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江南赏析】浅析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抗争与拯救精神

精品 【江南赏析】浅析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抗争与拯救精神


作者:炎汐 秀才,142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152发表时间:2012-11-20 09:37:47

《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型长篇神魔小说,它依托历史上的玄奘西游求法的故事,以诙谐的笔墨,滑稽的语言,藉神魔之幻写出了人间之实。《西游记》作为一部“奇书”,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绚丽夺目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性。在西游故事的演变中,孙悟空的形象从没有到有,从次要人物到第一主角,从《取经诗话》中的虔诚的佛教徒,到《西游记杂剧》中的市井无赖形象,再一跃而成为《西游记》中光辉的英雄形象。《西游记》通过孙悟空揭示了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只有具有了不断进取,奋发追求,百折不挠,勇排万难的抗争精神,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拯救的目的。那么小说中的抗争精神在孙悟空身上是怎样体现的呢?
  
   一生命历程中的抗争精神
  
   在作者的笔下,孙悟空仿佛生来就是为着接受挑战并历经考验的。无论是就其本领而言,还是就其品格而言,该形象都是一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作者赋予了孙悟空的行为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与自觉性,那就是追求永生和自由。而事实上,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百折不挠的毅力。孙悟空无疑具备了这种品格,在坎坷与障碍面前,从不退缩、厌倦、绝望或者患得患失、犹豫徘徊。他每一次与挫折相遇,都仿佛是第一次一样,总会鼓起全部的力量与勇气,表现出他生命中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
   (一)取经前对神灵权威的抗争
   《西游记》虽然继承了流传的佛教高僧玄奘西游求法的故事,却摈弃了传统的对神佛的敬仰与歌颂,将那些貌似强大尊贵的神佛、君主,完全置身于尴尬的境地,通过和孙悟空的对话,使他们的言语、行动在这种处境面前,表现得那样猥琐、可笑。作者用他俯视三界的宏大气魄,游戏三界,化神奇为腐朽,把本来庄严神圣,令人敬畏的神佛平凡化、人性化,变成让人们调侃的对象,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正是与封建社会所宣扬的至高无上的神权意志进行抗争的集中表现。
   孙悟空大闹阴曹地府,一笔勾销了生死簿上的名籍。应当指出,孙悟空的这种举动,其意义是非同小可的。在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传统神权思想中,天国与地狱是截然相反的两极。如果说天国是幸福的乐土,那么地狱是苦难的深渊。行善的会去极乐世界,作恶的会到十八地狱。因此,地狱在人们心中是阴森可怕的地方,阴司地狱的幽灵狠毒地吞噬着人们的灵魂。统治者以此来麻痹人民,并严酷地镇压着人们的反抗思想。而人们自己也认同了这个欺骗,为了死后能上天堂,而消磨了反抗的意识。孙悟空敢于反抗,敢于打破地狱统治的权威尊严,这种抗争的勇气实在是惊世骇俗的。
   孙悟空闯过龙宫,闹过地府,必然要升级为对天庭的反叛,因为天国是神权世界的最高统治。正是在与天庭的斗争中,孙悟空大大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正统神权的抗争精神。这个不受王化,野性不驯的“妖猴”极端蔑视神权王国“至高无上”的权威。天庭“降旨招安”,他见了玉帝,竟挺身在旁,昂然答道“老孙便是”,很明显是告诉玉帝我和你同为精神平等的主体,当然没有行礼的必要。当他发现玉帝所封之“弼马温”是个未入流品的下贱之役时,感觉受了哄骗和藐视的悟空怒不可遏,“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叫我替他养马?”推倒公案,打出南天门,返回花果山,扯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这分明是与天庭分庭抗礼的造反表现。玉帝又设骗局,封悟空“齐天大圣”,但当他从被蟠桃会排斥在外的消息中发觉,这封号不过是个虚称,自己又被哄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诓大仙,盗仙丹御酒,大搅蟠桃盛会。玉帝派遣十万天兵天将,布下天罗地网,擒拿悟空,他也未害怕屈服,而是奋起反抗,一根金箍棒直杀得天兵天将们落荒而逃。最后虽遭暗算被擒,其豪气依然不减,天宫使出各种手段,刀砍斧剁,火烧雷打,皆不能伤,最后残忍地将其推入八卦炉中锻炼,但悟空仍是逃出丹炉,再显神威,直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一个抗争精神气贯如虹的形象大胆宣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嚷,永不清平。”这声音石破天惊,喊出了推翻玉帝,取而代之的叛逆宣言。在这里,孙悟空反抗正统神权的抗争精神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在宗法意识强烈的封建专制时代,无不把神宣扬为主宰一切的最高权威,而人只能秉承神的意志生活,对神敬畏有加,顶礼膜拜而不敢稍有亵渎。然而孙悟空在屡次无情的事实面前,看清了天宫统治是压制和束缚他的平等要求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罪恶渊薮,从而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天宫的统治,继而使孙悟空这个神话世界的英雄人物散发出最耀眼的抗争光芒。孙悟空所竖起的“齐天大圣”旗帜,即是对天宫权威统治的公开挑战。而他面对如来发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则更加响亮地发出了推翻天宫统治及蔑视佛教的叛逆宣言。在这里,孙悟空否定了天宫神权统治的合理性与永恒性,认为玉帝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于此”。这实际上是对君君臣臣的封建观念及封建君主专制发出了大胆的怀疑与抨击。封建统治者竭力宣扬君主是神化了的天的意志的化身,是无比尊贵、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统治是永恒不变、万世长存的。可孙悟空根本不承认这个金科玉律,要求皇帝轮流做,便动摇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与永恒性。对黑暗的统治,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斗为人生的最大乐趣,以斗士的潇洒直面惨淡人生的态度不正是其叛逆精神,抗争精神的写照吗?
   (二)取经途中对神灵权威的抗争
   西天取经路上的孙悟空,依然表现出一种战天斗地、百折不回的抗争精神,那么,孙悟空的这种抗争精神在其整个的生命历程中,是如何实现其内在统一的呢?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否认“孙悟空形象的完整性与一致性”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孙悟空在西天之行中,破坏了他大闹天宫时所表现出来的无法无天的抗争精神,而开始皈依佛教,以服务于宗教为目的,使得其抗争精神的光彩淹没在佛教的阴影下了。然而我们认为,作者虽然对于取经的目的地——西天佛土,态度上基本还是肯定的,但是,这也并不妨碍在一片颂扬声中掺入一定的揶揄之意。作者始终让孙悟空对佛教保持着一种高姿态,时不时地对其表现出怀疑与讽刺的态度。
   一方面,孙悟空在思想上没有任何信仰,也没有丝毫崇拜权威的意识。佛教的教义常叫人以“慈悲为怀”,但悟空自踏上取经路就一直在大开杀戒,从未把佛家的教诲放在心上,以自己“惩恶”的哲学来对抗佛家“劝善”的哲学。佛家的归宿在静,悟空却连一会儿都静不下来,哪里还谈得上打坐念经,静悟佛家真谛啊!正如他在车迟国与鹿妖云梯显圣的赌赛中说:“……就是砍头剁脑,剖腹剜心,异样腾挪,却也不怕,但说坐禅,我却输了,我哪里有这坐性?”由此可见,悟空的天性是与佛教精神大相径庭的。所以,悟空自从走上取经路,其骨子里就已经在和佛家的教化在斗争了。佛家预见到了这种抗争,事先准备好的紧箍终于套在了悟空的头上。在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这种制约发挥了它极大地功用,明为教化,实则制压,但是,悟空仍在这强大的压制下奋起打杀了妖怪,正是他的这种除恶务尽的本性,使得他对于紧箍咒、对于佛家的管制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其强烈的抗争精神显露无疑。
   另一方面,孙悟空在言语行动上,依然我行我素。他放言无忌,嘲弄一切,不断进行着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对自由生命的追求。他对于佛教领导人物常常嬉笑怒骂,随意戏谑,曾诅咒观音“该她一世无夫”,取笑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嘲笑“脓包”唐僧的懦弱无能。对于路上所遇之神佛身边的侍从、坐骑下凡为害之事,也专门的抱打不平,主人前来收降,悟空也总是义正词严的加以劝诫,说是感谢降妖,更多的是责备纵容之心。所以,表面上是孙悟空皈依了佛教,但是,很明显的佛家的教化并没有改变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存在于他骨子里的对抗意识使得他在取经途中对神佛依然表现出强烈的抗争精神。
   所以我们说,孙悟空的确不是一个佛教徒的形象,正相反,在思想和行动上,他都是一直在和压制他的神佛们进行着抗争。至于《西游记》中存在着的宗教因素,我们认为关键并不在于承不承认这一点,判定宗教因素对于孙悟空性格行为的形成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才是更具实质性的问题。《西游记》既然依托的是大唐三藏法师西行求法的故事,不可避免的保留了一些佛教的内容,这是由原来的故事框架所带来的必备的故事情节。但对于孙悟空来说,这些佛教因素始终是外在的,即它们属于那个沿袭而来的现成的故事框架,并没有影响到孙悟空本人的性格生成及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更不会渗透到他的精神世界里。孙悟空的使命就是要护送唐僧到达灵山目的地,而孙悟空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始终不改他的抗争本色,虽有紧箍咒的束缚,依然表现出了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本性,其大闹天宫时的积极昂扬的抗争精神也在新形势下得到了继续与发展。
  
   二生命历程中的自我拯救
  
   所谓“自我拯救”,即生命主体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危险境地,为了脱离险境、摆脱束缚而主动采取实际有效行动的行为。孙悟空已然认识到了天宫神佛统治集团正是压制、束缚他生命个体自由发展的渊薮,为改变这一现状,其所进行的反抗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正是在他的潜意识中的自我拯救精神的支配下进行的。
   如前文所述,《西游记》所贯穿始终的是孙悟空一生的光辉的战斗历程,他的性格发展也随之经历了“美猴王——齐天大圣——斗战胜佛”三个阶段,他也就在自己一步步地奋发抗争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了生命的自我拯救。
   (一)自我生命拯救意识的萌发
   自孙悟空从仙石中迸出,就以其锐利的锋芒刺向了天国神权统治,“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天宫最高统治者——玉帝。这出生时与众不同的奇异场景,既是对孙悟空与正统神权严格对立的叛逆性格所做的巧妙铺垫,又是对其追求自由境界的开端。之后,孙悟空便以他特有的探险精神,发现了水帘洞,在那“仙山福地,古洞神州”开创了一个自由的花果山世界。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当他开始意识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终将年老血衰,难逃一死的时候,他的生命主体的拯救意识开始萌发,希望得到生命永恒的存在。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清晰、放大,就必然要促成实际行动的萌芽。于是,他开始飘洋过海,云游天涯,访师学道。功成艺满之后,回到花果山,自以为可与天地山川同寿。不料,其魂魄又被勾至地府,他发现自己的生命还在被阎王管辖着,不由得恼将起来,不能忍受任何压迫与不平的他大闹了阴曹地府,勾销了死藉。这样,拯救生命意识受到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得到真正的释放,终于发出了呼唤生命自由的信号,迈出了其自救的第一步。
   (二)自我生命拯救的实际行动
   大闹天宫是孙悟空追求“无事牵萦,自由自在”、“不论高低,俱称朋友”的生活理想的必然结果。勾销死藉,是孙悟空迈出的自我拯救的第一步,却在有意无意之间触犯了天宫的权威,激战在所难免。在战斗的过程中,孙悟空已由刚萌发出自救意识的阶段发展到为了证明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而采取实际行动的阶段。孙悟空大闹天宫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就在于他的朴素自由的平等思想愿望受到了天国“上尊下卑”正统秩序的压制与摧残。孙悟空第一次大闹天宫,就是因为玉帝以养马的“下贱之役”相待,使他感到所封之品级与他自身的本领不相匹配,无法证明其生命存在的价值;第二次大闹天宫,是因为玉帝以有名无实的虚称相待,这在视尊严如性命的孙悟空看来非但不是重视,反而有了耍弄之嫌,这种轻蔑与藐视的态度激怒了悟空,当然招致了他猛烈的反抗。所以,这两次大闹天宫是孙悟空为了其生命存在价值的被认可所进行的最激烈的抗争活动。
   悟空对天宫的抗争终究是以失败告终,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来“饥餐铁丸,渴饮铜汁”,饱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痛苦磨难。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甘心继续被压在五行山下,虽不至于冻饿而死,却永世不得翻身;要么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虽有千难万险,终获自由之身。有着强烈自救意识的孙悟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寻求生命自由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现在连身体都被禁锢着。又何谈生命的自由呢?渴望生命价值的被认可,始终是他战斗的原动力。压在山下,最渴望的便是再显身手,再度证明价值所在。唐僧取经,使得他有了唯一一次展示的机会,既能拯救自己脱离困境,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好事他当然不会错过。他在自我拯救之路上开始了新的征程。

共 673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阅读作者的赏析文章,悟空在《西游记》中的抗争与拯救精神。作者大笔墨解析孙悟空抗争世道的不平,他可以闹到天宫,也可搅扰地府。孙悟空的精神无疑是老百姓所向往的,却不能随意去做。但最终没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被压在五指山山下,一压就是五百年。后来经过观音菩萨点化,被玄奘收为徒弟,西天取经。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成为正义的使者,英雄的化身,这次的打斗,不是为个人,而拯救生灵。但最终还是被紧箍咒束缚,不能随心所欲。西游记,也没有脱离时代大背景,崇尚心灵的皈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西游记,孙悟空是主角,他的出场震惊四方,一个石头闪闪发光,接着蹦出个一个石猴来,然后朗朗乾坤,大千世界,从此不太平,接着被招安,最终修得正果。阅读作者的文章,读出作者的理解。一千个人读西游记,有一千种理解。作者的理解中肯,说出大家的心意。引起共鸣。好文。推荐欣赏。【编辑:木子花飘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21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11-20 09:39:48
  如今的年轻人喜欢吃快餐,读原著的少了。欣喜作者,能读四大名著,并解析地有理有据。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与读者分享。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2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11-20 09:40:06
  问候作者,欢迎赐稿!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