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思路花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思路·散文】诗歌的哲理

  【思路·散文】诗歌的哲理


作者:余影 进士,8389.3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34发表时间:2012-12-07 07:14:22

好的诗歌不但有美好的艺术意境,而且还蕴含丰富的哲理。
   苏东坡有一首诗,叫《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林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偌大的庐山,人的目力所及,只能看到有限的岭、峰,水、石,有限的草木花卉。所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全部面貌,为什么不识呢?因为人本身在山中的缘故。
   这就揭示了一个哲理,对事物的观察必须从多个角度切入,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外,否则就不能了解全貌。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刘禹锡在组诗《金陵怀古》中有一首叫《乌衣巷》的诗,道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的意境很淡散,好像一幅风景画:朱雀桥边野草正在开花,乌衣巷口正映照着西斜的太阳。一些燕子飞入了老百姓的家中。
   可是作者加了两个定语,燕子前面加了“旧时王谢堂前”老百姓前面加了“寻常”。这一加,一首平淡的诗就闪耀出了哲理的光晖。
   诗题叫金陵怀古,金陵即南京,朱雀桥和乌衣巷是南京的地名,王、谢是指王导和谢安,是东晋时的两个大官僚,王、谢也是东晋时的两大家族。王、谢两家当时威势赫赫,权倾天下。
   可是现在呢?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王、谢子弟活动出没的朱雀桥边,只余下野草在开花,王、谢家族居住的乌衣巷口,也空照着西斜的太阳,原来筑巢在王、谢两家厅堂的燕子,如今都飞入了普通老百姓的家中。
   时间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时间会改变一切。一切都是过渡的,暂时的,所有显赫的一切都用不着张狂,骄傲,凡是现实的,都要灭亡的。诗歌就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刘禹锡还有一些诗,这些诗都无不洋溢着哲理的光芒。比方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不但意境优美,形象生动,而且揭示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新陈代谢的规律,旧的,老的,必然无可奈何地老去,逝去,而生的,新的一定会不可阻挡地发展、壮大。
   有些诗还能揭示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和尖锐的阶级矛盾,这也是一种哲理。
   唐诗中有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还有一首《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种田的收获了大量的粮食,还要饿死;遍身绫罗绸缎穿著者,不是养蚕的人。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用短短的几句诗就形象地反映出来,这就是功力。
   这种社会矛盾的揭示,在民歌形式的诗歌中尤其显得坦白直接,淋漓尽致。
   如:
   “口唱山歌手插秧,汗珠滴尽粮满仓。牛出力来牛吃草,东家吃米我吃糠。”
   “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编凉席,睡光床;当奶妈,卖儿郎;挖煤哥儿家里像个冰窟;掏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
   还有: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鱼多搅浊水,世上官多不太平。”
   官员经常要调动,官来官去,都要搜刮民财,所以老百姓也编了两句民歌:
   “王换张,饿断肠;张换王,没衣裳。”
   诗歌的笔峰可以触及一切,诗笔可以作任何画图。不管你之乎者也,的了吗呢;哥哥妹妹,鸳鸯蝴蝶;先生女士,老爷太太。国难家仇,风花雪月。没有诗歌应当忌讳的地方。
   但诗歌应当是诗歌,诗歌应当有社会责任感,有艺术感染力;有美学价值,有艺术意境;有文采,有美感,有感染力,这才引人入胜。如果意境上还能阐述某种哲理,那就更佳。
   我们应当向这个方向努力。
  

共 14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好的诗歌不但有美好的艺术意境,而且还蕴含丰富的哲理。文中通过解读名诗名作,说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时间会改变一切”的道理,提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新陈代谢的规律”,“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诗歌的笔峰可以触及一切,诗笔可以作任何画图。但诗歌更应当有社会责任感,有艺术感染力;有美学价值,有艺术意境;有文采,有美感,有感染力;意境上还要能阐述某种哲理。感谢作者对诗歌的深刻诠释和解析,欣赏阅读。(编辑 李子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