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杂谈』净化情欲与超人之爱

精品 『指间★杂谈』净化情欲与超人之爱


作者:秋林 举人,3356.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45发表时间:2009-02-06 11:26:46

情爱向来是一切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说哪一部文艺作品和情爱二字无关,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不只是文艺作品,就连普普通通的常人言谈话语中也充满了这两个字,几千年来人类谈情说爱永不休。然而哲人、圣人和觉者们却都是站在另外一个境界上看待这两个字的,他们对之或规范、或节制约束、或看穿、或看淡、或超越、或净化、或远离、或放下但至少不很执着于它。严格说来众人众生在情爱之中生活而圣人觉者并不在情爱之中。另一方面,中国人谈的所谓情爱与西方人所说的情爱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谈的情爱因受儒教影响主要是讲的亲情,即便是夫妻之间也主要是讲的亲情;然而在西方由于爱是神的眷顾和赋予主要讲的是男女爱情以及神对人的爱:一种超人的大爱。中国人的情感由于一开始就在儒家的规范和制约以及道家的超越和升华下其主要特征是柔和、自然、中和,如和风如细雨,如花如柳,如月光如流水,如梦如幻;而西方人的爱是具有崇高伟大勇敢和超凡力量的诸神赋予的,其主要特征是崇高、悲壮、强力、激烈,如狂风暴雨,如怒涛巨浪,如高山大海,如烈日醉狂,是一种带悲剧性特征的情感和爱。
   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交相辉映的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净化人的情欲,而西方文化是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融汇,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的情感的神圣激发,十分崇敬一种超人的大爱或曰:拯救人类的大爱。
  
   一,净化情欲的中国文化之掠影
   中国人讲的情包括的范围很广:人的七情六欲;亲情,友情,男女之情,做事讲情分,处处事事都有一个情在,处处事事都离不开情,人就是为情活着,有的人甚至连死后的情都看得很重,曹雪芹借贾宝玉的口说道:“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因此有的中国人还说,法律大不过人情,天理也不过是人情。中国人多么的重情!三毛说:情是古往今来最大的所有人都解决不了的一个字,它可以使人上天堂也可以使人下地狱。是啊,这个情有时它简直可以叫人生叫人死、叫人喜怒哀乐悲惊恐,叫人荒唐叫人疯,千百年来不知颠倒多少众生和英雄豪杰!人就是围绕着情在旋转,人就是在情的带动下生活、努力、奋斗、悲欢离合。人在情的带动下作出了许许多多高尚和美好的事但也做出了许许多多丑恶、荒唐、怪诞甚至邪恶的事。
   在几千年的过去,我们中国对待男女之间的情欲特别谨慎特别约束,而对待个人的情感也是淡化而又淡化以至于消融于广阔而美丽的自然景物之中简直达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程度。情感淡淡如水,即便是深情厚意也深邃如美月之光不失其柔和之本色。这也是以中和为本的儒家教化和道家对之进行升华的一个结果,对情的失意要哀而不伤,怨而不谤。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就是说《诗经》三百篇的好处就是情感不乖邪,符合中和之美的原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诗定义为:持。他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这就是说,诗是应当起到把握、控制和陶铸人的感情的作用,这就是儒家对待情的基本态度;而道家则把情爱“无”化;佛家把情爱“空”化。“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你简直找不到情在哪里。“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已经把一种伤感之情消融于自然景物之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那无限的孤独之情也已消融于空阔壮观的自然之中。哀伤和悲愁也似月如水:“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花自飘零水才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芦苇深处荡孤舟,笛在明月楼”。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能把情淡化和消融到简直“空”“无”的佛道境界,只有在我们中国这种儒释道三教相辅相成、相合相宜的文化土壤里才能产生啊!不仅诗如此,中国的古典音乐和山水画更是把情爱彻底的交融和淡化于自然美景之种。诗、音乐、山水画三位一体,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含乐章、金声玉振,美妙无穷,山水画中那种流动之美有时看上去恰如一首动听优美的乐章。唐诗、宋词、山水画加上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出水莲》等等真真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之美、中和之音、中和之情绝妙的体现出来。有人说音乐纯粹是情感的直接形式,其实诗和画也是情感形式,而且在中国文化中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完美的统一,都是中和之大道的完美表现。
   《红楼梦》的主题也是写情,作者自己也说这部书“大旨谈情”。《红楼梦》主要是写贾宝玉由入情到痴迷于情再到因为他已洞见一系列的悲苦结局以及他师父(一僧一道)的不断点化而终于彻悟情爱的痛苦和虚幻之后从而走上了真正解脱情魔束缚的回归自己先天本性的大道的过程。但是,由于作者把情节写得太繁杂太茂密太曲折,很容易使人陷入入乎其内却很难出乎其外的境界,痴迷于枝节和细节本身而看不到本书的整体主旨。贾宝玉在佛和道的点化下排除种种情爱的干扰和束缚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才是《红楼梦》的主线。其实《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写的佛家的修炼故事,而且是非常生动非常细腻逼真的修炼故事,两部作品珠联璧合、异曲同工、奥妙无穷,可以说是三教修炼界的朋友们不可多得的宝鉴和参照。贾宝玉就是唐僧,而大观园的众女儿们以及他的父母兄弟和老祖宗贾母只不过是贾宝玉去西天见佛祖的魔障而已。唐僧去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贾宝玉返本归真要挣脱的何止是八十一个情魔!从最本质上讲《红楼梦》是一部在儒释道文化陶铸下产生的看透情爱本质并对之进行净化和超脱的经典作品。都云作者痴,读者更痴迷!本来就是高僧的作品,心性没有修炼到高僧大道之哲人的境界怎么可能真懂《红楼梦》?而心性真达高僧大道的哲人境界的人怎么还会有执着不放的心去研究《红楼梦》?
   在男女情爱方面,我们中国古人不乏至情至性之人,贞妇烈妇大有人在,为情而舍身的大丈夫也不乏其人。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有关爱情悲剧的描写,但仍似那遥远的月光深邃而柔和,凄婉而柔美。象牛郎织女那样美满的夫妻即使被强势力硬硬拆开千万年不见一面也不会过于悲伤和愤怒,孟姜女哭长城,雷峰塔压白娘子,最终也要在美丽的幻想之中以团圆做为结局,对悲剧气氛进行净化和超越,归于“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境界。即使写象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爱情悲剧也一样最终不坏中和之美。如此难忘而又深刻的千古情爱,虽有哭坟和天怒的悲惨愤怒情节但最后以化蝶的优美意境对悲剧性情感和气氛进行了超越和净化,这就是儒家文化的规范和道家文化超越的结果。在中国,在儒家的中和和道家超脱升华的文化环境中,没有化解不了的悲剧性情感,没有不可以烟消云散的爱恨情仇,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不可以同时同地并存的宗教派别。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对待夫妻关系是讲夫妻之情,其实更讲夫妻之间的恩义,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些在现当代有许多人已经不懂了,甚至也不理解和不接受了,因为现在人的夫妻关系讲究以爱情为基础。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和家庭悲剧的引线。用爱情作为维系夫妻关系和家庭和谐的基础是非常荒唐的,但现在的人却觉得正确而且非常合理。因为他们不知道爱情是最靠不住、最不稳定、最易变化、最虚幻的东西!在所有的誓言里,唯有男女爱情的誓言是最靠不住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男人或女人对对方说:“我将永远爱你!”过不几天,你就会觉得兴奋消失、爱在减退、内心空虚;而一旦得到对方之后,爱情消失和变化的更快,“永远爱你”就变成了虚情假意;再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了做戏;再过一段时间戏也演不下去了就变成了负担和焦虑;最后“永远爱你”就变成他或她:“要是死了才好呢”!以爱情做婚姻基础的结果只能是让离婚和喜新厌旧以及不讲恩义不负责任成为合法和冠冕堂皇的,中国近几十年的离婚数超过了自从有人类和婚姻以来的总和!我告诉人们:唯一能够作为婚姻和家庭基础的只有恩义两个字。恩义,只有恩义才是维持婚姻和家庭关系的黄金绳!如果不是因为恩断义绝是不能也不应该离婚的。让我们冷静下来用理性好好思考一下:一个女人把终生都托付给了你,甚至她这一生就是为你来到这世间的,恩未断、义未绝,你却因喜新厌旧的理由说一声“我已经不爱你了”就可以把夫妻之间的责任和道义随随便便就抛弃了!而有许多女人却因为移情别恋和自私的性自由而随随便便的就跟别的男人走!这不是真正人的观念和思想啊!过分地强调自私的个性自由而置人生根本的大义于不顾有什么资格谈爱情?!这是让自私而又卑劣的情调在堂皇而庄严的人生舞台上狂舞啊!现代人的观念已经变异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不分善恶、以丑为美的程度还觉得是堂堂正正的?!说什么我已经不爱你啦,说什么我们要有新的爱情,说什么爱情要时时更新和创造,说什么爱情要与时俱进随潮流,说什么当时是盲目和年轻等等都不过是无耻的托词,都是要随随便便放弃夫妻道义的丑恶的连顽石都要为之长叹的表演!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用爱情做为婚姻的基础恰恰换来了美满和谐的家庭和社会!以恩义做为婚姻和家庭的基础要比爱情要牢靠的多,也符合天地之大义和人间之正道。中国几千年来用儒家的恩义作为基础并进行规范因而使中国几千年的婚姻和家庭和睦美满,也维持了人类道德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知道,儒家文化不管有千经万典也不管再有多少学者注解上几千年其实都跑不出中庸和仁、义、礼、智、信这七个字;而道家把它进行升华并提高后最终归结为一个字就是:真。如果谁能终身切实做到,那么儒家就称之为君子而道家则谓之为真人,这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实质性的关系。持儒家主干说和道家主干说都是错误的,儒道实际上层次和境界高低的关系。《易经》既是儒家的经典也是道家的经典,是儒生和修道人的共同的必修之课;孔子晚年喜易,他刻苦研究《易经》之后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升华从而达到非常高的道家境界。南怀瑾先生说的对,在秦汉以前,儒道是不分家的。道家是对儒家的升华和提高,而儒家又是道家在世间的基础和补充。那么,儒家对人类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用“仁、义、礼、智、信”进行规范和制约而道家则是对之进行升华。在对待情感方面也是如此,但是儒家的缺陷是对亲情形成过分的执着,这就需要道家对其进行淡化和升华。随便离婚是不符合儒家文化的基本要求的,更不是君子的行为,古代也没有随便抛弃妻子的君子。儒家对于情爱就是进行规范使之符合“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义;而道家对于情爱则是进行超越,使之近于“无”的境界;而佛家对于情爱则是进行净化使之近于“空”的境界,这就是君子、真人和高僧的境界。
   现代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现代人为什么会把满足自己的情欲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呢?谁要是主张限制和阻挡放纵人的情欲这个人就要被信仰科学的人进行孤立和攻击的,说这个人古板不符合潮流。这些主张人应当尽情纵欲的观念从根本上讲是现代科学造成的,因为人们(不管是佛教信徒也好;道家信徒也好;还有其他宗教的信徒还有中国的研究儒释道文化的知识分子也好)骨子里真正信仰的是科学!不管是看到真理也好还是对待各种信仰也好,只要与现代科学不符或发生矛盾,人们最终总是站在科学这边并用科学做为唯一衡量的标准去反对之。人们上教堂天天做祈祷也好,天天念诵经书也好,甚至有些和尚修道士也好,只要出了教堂和放下经书马上就皈依了另一个法门:信仰科学了!科学比他们的天主和教主更权威更让他们崇拜。一切都要以符不符合现代科学作为标准是使现代社会发生如此重大变化的真正原因。是现代科学变异了人的观念,也是现代科学使儒释道文化和一切正教信仰名存实亡。科学刺激了人的情欲、摧毁了人的道德、变异了人的观念、破坏了中国的正统文化、彻底动摇了一切正教信仰,其危害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一切邪教!许多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反科学的!科学不但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最严重的是破坏了人的道德规范变异了人的观念使人不成其为人。诗人艾略特用他的长诗《荒原》来告诉人们:现代科学把自然界和社会变成了一片荒原,人成了无家可归的荒原狼。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人类应当诗意的居住,可是人类的一切生存环境都被现代科学破坏了,诸神隐退、上帝缺席、所有的神佛都不再管人类的事,世界已经进入了海德格尔说的“弥漫着黑暗的世界之午夜”、“世界之夜的贫乏时代”和失去基础悬挂于深渊之上的人类存在之窘境,唐宋时代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仅有的诗意居住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人类已经没有了诗意的环境人还凭什么要诗意的居住呢?!
  

共 1072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思绪蓝图,朦胧繁琐,喜怒哀乐也是来源于爱恨交加,往往是几行字句就能写尽一世的忧伤。熟悉文字运用技巧,通过举例论证表达出爱情的伟大。与生活中众多现实情投意合,作者下次多注意排版。【推荐理由:语言表达能力强,语法词汇通讯流畅,与社会现实相辅相成,情谊相称,爱恨缠绵】【编辑:蓦雪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蓦雪瑶        2009-02-06 11:59:51
  自古红颜多博命,有情总被无情伤.爱的伟大在于爱的执著,爱的神圣在于它的纯洁.问好作者
美丽的梦想始终都是一片握不住的彩云,我们能做的只是把遗憾留给过去,把梦想留给明天
2 楼        文友:指间微凉        2009-02-06 12:41:18
  望编辑注意编者按的标点正确与否哦。
3 楼        文友:秋林        2009-02-08 09:00:17
   我写此文,只是借用情爱二字,对东西方文化和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评判,并不想谈情说爱。但这个题目太大了,而我又不想浪费读者的时间,因为现在人们的时间太珍贵了,如果人们读了我的文章觉得浪费了时间,我会问心有愧的。另外,我还有一点奢望,就是希望人们能用理性对待情和爱,有一个正确的情爱观。
语境就是一切------荣格。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