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谥灵

精品 【绿野·散文】谥灵


作者:艄夫 探花,2197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9发表时间:2012-12-12 20:37:14

我们现代人,几乎个个都是希望自己聪明灵敏,才华洋溢,智慧出众,能力非凡。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天赋秉灵,非常颖悟,灵气之足,智商之高,要与神童比肩。
   可见,现代乃是完全崇尚灵慧的了,人们普遍地对“灵”持褒义态度。但在古代,对“灵”的解读,却是完全相反,一般都持贬义态度。古人对于“灵”的释义,集中在《谥法》:
   乱而不损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
   这些字句,都是有点隐讳的。乱而不损,是指天下已经乱了,但还没有损害根本。不勤成名,是指帝王不勤政。死而志成,人死了志向就完成了,更是隐讳地表达贬义。死见神能、好祭鬼神、极知鬼神,都是指帝王不事本职,搞得像个祭司、巫祝、宗教徒。
   不过,应当注意,《谥法》乃是纯粹地以政治观点解释文字。例如:
   经纬天地曰文,威强敌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布德执义曰穆,圣闻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辟土服远曰桓,能思辩众曰元,恭仁短折曰哀,杀戮无辜曰厉,壅遏不通曰幽,残义损善曰纣,好内远礼曰炀,怙威肆行曰丑。
  
   始于周朝的谥法,一般是用一到两个文字(也有很长串,多达十多字、二十多字的。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被叫作“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在一个人去世之后,对那人的一生,以盖棺定论的方式,作出一个最浓缩、最概括的评价。谥法文化的高端表现,也就是最引人注目的谥号,属于帝王。
   古代帝王的称呼,往往是和谥号、庙号、年号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周幽王的“幽”是谥号,汉高祖的“高祖”是庙号,乾隆皇帝的“乾隆”是年号。一般来说,较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变成是庙号用得多;再后来,在明朝、清朝,则是年号更为深入人心。
   夏朝、商朝之时,还没有使用谥号。夏朝之王,都是直称其名。商朝之王的称呼,基本上都是使用五行计数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等等。周朝文王、武王的“文”“武”,亦非谥号,乃是他俩的自称。
   到了周昭王、周穆王时代,方才开始谥法,天子、诸侯、大臣皆有谥号。
   秦朝废了谥号,因为,秦始皇不堪面对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害怕后世对他进行评议。
   汉代重新启用谥法之后,便一直沿用下去了。刘汉政权倡导以孝治天下,因此,自高祖刘邦以下,两汉每一个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从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孝献帝的谥号是死后由曹魏政权给他追加的。
   在谥号中,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是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质、冲、少,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不是好号。哀、思,也不好,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末、献、顺,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三国的孙权的谥号是“大”,古代绝无仅有的特例。
  
   庙号,是宗庙之名号。按照周礼,天子七庙。天子敬奉七代祖先。这七代祖先,若无庙号,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亲尽宜(谊)毁”,不再保留其庙,将庙中神主附到别的庙里。有了庙号,可以一代一代延续地保留着。因此,庙号是配享千秋的文化标志。
   起初,拥有庙号的皇帝并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字,要有特殊功绩。
   高祖、太祖,一般都是开国皇帝;刘邦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再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都以庙号说明其开国之功。
   世祖,往往是完成统一的,例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虽然重新建立了王朝,但延续祖宗,运托汉祚,等于是二次统一,所以也是世祖。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夺得皇位,跟再次统一很类似,所以叫作成祖。清朝的康熙皇帝被叫做圣祖,属于绝无仅有的过份吹捧。也有滥封为“祖”的。比如三国的曹魏,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还没死就自称烈祖明皇帝。
   从唐朝开始,每一位皇帝都有了庙号。所以,人们按照庙号称呼李唐皇帝,并成为习惯。
  
   年号,是新皇帝上台连时间也要重作标记的说明。汉朝初期尚无这种标记。古代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出现在西汉孝武帝时期。此后,受到历朝历代的沿用。
   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喜爱标新立异的主子,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一直用着“贞观”。武则天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都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到死,所以,人们习惯用年号来称呼他们。当然,不包括明英宗、清同治帝。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而换年号。清同治帝原来的年号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为同治,还没被臣民用熟的“琪祥”几乎被后世遗忘。
  
   因为谥法沿用最久,受此影响,“灵”是不受古人喜欢的。史上谥号为灵的帝王,例如,卒于公元前五九九年的陈灵公,与二位大臣一起跟大夫夏徵舒的母亲夏姬淫乱,被夏徵舒用弓箭射死。
   卒于公元前五四五年的周灵王,因为儿子聪明、短命,竟哀伤而死。他的谥灵,跟他的太子晋(王子乔)吹笙作凤凰游然后成仙,不无关系。
   卒于公元前五二九年的楚灵王,之所以谥灵,则是在于穷奢极欲,淫佚失道,被臣民推翻,自缢而死。他的好淫,创造了“灵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楚腰。
   东汉最黑暗时期是孝桓帝、孝灵帝在位阶段。孝灵帝刘宏的荒淫、聚敛,达到了顶峰。
   刘宏,原为解渎亭侯,生于公元一五六年,卒于公元一八九年。他是孝章帝的玄孙,孝桓帝的堂侄。公元一六七年,没有子嗣的孝桓帝驾崩,窦太后与城门校尉窦武(窦太后之父)拥立刘宏,是为孝灵帝。
   解渎亭侯的成为灵帝,完全是被外戚擅权造成。接着,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武辅政,灵帝便与他所应有的政权颇为隔阂。建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宦官与外戚、士大夫之间的矛盾激化,中常侍曹节矫诏诛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尚书令尹等人,威迫窦太后将政权交给灵帝。从此,宦官得势,取代了外戚。
   建宁二年,中常侍侯览大兴党锢之祸,将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等一百二十余人下狱处死,并且大肆捕杀太学生、地方官吏。由于灵帝宠信宦官,朝政被宦官赵忠、张让等人几乎彻底的把持了去,政治的腐败程度达到了极点。天下民众的生活,到了水深火热、饥苦交迫的地步。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然后,使东汉分裂为魏、蜀、吴并峙的三国。
   灵帝刘宏十三岁登基,在位二十二年。为帝期间,与十四岁至十八岁的美貌宫女打成一片,专致于声色犬马,甚至让宫女与狗交媾。他所创建的裸游馆、流香渠、宫中市、卖官店,绝对是很有创意的淫乱与腐败的高招。
  
   能够以“灵”、“炀”等字贬称帝王,也反映了当时尚未形成续代沿用的君主专制。自从明朝开始代代专制,谥号便全部都是偏于褒奖,就连非常荒淫的用宫女月经之血炼制丹药的嘉靖皇帝,也不是“灵”了!竟被谥为“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灵”最接近于“淫”。随着荒淫之帝的不“灵”,到了清朝,“灵”开始转义,崛起了“性灵”一词,是褒义的。在文学上,性灵派的作品,堪为极致。这使我们去回顾汉灵帝,就会看到,刘宏是个有点文采的皇帝,曾经为心爱的女人写过《追德赋》、《令仪颂》。
   此后,又有一个谥号为“灵”的执政者,文学才华,甚是了得。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灵太后,姓胡,名仙真。乃是世宗宣武帝元恪的皇后,肃宗孝明帝元诩之母。安定临泾(今甘肃泾川北)人氏,司徒胡国珍之女。
   胡仙真在成年之后,十分喜欢佛教以及佛经,出家入寺,做起了尼姑,对佛经大义较为精通,善于讲说佛法教理。世宗宣武帝笃信佛法,经常召请佛教徒入宫。太和二十三年(公元四九九),也就是宣武帝即位那年,胡仙真被召入宫中讲经,宫中之人都说她的容貌、姿态很有皇后的模样。世宗宣武帝就将她纳入宫中,成为充华世妇。
   按照北魏王朝为防止妇人干政的惯例,凡是立了太子,必须杀死太子的母亲。因而使得皇后、嫔妃都不愿意生育,以免万一生下男婴就会被杀的可能。胡充华竟然愿为宣武帝生子。后来,胡充华真的生了一个男婴。宣武帝怜悯胡充华,就推翻旧制,废除了“凡立太子必杀其母”的家法。胡充华则是步步显荣,由世妇而嫔而妃而皇后。
   延昌四年(公元五一五),宣武帝元恪驾崩,胡充华之子元诩即位登基,成为孝明帝。胡充华成为太后。因为肃宗孝明帝年龄幼小,只有五岁,胡太后临朝听政,自称殿下,然后自称为朕。她的父亲胡国珍就成了辅政大臣。宣武帝的高皇后害怕招来外戚乱国之祸,就密谋要杀胡太后。胡国珍得讯,让胡太后藏入农家,暗地调兵,将高皇后打入冷宫。
   胡太后大肆崇佛,广建寺院,开凿石窟,希望借助佛的力量来减轻她的罪孽。于是,全国寺庙迅速剧增至三万余所,僧尼人数多达二百余万,而当时的人口只是三千多万。崇佛造成大量社会财富流失,大臣李崇、张普惠等人多次上谏不遂。
   胡太后极其喜爱饮宴游乐,常常赏赐亲信大量财物,甚至大开府库,命王公、嫔妃、公主们随意攫取。在她的豪奢作风的影响下,达官贵人竞奢夸富。
   胡太后的私生活则是著名的荒淫,私蓄面首,得知清河王元怿容貌俊美,她就召他入宫进行淫乐,并将朝政大权委托于他。她的侄子胡虔,执掌御林军,多次劝谏她不要淫佚奢费,她也是不予采纳。正光元年(公元五二零),她的妹夫元叉,反对她的摄政,发动政变,杀掉元怿,将她幽禁起来。胡虔组织兵力营救,因失败而被放逐。一年以后,孝明帝思念母亲,趁元叉离京之机,迎太后回宫。
   孝昌元年(公元五二五),胡太后再次摄政,剪除元叉,借故放逐或处死异己者。从此,朝政疏缓,威恩不立,文武解体。胡太后的横政暴敛,也很厉害。她不顾当时连年灾害,强迫预征六年赋税,引发了北方六镇和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反抗。
   大通二年(公元五二八。武泰元年、建义元年、永安元年),孝明帝的世妇潘充华生了一个女儿,胡太后对外宣称是皇子,并大赦天下,以示庆祝。孝明帝忍无可忍,乃发密诏命令镇守晋阳的大将尔朱荣率兵南下进逼京城洛阳,以胁迫胡太后交出政权。这个消息泄漏出来,胡太后就将肃宗孝明帝毒死,宣布由潘充华生下的“皇子”继位,改年号为武泰,创造了古代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根据史料,北魏武泰女皇,生于公元五二八年二月十二日,四月一日即位登基。为帝之日,大概还没过十个钟头,便被废黜。之后,便没有了关于她的记载。
   胡太后即日废黜武泰女皇,改立年仅三岁的临洮王子元钊为帝。尔朱荣乘机兴兵攻向京师,太后一边令李神轨为大都督在太行防守,一边命令肃宗帝的后妃入寺为尼,她自己也再次落发。尔朱荣进京,杀死文武大臣二千余人,送灵太后以及幼主元钊去河阴,于河中溺死。史称“河阴之变”。不久,北魏王朝便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太后胡仙真之所以谥灵,在于其淫,在于当时政治之乱。
   灵太后出众的文采,以她遗存至今的诗作为证。兹录于下: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来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这首《杨白花》,可谓芬芳悱恻,情思缠绵。可见,灵太后不宜为尼,更不宜入宫,至于做起皇太后并摄政,则是大大的罪过。若她去妓院里,发挥在文艺上的才华,绝对是最为适宜,既满足了她的淫佚,又不辜负她杨花般的性情。
  
   古人之所以不喜欢“灵”,追溯其渊源,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由于先秦时代的主流学术乃是黄老之学(源自黄帝,老子李聃集其大成)的道家思想,重道轻智。而之所以轻智,则是因为“慧智出,有大伪”(《道德经》)。
   我们往往基于佛教各宗的善于争辩,认为儒学与道学也充满了争辩。其实,古代历史上,道儒二家,只在汉末及魏晋之时有过道儒本末之辩,并无其它学术上的正面争论。儒学的注重礼、仁,也是重道轻智的。例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并且表情丰富的人,是不讲真仁实义的),能够巧言令色的,都是灵敏的有智慧者。
   只是,当我们还没认识到“道”是宇宙之本源、世界之规律、历史之经验的份上,就会误会了“道”,从而误会了重道轻智之所以。从“道”是历史经验来说,重道就是让我们去遵从传统,对先人留下的经验进行学习、体会、运用。因为,历史的经验,已由历史作出了判断善恶、是非的明鉴,趋善避恶已成为既成的传统文化。
   世间的一切知识,无非可以分为二个范畴,一是经验域,二是智慧域。经验域重于遵从、学习。智慧重于开发、启迪。遵从于经验,这是不会偏邪的。开发于智慧,就会面临或大是或大非的可能,大是以成圣,大非则是大奸大恶。智慧是一把双刃剑,它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是好的,那么,它可能是坏的也会有百分之五十。因此,智慧,需要很慎重进行对待。
   汉字的“智”,原先属“知”,“知”的字义,主要是指知见、知识,跟“智慧”有点距离。“慧”,往往与“黠”组为一词,跟“灵”一样是贬义的。
  
   二,古代文化的进程,由朴而华,由简而繁。人心也是逐渐的由直变弯。
   唐朝围棋国手的水平,只在现代五段六段之间。史书上的《奸臣传》,始于《新唐书》。这就显而易见,心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从古到今而递增其诡谲程度的。
   在人心简朴而直的时候,当然,对“灵”“慧”会持贬义态度。况且,做皇帝,是要顺应国内形势,以法令治天下,而非以一人之“灵”为胜任。对于国内形势,在于明察,然后按照客观实际进行处理,而非以一人之“慧”去左右。
  
   随着文化的华而繁,古代书籍从五部元典(书、诗、易、礼、春秋)发展到四库全书,文、史、哲的齐备,汗牛充栋。上古书籍,占了绝大份量的是政治文化。现代书籍,占了绝大份量的是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是具体地讲究个人化的。以个人化而言,“灵”“慧”可以促进个人利益的发展。因而,人们便对“灵”“慧”进行推崇了。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七日
  

共 568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溢灵,对一个灵字潇潇洒洒的解释详尽,古代时候凡用灵字称帝者皆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文章前部分阐述,灵字似乎与淫乱分不开。并且详细例举了许多皇帝的恶举。同时发现,凡是使用灵字的人都才华横溢,文学技艺都十分了得。古人之所以不喜欢“灵”,追溯其渊源,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由于先秦时代的主流学术乃是黄老之学(源自黄帝,老子李聃集其大成)的道家思想,重道轻智。而之所以轻智,则是因为“慧智出,有大伪”(《道德经》)。我们往往基于佛教各宗的善于争辩,认为儒学与道学也充满了争辩。其实,古代历史上,道儒二家,只在汉末及魏晋之时有过道儒本末之辩,并无其它学术上的正面争论。儒学的注重礼、仁,也是重道轻智的。例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并且表情丰富的人,是不讲真仁实义的),能够巧言令色的,都是灵敏的有智慧者。 二,古代文化的进程,由朴而华,由简而繁。人心也是逐渐的由直变弯。由此可见,智慧灵性也是受历史政治环境影响的。人们由绝对道德逐步向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灵字也得到了平反。推荐阅读好文章!【编辑秋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13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12-12-12 21:04:37
  一个灵字演绎了一篇人间轻灵,古怪逻辑。问好艄夫!
秋心如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