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学联盟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联盟★文论』解脱中的绑缚

精品 『联盟★文论』解脱中的绑缚 ————关于邵丽短篇小说《树上的家》


作者:素馨 进士,96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87发表时间:2012-11-24 15:11:16

读作家邵丽的小说,纯属偶然;而读她的短篇小说《树上的家》并写下初略感想文字,又是偶然中的必然。
   《树上的家》这篇小说,只有短短四千二百多字,却应了“浓缩的即是精品”的说法。小说通篇不管是文字还是情节,都处理得干净利落,适可而止,空了大量的留白,埋了大量的伏笔,却又没有故弄玄虚或是刻意波澜起伏。作者所做的只是怀着一颗悲悯、理解、包容的心,把自己沉入生活的底里,去细细体味婚姻破裂时夫妻双方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以及来自家人的阻力,对家人的伤害,尤其是对孩子的伤害,然后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又寓意深刻的载体——木头拼装的智能玩具“树上的家”,把想要表达的主题用十分隐忍、理智的态度本真地呈现了出来。她没有细细分析、交待婚姻破裂的具体原因,没有责怪婚姻主体任何一方,也没有作出谁对谁错的判断,更没有发出珍视婚姻、千万不要伤了孩子的呼喊。然而,这一切,又都包含在了平静的诉说里,任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感悟,去得出自己的结论。
   小说里,作者选择把故事发生定在暮色四合到第二天早晨这段时间,用夜的黑来衬托婚姻维系最后时刻夫妻双方凄楚、茫然、无奈、惆怅、内疚诸多矛盾、复杂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心境;同时,常说“白天不懂夜的黑”,具两面性甚至多面性的立体现代人,往往只有在少了世俗纷扰的黑夜,面对寂静空间和时间,才会露出真实的本性。作者一开始就这样写到:“屋子里的光线一下子暗下来了。虽然住在十六层,但只要太阳一落下去,暮色马上就塞满了屋子。”这里,一个“塞”字,包含了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无奈与被动,打下了后面故事的基调,也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其后,母亲“一边认真地整理着怀抱的沙发垫上的褶皱,一边努力地倾听着外面走廊里的声音”表现出来的焦虑和忧心,二姐表情的凝重,引发读者急于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在这里,作者写到:“天气不好,天空也是没有颜色的。一群乌鸦飞过去飞过来,密密匝匝的,像风刮落的叶子。”天气又怎么会好呢?对于在婚姻的围城里打磨好多年的夫妻来说,就算是婚姻走到了尽头,也不能否认曾经的美好和幸福,也不能否认真正分开时刻内心的灰暗和无力。乌鸦本已预示不祥,而风刮落的叶子的比喻,又暗合了婚姻的终结。环境描写与主题表达完全切合,很好地为主题服务,又作好铺垫,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小说要说的事情,“他给母亲打电话,说了离婚的事儿”。原来如此,读者终于恍然大悟,却又想知道为什么要离婚呢?母亲来了又会改变什么呢?为什么要以“树上的家”为题呢?诸多疑问从读者脑中一一闪过。
   作者却没有顺着这种思路平铺开来,而是交待了“他”的家庭背景,或者说是最亲的人的婚恋情况。母亲五个子女没有一个是拥有幸福的婚姻的,由此也使母亲听说“他”要离婚的事后连夜从几百公里之外赶来变得合情合理,也更凸显了母亲内心的凄凉无助,乃至“他”内心的愧疚不安,同时,非常隐晦地表达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没有哪个人生活得真正容易。紧接着作者顺理成章地点到“他”的职业,也隐藏地道出了婚姻走到尽头的一个原因。这里我们看,作者交待“他”是国企区域业务主管,“在自己的辖区马不停蹄”,忙碌自然顾不了家,顾不了妻子和孩子,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导致缺乏情感交流,最终导致心的远离。而两次专门回来办离婚却没有成功,理由看似诙谐可笑,其实倒不如说是夫妻双方内心的纠结和自我的交战,一朝夫妻百日恩,哪是挥刀斩乱麻说断就能断那么简单呢?离婚前夫妻两人一次也没闹过的交待,或许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打磨,由没了激情到没了爱情最后到淡漠,或许仅仅只是因为疏离、不合适,彼此只想着早日解脱从而礼让如客人,凡此种种,都让人不由悲上心头,无比沉重。
   接下来,人物逐渐一一登场。孩子的回家,看似将沉闷诡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家人寒暄,“都换上了一副久别重逢的欣喜面容”,其实欣喜背后更多的是无言的伤痛,“妻子就着米粥只吃了几根青菜就放下不吃了”,“母亲不时停止咀嚼,看着他”,“他”故作轻松的调侃和咀嚼发出夸张的声响,只能把那种伤痛推向极致。而姐姐带给孩子的拼装智能玩具——树上的家,可以说作者是匠心独具,巧妙地把题目给端出来,从另一视角解读婚姻解体赋予大众题材特殊含义,同时,因为前面有了离婚这一事情的交待,读者便可以开始自我解读藏于后面的寓意,另外,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后面,外人来家,引出了妻子的职业,一句“业余时间都是按分钟计算的”表明妻子一样忙碌,印证了夫妻双方为了生活奔波劳累,可能由此产生矛盾最终导致离婚的猜想。送孩子来家学习钢琴的男人,送给妻子一套迷你组合音响,可以说是合了教授音乐的妻子的心意,也可以说是了解妻子的爱好,估计在中石油工作的丈夫是想不到这个的,长期分离和疏忽导致缺少共同语言或许也是婚姻终结的原因之一。对那个男人身份、穿着、言谈举止的描写,看似是多余的与主题无关的赘笔,其实反衬了丈夫的木讷、不合时宜,也或许表明了丈夫事业并非那么有成,与妻子的期望可能有很大差距,妻子不得不辛苦额外赚钱养家。同时,人家夫妻两人共同陪孩子学钢琴,用别人的恩爱和幸福来衬托这个家当下的凄清,也用人家孩子享受着父母的宠爱来衬托“隆隆”即将面临的不幸福不快乐,来表明婚姻解体的过程中,孩子受到的伤害其实才是最大的。这一切,都隐于文字里,靠读者自己去解读,作者很好地把自己的态度隐了起来,从而增加了文字的伸缩性和小说的张力、魅力。
   父母婚姻即将终结,自己即将在单亲家庭成长,这一切,年幼的“隆隆”并不知情,还在“屁大点事儿就会高兴得嘎嘎嘎地笑,或者哇哇哇地哭”,还在闹着拼“树上的家”。这里,作者巧妙地设置了玩具的说明书弄丢了这一细节,于是,拼凑肯定不顺利,“树上的家怎么拼都拼不到一起。要么把房子拼好了装不到树上,要么装到树上了平衡掌握不好,总是倒下来跌得粉碎”,看似在说拼装的不好把握,其实何尝不是在说建一个家是何其艰难毁一个家又是何其容易呢?
   等孩子要爸爸妈妈和他一起拼装玩具的时候,故事发展到高潮。丈夫先是单独组装树和房子,结果“树上有一根枝条要从房子中间穿过,两个成品根本无法往一起对接”,丈夫只得“把房子拆掉,一样一样往树上装”,这便需要妻子的配合,妻子呢,“看到他的表情,妻子侧过身子来,一只手扶着树身,一只手帮他拿着建筑材料”,最终很快把树上的家装好了。“他拍了一下手,累得一屁股坐到地下,想,这装个房子跟盖个房子也差不了多少,除了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阴差阳错,哪怕错一个隼都会前功尽弃”,这拼装的过程,何尝不是建一个家的过程?一个完整稳定的家,任何时候都需要夫妻双方相互扶持和配合,都需要一家三口三个支点的合力支撑。而房子装成后的感悟,又何尝不是关于婚姻的感怀呢?
   孩子终归是幼稚的,提出也在树上安个家,“妻子听见这话,立即站了起来,低着头去了卫生间。他看着妻子关上卫生间的门,然后摸着孩子的头说,好!咱们也在树上安个家”,没有过多的语言和描写,但从妻子洗了脸出来可以知道妻子哭了,从姐姐给“他”湿巾可以看出“他”也哭了,夫妻双方内心的愧疚和纠结,这些微妙的情感波动,便真实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读后不由人不心生波澜。
   晚上,“他”送母亲和姐姐去宾馆,母亲执意赶“他”走,要“他”回去陪陪孩子,却又在“他”走了后还在门口看着“他”,这里看似蜻蜓点水的寥寥几笔,其实真实地表现了母亲同样纠结的心理,母亲本来急着赶来是想劝阻挽回,是想得来一个交待,来了后心知一切已成定局,儿子大了心思猜不懂了,一切都不是她这个老人阻止得了的,其无力、悲哀、痛苦和良苦用心便一览无遗。
   “他”始终愧对母亲,或者说是刻意逃避着痛苦。“他没待姐姐说完就关了电梯。电梯一直向下,中间没停,他舒了口气,甚至有了一点小小的侥幸”,为什么呢?按常理和孝道,他不能不给母亲一个交待,但又给不出母亲期待的那个交待,于是交待与否,都没有任何意义,都不能让婚姻中存在的问题一笔勾销,都不能终止婚姻的终结。况且,婚姻如同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婚姻不合适了选择离婚,看似是得到了解脱,其实何尝不是又有了来自亲人的心灵上的绑缚?对于这些,痛着的“他”唯一能选择的就只有逃避,避一时是一时,“他”同样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舔舐伤口。读到这里,我们对“他”生不出责备和怨恨,更多的是理解和认同,一种生于无奈止于无奈的理解和认同。
   小说最后,“上午办完离婚手续,老婆还要赶往学院去上课,他还要赶上午的飞机去乌鲁木齐”,忙碌的他们,即便是离婚了,还在急匆匆地赶路,奔向未明的前方。是忙碌让他们迷失了自己,还是他们迷失了自己才忙碌?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预见的,在这种时候,忙碌或许可以帮助他们减轻伤痛,准确地说是忘记伤痛,从而更早地开始新的生活。这里,我们不免深思,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大背景下,婚姻如同玻璃,稍有风吹草动便破碎解体,我们无奈又有些被动的同时,是不是该反思当放慢脚步的时候还是得放慢脚步呢?“孩子的脸型像他,眉目像他妻子”,本来就是两人爱情的结晶,生命的延续,即使离婚了,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相应的,由此带给孩子的无法弥补的巨大伤害,带给孩子心理和以后人生的巨大影响,都会因了那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绑缚“他”一生一世,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小心地迈过昨天晚上三个人共同建好的树上的家,走了出去”,小说到此嘎然而止,一个“小心”表明了“他”对心中期待的三个人建立支撑的家的珍视,生怕破坏掉那美好的寄托和幻影,这之中,或许也有对过去生活的反思。“走了出去”,是“他”彻底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未来是否就阳光灿烂?我们只有猜测和祝福,但同时,也明了看似解脱的“他”,实则要背负着来自母亲、姐姐等亲人的绑缚,要背负来自孩子的绑缚,甚至是来自前妻、来自自己本真的内心的绑缚,于是,前方,只留下一个孤独远行的背影。
   应该说,这篇小说,最打动我的,或者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或者说是我最感兴趣的,则是小说题目的寓意。关于这,我是这样解读的:一方面,树上的家搭建不易,需要夫妻双方的通力配合,又比地上的家更易受到风雨的摧残更易遭到破坏,需要夫妻双方精心呵护,而“他”的家在十六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正是“树上的家”么?可偏偏“他”为了生活要到处奔波,妻子为了生活也要分钟必争地忙碌,谈什么通力配合,谈什么精心呵护?没了这些,自然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解体。另一方面,从孩子天真纯洁的眼光来看,树上的家脱离了世俗的地面,代表美好和本真。人类是先会在树上安家,再才会下到地面生活,想把家安在树上,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更多的是浪漫温馨,是纯真本性的原始体现、美好期盼和不懈追求。第三,选择把家建在树上,为什么呢?因为地上的家破碎了,只有把虚无的愿望放到树上,无奈中又透着悲情。但是我们毕竟是文明的现代人,生活在地上是最普通最基本的方式。于是,树上的家,终归只能是孩子的玩具,孩子的想象,当不了真的。
   在小说正文的前面,作者有一段题记,其中如是说:“你打捞一片生活,却将一把碎片硬生生地塞给孩子”,这是作者听说女友要离婚的事后真实的想法和愤怒,也是为此小说的原因和目的所在。不过,个人认为这个题记放在这里反而与正文的步调不太一致。正文里没有任何评论性的文字,关于夫妻双方为什么离婚,到底该不该离婚,走到离婚这一步又是谁的错,离婚有没有考虑给老人、孩子尤其是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该不该为了孩子继续撑住千疮百孔的婚姻,这些问题作者都没有下结论,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那么,题记里这样明显的态度,是不是显得有些生硬和格格不入呢?
   总的来说,《树上的家》这篇小说叙述沉稳不张扬,切入口找得精准,寓意丰富深刻,于平静的诉说里揭示了人内心情感的微妙和人性、世事的复杂多变,既有婚姻主题的深度,又有人性外延的广度,读起来意味深长。我喜欢,也推荐给大家阅读。
   【题外话】
   与后生聊一篇微型小说,又聊到一位网络写手,结束前他介绍我看邵丽的作品,末了补充说:她是作家。
   说实话,关于邵丽,我还真一无所知;关于她的作品,或许读过,也或许没有读过。总之,没有任何印象,就像路人甲路人乙。只是相信后生的推荐应该没错,所以,没有任何情绪地,搜索到了邵丽在江山的文集。按江山的规矩,她还真算不上名人宗师,文集里也没有那一片刺眼的红。
   恰好文集当头就是一篇绝品小说《北去的河》,看过后心生波澜,觉得“绝品”的封号当之无愧。当下,又翻到文集最末,盯着目录找自己感兴趣的小说。就这样,“树上的家”几个字印入我的眼帘,立即就勾住了我的魂,便是它了,点开,阅读。
   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非说点什么不可。带着一分好奇,百度了邵丽,看到诸多关于她和她的文字的评论。她开始创作至走红的这几年,正是我孕育孩子、进修镀金的几年,为了生存和生活无暇顾及其他。而看了这些介绍,有些汗颜,一个尝试小说写作没多久的人却去对当红作家品头论足,似乎有大不敬之嫌。纠结一番,还是决定写一些自己的感受,权当作胡言乱语,与文论无关,与作家邵丽无关,有关的,只是小说本身。
  
  
  

共 52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这篇文论,首先是一种莫名的欣喜,没想到素馨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上均有不俗的表现,其次这篇文论也写得很不错,更增添了基于同道的敬服。本篇评论依托于文本,同时兼顾作家,做了深入详尽的解析,从故事内容,到思想内涵,再到艺术境界,论证谨严,有条有序,恍如层层梯田,一步一步达到核心地带,且有血有肉,骨骼深沉,这一半是对文字本身的浸悟,同时也需要开阔的视野。致以同道的敬意,期待作者更多的精彩文论。推荐!【文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24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璘        2012-11-24 15:12:50
  写得很好,加油,素馨。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2-11-24 15:41:03
  社长才是文论高手!素馨只是读了《树上的家》这篇小说后觉得有话要说,然后就说出来了而已,真正的文学评论,还得向社长多多学习,也请社长多多赐教!
2 楼        文友:铁禾        2012-11-28 01:16:22
  为写得好的篇章献分,期待作者更精彩的文字呈现,问好.
铁禾
回复2 楼        文友:素馨        2012-11-28 02:12:33
  谢谢光临!冬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