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寨子

编辑推荐 寨子


作者:半坡散人 童生,60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89发表时间:2012-12-07 10:51:03

翻开家乡的地方志,一个个与寨子相关的地名不时映入眼帘,像汪家寨、肖家寨、寨子岩、寨上、大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呢?联想起生我养我的黔北娄山深处的三桥这个小镇上,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着大大小小十来个寨子的残迹,而这些曾经修建过寨子的地方,现在大多都用某某寨来进行命名了。带着对寨子的好奇,在回乡的半个月时间里,我走访了很多健在的老人,也走进寨子,和寨子进行了亲密的对话。
   这些寨子大多选址在山顶,三面临崖,四周用巨石砌成石墙。石墙用石灰和糯米调成的灰浆勾缝。这种独特的糯米灰浆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比较成熟的应用于砖石墙的修砌了。可算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由于其具极高的粘性、韧性和防渗性的特点,使得我国不少优美的古代建筑能够保存至今。古寨子的存在也得宜于此。
   踏入寨门,可以看到寨门上书写有当地名家题的对联。寨子中间建筑一般成四合院格局,具有典型的仡佬族长五间的建筑风格。“长五间”是仡佬族的一种传统民居风格,房屋全部为砖木结构,正中为堂屋,堂屋四壁是坚实的木板,木质柱头立在石头打磨成的石鼓上。石鼓和板壁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那些一幅幅雕刻着花鸟虫鱼、樵耕渔读的栩栩如生的图案,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有些寨子,在寨门处还建筑有碉楼,用于防御用。据老人们回忆,在民国时期,这些碉楼主要用于防御土匪的入侵和地方势力的争斗。每一个家族中的大户,都会选择修建寨子保护自己财产,也彰显自己的实力和势力。
   在黔北当地,流传着许多与寨子相关的故事。相传当地建造的最有名的是杨家寨。寨子修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正是杨姓家族旺盛之期。到了清朝末年时,杨姓家族就已经出了六位老爷(当地称考中举人、进士等人士的称谓),而且还有两个考中了进士,这在当地是绝无仅有的。在一个叫土桥子的地方,杨姓家族的老爷们经常会骑着高头大马到这里来赶场,场面羡煞了当地的民众,但也引起了临近村寨周姓家族的不满。没过多久,周姓家族出了一个武举人,他想方设法要压倒杨姓家族,后来当地的一个道士出了个点子,在杨家寨的对面修了一座庙宇,也不知是否真有传说中相冲相克的原因,还是盛极必衰的规律吧,从此,杨姓家族真的就逐渐没落了。到了光绪时期,杨家寨就成了孤零零的空寨。年代久远,故事的真实性已不得而知,但故事里折射出来的生活却给寨子蒙上了传奇的色彩。到现在,还能在一些建造的墓碑上,看到杨氏老爷们遒劲有力的楷书。透过这此雄健浑厚的文字,我仿佛感受到当年杨氏家族那盛极一时的繁华,杨家寨傲立一方的风采。
   走在这些寨子遗址中,让人说得最多的,是位于地名叫寨上的王家寨,这是民国时期王姓家族的一位王司令官(相当于民国时期的团长)建造的。当时,修建寨子,不仅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实力,也是为了抵御民国时期猖獗的土匪活动。王司令官的寨子,山门前修建了两座炮楼,整个古寨布局严谨,易守难攻。古寨完好时,有房屋30余间,内设水井、仓房,主、客、佣卧室等一应俱全,另有正厅、侧厅、书楼、戏楼,通风、采光、防雨、防火、防盗等设施一应俱全。门前的青石板,一直通向当地的乡场,足足有两公里。在经历了民国、抗战、新中国建设、文革、改革开放的这上百年的风风雨雨后,王司令官的寨子依然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悄然屹立在黔北大地上。而今,在黔北民居改造和开发中,当地政府对其采取了积极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开发为当地的民族风情旅游点,配上当地特有的三幺台饮食文化,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现在,生活在旧寨子里的村民,也通过自己的勤劳,逐渐搬出寨子,盖起了独具特色的黔北民居,踏上了小康路。
   站在山顶,山风习习,落日的余辉映照在山寨的断墙上,看着不时有忙碌了一天的老乡扛起锄头,开始陆续回到家中,我不由为自己生长的这片美丽的山乡而骄傲。寨子,它带着这一古老的称谓,以其独特的建设风格走出了山乡,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而这一处处的残垣断壁在偏僻的山村静静地立着,向我诉说着一个个家族的兴衰历程,也述说着家乡父老乡亲生活变迁的历程。

共 16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派古旧的黔北民居样式和历史遗存,述说着我国民居营造的细微和布局的特点。各地因环境、历史、社会活动、人文兴灭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山多林大的黔北,更因历史动荡使得那里的民居具有许多其他地方没有的特点。值得关注。谢谢赐稿。【编辑:欣雨文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2-12-07 15:00:24
  就是如何保存这些古老民居是个大问题。拜读。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