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卫灵之疑

编辑推荐 【绿野·散文】卫灵之疑


作者:艄夫 探花,2197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3发表时间:2012-12-29 20:39:08


   卫灵之疑
  
   二千五百年前,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向孔子请教军队列阵打仗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关于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倒是听说过,也有点了解;关于用兵打仗这方面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就带着他的一行人等,离开了卫国。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或许,有人会说,孔子是重文轻武,唯礼不兵,他根本就如他所言,只懂祭祀、礼仪,不懂军事。当然,持这种见解的人,是很多很多的。好了,这就太就事论事了,没有去想这事在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任何事情都会有着当事者的权宜因素。那么,也就很轻率地把孔子的婉言当作实言了;必须注意,从孔子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这一点来看,孔子的不谈军队列阵打仗的方法,完全是婉言拒绝卫灵公的提问。
   一个国家,该不该动不动就去涉及军队列阵打仗的战术呢?该不该把实施强国的举措侧重于军事方面呢?或许,有人说,以军事强国,这是件大好事啊。然而,军事方面的武备、战术,乃是有其分别的!先有武备,再讲战术,至少,是个有其次序的由先而后。一开口就谈战术,显然,是有问题的。因而,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有关军事方面的事情,孔子言词婉转地拒绝谈论。
   其实,孔子并非只知“俎豆之事”,更非唯礼不兵的重文轻武乃至因文而弱,而是支持以军事力量装备国防的。文治武备应当齐头并举,恰恰是孔子治鲁的实际措施。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五零零年)春季,鲁国与齐国达成了表面上的和平友好。
   那年夏季,齐国大夫黎锄对齐景公说:鲁国任用孔丘,这形势就会危及齐国。于是,齐国出台了一个企图欺负鲁国的方案。齐景公派出使者,去告知鲁定公,齐鲁两国举行友好会见,约定在夹谷(今江苏赣榆境内)见面。
   鲁定公准备了要乘坐的车辆去赴夹谷之会。孔子担任盟会司仪的职事,他向鲁定公提议:臣下听说,有了文治之事,是必须同时以武备相配的,有了武备之事,也要必须以文治相配,这才可以文武两途相得益彰,古代诸侯在走出自己的疆界之时,为了安全,必须配备文武官员作为随从,因此,请您配备左、右司马。
   鲁定公说:好的。就按照孔子的建议,配备了左、右司马。
   鲁定公到达夹谷,会见齐景公,在那里建筑盟坛,排定席位,修起土台阶三级,按照诸侯之间会遇之礼。鲁定公与齐景公互相作揖谦让而登坛。宴饮献酬之礼完毕,齐国的司仪小步疾走过来说:请演奏四方的舞乐。齐景公说:好。
   于是,莱夷乐人打着旌旗,挥舞羽毛、彩缯,手持矛戟剑盾,击鼓呼叫的来到了。鲁国司仪孔子快步上前,一步跨越一级台阶而往上登,离坛上还有一级台阶时,挥举长袖说:我们两国的君主举行友好盟会,这种夷狄的舞乐为何在此!请有关官员下令撤走他们。
   主管官员就发了命令,要莱夷乐人退下。但乐人不肯离去,左右的人们都看着齐国的卿相晏子和齐景公。齐景公内心有愧,挥手让乐人退去。过了一会儿,齐国的司仪小步疾走进来说:请演奏宫中的舞乐。齐景公说:好。
   艺人侏儒便演戏、调笑而上前。孔子又快步过去,一步跨越一级台阶而往上登,离坛上还有一级台阶时,说:这种百姓嬉戏之乐,胆敢在此蛊惑诸侯,罪该诛杀!请命令有关官员执行。有关官员立即施加刑法,艺人侏儒都被处以腰斩而手足分离。
   齐景公恐惧而震动,知道了在理义方面已经不如鲁国。齐景公回国之后,大为惊恐,告诉他的群臣,说:鲁国大臣用文明的君子之道辅佐他的君主,而你们只是用野蛮的夷狄之道来指教我,使我得罪了鲁君,这该如何是好。
   有关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国君您倘若真的对此感到恐惧,就应当要用实际行动去道歉。
   于是,齐景公便归还了此前所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之田,向鲁国认错道歉。
   鲁定公十三年夏季,孔子对鲁定公说:大臣如果私自拥有配备盔甲的士兵,这是图谋不轨的准备;大夫一级的官员,不可拥有周长三百丈的城邑。
   征得鲁定公的准许,孔子派遣门徒仲由(子路)作为鲁国第一权贵季氏的管家,去准备拆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超过了周朝礼法规制之城邑的工作。
   于是,叔孙氏首先拆毁了郈城。季孙氏将要拆毁费城,公山不狃、叔孙辄率领费邑人袭击鲁国国都。鲁定公和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进入季氏宅第躲避,登上季武子台。
   费邑之人攻打季氏宅第,当时还没有成功地捉拿鲁定公,但他们已经攻打到了鲁定公的不远之处,他们射出的箭也落到了鲁定公的身边。孔子命令大夫申句须、乐颀冲下季武子台去攻伐,打败了费邑人。鲁国人民对费邑之人进行追击,在姑蔑又将费邑之人打败了。公山不狃、叔孙辄只好逃奔到齐国。就这样,孔子拆毁了费城。
  
   根据《史记》,很明显的,真正文弱乃至自甘沦弱的是鲁定公,处在不振的状况之中就不思振起了,宁愿向权臣妥协,却不肯振奋国力,以善政治国。而孔子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使当时武力强于鲁国的齐国在孔子所主张的武备之中失利。
   齐国在夹谷之会,发现了鲁国理义、礼仪与武备的并修,就立即改用君子之道,“有过则谢以质”,将以前使用武力侵占的郓、汶阳、龟阴之田,归还给鲁国。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强国要有强国的面子,而这面子,并非仅以武力扬威,它更要讲究文明方式。否则,齐国又何必将已侵占了的鲁国之地还给鲁国呢?
   做强盗的不怕在实施强盗行径之时碰上对手大打一场,却最怕别人说他是强盗。当一个弱国,武力不行了,连理义也振不起来,那么,明摆着强国既可以在武力上占了便宜又能够先声得理,何乐而不为呢?明白理义,无非是能够分辨得这些奥妙而已。弱者之所以弱而更弱,就是因为明明被人欺负却甘愿吃哑巴亏!
   公元前五零一年,五十一岁的孔子担任鲁国的中都宰。一年之后,很有成绩(因此,有了“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孔子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为掌管司法工作的司寇(取得了夹谷之会的胜利)。孔子五十五岁那年,由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仅仅过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地变样了。孔子用道德配合礼教治理国家,使鲁国人民不取非份的不义之财,路不拾遗。来到鲁国逗留之人,如有物品遗失,不须报到官府,就可物归原主。这种内在精神上的振起,使鲁国得治。
   鲁国得治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就特地挑选出八十个美貌的女子,教她们学会舞蹈,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鲁定公,以腐蚀鲁定公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贪图享受,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
   齐景公为何要用这一招呢?很显然的乃是当时的齐景公已不大在乎女色,故而舍得送给鲁定公。于是,这就侧面地说明了之所以齐比鲁强,曾经奢侈浮华的齐景公,受过晏子的劝谏,从而不再沉湎淫乐,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
   在堕三都之前,孔子对鲁国那些权贵的“藏甲”情况,是已经摸清了的。开始堕三都,发生费人兵变,很快予以平定。孔子临危不乱地做着这场战争的总指挥,至少可以说明,孔子并非不懂军事。也可以说,孔子对这场兵变是有所预料的,故能临危不乱,指挥得当。
   然而,孔子和平、正直、合理、有序地治理鲁国,使鲁国权贵害怕既有的利益被削减。在当时三大权贵的合力抵制、排挤之中,再加上鲁定公被女乐所迷,孔子自辞官职,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孔子多次于此逗留,时间最长。当时的卫国,在诸候之中,国力属于二流水平。“卫灵公问陈”,问的是军事之中的军队列阵打仗,这是属于具体战术的问题。谈了,也等于纸上谈兵。一个二流国家,要发展军事,并且从战术上着手,这基本上好比是卫灵公没事谈了随便扯个话题出来。因为,二流国家要想发展军事,只能内部改良军制,加强武备。
   武备与战术,虽然同属军事方面,但具体做法相去甚远。加强武备是内敛的,犹如练内家拳的站桩,像根电线杆的站在那里。训练战术是外扬的,犹如练外家拳的在一个场子中挥拳踢腿打熬气力,很能引人注目,惊动别人。动不动就讲起了战术,等于是随便玩武,使别国认为这是一种挑衅,一旦进行回应,意气相加,就会爆发战争。
   所以,卫灵公若不是随便扯个话题,那就等于是想以军事招惹战争。而不管卫灵公是没事找话,还是想以军事招惹战争,都是孔子不愿与谈的。
   孔子认为,推行德政,内以武备,外以抗礼,才是利而不害的强国之道,并且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战争。遗憾的是,这种积极修己,与人相安的和平主张,在春秋晚期走向战国初期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种非主流的意向。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论语?宪问》)
   孔子在针对当今时事的言谈中,说到了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当时的鲁国第一权贵)问孔子:他卫灵公既然如此无道,为什么还没有灭亡呢?
   孔子说:孔文子仲叔圉管理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管理军队,卫国的外交、宗法、军事都有人执掌了,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会灭亡掉呢?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而子次之贤,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鱿,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鱿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孔子家语?贤君》)
   鲁哀公(鲁定公之子)询问孔子:当今诸侯,哪个最为贤明?
   孔子回答:我还没有看到哪个是最贤明的,不过,或许,卫灵公算得上较为贤明了吧!
   鲁哀公说:我听说他卫灵公的宫闱内室之中比较混乱,没有主次分别,而你却说他较为贤明,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我所说的是指卫灵公在朝廷上所做的事务,而不是议论他家庭内部的事情。
   鲁哀公问:他在朝廷的做事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回答:卫灵公的弟弟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他的诚信足以守卫这个国家,灵公很是喜欢地任用了公子渠牟。又有个一个士一级的官员,林国,善于发现贤能之人并进行推荐,如果推荐之人被罢了官,林国会把自己的俸禄分出一部份给那人,因此,在卫国,士一级的官员都是不会放任游荡而闲散着的。灵公认为林国很贤明,因而很尊敬林国。还有一个士一级的官员,庆足,只要卫国有了什么大事,就必定出来帮助治理;国内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了,庆足就辞去官职,让其他的贤明之人可以进到他的官位,卫灵公也是很喜欢并且尊敬庆足。另有一个大夫,史鱿,因为他面临着先王之道不能实行的现实,就离开了卫国,卫灵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弹琴,也不鼓瑟,一定要等到史鱿归来,卫灵公才肯回去。我拿这些事例来说明卫灵公的善于用人,即使把卫灵公作为排得上很高名次的贤君,难道这不也是可以的吗?
  
   对于卫灵公,孔子在《孔子家语?贤君》说卫灵公是个贤君,在《论语?宪问》却说卫灵公是无道的。这两种评论,似乎很是矛盾,褒贬不一。
   我们应当要去注意,贤与无道的区别,以及鲁哀公与季康子的不同。
   君主之贤明,最主要的一点,乃是在于懂得用人。卫灵公能够到位地起用能臣,就是贤君。这是鲁哀公需要借鉴、学习的。
   卫灵公的无道,孔子没有直说是表现在哪些事情上。但卫灵公是在外交、宗法、军事三大方面有人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却只是苟延国运,不致败亡,那就不是别人的缘故,完全属于卫灵公个人的无道。
   换而言之,卫灵公是无道的,但他尚且能够将国之重事分人司职。这种无道,是需要在鲁国专权的季康子仔细去参究的。
  
   历史,是人文流长之背景中的故事。《论语》以及一切与孔子有关的语录,都是由孔子门徒以及后人进行成书的。也就是说,孔子门徒追思孔子而记录已成为故事的孔子之言,这使《论语》在成书之时就已是经得起人文流长的流传,并含具着历史的背景。
   那么,我们乃是不可不去注意那些语录、故事有着以历史意义进行回顾所含的总结性,更不可不将那些记录与故事总结起来进行分析,尤其是要结合历史背景。
   如果,仅以一事而言,“卫灵公问陈”当然不足以“无道”,而“言卫灵公之无道”当然很是与“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构成了矛盾。但是,仅仅抓住孔子对提问者作出的回答,却不去看看那个提问者是谁,显然,是不妥的。因此,对历史的人事,不顾背景的就事而论,是片面而有误的。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共 579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如果说,卫灵公是无道的,但他尚且能够将国之重事分人司职。这种无道,是需要在鲁国专权的季康子仔细去参究的。文章说了很多,从孔子到鲁国开始,还谈到孔子文功武略,后来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卫国。说是卫灵公无道,然而他却懂得用人,国家关键部门都委以贤臣把握。在外交、宗法、军事三大方面有人各司其职的情况下,他如果还管理不好国家,那就真的是他的无道了。但是事实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国军关键在于用人之道,善于启用人才,放手让他们去做,这也是一个王者必备的条件。所以说,片面的下结论说卫灵公无道是不正确的。文章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来说明一个问题——对卫灵公的评价问题。大胆的驳斥了孔子学说的片面性。具有一定说服力。浑厚的历史底蕴,给人带来许多崭新的观点,提高了对历史重新认识的辨别能力。读这样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推荐阅读好文章!问好艄夫老师!【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12-12-29 20:52:21
  文章具有一定深度,卫灵究竟是无道,还是有方?值得探讨。
秋心如水
2 楼        文友:1121672144        2012-12-30 13:29:11
  历史的画卷,读史可以铭记心灵,欣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