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也说读书

编辑推荐 也说读书


作者:贺绪林 童生,559.1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96发表时间:2012-11-28 11:59:01

也 说 读 书
   我六岁入学,自以为书还念得不错。课外读书谈不上如饥似渴,却也囫囵吞枣,来者不拒。有语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向来被视为很高的雅举。父母送我上学并不是冲着“唯有读书高”而来的。他们都是农人,没有那样高雅的想法。当然,也不是一点想法也没有。不是有句老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父母压根就没想,“颜如玉”可能想了一点,他们主要想的是“千钟粟”。他们从饥饿的岁月走过来,深知饿肚子的滋味。他们渴盼儿子永远不要再饿肚子。他们把儿子的前程押宝似的押在了读书上。
   有道是: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时年幼,我根本洞察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读书完全凭兴趣出发,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图热闹好看。我的第一本藏书是《林海雪原》。说来惭愧,那本《林海雪原》是我偷钱买的。那时我上小学五年级,课外读书有点饥不择食。一天从同学手中得到一本连环画,作业也顾不得做就如饥似渴地翻看起来。那册连环画残缺不全,无头无尾,却非常地吸引人。我一连看了好几遍都觉着不过瘾,为没弄清书中主人公命运的凶吉祸福而牵肠挂肚。同桌告诉我,书名叫《林海雪原》,镇上的新华书店有卖的,一套十册,好看死了。同桌带有煽动性的广告语言,有着强烈地怂恿味道。我的心痒痒了,打算买一套回来,美美地看他个天昏地暗。但资金是个严重的问题。上哪儿去解决呢?犯难之中我想到了父亲的钱夹子。
   父亲的钱夹子在衣柜里的一个木匣里放着。木匣没有锁,保密性能很差劲,每每取衣服时我都能看到它。最初,我也想光明磊落地解决没有资金的困难,向父亲要钱去买书,但又想到父亲一定不会批给我这笔款项的。父亲虽然很疼我,也很支持我读书,但他向来财政困难,爱莫能助。
   思之再三,我决定铤而走险,做一回内贼。我趁父母不在家之际,掀开衣柜打开木匣,取出钱夹子。父亲的钱夹子实在瘪得太羞涩,钱币不会超过10元。我不敢拿元以上的纸币,只是扫光了毛票和“分分洋。”
   第二天,放了午学我家也没回,直奔镇上的新华书店。当我从营业员手中接过那套十册的《林海雪原》连环画时,激动得手都在发抖。可一看定价,心顿时凉了。全套连环画定价二元伍角,可我手中的钱仅有一块一角伍分,连一半都不够,我翻着那十册书做着抉择,舍弃那一册都感到可惜。营业员是个和蔼的中年妇女,她看出我的心思,也洞察到我的经济现状,微微一笑,拿来一册厚厚的书递给我,说道:“买这本吧,包你满意。”
   我接书在手,仔细一看,是小说本《林海雪原》。再看书价,不禁大喜过望,定价正好是我的囊中所有。我便毫不迟疑地把手中的钱给了那位和蔼可亲的营业员。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既觉得有趣,也有点心酸。
   稍长一点,便拣自认为好看的书去读,看不上眼的书就弃之一边。因此这段时间的读书收获并不大,我真正读书是从受伤致残开始的。
   那是在1974年,修复家里的电灯线时我不慎从树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脊椎骨,导致双腿瘫痪。
   久卧病榻,最难熬的不是病痛,而是寂寞。为了打发难熬的日子,我便找了些书来读,时间充裕,而找来的书有限,就翻来覆去地读。那年代书本来就很难找,在农村书更是难找。我逮着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把地理课本和《动物学》都翻烂了,连一本《电工作法》也不放过。有一本书名叫《虹南作战史》,这本书是文革开始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72年出版),尽管该书是文革时期的政治语言堆砌而成的,味同嚼蜡,难以卒读,我当时竟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几遍。在那个年代,真正能让人感兴趣的书,说实在话,还是浩然的《艳阳天》,尽管现在有人把它说得一无是处。
   后来我得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初我不知道书名,只是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那个名叫保尔·柯察金的人真是了不起。这部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不认为保尔·柯察金是我的偶像,但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精神,这个精神至今还激励着我,直到永远。
   人活着是需要一种精神的!
   在病榻读书最初对我来说是一种消遣,排解痛苦寂寞,打发难熬的时光。且不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高修养,可以提升境界;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外部世界的窗口,至少可以开阔我的视野。残腿限制了我的自由,蔽塞了我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但书籍开阔了我的视野。从那时起我真正喜欢上了读书。
   渐渐地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意境,读上了瘾,自觉胸中天地小,书中乾坤大。待到后来觉得读书乃人生一大快事,必不可少,读书可以抗拒死亡,避免空虚,可以教人想事儿,怎样活着,怎样做事,怎样做人。人生苦短,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住在没有书籍的房舍,如同房舍没有窗户。倘若世间没有书,倘若我不识字,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我不敢去深想这个问题,只是庆幸我识得字,更庆幸世间有读不完读不尽的书。
   由于身体的缘故,有人曾多次劝我学佛信教;还有人送给我一本《牧灵圣经》,希望我能成为上帝门徒。我背诵过《寿生经》,读过《金刚经》,也断断续续读了《圣经》,也曾去教堂听过神父布道。但我终究是个俗人,悟性也不够,最终没有成为佛门弟子,更没有成为上帝的门徒。可我在读经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应常怀感恩之心,悲悯之心,做事应该宽仁律己、与人为善。开卷有益由此也可见一斑。
   后来我萌生了学习写作的念头。我清楚的知道,想要写好文章,自然先要多读书。因为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读中学时,一位语文老师就再三地告诫过我们:要想写一篇好文章,不读几十篇好文章,不背诵几篇好文章,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当时我对这句话没有多少体会,后来命运之神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我走上文路时,才深深地感受到:诚哉斯言!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读书置于行路之前,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自知山高水远的生活不再属于我,因此更不敢放松读书,以读书来弥补自己脚力的不足。
   秦腔有一出名剧——《三滴血》,剧中有个县官名唤晋信书,自称读了五车书,却食古不化,做出了滴血认亲的蠢事。应该说五车书真是多也。若在今日,这个“车”别说是火车皮,就是五卡车也了不得。我不知道普天下读过五卡车书的有几多人?我可是连五架子车书也没读下,因而不敢妄称自己是读书人,只能说自己喜欢读书而已。
   我捉笔涂鸦后,读书也变得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我的功利思想并不十分严重,读书作文主要为的是不虚度此生。原以为自己读了些书,待到此时才深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至理名言。于是更不敢松懈,稍有空闲就读书,唯恐落后落俗被时代淘汰。
   我读的最多的书是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不用说,《聊斋志异》、《三言两拍》、《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镜花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等等。有的书读过好几遍。我感到中国古典文学是座巨大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中国现代文学我读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鲁迅的书我几乎都读过,杂文且不说,单说小说,鲁迅没有长篇,《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也只有两万多字,它可以说是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品。据研究鲁迅的专家说,鲁迅的思想太活跃,情绪太激愤,没有时间去谋篇布局经营长篇小说。但我以为鲁迅为中国文学长廊贡献的典型人物,不比任何一个长篇等身的作家逊色。凡读过鲁迅小说的,谁会记不住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九斤老太、华老栓……?
   陕西现代、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可以说我都读过。我是个写小说的,本土作家的作品不能不读。柳青《创业史》的史诗品格;路遥《人生》的真实深刻;陈忠实《白鹿原》的厚重、沧桑、大气;贾平凹散文的灵动隽永,都是我的最爱。
   我不大喜欢读外国文学,主要是那些人名地名记不住。但还是读了一些。契珂夫、莫泊桑、欧·亨利的短篇;《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悲惨世界》、《真正的人》、《这儿的黎明静悄悄》、《罪与罚》、《第四十一个》、《喧哗与骚动》都读过。还有一些,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人名地名记不住就不去记,只记住主要情节就行了。《悲惨世界》、《这儿的黎明静悄悄》很好读,《喧哗与骚动》、《挪威的森林》读起来很费劲。
   坦率地说,我是个土包子,喜欢吃自己家打的粮食,不大喜欢吃洋面包,可隔三岔五地也吃几口。还得承认,人家老外的“洋面包”还真营养丰富,该吃就得吃,还得多吃。不然的话,就会严重的营养不良。
   现在读书有点难了。难的原因之一是书价太贵。一本书动辄定价十几元、几十元,十元以下的书几乎没有。我辈工薪族要读书,却囊中羞涩。无奈之中便找朋友同事熟人借书读。借书到手不敢生懒惰之心,赶紧挤时间把书读完,生怕人家催还。这倒也是因穷逼出了好处,抓紧时间多读了书。
   当今社会烦嚣不堪,报刊林立,报挤刊,刊挤书。加之音像之类充塞市场,障眼遮目,不少读书人的精力和时间被挤占了。喧嚣的市声、浮躁的心态,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挑灯夜读的意境。可我依然觉得读书是件美事,是难得的精神享受。读一本好书比抽一支好雪茄更过瘾,比连和几把麻将更让人心醉神迷。
   回顾三十多年来走过的路,我每一步都在书的阶梯上留下了脚印。我没有什么嗜好,只知与书为伴,与文交友。生活顿顿宁无肉,居家时时必有书。一天不看书,吃不下饭;一夜不读书,就会睡不着觉。毫不夸张地说,是书拯救了我,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现在我不仅读书,也写书。我一直以为勤奋、修养和悟性对搞艺术者来说必不可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以为我缺的不是勤奋,是读书,是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升华自己的悟性。
   人生有限,书海无涯。这辈子我是不会离开书的。
   活到老,读到老。是我永远的座右铭。

共 39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句好看死了,表现出陕西人的语言风格,和孩子对书的喜爱。那时一本书几毛钱,最高一两元,但是我们还是买不起。但是人活着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我们都是靠读书支撑着自己,走到今天的。并且走上文学道路的。至于外国文学,我确实也是,看了小说记不住人名。不过还是体会到小说文体的美。欣赏。问好老师。【编辑:兰陵美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shanlianzi        2012-12-09 06:22:12
  您对书籍的热爱,对文学的痴迷,对困境所表现的坚韧,让人敬佩,向您学习!
历尽人生的艰辛难改对文学的痴心,要把生命中走过的痕迹写下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