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用艺术诠释哲学,追寻人类信仰的重建与升华(影评)

精品 『流年』用艺术诠释哲学,追寻人类信仰的重建与升华(影评) ——关于李安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浅显解读


作者:素馨 进士,96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50发表时间:2012-12-17 18:44:14

因了儿子闪羊羊的要求,今天带着他去看了一场电影。他选择了李安导演拍摄的3D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根据扬?马特尔风靡全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一个叫“派”的少年在17岁随家人由印度迁往加拿大的过程中发生海难,他的家人全部遇难,只剩下他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最后获救的故事。
   购票和进场的时候,我看见好多观影者是家长牵着孩子,孩子多是兴奋不已叽叽喳喳个不停。可以理解,光是一个“奇幻”、一个“漂流”,就足以勾起喜欢冒险的孩子们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尖叫、心跳。而最初看这个片名,也是觉着不解,光是读起来究竟该在哪儿停顿、该如何组合这八个字就大伤脑筋。
   直到看了好一会儿影片,才明白是一个叫“派”的少年的漂流故事,而不是我最初组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看完,才觉得我和很多家长一样犯了错,以为有“少年”和“漂流”,就是孩子能看懂的电影。其实真是大错特错,虽然影片里面那具有王者风范的成年孟加拉虎,母性十足的大猩猩,神秘奇幻的海洋世界,刺激的飞鱼场面,梦幻般的海洋中的孤岛,还有力量象征的闪电风暴……加上3D技术营造的逼真恢弘,画面的美感和质感,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但是那种一会儿现实一会儿回忆的拍摄风格,影片开头相当比例的与宗教有关的叙述,试图潜进人心解析的表达方式,都是孩子们看不懂的,尤其是结尾处的两个故事版本的处理,内里暗喻的东西更是深奥博远,别说孩子,就是我们大人,没有一定的宗教知识和哲学知识,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一颗敏感冷静的心,估计真正能够看懂的也不多。
   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也结束于蒙特利尔。影片从一名在找寻创作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的传奇故事而追到“派”家搜集故事开始。影片开放就有许多关于宗教信仰的描述,看到这个时我就在思考李安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些看似拖沓的内容绝不是简单地摆放,也不是为了拖影片放映时长。后来一点一点从影片中获取暗藏的信息,一直看到最后结尾处,多多少少明了些他的创作意图和内心想要说的话,但还不是十分明朗。有一点相当肯定,他绝不是单纯地拍海上历险,绝不是单纯地讲勇气、讲英雄主义等等,这种类型的影片已经拍得太多,已经被人们所熟识没有丝毫新意。再说,这与他一贯的拍片风格和精神追求不相匹配。
   直到走出影院,问闪羊羊他认为两个故事到底哪个版本才是真正发生过的,他回答是第一个与老虎共同在海上历险的版本的时候,我豁然开朗——作为孩子的闪羊羊,没有明了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而我也问错了话,应该问更喜欢哪个版本的故事,就像影片结尾中年“派”给出了两个故事版本,问作家更喜欢哪个故事一样,他用的是“喜欢”而不是“真实”。想到这里,我也就想通了,李安导演如此安排结尾,无非是在说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才是少年“派”真正经历的漂流的故事,而第一版本中的与老虎由敌对到共存到相互依靠完成漂流的故事,只不过是少年“派”的臆想,或者说是一种潜意识流的规避。影片结尾的问答,终于把要表达的富有深意的东西给展示出来并升华了——其实,影片里的鬣狗也代言了人性的凶狠和残暴,斑马也代言了人性的懦弱和妥协,猩猩也代言了人性的善良和博爱,老虎则代言了人本质里的丑恶和兽性。李安导演追寻的,乃是用电影艺术来探索哲学范畴,来探讨极端情况下的复杂人性,来诠释人的信仰由模糊到破灭再到重建最后到升华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回想影片末尾部分作家说的那段话,大概说的是两个版本的故事中角色对应的问题:第一版本中的老虎、斑马、猩猩、鬣狗分别对应第二版本中的少年“派”、船上吃肉汁拌饭的水手、“派”的母亲、船上凶残的厨子。由此,我们来回想影片前面部分所作的一些铺垫,或是潜在水里的看似无意安排的一些细节:中年“派”讲述的他父亲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万能的神没有救他,而是西方科学最后救了他。“派”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因为与他父亲的结合与自己原来的家庭决裂,唯一还有牵系的只有宗教信仰。在举家搬迁的船上,母亲和“派”因为需要素食碰到凶残成性的厨子,父亲母亲差点跟厨子发生冲突,这时一位信佛的水手端着一盘肉汁拌饭来劝慰。在船难发生时,“派”拼命要回去救家人,好几个人拦住他说家人有他们救,要他先上救生艇。
   由这些细节,我们可以进行第二版本甚至第三版本故事的臆想,唯独不是第一版本。为什么呢?在茫茫的太平洋上,突然发生沉船事件,作为高智商的人和低智商的动物,只有一个人上了救生艇,而先后却有四只动物上救生艇,并且最后是一个少年和一只嗜杀成性的成年孟加拉虎相互依赖成功获救,这不荒唐么?这种可能性存在么?结合上面的细节铺垫,我倒更愿意相信猩猩实际是母亲,鬣狗是厨子,斑马是水手,老虎是“派”体内兽性的分离体,这样才合情合理。
   那少年“派”为什么要臆想出这样一只虎和那些动物呢?李安导演其实都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在影片开头安排那么长的时间来交待少年“派”的生活背景(父亲开办了一个动物园)和宗教信仰;交待孟加拉虎本来是因为口渴才被捉住,而且被取名“口渴”,少年“派”去基督教堂准备偷圣水时,牧师也问过他“是不是口渴”的话并给了他一杯水——这些,都可以看出“派”和虎其实就是人性的“派”和兽性的“派”,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在特殊时期的分离,也可看到“派”在求生过程中急剧复杂变化的心理和极度痛苦的情感与理性折磨。
   影片最初,少年“派”是有信仰的,但他的信仰是模糊、混乱又幼稚可笑的。身在法属印度区,他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可以见一个宗教便信仰一个,他对信仰的观点是“就像一栋房子,里面有好几层,每层有屋子,其中还有怀疑的空间。”看似他是虔诚的,他也是素食主义者,但是他信仰基督教的初衷也只是因为与哥哥打赌去偷基督教堂的圣水的一种巧合,他对初恋情人在舞蹈中那个关于莲花的手势所喻什么,也是不明所以的。换句话说,他其实还不是真正的宗教徒,应该说还是徘徊在宗教大门之外的好奇者,没有明确的信仰和目标。
   没有离开蒙特利尔之前的少年“派”是善良的,他曾用手拿着肉尝试去喂父亲动物园里养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曾相信动物也有动物的善良。换句话说,这时的他是自然属性远大于社会属性,他的身体内,远是人性占主导,兽性几乎被压制得不见踪影。
   而“派”的父亲在教育“派”时说:“同时信不同的宗教就等于什么教都没信。”又在带他和哥哥看大型宗教祭祀活动时,指着毗湿奴说:“别被这些事物和光景蒙骗了,孩子们,社会很复杂。”还在他要用手拿肉喂成年孟加拉虎时,当着他和哥哥的面让他们见识了老虎捕食活羊的场面,教育他:“野兽就是野兽,你看它的眼睛,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动物和人有本质区别,忘记那一点的人就会没命。”这样一点一点地潜移默化,信奉科学的父亲算是抹去了“派”对宗教的那一点好奇,也抹去了他对动物不单是只有兽性应该还有人性的观点,尽管他还是吃素,还是吃饭时做祷告,但他已经没了信仰,或者说是迷失了信仰,便没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直到遇到喜欢的女孩有了美好的初恋,才看似有了新的生活信仰和目标。
   这一切又被父亲给切断,父亲要举家搬到加拿大,还要带走动物以求到国外卖个好价钱,让“派”他哥俩儿过得好一些。这时的“派”不得不跟初恋情人分手,又落入了没有信仰的混沌状态。当深更半夜暴风雨来临时,别人都在睡觉,他却跑到甲板上看无与伦比的神,狂呼风雨再来得更猛烈些吧。这里,可以看成他信仰的一种狂乱状态,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接下来真正暴风雨的来临——他所搭乘的船船舱进水沉没,除他以外的家人全部遇难。一只斑马逃了出来并砸落了救生艇,他幸运地落在了救生艇的帆布上没有死亡。这里看似好像是神救了他。
   接下来,他救了落在水里的母猩猩到救生艇上,又不让孟加拉虎上艇,善心和兽性转换不定,无法定性。当鬣狗吃掉受伤的斑马,又杀死母猩猩时,他的兽性终于压制不住人性,理性控制不住感性,所以全面爆发与鬣狗搏斗。虽然最终杀死鬣狗的看起来是藏在救生艇里的孟加拉虎,实际上用弗洛伊德的本我理论分析,该是兽性完全释放的“派”杀死了鬣狗,虎只是他的意象载体。这样,整个救生艇上,只剩下他和虎在茫茫无际的大洋上漂流。换句话说,也就是具备人性的他与具备兽性的他共存,后面该是共生于同一体内的一个“派”和另一个“派”的互斗,以求得最后的本真和归一。影片重点表现了他与虎从敌对到共存到他驯服虎到最后他抱着虎相互依赖的情景,这也是兽性和人性交战最终达到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则是代表兽性的虎回归森林,实际上也就是“派”回归正常的人类社会,完成由人性控制兽性、理性控制感性的过程。
   在这漂流期间,“派”由对神的模糊崇拜,到经历长久磨难后对神的渴望和呼唤,到暴风雨再次来临将他用救生衣做的木筏冲走,将他作为精神支柱的求生手册兼日记本吹走,他冲天大喊“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我臣服,你还想要什么……上帝,感谢你给我生命,我准备好了”时对神的质问和绝望,到途中遇到有淡水、可食植物及大量可供虎食用的狐獴的小岛,夜晚却发现狐獴上树、虎回艇、淡水变酸吞噬鱼类以及包裹着人类牙齿的森林里的莲花,顿悟小岛乃是食人岛、天堂根本不存在时,对神的感激和重燃希望,影片用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理论,一步步地完成内核的表达达到圆满,从而完成了人的信仰由模糊到打破再到重建最后到升华的过程。当然,这里的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只要是可以相信、可以依靠,能给人带来希望、力量,也能带来平和和理性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信仰,它无所不在,就像“派”所说:“愈是在考验中,信仰愈发显示其力量,神或许不曾显灵,也不伸手搭救,但是它从未抛弃,以着它的方式来关照、指引。”
   李安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我觉得信仰对人生很重要的,因为人生可以用科学证明,可是手眼能够触及到的东西非常有限,你不能证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理想和感性需要结合,不然人生是非常空洞的,破碎的,是混乱的。在经历了身体的困境后,心灵上最后怎么不发疯、不绝望、不沮丧,怎么熬过这个,我觉得不只是海上漂流存活的故事,更是对人生的隐喻。这个旅程是比较抽象的东西,结尾有一个反转,有一个思索,有一个讨论,这个东西才是片子的主题。我要讲的其实是在心灵上的追求。
   而为了表现他所讲的“其实是在心灵上的追求”这一主旨,影片采用3D的高科技给观影者呈现了无比逼真的人与虎共存的场景,呈现了平静状态下美得眩目的海洋世界,也呈现了暴风雨来临时足以破坏一切的雄浑震撼的力量。这些可以吸引人眼球,并打动人心,至少可以给观影者形成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印象。在此基础上,那些出彩的台词又在观影者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并引起强烈的共鸣,比如我先前文中例举的,又比如:“科学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事物,却没有观照自己的内心”;“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那些东西并不牢固,你必须依靠”;“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地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这里必须说说恐惧,它是生活惟一真正的对手,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我猜,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但遗憾的是,我们却来不及好好道别。”……这些台词,更增添了影片的艺术魅力,提升了酣畅淋漓的观感,也提升了浑厚深远的内涵。
   除却这些,“派”在海洋里夜晚见到的女人的幻象,那食人岛形似女人躯体的外形,“派”初上岛时食用的形似人手臂的植物根茎,在岛上夜晚见到的湖泊里的女人逐渐散开的形象,包括打开莲花见到的包裹的人的牙齿,诸如此类的一些隐喻和提示,似乎在把人往印度教毗湿奴那儿引,也似乎让人不得不揣测“派”最终活下来的真相——是不是食了被厨子杀死的母亲的尸体,包括厨子的尸体,而这,又是我极不愿揣测和相信的,毕竟“派”和信宗教的母亲更为亲近,他若这样岂不是禽兽不如?可又不得不如此揣测,毕竟影片中有太多的女人的幻象,又不是“派”的初恋情人形象,而且那个女人外形的岛屿又不是外人所知道的,实际上就是不存在的,况且人以活下来为最大目的,在极端情况下会发疯,会丧失自己,会把体内的魔放出来由着他占领自己,就像素食主义的“派”,为了生存也会杀鱼也会生食肉食。真是可怕,也让人心冷,一如冰雪里的冬天。于是倒期盼所有这些都是“派”脑海里渴望的神的存在,也就是信仰的存在。
   影片后面部分,日本调查人员不相信“派”所讲的虚幻的第一版本的故事,而现实丑陋的第二版本故事出炉时,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一版本,为什么?因为很多情况下,人类都是选择粉饰自己的人性,选择性地避开有损人类形象的东西。这又增加了主题的多元性、深刻性,从而也提升了内涵意义,同时,也为观影者铺呈了更多的可能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本质,远不是善念和恶念、人性和兽性、理性和感性所能概括的,它包含的还有许多许多。在这其中,人的信仰是人的本质的约束体、监督官,也是导航灯、加油站。没有信仰的人生,应该说是没有坚定信仰的人生,是惨淡无光的,根本称不上人生,只能算是你在这个世上生存过了,而不是生活过了。
   影片的最后,以中年“派”对作家说“这个故事就是你的了”结束。这句话意味深远,给观影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影片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或许你会有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无数个版本的故事,如何解读,如何作出自己的判断,那都是观影者自己的事了。
   这样一句话结尾,反倒使影片没有了结尾,后面部分,都在观影者各自的心里,继续上演,继续进行人类信仰的重建和升华。
  

共 55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随着作者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仿佛看到了内心深处人性与欲望的挣扎和矛盾。诚如作者所说,“人的本质远不是善念和恶念、人性和兽性、理性和感性所能概括的,它包含的还有许多许多。在这其中,人的信仰是人的本质的约束体、监督官,也是导航灯、加油站。没有信仰的人生,应该说是没有坚定信仰的人生,是惨淡无光的,根本称不上人生,只能算是你在这个世上生存过了,而不是生活过了。”无论是影片中的“派”,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追求的,无非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支柱,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它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也是道德与欲望的载体,更是人性与灵魂的皈依。缺失了信仰的人生,是空洞破碎且混乱不堪的。而影片中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逼真宏大的场景以及一些精辟经典的对白,亦是一大亮色。增加了电影主题的多元性、深刻性和内在的意义。作者这篇影评非常到位,无论是细致精美的描述,还是内心深处的感悟和体会,抑或是对影片深层次的内蕴的挖掘,都给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谢赐稿流年,欣赏,荐阅。【编辑:素心如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18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2-12-17 20:01:34
  追随着作者的笔,领略了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内涵和导演的拍摄风格。欣赏拜读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2-12-17 20:59:03
  谢谢素心如兰编辑精彩点评!哈,ID差不多啊。问冬安!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2-12-17 20:27:20
  在流年见到素馨,好开心,倾慕已久,感谢素馨赐稿流年,冬天快乐!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素馨        2012-12-17 21:04:17
  社长言重了。如果素馨没有记错,该是好心情里的老面孔吧。哈,来流年学习来了。喜欢认真的社团、认真的人。遥祝社长冬安!
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12-17 23:12:30
  感谢素馨赐稿流年!一篇非常精彩的影评,欣赏了!祝福冬安!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3 楼        文友:素馨        2012-12-18 00:42:30
  谢谢!冬安!
4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2-12-18 08:23:5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拈笔,渡红尘。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4 楼        文友:素馨        2012-12-18 08:35:07
  谢谢!会常来流年的。
5 楼        文友:述而游客        2012-12-18 09:03:14
  有神或者无神,其实不必争论;林林总总的宗教,林林总总的神,全都存在于你心灵中。不管你信仰还是抵制。派幻觉中的经历,就诠释了这。
述而不作
回复5 楼        文友:素馨        2012-12-18 09:26:02
  精辟!正如派所说:愈是在考验中,信仰愈发显示其力量,神或许不曾显灵,也不伸手搭救,但是它从未抛弃,以着它的方式来关照、指引。遥祝冬安!
6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2-12-18 10:12:55
  深刻的思辨,问好素馨!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6 楼        文友:素馨        2012-12-18 10:25:45
  谢谢老师光临!学习了老师写的关于《一九四二》的影评,电影素馨也看了,相关感言尚在酝酿当中,希望到时能与老师交流。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