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闲说风情

编辑推荐 闲说风情


作者:西苏 童生,99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19发表时间:2012-11-25 15:08:29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唐元稹这首《行宫》五言绝句,堪称得绝妙好辞,二十个字描摹了一幅大唐王国的兴衰图卷,读来意味深长,比之相同题材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意蕴还要更浓一点。毕竟是写出《会真记》传奇的大家,捕捉以及描摹细节的能力确实比诗人巧妙,单单一个“闲”字,几乎就让这些关在上阳宫几十年的垂老女人走到人的眼前。
   闲说风情是一种很惬意的事情,倒不必去说男欢女爱的情色,其实男人与女人的那点游戏,说之出口也就变成下流。风情实该是一地或多方的风土人情,午后一杯香茗在手,坐在庭院里和朋友讲的山海经。老先生关于这方面的书很多,大凡历代笔记小说都可以归于此类。其实老先生比我们会享受,私底下也远没有那样古板划一,喝酒行个酒令,气氛也就浓烈起来,比那一上来就筷子像雨点,喉咙如深海,三杯黄汤下肚便手舞足蹈,满口黄段子的岂不更有情趣,喝酒毕竟也称得上是件雅事。品茗讲究个茶、水、火、杯、境五样配合,什么样的茶叶配合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水又该用什么样的火去煮沸,泡好的香茗又该斟入什么样的杯中,最后还该在怎么样的一个环境中品尝,是野居山林还是园林一隅,玩的就是心与味的融合,不然光把茶叶泡的水灌进喉咙,与那牛饮的脚力又有什么差别,尤为重要那午后的漫长时间如何能够消磨去。
   至于描摹丹青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很长时间里,老先生写字画画不是为换几两银子,丹青技法是读书人的功课,假如这也和金银搭上了关系,也就辱没了读书人的根本,这是斯文扫地的事情。写了字画了画买去做交易,这是匠人的行为,所以很长时间里读书人称他们为画师,不是画家老师的简称,而是画工师傅的意思,这也就是宋人的书画很少见落款印戳的真实原因。当然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没什么市场。平常百姓不用这玩意,大门口的门神是木刻的印刷品,一年一换也就几个铜板的事情。到了后来文化南迁,苏州人富庶了,这个断发纹身出身的夷人开始附庸风雅。江南的落魄读书人灵机一动,于是出了个赫赫有名的唐伯虎。
   图书最先也不放在店铺里当商品买,非要到文化普及,识字的人多了,加上雕版技术发达,书籍走下神坛才有可能。老实说古人比我们更懂得商业法则,没市场的东西当不了商品。图书成为畅销的商品据说要归功于清初的苏州“儒妖”金圣叹,说是他能够捕捉到买书人的心理,评说和插图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手段。
   那时候的插图叫绣像,小孩子和识字不多的特别喜欢,可惜雕版技术制约了图书的插图功能,明清图书中的版画大都有比例失调的毛病,逼真细腻比较困难。随时间推移,西人的石印技术流传进来,雕本所不擅长的图画功能被弥补,精细逼真的图画也能够刻印在纸上,于是中国诞生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画报——《点石斋画报》。
   清光绪十年,当时上海滩报业霸主《申报》发行了一份附送画报。每十天一期,每期画页八幅,选时事新闻入画,附带短小说明,以此用来吸引读者。之所以说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画报,原因在于它出现之前,上海的清心书院发行了名为《小孩月报》和《画图新报》的东西,《申报》自己也刊行了一份《瀛寰画报》,在时间上这三本画报都比《点石斋画报》要来得早,但是《小孩月报》和《画图新报》实质是一份早期的科普杂志,准确的说是一本插图相对丰富的刊物,而《瀛寰画报》则是英国人拿到上海销售的舶来品,内容多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缺乏新闻性,与《点石斋画报》相比他们都缺乏画报这个特定刊物的内涵。
   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有一段附带着骂到《点石斋画报》的,因为是鲁迅的文字不能够随便加以删改,所以全段摘录:
   在这之前,早已出现了一种画报,名目就叫《点石斋画报》,是吴友如主笔的,神仙人物,内外新闻,无所不画,但对于外国事情,他很不明白,例如画战舰罢,是一只商船,而舱面上摆着野战炮;画决斗则两个穿礼服的军人在客厅里拔长刀相击,至于将花瓶也打落跌碎。然而他画“老鸨虐妓”,“流氓拆梢”之类,却实在画得很好的,我想,这是因为他看得太多了的缘故;就是在现在,我们在上海也常常看到和他所画一般的脸孔。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如现在之所谓“新学”——的人们的耳目。前几年又翻印了,叫作《吴友如墨宝》,而影响到后来也实在利害,小说上的绣像⑧不必说了,就是在教科书的插画上,也常常看见所画的孩子大抵是歪戴帽,斜视眼,满脸横肉,一副流氓气。
   这里不说鲁迅文章有深远意义,相信上海或者其他地方不是很有学问的人是不会去看先生这篇或者其他著作的。从这段文字里至少可以窥视到当初《点石斋画报》的风靡程度,以及鲁迅对画册内容的熟悉程度。大胆猜测一下,鲁迅在三味书屋描摹绣像时,兴许就描过这本画报里的图片,想来儿童时的鲁迅也会有点追慕新潮的童趣吧。民国时代的著名文人包天笑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就谈到自己幼年对《点石斋画报》的痴迷,说是自己“宁可省下了点心钱,必须去购买一册”,原因在于不在画师的精妙技艺,而是画中所传递的信息,“因为上海那个地方是开风气之先的,外国的什么新发明,新事物,都是先传到上海。譬如像轮船、火车,内地人当时都没有见过的,有它一编在手,可以领略了。风土、习俗,各处有什么不同的,也有了一个印象。”
   包天笑先生所讲的传递信息,用到今天恰恰也合适。晚清记录中国风情实貌的,除去一些文字记载外,很少有类似今天老照片的形式,所以这本描摹精细的画册成为管窥当初风貌的一个窗口。近年来包括陈平原、夏晓红等当代学人把目光注意到这本老画册上,编辑出版了不同视角的“图像晚清”,让今人在大量伪劣的晚清影视画面以及曲艺形式包裹下的论说中,自己去感受一点可能是真实的晚清社会。
   《点石斋画报》依附于《申报》,使得它在选择内容上可以少些顾忌,因为这份报纸是洋人办的。西方列强那年月在中国犯下滔天的罪行,夺我土地抢我宝贝欺我民众,但是洋人带来的不少西方理念还是先进的,比如报纸就是要传播时事社会新闻,伸张人间正义,而不是充当某人或某个机构的喉舌。如同《申报》早年曾经连续三年追踪报道杨乃武一案,揭露官场黑暗以及刑罚的野蛮残酷。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清政府一审再审此案,最终还原案件的本来面目。
   对于反政府或者抨击政府的东西,特别容易引起青年和底层百姓的共鸣。到了光绪的年月,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一场战争下来不是割地就是赔钱,一见到蓝眼睛大鼻子的洋人就会自动卑躬还有屈膝,那还有一点点满洲鞑子铁骑下江南的影子。
   所以《点石斋画报》第一个内容就针对晚清官场的腐败劣迹,勾勒了一群思想僵化、行为可笑的所谓官僚精英的嘴脸;其二,及时报道时事新闻,画报的创刊号就画了法国侵略军攻占清军重兵驻守的北越战略要地北宁,之后又陆续绘制了中法战争的诸多要事,包括李鸿章与法人的谈判的“和议画押”;第三,画报把眼光对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百姓身上,描摹他们的喜怒哀乐,绘制街头巷尾的轶闻琐事,勾勒出一幅真实的晚清社会市民生活的“浮世绘”,一定程度为今天保存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面貌。这一部分既是整个《点石斋画报》的精华所在,也是主要绘画人吴友如为后人称道的所在。画报本来想竭力宣传的西方新科技和国外风情,却因为画家认知的局限,以及绘画本身就是仿造西方报刊图片或画片,内容多少有虚构的成分,画面也多半与真实不符,乃至成为后来人抨击的话柄,鲁迅和丰子恺就很尖锐地指出画师不明白国外的事情。不过以当时的境况来说,画家们这样的手笔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也是脑后拖了根小尾巴的满清臣民,西洋对他们来说与国人一样遥远不可及,他们想要的只是给中国的普通市民讲点洋人的新奇玩意。
   《点石斋画报》的主笔是清末民初的知名画家吴友如,他虽居苏州却不是书香门第,甚至不是殷富之家,自幼在苏州一家名为云蓝阁的裱画店当学徒。天长日久在书画的氛围中熏陶,吴友如从最初的临摹慢慢开始自己创作,但苦于没有老师指点,画技长时间没有质的提高。一次偶然被来店里的画家张志瀛看到,感到这小孩有灵气是个可造之才,遂加以点拨。自此他终于进入了绘画的门槛,画技随之突飞猛进。吴友如比较喜欢海派画家任熊的人物画,早期的画作基本是临摹任熊的作品,后来在这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渐渐在吴中名声鹊起,被誉为“小仇十洲”。一度被清政府应召到江宁绘制《金陵功臣战绩图》,算得上半个宫廷画师。
   现代著名美术家徐悲鸿曾经这样评述吴友如的画:近代画之巨匠,固当推任伯年为第一,但通俗之画家必当推苏州之吴友如。彼专工构图摹写时事而又好插图,以历史故实小说等为题材,平生所写不下五六千幅,恐为世界最丰富之书籍装帧者。但因其非科举中人,复无著述,不为士大夫所重,竟无名于美术史,不若欧洲之古斯塔夫.多雷或阿道尔夫.门采尔之脍炙人口也!
   徐悲鸿是把西洋画技法融入中国画,创造出独特新颖艺术风格的人物,他的眼光比之通常意义下的国画大师更为犀利,因此他对吴友如的评述或是比较公允和真实的。恰如悲鸿先生所言,他的通俗画或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而这些画的价值,也就远远超出画作本身。
  
   后记
   十多年前我在苏州古旧书店见过《点石斋画报》,当时囊中羞涩,买不起那个高价的画册,之后有了买书的闲钱,却再也没有在书店见过,一直颇为遗憾。网上有书店之后,却总因为慢一拍的缘故和它擦肩,颇是懊恼。新近偶然在网上看到上海当初的出版社有存货,当即下单购买,不想又告知书没有了。与网购的工作人员闲聊时,知道书还是有的,只是在很远的老书库里压着。于是请他辛苦代办。半月后终得知,甚喜,故写短文记之。
  
   西苏于吴中沁庐南窗下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五日
  

共 39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闲话风情”的散文,由唐元稹这首《行宫》五言绝句开篇,娓娓道来,将“风情”解析得精辟到位,真正的风情,不在于卖弄,而在于自然地流露。表达了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的以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接着,笔锋一转,详尽地介绍了《点石斋画报》的起源和内涵,以及围绕这份画报关联的诸多人和事。读来感触深刻。文章朴实流畅,张弛有度,引援广博,记叙详尽。欣赏,问好作者,推荐共赏!【编辑:随心飞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2-11-25 15:10:51
  文章朴实流畅,张弛有度,引援广博,记叙详尽。感谢赐稿!
公务员,至今从事业余创作20余年,发表诗歌、小说近200篇,原省级散文诗协会会员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