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学联盟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联盟★散文】读史小议

精品 【联盟★散文】读史小议


作者:酸风眸子 举人,388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3发表时间:2012-12-18 15:52:49

林语堂有“冬读经,夏读史”的说法。我没那么多讲究,只是逮着什么读什么,什么有趣读什么。长此以往,虽然我的读史兴趣甚于读经,但也没认真研读过。对任何抽象的理论之类都不感兴趣,包括“经”,也是由来已久的事。史就不一样了,它是形象的。但我除了翦伯赞的《中国通史》和一些史料或史学著作外,二十四史也只偶尔翻翻,有时就把它当工具书,竟没认真通读过。前些时日有了读的欲望,《汉书》连着《史记》读了很多,还想写几首古风,以效先贤们的《读史》,但又放下了——失了兴趣。更为不堪的是,我发现我有牢固的“忘性”,这对于我重学经史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索性仍依旧例:全凭兴趣和机缘。
  
   读史,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我觉得如不是治史,大可不必过于讲究,但小处还是可以留意一些。
  
   其一,“实”与“论”。“史实”自不待言。“史论”,就是读史读出来的说法。当然,那是读史人自己说了算,诚如见仁见智。但,我不大喜欢史论。即使皇皇如《史记》者,那里边的“太史公曰”虽多精彩之笔,我以为仍在可说可不说之列。因为它不可能不影响读者客观地读史。然而太史公有着强烈的“究天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思想”,这也是没有法子可想的事。我手头放着《史记》,随便一翻《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太史公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
   这里边有“上天垂象”,有判断,有假设,有抒情,有结论。其情激越,其文斐然,能不惑人乎?然而,他说得对不对呢?真真是别论以当。因为朝代更替,除了其它原因,往往是君王责任在前,而“贤人”“乱臣”责任在后啊。
   至于“序”,则当然的史论,充溢着太史公强烈的诠释史实的愿望。比如其《六国年表序》,就引发了我一个有趣的史实比附: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这是在写历史么?这是不是上古以来的“巫文化”对太史公的左右呢?“盖若天所助焉。……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算不算一种必然的历史规律?透着一个“怪”字。因为我爱读杂书,所以读到这里一下子勾起我一个记忆:我十几年读过一部有关“预测学”的书,其时,也曾对邵伟华的“四柱”推测法有过相当兴趣。那里面对解放战争所以共产党成功,就有这占领西北之说。大意是,蒋占东南而不是西北,故败相已露,及至共产党于抗日后十万大军下关东,尽管微不足道,但已兆蒋介石之“必亡”云云。我想,他的灵感肯定来源于《史记》。当然他也按五行八卦推演了一番。
   就是在“世家”、“列传”中也不乏其例。我为太史公叙述“史实”的手段喝彩,也很喜欢他的“史论”。但总觉得“史论”应是读者“读”出来的,作者的结论不如不说。当然我不能以我之好恶苛责古人,而况我也不“恶”其“论”。所以,史与史学实在是两回事,读史就是读,“学”而后生焉。刘知己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我以为是不错的。
  
   其二,“文”与“事”。晋人华峤说《史记》:“迁文直而事核。”鲁迅先生说《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者就“文”和“事”而发,后者也是就其“事”与“文”而发,只不过前者似稍嫌贬抑,后者则更事赞扬。“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史书所以被人们称道的,是个人撰写和编纂的。我记得一位学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研究,读史还是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为好。原因是个人写的或编纂的,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文采。对此我只有同意的份儿。后边的史书有如机器制造出来的一样,了无意趣。我们读《史记》,总有一种激情,文气沛然,那与官修的就是不一样。比如我读“李将军列传”,总有读悲剧英雄的感觉,如果再读一读《报任安书》,从李广到李陵,再到太史公之遭遇,那激愤之情也油然矣。当然也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浩叹,足令英雄伤气。其感人处真非其它史书可比。噫,文之于事,大矣哉!
  
   其三,“事”、“文”、“义”说。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据此,于“文”“事”之外,圣人又加了一个“义”字。何谓“义”?即指通常的“扬善惩恶”,从而使得“乱臣贼子惧”。这是孔子改编《春秋》的根本目的,一仍他老先生一生所行:教化也者。故太史公说: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笔,就是写上,削,就是不写。他还说:“《春秋》以道义。”我觉得,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那就是“道义”说了算。这个“义”无非是“善善恶恶”式说教,与“论”大同而小异,故也在舍弃之列。然而说句公平话,《春秋》作为“史”的功能本来就不如“经”,因此,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孔子本意不在治史,而在于治世。因此也才有后人说的“春秋笔法”。
   在读史的问题上,宋人的方法论很多。程颐说:“凡读史,不徒要记事迹,须要识治乱安危兴存亡之理。”朱熹说:“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吕祖谦说:“读史先看统体,合一代纲纪风俗消长治乱观之,如秦之暴虐,汉之宽大,皆其统体也……统体,盖谓大纲……。”我以为他们还是在那里定史“论”,或作“史观”,不足为法。
  
   中国的历史太长,史书太多,史又与经融合在一起(早时的《春秋》,晚时的某某书、通鉴之类,都以教化为其主要功能),因此“论”也太多。我倒是倾向于读史从“小处着眼”,关注点在人物,人物在命运,命运在情节,情节在纠葛。至于他是英雄还是流氓,是“创造历史”的还是“阻挡历史车轮”的,只要那“事”感人,就“快哉”。当然仅凭二十四史恐也简陋,需多参照稗史笔记——如此,历史就可以越读越“厚”,越读越有趣了。
  

共 25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史,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酸风老师这样一句集三问为一体的问话,引人入胜,吊起读者兴趣的同时,也引起读者相对应的思索。然后摆出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如不是治史,大可不必过于讲究,但小处还是可以留意一些——以读《史记》入手,分别从“实”与“论”, “文”与“事”, “事”、“文”、“义”说三个方面来阐明,最后回到“读史从‘小处着眼’,关注点在人物,人物在命运,命运在情节,情节在纠葛。至于他是英雄还是流氓,是‘创造历史’的还是‘阻挡历史车轮’的,只要那‘事’感人,就‘快哉’”的出发点。可以说,读酸风老师此文,素馨受益匪浅的同时,以为是不是可以解读为老师实际也在教我们如何读书,如何写文——其一,要有趣,这个趣既是文章内容要有情趣要是真性情,又是作者要把自己的情趣有机地揉进文章的一言一语,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吟唱,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其二,忌乱发议论,只要不是专为议论性的文章,就要收敛为文者的情绪,把留白还给读者。欣赏酸风老师好文,联盟倾情推荐!【素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19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馨        2012-12-18 15:54:19
  问酸风老师好!有事需外出,匆忙之中的解读不知合适否,还请老师指点。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2 楼        文友:酸风眸子        2012-12-19 11:43:45
  感谢素馨的按语。你解读的和强调的,正是我想说的。我的见解,应当说并非持中之论,也不是故意剑走偏锋,实在也只是经验之谈。而在个人体验中,难免会有偏颇,但是我将偏颇讲出来,能得一二知音也就很不错了。至于批评,我也会安之若饴的。呵呵。没有偏颇,就难以发现真理。
退休公务员,唐山市作协会员。
3 楼        文友:素馨        2012-12-19 12:18:26
  问酸风老师好!您说的是读史,除了可以延伸到读文、为文,也可以延伸到为人,佩服!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4 楼        文友:静听        2012-12-19 14:14:57
  读之受益匪浅精美的篇章。遥握,问好。
淡然静美悟禅花
5 楼        文友:梅晓        2012-12-20 08:15:36
  从史处论,出史处说。从事着眼,重心底说。感谢酸风老师的点拨!
谦受益,满招损。
6 楼        文友:鬼鬼郎君        2012-12-27 10:33:26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一叹而已。
我的一切,属于文字。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