的一个脚爪。马不停地打转,低鸣。爪村是国家文物保护的爪村旧石器时期的遗址,曾经出土了披毛犀、赤鹿、原始牛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还有砍砸器、刮削器、锤击等打制石器,证明作为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先祖们在距今4万年前就在龙山一带繁衍生息。
   骑马走在龙山,沐浴着春风,轻松和自信。驻足在龙口,聆听龙口风声,踏上龙脊观顶峰摩云。寻黄头溪水,遐想自然的神秘。觅古山寨遗址,回忆唐王征东。古刹松涛,拱松迎客,浮雕映日,痴女梳妆,仙境桃源,龙泉圣水。在历史和传说,虚幻和现实中,我看到了龙山的阳刚和智慧,谦逊和博大。
   终于站在龙山的顶峰,龙头之上,我见识到了精神深处真实的龙山。龙山伸入滦河,山映水中。俯瞰着湍流奔腾的滦河,浩瀚飘缈。隔河而连的两座大桥,给龙山插上了两条巨角,如长链腾空。我看到一直由西向东水势的滦河,在龙山处一个转折,就向南奔腾了,那是大海的方向。

共 31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自古以来,龙都被象征为吉祥,曾无数次路过龙山,见过龙山,却每次都有些局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龙山的大气磅薄深深的吸引着我。作者标题已说明是如何进山的,介绍了龙山的风景,龙山的历史。春意盎然,大地回归,踏春去龙山的人络绎不绝,说实话,小编都有些想一睹龙山的风采,感受着龙山的每一处风景。“龙,不仅仅是单纯的荣华富贵的神物,也不是一种风调雨顺的呓语祈祷。迁安人把龙作为了一种图腾和符号,让龙的精神和自己血肉相连了。”龙是人们向往的祈祷,龙山更加成长的记忆。情节流畅,感受到了作者对龙山的风采。问安,欣赏推荐。——编辑:未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2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朝阳        2012-11-19 22:51:41
  文章挺好了,哈哈,顶一个
爱好文学,与文学一起成长!
2 楼        文友:张朝阳        2012-11-20 10:16:51
  龙山行,犹如游记一样,挺不错的
爱好文学,与文学一起成长!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