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游 城 隍

编辑推荐 游 城 隍


作者:赵丰 进士,836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8发表时间:2012-11-25 09:52:29

游城隍
   一直都想目睹户县北乡游城隍的全过程。但总是懒,或者是欲望不高。今年正月初六,听说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在定舟村拍摄游城隍的筹备工作,我才着了急。人家大老远都来了,而且住在那儿,说明这件事的重要。于是,初七,我们一行五人赶到定舟村。在定三村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城隍总会会长陈景义等人,听他们介绍了城隍的来历、游城隍的历史以及今年的筹备工作。其间,中央电视台的小孔一直忙着摄像。他们一行三人,其他两人在长安县。小孔说,他们的任务是拍摄陕西古老的民俗,并制成片子,在央视播放。游城隍这个民俗肯定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重视。
   村口搭着彩门,村子街道插着社旗,五千多人的大堡子,按照六村九社的民乐会组织,沉浸在游城隍的忙碌和喜悦之中。村子干部招呼了我们吃饭后,说他们没时间陪我们了。我们在村子转了半圈后,就去昔日的县文化局副局长李成文家休息喝茶。他是这个村子人,此次活动担当的是礼宾的角色。礼宾的要求很高,年事高,威望高,有文化涵养。李局长在家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说我们在他家门外的街道看见的亭子就是在他家院子做成的,整整做了三天,他义务供烟茶。他的儿子是县上一个企业的负责人,这几天在家练习吹号。我们正聊着,几个老人来了,原来下午礼宾们要开会,要排练,我们就只好起身了。
   游城隍是户县渭河以南十九个村子重大的民俗活动。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十九村为王守、三过、留南、北马营、渭曲坊、余姚、祁村、北宋、兆伦、龙台坊、真守、小王店、富村、康村、卓村、梧村、什王、定舟、元村……各村以社为单位。
   城隍二字最早见于《易经》:“城复于隍”。城可以理解为京城、省城、县城,甚至一个镇、一片村。隍是沟堑,沟堑内有水叫池,没水曰隍。说简单些,城隍就是城池。最早的城隍即《礼记》天子八腊中的水庸(沟渠)神,其职责是守护城市。随着历史的发展,城隍也分化成众多的区域性小神,位置也从沟渠挪到了冥界的入口处,成为地界冥府里属于阎罗王和土地之间的神祗。后来呢,乡人把城隍演变成一个人,安上姓名。不同地域的城隍各有所指。户县的城隍是为刘邦殉难的纪信,并且称纪信是某乡某村人,有鼻子有眼的。刘邦曾封纪信为都府城隍,让他保护一方官民。
   纪信为刘邦而死,意义无所谓。重要的是死的那种形式让乡民们尊敬。于是家乡人以纪信为荣,称其为“爷”,每年春节后为其举行祭祀。而且谁都唯恐落后,主持祭祀者每年轮换一个村子。塑一个泥人供奉在村子的庙中,365个日子城隍享用的糖果和香火不断。
   这样,城隍爷在一个村子只有一岁的寿命。十九年之后才产生一个轮回。
   2007年3月1日(农历正月12),是定舟村接城隍的日子。此前的紧张、忙碌、争吵不必说了,单说这天清晨四时,全村人就起床准备:洗嗽、着衣、化妆、绑社火、点燃香炉……7时许,全村人集中在关帝庙前,举行出发仪式。文武官、礼宾排列在神炉前,在乐音的伴奏下,祭奠、上香、献酒、敬果、祈祷……
   上午八时许,出发仪式之后,接城隍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报马儿精神抖擞地开道。
   马上的主人威严地喝令:
   “开——道——”
   由黄土构造的道上其实只有空气和风,以及在风中徜徉着的分子,还有两旁笔挺的白杨树和拥挤着的玉米杆。所谓的开道只不过是一个仪式,如一台戏开场前的启幕。乐器奏响,灯光打亮,各类角色一一登场,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表演一个故事,演绎几幅笑影和几滴泪珠,或者说,满足人类的精神和娱乐需求。
   开道者的身后呢?是游城隍的队伍。村旗、仪仗队、彩车、社火、锣鼓,以及竹马、钱杆、秧歌、扇子舞、伞舞等各式各样的表演方队,再往后是迎神队、乐队、城隍夫妇乘坐的轿子、文武官和礼宾乘坐的车马……形式和内容的重复将时光浓缩成一个片断。只是迎接城隍的人由爷爷变成儿子,再由儿子换成孙子。再漫延一些岁月呢,爷爷成了孙子,孙子又成了爷爷……
   迎城隍的队伍中,有一辆“桃花女发马角”的独轮车,这是民间的绝活。有点意思。
   春节的阳光还不太温暖,真的。大地上的麦苗刚从一个悠长寒冷的梦中醒来,回想着荒诞离奇的梦的细节。春风在四面八方的旷野扇动着翅膀,召回生命和希望的魂魄。鸟儿开始是一只,后来是数只,呼唤着春天的信息。
   迎神的队伍从定舟村出发,向南,向西,再向北,向元村逼近。上一年,元村人通过上述的形式将城隍从渭曲坊接到他们村供奉。
   而元村,却是另外一幅情景。全村老少簇拥在村口,恭迎着定舟村迎接城隍的大队人马的到来。队伍经过的街巷是双方提前商量好的,家家户户的门前摆着烟酒、水果、糕点、茶水……供迎神队伍的食用。
   村子上空回荡着“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旋律,欢快,热烈。
   小学操场搭建的交接城隍仪式的舞台上,翘首坐着元村的文武官、礼宾、乐鼓手以及主祭、秘书长、神婆等,舞台中央供奉着城隍夫妇的塑像,他们的脚下,是两位判官和祭桌。舞台下,是等待观看交接仪式的元村村民。他们将目睹城隍从他们村消失的过程。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保佑了他们一年的城隍神像被别人接走,他们怅然若失,可是,这是祖先定下的规矩,那个泥塑的城隍像,属于两乡两镇十九堡几万人共同拥有的。
   昨天,元村的男女老少在城隍夫妇下榻的庙前,鞠躬敬香,向他们告别。十九年之后,他们才能在此恭敬城隍爷和城隍婆。
   正午一时,定舟村迎神的四匹报马进了小学操场。霎时,鞭炮奏鸣,群情激奋。不到五华里的路程,应神队走了四个多小时。其实,这样的过程是必要的。沿途十几万人等待观看,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劳作了一年,吃罢年夜饭,燃放了鞭炮,走完了亲戚,不就是等待这一天的到来么?这是抒发情感的时刻,是激情燃放的时刻。新的一年来了,他们要目睹一个神圣的盛典,让心中的期盼、渴望、希冀和祈祷融入在这个盛典中。他们随着迎城隍的队伍来到元村小学的操场。
   操场上簇拥着数万人。预先设定好的表演无法进行。旗帜、马匹、牌匾混杂在观众之中。等到定舟村的礼宾队伍到达舞台下时,已是下午二时了。
   万民肃穆,十九堡城隍总会会长陈景义庄严宣布交接仪式开始。
   元村共建和谐民乐总会会长致欢迎词后,鸣炮三声,擂鼓三通,鸣金三通,尊神就位,神婆为城隍夫妇洗浴,然香焚钱,文武官、礼宾祭奠,向城隍夫妇鞠躬、跪拜,叩首,献酒敬果,诵读祭文,发表祝文……然后由元村向定舟村移交建册。之后,定舟村人举行恭迎仪式。程序内容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恭迎的程序复杂、冗长,双方的祭文和致词文字有别。祭文在双方的秘书长宣读后在城隍的供桌前焚毁。
   交接仪式结束,城隍夫妇起驾,城隍的文书和随身物品及城隍夫妇塑像被抬下舞台,霎时万民欢腾。
   “万岁!万万岁!”操场上爆发出惊天动地的祝福。这是十几万个胸腔的共振,从大地驶向远古和未来。
   在我的乡民们的意识里,太阳、月亮、大地、空气万岁过了,人类也已经万岁过了。如果把城隍定位为汉高祖时的纪信,那他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距离万岁还有七千多年,那么,祝福他万岁是天经地义的。我的思绪回到乡民的情感境界之中。他们崇尚的是神秘文化和原始信仰。比如鬼魂、占卜、巫术、梦幻、祭祀、天象、属相、数字、风水、阴阳等等。理智地分析,这是由于缺乏科学意识和文化素质,但这的确属于乡民们的情感享受。拥有了如此众多的生活内容,他们的情感境界才如汪洋大海。中国在全球的地理位置是居中的,决定了在文化需求上处于中间状态。与欧洲人追求物质满足,印度人崇尚精神享受不同,中国人注重情感享受。这其中有纬度和经度的巨大差异。儒、释、道这些东西是玩弄人的情感的,但同时又极大地填充着中国人的情感空间。情感和性情这类玩艺儿弥漫着整个中国,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占据了深刻的位置,并形成这一民族的文化母题。构造一种情感境界也是孕育一个民族的灵魂。
   而游城隍的活动呢?则是民间的一种文化模式。乞求平安,渴望吉祥,希冀丰收,如此等等。我的乡民们不习惯在肃静的气氛中咀嚼儒、释、道中艰涩的词句,沉缅于一种既欢快而又简洁的祭祀程序中。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孤独和寂寞是人生之大不幸。他们经历了生活中太多的苦难,自然期盼城隍是幸福者的化身。他们劳作一年,盼的就是游城隍那个短暂的时刻。那一刻他们会泄尽整整一个年头的恨和爱,怒与喜,浑身轻松之后又去迎娶另一个岁月的新娘。
   拥有了城隍爷的队伍离开元村向定舟村出发了。
   报马之后,旌旗飘扬,鼓乐喧天。供有城隍夫妇牌位的亭子翩然而行,城隍夫妇的轿子簇拥前行,文武祭官冠冕堂皇,威风八面,或捧文卷,或端印玺,或拿签簿,或抱签桶。末尾是载着城隍夫妇生活用具(如被褥、碗筷、脸盆、尿罐)的车辆。这时,北方的大地上就矗立起一道屏风,上面雕饰着古朴、陈旧的画纹。城隍以及夫人在其中安祥地坐着,瞻仰着太阳以及白云、蓝天,透视着春风和四处流淌的空气,俯视着他们的臣民,还有大地上的万物,享受着生命在自然间存在的所有快乐。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画卷。它集文化精神和传统风俗(民风)于一身,是被思想家和艺术家开垦的处女地。当我们不自觉地沉迷于一种民俗的画面中时,其精神也就被思想家和艺术家不经意地耕耘过了。
   这是真正的城隍巡游仪式。
   “游”是一个浪漫的词语。不紧不慢,无拘无束,随心随意。甚至还附着一些鬼魂的倩影。大地的屏风上这时就呈现着城隍的影子。笑也嘻嘻,情也切切,如蒲松龄笔下狐女般妩媚。城隍如此不严肃,但却被我的乡亲们关爱,或深深地关爱着我的乡亲们。
   渭河平原的南岸,此刻村村空巷,万民塞道。他们在争相观看城隍的巡游。万民和城隍爷共享一轮春日,一抹春风。
   报马和仪仗队进了定舟村。城隍爷接回来了,定舟村沉浸在躁动和欢腾之中。这一年,他们要和城隍爷同呼吸、共命运了。城隍爷将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自十九年前他们将城隍爷从真守村“抢”来,他们的日子就一天天好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村子办起了数百个纸箱厂,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这不是城隍爷的功劳么?
   根据回忆,十九村游城隍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了。公元1964年因破“四旧”此项活动中断,20多年后,定舟村五社一个老婆做了个梦,县上要在真南村搬爷像。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帮老汉老婆用泥塑了城隍夫妇的像,供奉在真南村,1989年正月,定舟村出动数千人在真南村挨家挨户地搜,将城隍夫妇的塑像接到他们村子,由此又继续了十九村轮回游城隍的活动。
   渭河南岸的这面土地上,从此又笼罩着城隍的影子以及他的魂灵。
   土地,又名社,其前身为社神,又称社公。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里说:“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祭之,以报功也。”之后,土地演变为后土,属于皇帝所龚断祭祀的神祗。西汉以后土地被尊为土地神。宋代以后,土地神的职责明确了,即为负责保管及护送死者灵魂进入冥府。如此,土地神的地位每况愈下。然而在民间信仰中,土地神的地位却至高无上。
   和土地一样,城隍神也是颇为古老的自然神,但从隋唐开始,逐渐形成了正人君子死后成为城隍的观念。但在精神的地位中,二者都属于身份卑微的贱神,成为为泰山君府,酆都大帝或阎罗王跑腿办事的神祗。
   到这里,渭河南岸这块地域上的乡民们对于土地和城隍的情感谜底自然揭晓了。他们对于土地的钟情,对于游城隍活动的热衷,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密不可分的。
   尊崇土地和城隍,就是尊重他们自己的身份和命运。
   土地是他们的情感载体。
   城隍是他们的情感偶像。
   热爱土地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还在于土地负载着他们生命的航轮。
   游城隍活动则是他们的精神巡游,是生命的一种调整过程。
   土地是一面巨大的屏风。在乡民们祖祖辈辈的情感境界中,它是一面照耀灵魂的镜子。在这面屏风中,城隍的面影温柔、忠厚、淳朴、善良、慈祥、欢乐,浓缩着乡民们的精神与气象。乡民们与城隍在这面屏风上携手共舞,呼吸相伴,直至生命的一个个轮回。
  
  

共 48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游城隍是户县渭河以南十九个村子重大的民俗活动。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十九村为王守、三过、留南、北马营、渭曲坊、余姚、祁村、北宋、兆伦、龙台坊、真守、小王店、富村、康村、卓村、梧村、什王、定舟、元村……各村以社为单位。大概跟陕西其他地方的社火差不多,可是它不像社火只是一个庆祝仪式,它是有偶像的。这个偶像就是城隍爷。把保佑人民的城隍从一个村子请到另一个村子。因为城隍是一方的地神。护佑一方土地人民。人们接城隍的过程,自然就成为一种文化。【编辑:兰陵美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