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唐家大院

编辑推荐 唐家大院


作者:刑小利 童生,70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85发表时间:2012-12-05 10:17:27

唐家大院中院大门
   踏上旬邑原,沿着一路如雪盛开的苹果花,我来到了闻名已久的唐家大院。早上从西安出发的时候,天是晴朗的。中午到达这里时,天气忽然阴了下来,不一会儿又下起了雨。大大的雨点砸在原上的尘土里,现出一个一个小小的酒涡。所幸,不到半个时辰,风停雨驻,天又放晴了。
   近几年来,我对中国传统民居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每到一地,最有兴趣的就是看当地民居,不论大小,乐此不疲。追溯这种兴趣的起因,大概跟我几年前去山西看了晋地民居有关。当时主要是看平遥古城,游罢却感觉没有听说和想象的那么好,太过破败可以理解,关键是环境太脏,饮食也差,与世界文化遗产盛名不副。归途中,看了灵石县的王家大院,感觉大开眼界,原来中国居然有如此巨大的院子群落,从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看,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这简直就是民居中的故宫,其建筑和附着于建筑之上的木石砖雕完全可以当作艺术品欣赏,而且保存得是那么完好。回来后回味不已,后来索性又去了一回山西,看了乔家大院,榆次老城,也颇有收获。从此,迷上了中国传统民居。其实,多年以前,我去浙江和安徽,也看过那里的一些民居,也很喜欢,但也许那都是一些江南人家的住房,在我这个北方人的乡村记忆和文化想象中,没有唤起太多的亲切感,所以喜欢也就喜欢了,却没有像现在这样,沉沉地放在心底,经常惦记着。
   精美的迎风石雕刻
   唐家大院原来是始建于清代晚期的一所旧宅,其所在的陕西省旬邑县旧称三水县,地属古豳国,是周王朝周人的故里,周族祖先公刘曾于此建都。《诗经·豳风》中萃集的就是这里的风俗诗篇。唐家旧宅位于旬邑县城东北七公里处的唐家村,该村原名绿野村。唐家大院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数易其名:1958年陕西省人委批准于此建立“唐家地主庄园博物馆”;1971年改名为“旬邑县阶级教育展览馆”,至今有一个院落中还保留着当年表现阶级斗争主题的泥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旬邑县委决定撤消“旬邑县阶级教育展览馆”,恢复旧名“唐家地主庄园博物馆”;1988年又更名为“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代的风雨往往比自然的风雨更为迅猛凌厉,然而这所旧宅因在1949年后被作为“反面教材”,反而因祸得福,并在“文革”一片砸烂的浪潮中得以幸免,让人感慨唏嘘,亦见物与人同,也是祸兮福相倚。
   彩绘门楣
   据当地有关资料,《唐氏世系谱》记载,“三水唐家”的祖宗是唐应弼。唐应弼原是山西洪洞人,明末逃避兵乱流落至此。当时此地人烟稀少,绿树丰茂,因名之“绿野村”,并定居下来。唐应弼生有三子,长门、三门以农为业,二门以商为主,至第四代唐景忠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报为“百万富翁”。清乾隆六十年,唐景忠应诏赴京参加了“千叟宴”,受赐而还。唐家以农为本,以商兴家,商号遍及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福建、辽宁等十三个省五十多个州县,商业街坊达九十余所,自称“汇兑中国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唐家请风水先生选定沟畔作为建筑基地,开始大规模建房筑院。每天做工的铁匠、木匠、石匠、画匠、普工就有三百四十多名。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工程分为十一处,各种工人增至三千二百多名。直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历时四十三年,工程才基本完工。建成宫殿式庭院八十七院,约二千七百余间,其中以三层楼、转角楼、七檩六椽厅最为豪华。院内建有戏楼、假山、花亭、鱼池等,所有建筑全部是木、石、砖结构。木料多是从陕南、东北远运而回,石料是从十几里路外的万寿沟所采,匠工也是从省内外请来的名流。这里的建筑基础坚实,每座房子都是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的石头砌成,砖缝全用石灰、糯米汁浇灌。据说,当时夯打根基时,每人一天只打几个锤窝,晚上验工时,给锤窝倒上水,第二天水渗下去必须重打。水磨砖,一人一天只磨两块,若不平正就得另磨。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才使得唐家大院的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号称“三绝”。
   世事沧桑,繁华梦碎;风流云散,歌舞消歇。到1949年,历经百年风雨、战乱及唐家子孙的变卖,唐家旧宅存留下来的只有两进毗连的三院和其他两院(共五院)一百五十余间、面积一千四百八十三平方米的次等房舍,另有陵墓一座。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唐家大院”或云“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看罢唐家旧居,我独自到村中走了一走,发现很多人家的院落里,都散落着一些雕刻精美的建筑部件或附件,如石础基、门礅石、砖雕屋脊等,让人生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而有的人家,从门楼到正房,原来都是极其漂亮的清式建筑,如今则墙倒屋塌,野草丛生,一派荒废景象。
   夕阳西下时,我们驱车往回走。汽车沿着山路上下回环,我的思绪也上下翻腾。
   关中大地,我从东府游到西府,从宝鸡走到韩城,遍寻与山西王家大院或乔家大院可以比肩可以媲美的民居院落,也许还是孤陋寡闻,似乎并没有看到。韩城党家村作为一个整体保存下来的体现明清时期民居风格的老宅旧居村落,还是蔚为大观的,但也只是总体上看有些壮观,各家的院子内外,也许是岁月剥蚀以及保护不周的原因,还是缺乏那些能让人在艺术上细细欣赏和品味的精雕细刻,显得多少粗糙了一点。或者说,党家村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个村子的民居艺术,而不是一家一户的庭院房屋建筑艺术。泾阳县云阳镇安吴堡的吴家,是关中地区的名门望族,当年也是富甲一方的豪门巨贾,从它留传至今的院落规模和建筑艺术看,也还是相当有气魄的,房子高大,庭院深深,中西合璧,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也不乏让人惊叹让人留连的砖石雕刻,但是少,总体上看,还是显得疏阔了些,不能尽称人意。我的这些似乎有些厚此薄彼的观感,也许都是源之于我和唐家大院的比较。
   看了唐家大院,在我来说,确实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出乎意料,令人叫绝。院子不大,二进式;院落不多,可看的也就是三个毗连的院落。可是,这里的每一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精雕细琢的。从那细致雕琢出的深深庭院中,我们可以体会、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有过的细腻而精致的生活。这种甚至感觉有些太过细腻太过精致的生活,肯定不属于普通的农民,它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格调和情调,是见多识广的官宦的品位和讲究。总之,从这些建筑细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属于一种富且贵的生活方式。游罢唐家大院,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觉得党家村的民居,更像是农村的富户的居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普遍最为流行的那一种,此即农民文化农业文明乡村审美,但是,似乎少了一种文人的气息。这个唐家人,给人的感觉,简直是太过讲究了。它差不多也是农民文化的农业文明的乡村审美的,但它在这其中,多了一些或一丝文人的品味和眼光。以农为本,以商兴家,耕读传家,晴耕雨读,物质生活富足或基本满足以后,就是劝勉供养子弟读书,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最后在文化上对既存的已有的乡村审美农民文化农业文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革故鼎新,或者灌注某种更为精英的精神。也许从前的党家村人也走着读书做官的路,也耕读传家,晴耕雨读,但唐家人分明在审美上更为精细,这是文化上高人一筹的表现。唐家大院的建筑体现了北方四合院和江南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风格,所以,它是农民的,也是文人的。我们所看到的砖石木雕,或奇花异草,或珍禽瑞兽,或山水渔樵,或人物故事,艺术表现上精细无比、栩栩如生,同时都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之余回味深长。
   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化和乡村文明,秉持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耕读传家。务农为本,读书为高,经商在传统观念里不被重视但能谋利富家,读书是正途,多少商人往往是正途走不通才去经商。读书也罢,做官也罢,经商也罢,凡是在外面的,无论活得多么光堂鲜亮,心里头惦记的,还是故乡那个家。所以,在外面挣了银子,总是要寄回来,要把自家的老宅子修得像模像样,一来光宗耀祖,二来也是最终叶落归根的去处。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最为深重的家乡观念,而这个家乡观念最终的表现形式,可能就是置一块地,建一个院子,盖几间房子,并在这个院落里处处置入自己的文化理念,育子育孙,教子教孙,再传子传孙。我们看那些过去的徽商、晋商,他们在外面做事无论做多大,怎样花天酒地,差不多都还要在故乡置地盖房,那些美丽的安徽民居、山西民居,很多就是这样建起来的。
   这一切俱往矣。如今的情况是,人们在故乡置地建房的观念几乎淡至于无。当然,有了在故乡置地建房的想法,也无法实现,因为你在自己的故乡买不来用于建房的土地,土地是——国家的?集体的?乡民的?好像是好像又都不是,产权不明晰。所以,现在的乡村,以北方为例,民居盖得都不像样子,不今不古,非中非西,完全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景象,红砖垒墙,瓷片乱贴,四堵墙上压楼板,平房不像平房,楼房不像楼房,丑陋不堪,总有一天要拆掉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经济能力不够,二是缺乏甚至根本没有建房的文化理念,更没有建房的审美理想。后一个原因更为关键。好房子是有钱人建的,更是有文化的有钱人建的。如今的乡村,有钱人也还是有的,可是有文化的有钱人呢?我的故乡就在乡村,我了解那里的情形。村里有钱的人都在想着如何跳出农门,自己跳,更要让子孙后代跳,想方设法跳。有文化的人呢?真有文化的人,差不多都在城里,他们真想在乡村建房,也不得其门而入呀。中国现在的土地政策,基本上还是铁板一块,被政府牢牢地死死地抓在手里。
   想到这里,我愈发觉得唐家旧居之难能可贵。暮色苍茫中,我看到路上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标语,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村建设,如果缺少有文化有理想的民居建设,会是怎样的建设呢?苍山如海,远处夜色渐浓了。
  

共 39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详细介绍了唐家大院的历史变迁,和主人的历史,环境风貌,无一不涉及到,是一篇介绍名胜古迹的美文。作者发觉得唐家旧居之难能可贵,新农村建设,如果缺少有文化有理想的民居建设,会是怎样的建设呢?这是一种文化,应该保留。【编辑:浪漫诗剑侠】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