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读丰子恺《渐》

精品 【绿野·散文】读丰子恺《渐》


作者:艄夫 探花,2197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15发表时间:2012-12-01 10:02:33


   读丰子恺《渐》
  
   前天,写了一篇二千多字的文章,题目是:渐。属于人在逝水流年之中的感慨发之,思考随之,将渐、潜、厌作了互相对应的诠释。
   写了之后,仔细的读了三遍,修理了段落、句子,改正了几个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定稿了。接着,因单位里有些事儿,就去办事。
   昨天,出差到杭州,再奔武汉。今天,在武汉住下,稍事休息,打开电脑,进入网络。头脑里还记着前天那篇散文,便下意识的在百度搜索中随手键入“渐”字,发现居然有一篇丰子恺的散文《渐》。读了以后,不由觉得,丰老先生对渐的诠释,有点片面,偏于佛教化。
   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生于一八九八年,卒于一九七五年)自从民国年间开始学佛,以佛教式的开悟为真谛。于是,他便迷于“悟”中,从而没去反思“悟”为何物了。
   兹录丰子恺《渐》的全文于下。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哑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宇宙的根本的摇动,世界人类的末日临到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
   “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象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这篇文章分为八段,无论是从事理或从比喻来看,它的条理性都是有点不够分明的。
   第一段若将第一句“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的分号改为句号,这一句作为一段,就起着独立点题的作用了。再在“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的句号之处划分段落,这一段改为三段,文理会更明晰。第三段若在“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的句号处分为二段,也是有助于文意的梳朗。第六段更是宜于在“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的句号处分为二段,可以使第七、八段在分段上更具有呼应。
   丰老先生将“渐”当作“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这首先是有点挂漏了的。“渐”,虽然很微妙,但不是纯属圆滑。因为,人生的进行方式,并非都是渐于圆滑中。有些耿直了一辈子的甚至越来越直的人,不属于圆滑,岂不是不在“渐”中?
   丰老先生对“渐”作出的见解,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他将时间、空间与人分立开了。
   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纨哑(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这都是人与时空、环境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孩子、青年、成人、少女、纨绔子弟受时间的骗,在一瞬间变成了青年、成人、老头子、老婆子、贫者。瞬间变化,是在回顾之时产生的。因此,并非时间骗人,而是回忆欺骗时间。
   回忆对时间的欺骗,乃是“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只因不察、不见,就撇开了递降的痕迹、阶段的境界,这是很主观的割弃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只是取其结果,武断而片面的下了结论。
   因为,将时空与人分立开,忽略了人与时空、环境的互动。所以,就会把人在时空中有了变化当作是一种受骗,从而认为不受骗的是“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这种见解,是典型的佛教化。
   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四大皆空,是将地、水、火、风各自分别开的进行独立对待,从而以它们不可确定的本质认定其空,这是一种彻底否定论。层层分驳、环环分立,是认识论的一种方法,认识论是不应彻底地专于一种方法和某一端的,这会片面化、极端化。并且,本质的不可确定,并非现象的可以绝对地予以否定。
   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互相联贯的相生相克。五行与四大,都是可以分别对待的,若按照佛教的思维去认识五行,那就会成为五行皆空。
   以“空”的释义是“不确定”来相对于必以确定为“真”,那么,“真”就反而犹如假设。尤其是四大皆空(地、水、火、风是四大类不确定因素)的认识,便毫无“真谛”的究竟真实。因为,连世界都是不确定的,又怎能去确定在“空”中生活之人对“空”的认识是可以确定为“真”的呢?所以,佛教只是在假设“真谛”而已。
   任何事物,都是有其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诸多的环境因素,它的变化,都是因与时间、空间、环境条件进行互动而造成的,并非瞬间奇迹。时空、环境,会骗人吗?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这不是说着玩儿的吗?人生若不结合自身因素和时代背景去分析事理,只会将彻底否定论当作真理!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乃是主观臆象而已。可以将这种主观臆象作为对人事的参悟,但不宜将之作为通用的客观真理。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则是抽象化的认识。完全是点断、放大,再进行抽驳处理所获得的结果。
   主观臆象和抽象化,属于意念对现实的艺术化。将拥有这种艺术化的意念者当作“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的“大人格”、“大人生”,那么,人格与人生,就被抽象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悟”中,既非究竟真实,亦非认清人境关系,徒然地自以为真!
  
   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
   这段文字,事意有点模糊,并且是不合事实的。哪有农夫抱牛犊去田地里干活的?如果是养牛者,是有可能的,但也不会只带一只牛犊。农夫中止去田地里干活的时间只是一天,又不是生病了体力大衰,牛犊虽然已长成了牛,也不会在一天之间体量大为长大,农夫怎会一下子的抱不起牛了?应当说,农夫会觉得牛经过一天的不抱,变得很重,他勉强抱牛过沟之后,仔细地看清了昔日牛犊已成牛,然后,更是觉得抱不动牛了。
   佛教喜欢用点断式的寓言诠释人生,这个农夫抱犊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现实世界,是在时间与空间的联贯中不断延续的,人生亦是不断延续地延续于所处环境的生活。尽管一个人生就是一个片段,但人生又与前因后果相关,从而跟前代、后世具有联贯的影响。某个片段的撷取,可以点断,但不宜用这种点断来理解世界、人生。
   点断,是对某个片段的否定与对分界片段之认识的肯定。既然四大皆空,一切皆在否定中,又有何可以肯定?以农夫抱犊为例,犊因成长为牛而非犊,亦非农夫可抱之物。在犊已成牛,农夫抱不动了的时候,进行点断,这是说明牛非犊。当然,这也确是如此。然而,犊是牛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是不可否定的,如果因犊已成牛而否定犊,这只不过是一种肯定今天、否定昨天的认识论而已!
   人生会有很多个今天,每一个昨天都是曾经的今天。对今天的肯定要以否定昨天的方式来认定,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设。因为,昨天乃是今天的借鉴。
   渐,是相对于止的。渐则不止,止则不渐。渐与止的同时认清,才是客观之真。因止不渐,或者是止非渐,只是主观的假设。
   不因否定而肯定,不为肯定而否定,似乎,成就不了相对论。但这种相对论,乃是滑入一元论的“真谛”!
   宇宙世界,是多元并存的。一个中心,只会存在于一个恒星系,这只是宇宙的一部份。一人多事,一事之点断,并非此事可以尽了人生!因此,渐,它的定义,是不可止。以点断的方式,只是看到了渐,而非可以由一时之止脱出延续之渐。
   我们面临逝若流水的岁月,会有无穷的感慨。一念可起,万事可纷,万事会由一事点断。
   感慨是可以的,点断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因有感慨,便被感慨左右了对人生、世界的认识!更不能因为可以在意念中点断某事,便认为其余之事都可以否定。
  
   《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我真的有知识了吗?其实,我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有一个形貌粗陋、没有知识的人过来向我求教,他是诚恳的;我就对他所提的问题向他了解所问的事物,然后,探究那事物的首尾与始终,从而作出详细的解说。
   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事物的本身有首尾、过程有始终、立体有正反、平面有左右。要想认清事物,那就得了解它的首尾、始终、正反、左右。详尽地明白了事物本身的首尾、过程的始终、立体的正反、平面的左右;竭其两端。才会懂得事物本身的体度,从而在体度之内应用事物;可以用中。
   中,就是事物体度的范围;不超出首尾、不脱离始终、不孤立正反、不倾向左右,在首跟尾、始与终、正及反、左和右的中间。中与两端,是共同存在而互相依存的;有中才会有左与右,唯有左那就没有中与右,唯有右则是没有中与左。因此,要以整体进行全面统一的照顾;一旦倾向于片面,就会孤立地走入极端从而绝对化。
   佛教所假设的“空”,其实乃是孔子所说的“空空如也”。以“空空如”为“无知”,这是为了“有知”。真正的“知”,乃是“叩其两端而竭焉”。若不是叩其两端,竟以此端否定彼端,乃是错误的!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共 56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文章以丰子恺的《渐》为主题,全面透彻的分析了原文,它的独到之处,它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解读。世界万物都是如此,都在循循渐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一江春水,明日便是他的不同,也许会变成一江秋水,也许会成为一条洁白的白练,冰封万里。一个是而是在时时发生变化,昨天和今日也有不知不觉的变化,时间就这样日积月累,你会从少年变成青年中年老年,这就是变化。也是一个渐字使然。欣赏好文章。拜读!推荐阅读共赏!问好艄夫!【编辑秋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01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12-12-01 11:09:53
  一篇细致的赏析文章,许多人生哲理令人深思,值得一读。
秋心如水
回复1 楼        文友:艄夫        2013-03-06 22:03:08
  秋心大姐我谢谢你!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