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乡土文学 >> 短篇 >> 影视戏曲 >> 【乡土·赏析】我爱名家名段

精品 【乡土·赏析】我爱名家名段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98发表时间:2013-01-03 10:51:29

【乡土·赏析】我爱名家名段 喜欢看戏,也喜欢听戏。我们镇上每年二月十五的庙会都会请来两场大戏来对台打擂,哪班招揽的听众多,哪班得到的赏金就会多。大家可是铆足了劲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来为听众献才献艺,唱念做打,一点也不含糊。下面的戏迷们仰着脑袋,瞪着眼,支愣着耳朵,入神的欣赏,生怕错过了哪句台词。
   小时候,我也是这样,搬把椅子,坐在满意的地方,听着锣鼓喧天的乐器,看着戏台上戏子们又蹦又跳地样子,觉得好玩极了。有人说: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其实仔细看看,疯子和傻子都是那么的可爱。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戏曲的铁杆粉丝的,总之喜欢戏曲没得商量。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京剧堪称国粹。而我们河南豫剧,不客气说也算得上国之珍宝。它代表着河南的艺术文化,与少林功夫应该有同等的地位——我认为。
   我喜欢的豫剧名家里最让我称道的当属李树建老师。听过《清风亭》、《程婴救孤》的戏迷们再熟悉不过了。他的唱腔圆润、酣畅、声情并茂,炉火纯青,听后真有绕梁三日的感觉。
   《清风亭》讲述的是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无意间捡到一个孩子,含辛茹苦养大后,义子走了。二老风餐露宿的寻找儿子,做官的儿子给了二老一吊钱来报答养育之恩。二老悲愤而终,义子被雷劈死。
   被雷劈属于自然现象,但在戏曲里则表现的是恶有恶报的后果。忘恩负义要被天打雷劈,很符合大众百姓的心理,而且在我们正义心理的认识下做恶是要被雷劈的,排除自然界的因素这叫天理报应。戏曲贴近于百姓生活又高于百姓生活,这就是人们喜欢戏曲的原因所在吧!因为每场戏的最终结果都是:不杀奸臣不收场。在现实中不能如愿的在戏曲舞台上弥补了,让人心里特别的痛快,特别爽。每一场戏都有它的教育意义,都包含着深刻的道德伦理与真善美。
   《鞭打芦花》是李树建老师的另一部经典戏曲。也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讲的是子蹇被继母虐待,袄中絮芦花,被丈夫发觉后愤怒修妻,子蹇跪求父亲。继母痛改前非,一家和睦。
   这是一个关于后母的故事,其间体现的是人间真爱与人性的美丑。后母一直是社会上从古到今不能忽略的话题,也是每个单亲孩子的恶梦。对于戏曲中愤怒休妻给与高度评价,宁肯光棍度日,不要家有恶妻。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戏曲,给人很深的感悟。一番情真意切的劝解,一场苦苦哀求的孝道,最终让家庭和睦。李老师精湛的演绎更让这出戏曲看着、听着都很酣畅。
   听戏其实是一件磨性子的事,你不能急,你要等着他把前因后果给你慢慢的娓娓道出来。这就是戏曲,就是她震撼、感染我,让我喜欢上她的主要原因。在快节凑的生活里,我想慢一点,就像唱词一样,细细道来。
   除却李树建老师,其他豫剧大师的作品我也会听,也会感受,感动流泪。那些精彩片段更是让我耳熟能详。
   李金枝的《泪洒相思地》中的“千悔万悔儿招认”、“当初他甜言蜜语将我骗”;张宝英老师《秦香莲》中的“见皇姑”、“弹琵琶”;汪荃珍的现代戏《香魂女》中的“香魂塘”、“环环她低头无语轻轻离去”,都是我的最爱。
   听说海连池老先生去世了,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个舞台上替嫂坐监的小苍娃。海连池的曲剧《卷席筒》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小学时,我能将这出戏的全场背下来,觉得无论怎么听都不厌烦。小苍娃的天真、活泼、善良、真实被老先生表演的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老先生的唱腔更是珠圆玉润,荡气回肠。
   老先生的另一部曲剧《孤男寡女》也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比起《卷席筒》出道得晚也就不怎么被人熟识。但我觉得也是一部值得欣赏的作品。
   河南电视台推出《梨园春》栏目时,戏曲达到了鼎盛时期,我们对《梨园春》的热爱源于对戏曲的不断追求。
   无论什么一旦到达某种程度就会发生改变。近几年来,《梨园春》走出了我们的视线,同样戏曲也在不停的朝我们的视力范围外圈走。归根结底是时代潮流的前进会影响一些东西的衰退与淹没,即使是历史文物也会被潮流抛弃。那么我一直钟爱的戏曲也难保不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后来人寻觅探索的软宝藏。
   我不知道在未来,在戏台的台下还有多少人会仰着脑袋,瞪着眼,支愣着耳朵,津津有味的听着河南戏曲。但愿戏曲青春长在!
   “奴才全将良心昧,气得我浑身打颤,我的心意灰,心意灰……十三年寒含辛茹苦人长大,羽毛已长成就要飞。想当初我清风亭上抱你归,好一似遭霜的小草,命将归……十三年冬夏只有一床被,十三年淡酒不敢喝一杯,十三年我人渐日廋奴才肥,十三年希望化成灰……”

共 17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因为对戏曲的热爱,对名家名段记忆犹新。小时候,“直着脖子”在台下,看的是热闹;长大了,品评自己喜爱的名家名段,是对艺术魅力的解读,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的加深对精典故事的理解,从而引申为对人生百态的思考。中华戏曲,博大精深,河南豫剧,做为艺术瑰宝,虽然也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那一段段精典的唱段,还是会萦绕在戏迷们的耳畔,而当它真正成为“后来人寻觅探索的软宝藏”时,那些名家名段,就真的比宝藏还宝贵了。推荐欣赏。【编辑:三微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104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三微花        2013-01-03 11:00:35
  小时候,我也常常跟着戏迷妈妈去听戏,虽然我不如妈妈那般热爱那些唱段,但耳濡目染,也常常能哼上一句半句的。现在,老妈不在身边,也就不再去听那些戏了,那段曾经熟悉的唱段也就生疏了。读了二姐的文章,又勾起了那些曾经的美好。问好!
三微花
2 楼        文友:二姐笨笨猪        2013-01-03 11:04:23
  谢谢三妹的辛苦编辑!一杯热热的茶水,聊表我的小小心意。谢谢!这篇文章花费了三妹很长时间,都是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再次感谢。
80后女人,辛勤的工作者、码字工。
3 楼        文友:剑断流水        2013-01-03 13:24:12
  说实话,同样作为河南人,我上大学以前是很讨厌戏曲的,当时自认为戏曲乃是民间文化,难登大雅之堂,大学的时候,学校有一次邀请了河南豫剧团的演员到我们学校礼堂演出。那一次,彻底改变了我对戏曲的看法。戏曲的台词颇具文采,一点也不亚于古诗词,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想,自己从小受古诗词影响,戏曲未尝不是我学习并创作的文化源泉。
浪迹天涯,剑断流水,却抵不过伊人泪。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