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思路花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思路·散文】纪念堂起风

编辑推荐 【思路·散文】纪念堂起风


作者:辛予 举人,4738.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18发表时间:2012-12-08 09:56:19


   台北是我们这次“环岛行”的起点和终点站。
   据说游客到台北观光不能不到中正纪念堂——它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地位相似于香港的会展中心或者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我尤感兴趣,并非因为纪念堂雄伟建筑的吸引,而是对于蒋介石身后地位的好奇。早上9点准时出发,在风和日丽之中,我们来到了市区中心信义路西侧的这儿。
   迎面是牌坊式的北入口——大忠门,大理石楹柱在阳光下闪着白色的光芒。进门之后,环境优雅而宁静,但见四周栽种蓊郁茂盛的树木,中间布列色彩缤纷的花圃,花圃两侧是通往高处的石阶,石阶的顶端耸立着巍峨的纪念楼。我们拾级而上,然后绕到纪念堂的正面。
   纪念楼坐西朝东,显得古典而肃穆,建筑格式采取北京天坛之顶、埃及金字塔的形式,主体部分为白色大理石墙,上为宝蓝色琉璃瓦和金黄色圆顶,以蓝、白二色相和,点缀金黄色搭配,具有庄严逼人的气象。
   站在楼前展目,纪念楼与远处的一座石坊牌楼遥遥相望,互为呼应。台阶下面是两排修剪得很整齐的绿化带,夹着一条宽展展的瞻仰大道;两排绿化带的外侧,分别是翠叶红花相映、曲径池塘互衬的公园。大道的那头是广场,一片开阔而坦荡;广场的两边坐落着金碧辉煌的古典殿阁建筑,南为戏剧院,北是音乐厅。整个园区呈长方形,幅员广大,围墙环绕;建筑布局以中轴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气势恢宏。
   听李导介绍,这座纪念堂是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为纪念蒋介石而建起来的。纪念堂正面共有花岗石级84阶、大厅阶梯5阶,合计89阶,表示蒋介石享年89岁。说来也巧,蒋介石在这年的4月5日去世,正值“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有个陈年故事,说台湾当局其时决定建造“中正纪念堂”,占地达25公顷,工程浩大,动工后转眼就过去了几年。本来还要耽延一些时日的,由于蒋介石与毛泽东毕生是死对头,台湾当局要与北京兴建的毛纪念堂竞赛速度,连忙加快施工进程,终于抢在1980年赶造完成。
   我听后只当是坊间的道听途说,一笑置之。
   据我看到有资料透露,冤家宜解不宜结,其实蒋介石晚年曾秘密邀请毛泽东赴台访问,但还没来得及达成意愿就辞世了;当垂暮染恙的毛泽东得知老蒋的死讯时,良久沉默不语,恐怕免不了有些惋惜吧。让人万想不到,这对较量了数十年的冤家,竟也惺惺相惜,以致暗递秋波呢。不知道这则消息是真是假。我曾经感想,假如当年大陆与台湾两地巨头果真能在台会面,或许一笑泯恩仇,祖国的版图就拼在一块了吧?可惜历史是没有“假如”的,真要为此扼腕,徒然让我们这些路人“断魂”而已。还是甭扯远了,进去观看要紧。
   纪念楼正堂的青铜大门高达16米,整个大厅轩朗宽敞,其顶上有大型藻井。厅内正面后方是蒋介石的铜像,6米多高,底座之上,他正襟危坐,目视前方。据说他如此坐东面西的朝向是大有深意的,因为台岛居东,西边就是大陆。他直直的目光就此被定格至永远,仿佛在殷切地期盼着回归他至死也未能再踏上一步的那片广袤土地。关于蒋介石一生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他毕生将台湾视为中国整体的一部分,终也深得国人认同。我久久地注视着这尊铜像,脑海里掠过了一个世纪的滚滚风云,实在有些难承其重。
   在铜像的两旁,各有一名持枪守卫的士兵,向着中间对面站立。士兵的身躯纹丝不动,开头让我以为是雕塑人像。过了一会儿,两个身躯动了,抬足,立正,持枪平举,推开,收回,上举,倒枪,绕圈,回复,枪托拍打臀部,“啪”一声在空阔的大厅里发出脆响,再踏足,立正。那么划一而机械的动作,又让我以为是机器人。周围的游客看得眼都傻了,也有人在啧啧称羡。
   李导告诉我们,每隔一个小时还有卫兵换岗的仪式呢。正说着,观众们一阵骚动,我转脸看去,工作人员正在让人群退往两边,空出了中间地带。只见从大厅门外的台阶逐渐走上来三个头戴钢盔、身披黄穗、肩扛步枪、腰挂刺刀的士兵,一人领前,两人随后,均是身材超过一米八的帅气小伙子。他们威风凛凛而目不斜视,迈着极为缓慢的步伐,每次抬手、举足都维持着一定的滞空时间,比电影中的慢镜头还要断续,显得近乎滑稽的庄重,而又严肃得威严。他们从人群的中间穿过,一步一步径直走到铜像前面,“啪”地立正,敬礼,做着有如先前所说两个卫兵那样程序化的舞枪步骤。之后,领头的军官转过身来,继续自己的演练;两个士兵则分头向左右方向迈进,走到原先的卫兵跟前,进行换岗的交接。下岗的两个士兵依然操着正步,走到军官的身后,又是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这才由军官带领着他俩步离岗位。
   在换岗仪式的过程中,大厅里静了下来,惟听到士兵们“砰”的踏足声、“啪”的击打声和身上金属饰物“嚓嚓”的摩擦声。游客们一片肃然,饶有兴味地欣赏着。这种场景的确很有意思,使我想起了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摩的皇宫前,每天皇家卫队都要举行的换岗仪式,与之异曲同工。它吸引了游人的眼球,已经成了这里旅游的特定节目。
   我转过身,目送三个官兵挺胸慢步地离开大厅。忽然间,我感到脑后有一股凉意袭来。如此封闭憋闷的空间,纪念楼里却起了一阵风——也不晓得是空调在作怪,还是涌动的人群搅了空气。我似乎觉得有些不祥,不由得打了个寒噤。真是无厘头的,我莫名其妙地竟想起了“蒋总统”身后近来的厄运。据台媒报道,高雄的蒋介石铜像已被拆除熔化,台北的中正机场已改名为桃园机场,台湾政要们正在为要不要拆掉中正纪念堂的围墙而大打口水仗……会不会也波及到此楼呢?
   这些本来都是“吹皱一池春水”的事,可问题好像不是那么简单。咱摸不透岛上蓝绿两色较劲的奥秘,只是潜意识地有些惆怅,有些危机感。就算光是拆掉围墙难道就不可惜么?纪念堂周边长达1200米覆盖着琉璃瓦檐廊的围墙,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隔4.5米嵌一个中国式灯笼窗口,有方形、菱形、六角形、十字形、梅花形等二十多种款式,有如工艺精品而闻名于世,一旦它被拆掉岂非焚琴煮鹤的蠢事?联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的北京城墙、被毁坏的西安城墙,后人是何等痛心疾首啊,当事者则噬脐而莫及……
  

共 24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游客的视角、带着对蒋介石身后地位的好奇,对台北中正纪念堂进行描述。纪念堂环境优雅而宁静,古典而肃穆,具有庄严逼人的气象。一路游览,并联想到许多相关的历史故事,一个世纪的滚滚风云,实在有些难承其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中正有关的事物很多改了名字,或者被拆掉。然而历史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那么到底要保留这些事件作为一种历史见证,还是拆掉,令人思考。问好作者,欣赏阅读。(编辑 李子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觅句        2012-12-12 22:25:23
  欣赏。作者以细腻文笔的描绘了纪念堂的全貌,让人读后就好像身临其境。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