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一棵开花的树(原创)

编辑推荐 一棵开花的树(原创)


作者:刑小利 童生,70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61发表时间:2012-12-01 15:50:57

一棵开花的树(原创)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一行人来到西安,为陈忠实拍纪录片,工作告一段落后,我陪他们去辋川寻找王维当年的遗迹。车行在广阔的原上,秋末冬初阳光的调子是含混的,却营造出了一种忆旧的氛围。很偶然地,我们聊起了诗歌。我说到了席慕蓉的诗,《一棵开花的树》。导演周文福“噢”地接应说,当年他也喜欢席慕蓉,特别是《一棵开花的树》,至今还能背过,接着就给我们背了起来。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就谈起了诗和诗人,也吟诵起了曾经喜欢至今依然难忘的诗句。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久已麻木的心忽然间清亮了起来,在匆忙的日子里疲于奔命,极感疲惫的身体似乎也一下子轻快了许多。
   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诗之所以为诗,就应该有这种醍醐灌顶的作用。
   我相信,在西安,最早发现席慕蓉的,如果我不是第一位,至少也应该在前三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一边在中学教书,一边在西安市文联的《长安》杂志做临时编辑。我1976年中学毕业后在新华书店做过三年临时工,对新华书店系统非常熟悉,我知道,西安市案板街里头有一个新华书店内部发行组。内部发行的书,有的在书的封底标有“内部发行”字样,有的没有标,但都不在新华书店营业场所的柜台上公开卖,一般要一定级别或一定身份的人持单位介绍信或证件到这个内部发行组才能买到。我因为和内部发行组的人比较熟悉,所以经常去那里看书买书。可能是1984年,春末夏初的时候,我又去案板街的内部发行组看书,在书架上偶然看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拿出来一看,是一本诗集,名叫《七里香》,作者席慕蓉。我当时觉得奇怪,内部发行的书,据我的印象,要么与政治有关,要么是哲学、历史类,文学类的主要是文艺理论或评论,偶有一些纪实文学或小说,诗歌是很少见的。老实说,我那个时候对诗歌并不太喜欢,但是这本《七里香》一翻开,我就被吸引住了,准确地说,是被迷住了。我立刻买了一本,一边走一边看。那个时代街上的汽车还少,你只管低头走路看书,基本上不用担心汽车。我就这么一边走着一边看着,从案板街出来,到了钟楼,又折向了教场门,到了《长安》编辑部。
   从1980年到1984年初这一段时间,我的兴趣主要在文艺理论和各种西方的思想和学说上,对当时文学的关注,也基本上限于小说一类,对当时的诗坛关注不够。尽管也知道朦胧诗并读过当时一些朦胧诗的代表作,也还喜欢,但细想起来,终究还属于冷静地欣赏,没有被诗点燃,更没有沉迷其中。同时,作为新诗潮第一次浪潮的朦胧诗,由于经过“文革”时期长时间的准备,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民间走上诗坛,达到了它的鼎盛期,1982年之后,就逐渐走向衰落。1984年的诗坛,据我这个不太关心诗坛的人的印象,好像是诗歌实验新潮兴起,诗歌已经走向了“后朦胧”时代。如果说,朦胧诗还能读得懂,到了纷繁复杂的“后朦胧”时代,有相当一些诗,我已经看不懂了。比如当时和我一样在《长安》杂志做临时编辑的诗人岛子,他当年据说在全国的先锋诗人中排名很靠前,他以《易经》中六十四卦象入诗而写成的诗,让我看,我确实看不懂。尽管我在读岛子的“易象诗”之前曾对《易经》下过半年的功夫研读,大概知道《易经》是怎么回事,但我就是读不懂岛子的“易象诗”。因是之故,我那个时候,对诗坛的态度是敬而远之的。
   可是,这本《七里香》却把我迷住了。至今回想起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觉是深受感动,或者竟是荡气回肠。我当时的感觉是,席慕蓉诗中所表达的,就是我心中所要表达的,她诗中的感情、意绪乃至节奏,与我当时的感情、意绪乃至节奏完全一致。共鸣,她的诗引起了我的极大共鸣。
   我这边厢被席慕蓉深深打动,但我不知道那边厢里的两位诗人编辑如何看待席慕蓉的诗。我把《七里香》中最打动我的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抄了下来,拿给两位诗人编辑看。《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两位诗人编辑,一位是岛子,他粗粗扫了一眼,说什么话我忘记了,但肯定是未入其法眼;另一位是王大平,王老师倒是认真地看了,看法是:“可以发表。”多年以前,在西安,我见到了从台湾来的龙应台,她说她是席慕蓉的朋友,我问她对席诗的看法,她似乎有些王顾左右而言他,我就明白了她对席诗的评价。多年以来,我几次说过我喜欢席慕蓉的诗,而为大陆秦地的一些诗人和诗评家诧异和侧目。我知道,我喜欢席慕蓉的诗,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找到了共鸣,而且是那么一致的共鸣。不仅仅是《一棵开花的树》这一首诗。
   我本来也姓席,父姓。现在的姓,是随母姓。曾经有时候,我毫无道理地想,我可能与席慕蓉是一家人。我知道,席慕蓉是蒙古族人,本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但是我天生地喜欢蒙古族人,喜欢草原,我想,我的祖先在遥远的过去,也许就是蒙古草原上的人吧。
   我是喜欢席慕蓉的。1984年,我26岁。在那之后的很多年里,年轻的时候吧,碰巧遇到和席慕蓉诗中所描述的情境相似的时候,我就会读她的诗或想起她的诗,也曾与人一起读她的诗。因为喜欢,后来又买了席慕蓉后来出版的几本诗集和散文集。今年(2010年)十月,我到北京,在三联图书中心看到了三联版的席慕蓉诗集,一共六本,都是小册子,白色封面,素净大方,看着很喜欢,就全买了回来。六本书都用塑膜封着,我买回后没有打开,而是原模原样放在了乡下的书房里。我买过很多书,上万种了吧,买回来都要打开的,总要翻一翻的,唯独这六本书没有打开。
   《七里香》是席慕蓉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它于1981年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一年之内就再版了七次。关于为何写诗,席慕蓉曾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人心是相通的,也许,她这里所说的她写诗的心情,与我读诗的心情相似,年轻如何,年纪稍长又如何,唯初老如何于我体会不深。如今我已“初老”矣,整天忙,似乎忘记了惆怅。怕读了诗再起惆怅,于是不再读诗。这也可能就是我把那六本诗集封存起来的原因吧。
  
  
  
  
  
  

共 25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七里香》是席慕蓉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它于1981年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一年之内就再版了七次。关于为何写诗,席慕蓉曾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作者生动流畅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一本诗集。一本开花的树,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心旷神怡。感谢您投稿旋转木马,欢迎您继续投稿旋转木马,期待您更多的佳作。【编辑:诗人夏红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男男        2012-12-02 05:55:19
  一本开花的树,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心旷神怡。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