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景中的禅

精品 风景中的禅


作者:赵丰 进士,836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57发表时间:2012-12-08 16:29:18

一棵孤寂的老柳树,站在将要消失的地平线上。这便是风景,是我在宁夏鸣翠湖看到的。那一刻我忽然也成了风景,站在老柳树下。充当了风景的角色。我知道,这是喧嚣都市所缺少的禅意。它似一位得道的高僧,静静地注视着自然万象。喜欢老树的沧桑,宛若静世中的忠厚长者。于是用那棵树做了背景,留下一幅剪影。
   我看到一只苍鹭在水边的一根树桩处默默独处。是失恋,还是迷途,抑或是被众鸟抛弃?但它昂着头颅,带着悠闲、洒脱的姿态和我对视。它没有叫声,也没有飞翔的的雄姿。但是它的孤独,却令我欣慰。
   只要留心,禅意是无所不在的。2007年的秋日,我远离城市的喧嚣,在鸣翠湖里体验到了诸多禅的感觉。躺在芦苇丛中手握一片叶子,光着脚在碎石小道上漫步,静心体验一棵老树的独白,享受一只苍鹭的孤独,这些都是禅的意象。当我融身于鸣翠湖的景致中,任何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禅意。
   我的旅行,多半是为了寻找禅,为精神寻找安歇地。2009年初夏,我登上了位于广东清远的飞霞山。飞霞,是一种自然意象。用它为一座山命名,其中必有禅意。我的想象没错,山与水的完美结合,为飞霞山的禅像做着完美的注解。江面开阔、峡江对峙,历代兴建的寺观、亭、楼,隐没在林木葱郁的山水之间,古雅清幽。一个“飞”字,涵盖出飞霞山飘然的神韵。沿着山径上山,石头上长着青绿的苔藓,熨帖着疲累的心境。偶尔,会遇到几个牌坊,在岁月的洗礼中显得有些沧桑。站在一个凉亭内俯视对面的绿山,一座挨一座,耸立在清澈的江边。还有一朵朵白云,也与山亲密地融为一体,渗出清纱般的醉人迷雾。朝远处眺望,一条小船在江水里徐徐行走,给恬静的江水带来了丝丝波澜。
   走累了,做了一个深呼吸,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啃着随身携带的食品。身后,是一股潺潺的流水。起身,用手捧着水喝进肚子,身心便有了清凉的感觉。飞霞山雨多。不知不觉间一阵山雨就从身旁掠过,伴着雨雾,一股紫霞之气从山坳升到殿宇上空,飘飘缈缈。凉风拂来,草木飘动,虫叫蝉鸣。我听到了一座山发出的禅音。
   飞霞洞也有禅意。洞内钟乳悬垂,柱石擎天,造型千奇百态。祖师爷们及诸仙佛身居于此,表面上冷漠无情,幽静中带着奇异。在我看来,这是禅的境界。想想,如果不是众多的仙人云集于此,怎么能能酝酿出飞霞的气势呢?
   树自然是风景的主角。飞来寺的院子里有一株数百年树龄的紫玉兰。听说它是明代皇帝赐种。经历了世间的风云变幻,它的内心一定深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在我的凝视中,它静穆无言。无言,便是最好的禅意了。
   深圳是座闹市,可是闹市中有座山,有凤鸣,有琴声,这便是仙界。这山便是梧桐山,成为深圳人心灵栖息的港湾。三年前,一个朋友邀请我来深圳玩。对于闹市我是没有兴趣的,就上了梧桐山。从山下沿溪涧逆流而上,穿越于密林丛中,耳边穿梭着时大时小、时缓时急的水声,与城市的噪音是不一样的感觉。冰洁透彻的水流,如画家笔下的线条,描绘出飞瀑流泉,仿佛悠扬的琴鸣。脱了鞋在瀑布前坐下,生活的烦恼,尘世的杂念,都被水声、琴音化为乌有。
   独坐小溪,如僧徒般闭目打坐。物我两忘,超圣脱凡。这是禅的气象。在闹市住久了,难免心烦意乱。置身于山谷,不啻于“如听仙乐耳暂明”。六根清净,是禅。
   在梧桐山主峰,我与烟云时时插肩而过。云雾时而从脚下的峡谷里飘然而过,时而来到我的身边。迷迷离离,恍然梦中。“万松时洒翠,一涧自流云”。这是苏轼为扬州西园船厅所题的楹联。后一句,正是梧桐山的写照。
   一座城里有座山,一座山掩藏在一座城里,这便是禅的境界。
   我在贵阳的时候,正是严寒的冬天。友人提醒我,冬天不要上山。我笑了笑,山上有禅呢。友人说那就找禅吧,于是我们踏上了黔灵山。
   ——九曲径。九曲十八弯。沿石阶而上,在古佛洞前买了把香,低头嗅着,有种芳香的气味。一路上有香陪伴,心境不免迷离。依次进入弥勒殿、观音阁、大雄宝殿。既来了,我也做个香客吧,于是买了条印有吉祥字样的红布条栓在手腕上,点香跪拜。我是一个不善于模仿的人,可是,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我必须随缘入俗。除了某种祈福的心理因素,也含着对一座山的虔诚。
   檀山下有个溶洞,洞口有一巨型石笋,不知何状。导游说它是麒麟,是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清代学者聂尊吾写过一首《麒麟洞》,全诗记不清了,意思是说天上的麒麟被囚禁在黔灵山的溶洞里。诗的最后的两句是:“羡彼牛羊群,寝诋山左右。”这两句是说真实的牛羊,还是其造型?我摇摇头。黔灵山的许多细节,是无需明了的。所谓禅的境界,就在于抽象之间。
   麒麟洞与贵州其它溶洞相比,不算太大,但也有十几米高,洞内有钟乳石和岩浆滴水。滴答……滴答……宛若一首短诗的标点符号。脚下漆黑,洞越走越窄,只好摸索着前行,在黑暗中感受心灵的呼吸。
   我看见了黔灵湖。水质清澈,静雅宜人。湖中廓桥水榭,绿杨碧柳。水的荡漾,赋予了黔灵山诗人般的灵感。湖边的风如禅的翅膀,自然,清爽。
   禅的境界是用来养心的。登临黔灵山,让我在生命的奔波中解除了劳累,脱去了烦恼。一个俗人,只有进入了禅的境界,才能出世脱俗。
   2010年的深秋,我的身影漂泊到了襄阳的汉江。“仙人去后渡空留,不见仙人见渡头。”这是清人尚渭论的诗句。战国时的伍子胥遇难时得仙人相助,摆渡送过汉水。仙人古渡由此得名。仙人们从汉江的渡口飘逝过,残留的蛛丝马迹,成为后人精神的丝带。仙人们是蓄着长发的,丝丝缕缕,裹挟着风的踪迹。
   晚霞中,我伫立在水边,想象着哪儿是伍子胥渡江的地方。霞光将碧绿的江水染得血红,哗哗的水声宛若在提示我:这儿——这儿——就是这儿—……一叶木舟,在我的视野里远去。晚霞、古树、江水、木舟,构成了一幅由唐诗宋词绣成的水墨长卷。水的灵性与柔韵,便是这幅画的精灵。“渡头水色碧于莎,一叶扁舟镜里过。”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在盈盈一水间尽显绝代风华,让我顿生“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的感慨。
   汉江还有一处好景致:后湖。隐秘、静谧,到处是湿地植被,水草丰美,田舍青青,叶荷漾漾。月光中,一群姿态优雅的白鹭从远处飞来,或立或卧,或舞或翔。夜幕降临,湖光月色,水雾氤氲,置身其间,如梦似幻。“菱花掩月,清水盈湖”。仙人、玉女、菱花、白鹭在水一方,这不是禅境是什么?
   是的是的,风景中禅意无处不在。在我的意识里,凡是好的风景,必然是禅的所为,将自然万物布局得十分得体,让万物时时呈现出禅意,熨贴人的心灵。可惜的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被尘事所累,无法捕捉到禅的影子。
   西塘的弄堂是心仪已久的,我深信它的狭窄中肯定暗藏着禅意。去年,我才有机会去了西塘,在弄堂之间留恋往返。它犹如迷宫,弄中有弄,弄连弄,弄套弄,淡然,也沉静,照应着中国文化里的玄学和禅意。转悠着,头顶就兀地架起一座空中楼阁,斑驳的弄壁藤蔓盘缠,几枝嫣红的石榴花夹在翠叶中探出高高的墙檐,像一个羞涩的小姑娘的脸蛋,衬着天上的淡云和细雨,别样的宁静和美。古老的青石板在我的踩压下,发出轻微的呻吟,让我想起戴望舒笔下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孩。
   微雨降临,窄弄里几乎淋不到雨星。潮湿的空气在狭窄的空间拥挤着,足以滋润着我的思绪。这是一个微雨初霁的黄昏,石皮弄铺设的青石板不时溅起一朵朵浅浅的水花,左右两侧成梯级状的马头墙泛着潮意,印证着一个好听的词组:绿苔绿蚀。两侧的花格漏窗,灯火闪闪。一丝丝孩童的笑声,穿出建筑的空隙,在窄窄的长廊汇聚。这是我曾经梦幻的细节。一瞬间,禅意劈头盖脑的在我身前身后弥漫。闭目聆听,禅意在娓娓倾诉。
   一阵绕身的凉风,神神秘秘的从弄堂的一端走进。不经意间,会感受到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
   我一直以为,禅是用来意会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可是当我置身于位于胶东半岛南部的海阳市境内的招虎山时,我却看到了禅的面目。
   《海阳续志》记载:“邑北三十五里有山曰招虎,概以虎伏山中,仙家训之,遂化为石,遗迹宛然,故名。”我想,在若干年前,虎在此山是存在的,只不过岁月已经将它化为石头。
   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一路走来,我便看山是虎了。招虎山的石头属于花岗岩的一种,古朴苍劲,形状怪异。有的如将军临阵,威风飒爽;有的如猴子观月,玲珑乖巧;有的如乌龟,在路边突出一角,为游人挡风蔽雨;有的悬在半山腰,千百万年地悬着;东线的最高峰上,有一块巨石孤傲挺立,随风颤动。
   眼观奇峰怪石此隐彼现,我在想象着虎的各种姿势和形状。一峰如柱直插云霄,那是虎的腾空而起;磐石悬空摇摇欲坠,那是虎欲纵身跳崖;静卧山顶的那块巨石,那是虎在打盹休憩;群崖交错,峭壁林立,我便看到了群虎盛宴的场景。
   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在招虎山,这个情字,便浓缩在只只虎的身上。山化为虎,虎变为禅。山、虎、禅,这之间有着怎样的因果关联呢?
   禅是生命的体验。带着禅的目光,沿着小路走进大山深处。乔木、灌木,还有各种草,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生长,地面上不留一丝阳光。那些野生的藤缠绕在高大的树上,其中夹杂着各种说不出名字的小花。走在小道上,听水、看山、观石、草动、蝉鸣、蝶舞,一切皆是禅意。一不留神,一只野鸡从身边的草丛中扑啦啦飞起,惊扰了我的禅想。远远的,却见一只白鹤悠闲在那儿啄着自己的羽毛,将我的心又收回禅念里。
   在招虎山的云顶竹海,我见到了苏公竹。当年苏东坡任登州太守时来过这儿,看见蓬生的竹海,犹置身于故乡,便结草庐于竹海中,留下“任上一月,竹海千年”的美誉。这里还有板桥亲手植下的竹,自是板桥竹。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听说海阳有竹,不惧千里到此画竹。他的“千枝万竿挡不住,随手择来都是竹”也许是为招虎山写下的。
   苏东坡、郑板桥,这些旷世的才子身上肯定具有着禅的风骨,隐约中我听见他们在喃喃自语:禅是什么?禅是我们内心的风景。

共 39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禅意无处不在:一棵孤寂的老柳树,一只水边的苍鹭,甚至于鸣翠湖的景致中任何的一个细节。登山则情满于山,禅是生命的体验。作者在大自然的怀抱寻寻觅觅中、在和历代文人的心灵交流中,终于感悟到:禅是什么?禅是我们内心的风景。也让读者有所启发和领悟。问好,祝福!【编辑:姜光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084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笛子        2012-12-08 16:35:14
  我们每个人都是风景中的一部分。欣赏这无处不在的禅味。谢谢!
自然是很美的艺术,生活是很真的禅堂。
2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12-08 16:39:04
  感觉作者就是一个心中有禅的高人!文章处处透着禅意!
3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12-08 16:40:18
  对了,补上一点意见:推荐精品!
4 楼        文友:夏冰        2012-12-09 00:22:05
  在作者的文字里感受,思考,遐想,禅意无限。作者是个有心人。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