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画家应为饱学之士

编辑推荐 书画家应为饱学之士


作者:王即之 童生,53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91发表时间:2012-12-31 15:56:07

书画家应为饱学之士
   宋代诗人陆游曾告诫其子:“汝欲学写诗,功夫在诗外。”以其高屋建瓴之势,道出了写诗与诗外功、本业与辅业之辨证关系,遂成千古不谬之至理。学诗如此,学书画更应如此。那么,书画家的字外功是什么呢?我认为,最直接的便是诗词楹联。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诗书画本身是连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古人学书学画莫不先从学诗起步,以诗词歌赋为基础,来滋养和促进书画技艺的提高。古之成书画大器者,十有八九都善于诗词,通音律。如宋代之“苏黄米蔡”,元代之“南赵(孟頫)北鲜(于枢)”、明代之“四大才子”、清代之“扬州八怪”,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胸藏万卷?哪一个不是出口成诗、信手拈来?早在唐宋时就流行“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不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美学观点。唐代大诗人王维能诗善画,苏轼在评其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段话,更让我们感悟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震撼力。
   我们说诗画有“缘”,乃指它们都具有悠久的艺术传统,注重意境、神韵。不少诗,本身宛若一幅画。唐人的诗歌曾大量被同代人和后世绘入画中。如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传世的盛唐画家张萱,曾以王昌龄《长信秋词》作画。他根据“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一诗意,着重描绘了宫廷妇女被抛弃的冷落寂寞之情,获得了很大成功。再如清人郑板桥,向以画竹闻名于世。然而如无题诗,仅观其画,其技艺未必在画竹高手石涛诸人之上。试想他那几竿长于乱石中之翠竹,如不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诗,能如此感人至深而又如此富于艺术魅力吗?此乃诗美于画、高于画之故吧。古往今来,似郑板桥者又何止一人。鲁迅先生本无意作书家,但他融冶篆隶于一炉,听凭心腕之交映,用五分钱一支的“金不换”写出的文稿,工整平稳,结构严谨,运笔流畅,自然圆熟。今天看来,篇篇都是精美的书法作品。毛泽东早年楷书颇有功力,随着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的变化,这位诗人艺术家、气质浓烈的儒雅之士,这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大政治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纵横恣肆、江河奔流的书法大师。还有当代国画大师傅抱石,1943年根据杜甫“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意创作的国画“丽人行”,在1997年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078万元的天价成交,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试想,如果他没读过杜甫这句诗、或没读懂这句诗,他能画出这旷世杰作吗?
   诗画之间的密不可分,还在于它们的互补性。诗画不同的艺术特点,决定了它们各有长短。画形象直现,但受一定的时空局限;诗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但诗歌语言本身却缺乏线条色彩的形象性。倘能诗画相配,扬长补短,则画意更突出,诗情更浓郁,两者相辅相咸,不啻天作之合。就像王维将自己的《送元二使安西》画成《阳关图》,把《辋川集》绝句二十首作成《辋川画》长卷画轴一样,“遂成二妙”。郑板桥的《风竹画》配上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由画起,画因诗传,可谓珠联璧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传统文化离我们日渐运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时尚已不复存在,古人常用的以诗入画和以画喻诗的优良传统现在已近于绝迹。一些书画家,不读书,不看报,一味空中楼阁式的玩笔墨技法;一遇到现场作书作画,便束手无策、捉襟见肘,缺乏触景生情、即兴吟诗的才情。为了应付场景,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复制着“白日依山尽”、“春眠不觉晓”等老掉牙的句于。有的书画家还算有心眼,随身带一小本,书到用时,饥不择食,牵强附会,一抄了之,不断重复着古人、别人和自己。
   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时尚,我们固然不能强求当今的书画家们都像古人那样精通韵律,但从诗画交融的艺术溯源中寻找出古今相通的艺术规律,想来还是必要的。艺术要繁荣、发展,离不开相互借鉴、吸收,何况诗与画是血缘相近的姊妹艺术。据说当年与张大千齐名而享有“南张北溥”盛誉的诗书画大家爱新觉罗·溥儒,在台湾收书画弟子时,要求必须能诗,对于不懂诗者是不收的。齐百石老人曾自评:“吾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当代书法大师林散之生曾叮咛后人为他立碑时写上“诗人林散之之墓”。著名作家、书画家汪曾祺曾说过一句话:“一个画家,首先得是诗人。”由此可见这几位艺术大师的远见卓识。
   记得好象在北京晚报上读到这样一段话:人类社会有三大明珠:爱情、科学、诗歌。真不得了呀,把诗提到这样的高度。“在心为志,出口为诗”,愿我们的书画家都能懂一点、吟一点、写一点诗。尽管现在已进入电脑时代,但人类喜怒衰乐的基本情感,却是亘古如初的,正象《春江花月夜》中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讲,诗不是哪一个人,哪一种人,哪一个时代的,而是属于所有人、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因为,照临人们的是同一轮人性的明月。
   行文至此似可结束,但为了说明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便附上我几副联。我曾用章草写的八尺联“玉月显鷥美文高士;银盆盛雪大义冰心”、用金刚经味写的八尺联“道护众生洗心至乐;经尊大义布教多福”,用好大王味写的八尺联“岁月日时圣人立道;东西南北稚子承家”等自撰诗联书法作品参加了省内外诸多展览,均获好评。我将沿着这条路径继续发展,人吃人荤,我行我素,富贵长短,贵在自适,如此而已。
  
   王即之:西安市长安区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陕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宣讲部部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共 23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  盛世兴收藏,自然盛世也兴书画。看看当今,因为利益的驱动,书画家比比皆是,大师的帽子满天飞,但很多书画家能否名符其实,承受得起“大师”的帽子,还要看自身的学养和修为,很多书画家只会写字画画,缺乏思想,缺乏创造,缺乏理论,难成“大家”,这篇文章的观点,针砭时弊,发人深省,值得书画家们深思。欣赏,推荐。【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施云南        2013-01-01 07:38:16
  书画家应为饱学之士,我很赞同这一点,欣赏这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回复1 楼        文友:王即之        2013-02-04 21:09:47
  谢谢您的评论,欢迎继续关注我的创作,多提宝贵意见!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