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仙霞古道,岁月里的呼吸

精品 仙霞古道,岁月里的呼吸


作者:赵丰 进士,836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74发表时间:2012-11-26 09:41:24

仙霞古道,岁月里的呼吸
  
  
   清湖
   清湖,一个看似没有想象力的湖泊,却让我洞开眼界。
   沐浴着秋日夕阳的余辉,我行走在湖畔。落叶在轻盈地飘舞,老树在无声地诉说,宛若我心灵里的咏唱。如众多的智者一样,我喜欢水。跟随着水的行走,呼吸,有种轻松的感觉。
   昔时的清湖,是仙霞古道上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是钱塘江上游进入福建的最后一个可通行大型帆船的码头,也是京杭大运河船舶的东南端终点。
   在七里桥,一根刻满经文的石经幢冷寂地伫立在桥头。浮桥头保存完好的老店铺,与默默北流的须江水相对无言。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有过旺盛的香火和如流的香客,到了清顺治年间,更有万商云集、百货星罗、船楫如梭的盛况。有造船厂14家,船只一千多条,码头17个,货运竹筏难以计数,附近村民以船为业,连供游乐的花船“江山船”也盛极一时。在江边垂钓的一位白发老人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公路、铁路开通前后,清湖码头每天有几百条船停泊,桅杆林立,“像箸(方言“筷子”之意)笼里插的箸一般”。
   清湖码头、仙霞古道。它们不约而同的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南宋时的文献,出现了“清湖渡”和“仙霞路”。吕祖谦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去福建会朱熹,取道仙霞岭,由衢州至清湖的过程是:三月二十五日,早发衢州……二十六日,五里,江山县。五里,烟萝洞……一里,东折入仙霞路。十里,清湖渡。渡旁丽坦,徐诚叟书院在焉,今为周氏居。渡溪即山观,略有水石。
   徜徉在须江边古码头,抚摸着前人留下的拴船石桩,仰望着“清溪锁钥”古门楼,我在抚古的同时,不禁感怀于岁月的匆匆流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的叹息,宛若就在耳旁。
   举目四望,湖边尚有捕鱼网,只是“人声鼎沸,舟楫交错”的景致,不复再来。
   仙霞岭
   在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它便是仙霞岭。仙霞古道的得名,无疑归它所属。
   仙霞岭海拔1413米,是仙霞山脉的主峰。它群峰连绵,危崖密布,山中有山,无路可寻。仙人的词典里,密布着密密麻麻的两个字:神秘。如此的地貌,适宜于仙人的修练。试想,古木参天,层林接岫。石板小路镶嵌在没有任何岔道的山坳间。那个静啊。仙人的脚踩在石板上,发出的那种脆响,在深谷峻岭间回荡。
   我非仙人,自然无法置身于其中。但我尚有想象力。闭眼思索,犹如身在谷中,聆听仙人的呼吸。猛然间睁开眼,便从现实中抽身,模糊了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看过郁达夫的《仙霞纪险》。其中写道:“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性命和命运去拼拼,想尝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岭不可不到”。“仙霞岭的面貌,实在是雄奇伟大得很!一面是流泉涡漩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
   一个孱弱的文人,居然有此壮怀激烈的风骨,令我顿生敬佩。
   仙霞岭五步一湾,三步一岩,山中有山,绝壁千层。在高360级,长10公里的攀山路上,竟有28道弯。随山势而辟的古道最狭处不到1米,仅能一马通行。《东舆纪要》载:“仙霞天险,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函关剑阁,仿佛可拟,诚天设之雄关也。”仙霞岭自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留存练兵场、四道关门、石砌古道和冲天苑等古迹。现存古道为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重筑,迂回曲折,盘24曲,历360级。1000多年前,黄巢起义军入闽,沿仙霞岭开山伐道700里,成为当今著名的仙霞古道。并设仙霞关、枫岭关等九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黄巢起义军就是凭借着这条前无古人的古道和一道道险关,进入了福建。抗元大臣陆秀夫也曾把持险关,狙击元军。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多次在险关作战取胜。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也在此守住了胜利。
   昔日的战场,今天却演变成为风景。如同生命里的过程,青年,以及壮年时的一腔热血,万般悲壮,都会成为晚年温馨的梦境。
  
   廿八都
   廿八,一个吉祥的数字。
   走过江郎山,跨过文昌桥,越过仙霞岭,江南名镇名镇廿八都就在向我招手。生命里最为憧憬的地方是世外桃源,可是我却常常茫然四顾。镶嵌在崇山峻岭处的廿八都,不禁让我豁然开朗。
   自然,恬静,祥和。在古风犹存的街巷穿行,我仿佛在时间的隧道里漫游。古巷深宅,在向我诉说着往事,倾诉着呼吸。老人们脸上的皱褶,雕刻着岁月的烟云。如烟的往事,像一把织布的梭子,串联起古镇的街巷,还有街头的店铺的门窗。隐约之间,我的耳边,响起了商贾的吆喝声我的眼前,浮现出人流摩肩接踵的影像。
   恍惚间,一部经典的老电影。关于廿八都的神秘记忆,便骤然苏醒。
   曾经给长途旅人带来慰藉的廿八都,就这样矗立在大山深处,看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寂寞和孤独,成为它生命的主题。然而现在,它从幽远的梦中醒来,打了一个哈欠,用明亮的目光打量着山外精彩的世界,同时又用独特的姿态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哲学家谢林第一个将建筑喻为凝固的音乐。依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廿八都的建筑,应该是凝固了的岁月烟云。清代,廿八都设有三品游击衙、驿站、驿铺,驻军千余人。现存文昌宫、万寿宫等公共古建筑18处;规模较大、基本保持完好的古民居57幢。
   风格多样的民居,142种姓氏,13种方言及独特的民风民俗,被称为“文化飞地”现象。著名作家汪浙成说:“没有比廿八都更让人捉摸不透的古镇了,它象个谜,存在于蛮荒苍莽的大山里。”
   呼吸,再呼吸。廿八都的空气,带着历史的韵味。
  
   清漾村
   顾名思义,清漾村,清新,荡漾。一幅宁静自得的山水画卷。
   一条文字形的流溪从村中穿过,魁梧的千年老樟树屹立在村头。这,便是清漾村了。
   清漾又叫青龙头,地理环境形成一幅游龙戏珠之美景,这里,没有一座高大的古建筑,没有一个气势磅礴的中门高槛。所有的古建筑府宅,无飞檐翘角,无浮华的牛腿雀替,没有雕梁画栋,更无金碧辉煌之美。村中唯一可供后人凭吊祖先的建筑物,是那幢大门梁顶上悬着“清漾祖宅”四字匾额的旧居。据说,那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为当时北大教授,被世人誉为国学大师的毛子水祖居题写的。
   步入村子,是和廿八都截然不同的感受。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而我更喜欢后者的淳朴和腼腆。
   清漾村位于江郎山下,百多户人家,以毛姓为主。在青山环抱中,它婷婷而立,如《诗经》里的那个女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真的,清漾村仿佛就是多少英雄豪杰可望而不可求的窈窕淑女。
   据专家考证,清漾村是三衢毛氏发祥地和当代伟人毛泽东远祖出生地。三国嵇康曾说:君子既有贤才,又卜其居,复顺积德,则可以大吉大利。站在山上俯瞰,我看到村的背后是一脉丘陵,横亘南北,此乃后有玄武之谓。是的,它呈现出福地。毛氏祖宅左边有溪叫文川溪,这就是青龙。一代伟人生命的脉象,难道和风水有关?宋代理学家程颐时说过:“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其子孙盛”之说。风水,是中国传统民俗中一种独有的现象。《葬书》中有:“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有人说,清漾村受惠于清漾塔,风水流不走,邪恶进不去,青龙头,龙脉在焉;也有人说,清漾周边,自唐以来,书院、族塾、家塾众多。村中有清漾书院、南有江郎书院、仙居书院,西有界牌书院,北有石门的留斋书院,许多书院都近在咫尺,读书风气甚佳,益于催人向上。什么叫做一脉相承,什么叫做忠孝传家,似乎,我明白了风水更深的含义。
   在清漾村的岁月里呼吸,我感觉自己年轻了若干岁。
  
   辛弃疾
   仙霞古道,是一条铺满诗词的大道。点点墨迹,依稀在眼前。
   徐霞客,黄公度、陆游、杨万里、朱熹、白居易、王安石、海瑞、徐渭……古道上,走过多少文人墨客不知疲倦的背影,我不知道。前呼后拥而来,又纵情呼啸而去。仙霞古道,因而有幸成为撒满诗文、充满智慧的文化古道。350多篇文采飞扬的诗篇,让人目眩神迷又如获至宝。
   但是,我只记住了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般的胸怀和气概,历史上有几个文人能够超越?
   八百多年前的一天,仙霞古道上迎来了辛弃疾。他的背上,负着一把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因为力主抗金,他屡遭当权者之忌,不得不离开山东老家,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长达11年。1192年冬,受宋光宗召见,他由京城赴任福建路刑狱公事。在仙霞古道这条必经之路上,面对江郎山,回首坎坷不平的仕途,他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激昂的诗篇《江郎山和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面对仙霞古道,辛弃疾无法保持心潮的平静。古道沿途,留给他的最鲜明记忆的,便是脱俗而独立的江郎山。脱俗,世人几人可为?回首坎坷不平的宦途,辛弃疾可谓百感交集。不知他满腹的忧烦是否随凛冽的山风飘散?只知这首激昂豪迈的诗,已成为流传千年的佳作。
   在江郎山下,辛弃疾面对一池清水,卸下身上的剑,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青光。于是,八百多年后的这个秋天,我静静地伫立在江郎山下的时候,那道青光如一把利剑,就刺破了我的心脏。
   我分明看见,我的鲜血在岁月的这头汩汩流淌。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历史,就这样循环反复。
  
   丝绸之路
   一条古道,既雄奇神秘,又文思盎然,还货物连绵。试问,自然界有那条道能有如此的境界?
   关于仙霞古道的开辟,历来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可追溯到公元前138年,据《汉书》载:是年,汉武帝发兵攻闽越,兵分海陆两路,陆路越仙霞岭入闽。另一种认为是公元878年唐末黄巢起义时开辟的,“刊山伐道七百里”,两种说法竟相差了1016年。
   一相情愿的,我相信前一种说法。秦皇汉武,仿佛,我与他们神交已久。我崇拜他们的丰功伟绩。刘彻者,雄才大略也。公元前138年,不满20岁的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千难万险两度出使西域,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陆上丝绸之路由此诞生,汉武帝还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汗血马。与此同时,他自然有雄心收复东南百越之地。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冥冥之中东西辉映。
   千百年来,古道上活跃着一支庞大的俗称“挑浦城担”的挑夫队伍,他们头戴竹笠,脚穿布袜、草鞋,小腿上紧紧地打着绑腿,使用着由官方注册的扁担、担拄和箩筐,肩挑七八十公斤丝绸、瓷器、茶叶、苎麻等货物。凌晨,他们从江山县城或清湖出发,歇三夜走四天抵达浦城,然后再挑上福建的土特产和进口货物踏上归途。任风霜雪雨,也要爬山涉溪,越沟攀岩,咬着牙走完坎坷长途。每一步,都留下呼吸,印下汗滴。
   一山一石,一树一花。这些都是禅语中的物象。它们见证了苦难和艰辛,汗水与青春。挑夫们用脚板构筑了浙闽边界上繁盛的物资运输线,从而连接了唐代中后期日渐昌盛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丰富的物资和灿烂的文化输向遥远的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在浦城担的终点浦城,至今还遗留着一条长达600米的江山街,那是当年挑夫的一个大本营。曾几何时,一条鸟儿也为之生畏的古道上,无数由船筏上卸下的货物,是如何“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然后“舍陆登舟以达闽海”的呢?
   岁月无声,松石笔立,云遮雾障。如今,长寂的古道上,留下的只是幽长深远的纯静和呼吸。那些坚实的路基,那些沧桑的古桥墩,那些光洁的石径,镌刻下了曾经有过的繁盛。无数双远去的脚板,如一代代人前行的虔诚,把古道踩踏得坚实硬朗,又连结得通畅自如。
   千年奔波的挑夫,看似是一场延绵千年的苦役,一段充满风尘的苦旅。而在今天的我看来,它其实是铺满了幸福的。将苦难的呻吟,演绎成幸福的呼吸,这是需要佛家的勇气和智慧的。
  
  

共 47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深厚文化意蕴的文化散文,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个文化遗迹。清湖,是仙霞古道上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是钱塘江上游进入福建的最后一个可通行大型帆船的码头,也是京杭大运河船舶的东南端终点。清湖码头、仙霞古道。它们不约而同的在历史文献中出现。仙霞岭在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它便是仙霞岭。仙霞古道的得名。廿八都,那自然,恬静,祥和。在古风犹存的街巷,雕刻着岁月的烟云。读着这些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博古通今的才学。尤其是他文字中透出的气质。欣赏了。问好老师。【编辑:兰陵美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26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