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模仿借鉴与写作

编辑推荐 模仿借鉴与写作


作者:笑铀 举人,323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36发表时间:2013-01-10 09:01:01

一个文友弄了一篇乡村色彩浓郁的文章,发给了一家文学网站,经那家很负责任的网站的斑竹“网络搜索”后发现,朋友的那篇文章与另外一篇先前发表的文章很相似……其实,那个文友并无意刻意抄袭,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在行文中借鉴了一篇同类文章的章节,且开头、结尾和中间的一些语言也的确是自己的。既然事已至此,文友还是很自责很诚恳地让斑竹把那篇文章撤下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也是约定俗成了的公开的秘密,网络时代尤甚。回想起我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写作的人,那时为了积累素材而剪报、摘抄、记录可真辛苦啊!记得有一次到一位文学朋友那里玩,他从书橱里拿出一本《文艺描写词典》给我看,并为得到此书而高兴。当时,出版商为了赚取利润,迎合读者出版了大批写作参考工具书,诸如《写作辞书》《景物描写词典》《文学白描积翠》《肖像描写大全》等等,盈积案头。此类书籍大都从现代流行的名篇佳作和各种报刊之中摘其精华、选择其优美词汇、集录其警句妙段编辑而成书册,里面汇萃了众多文学名家杰作中的美玉精金、琦花瑶草,的确是良师益友。但是,静夜枯坐之时,精通四极、遐想八方,使我想起另外一个问题来:初学写作,大都少不了走模仿起步这条路子,就象三岁孩童总要人牵着启步奔走一样。这里想要讲的是,我们切不可一味受别人的框框,老叫人牵着鼻子走路,而应该想办法从模仿借鉴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进而发展到独创风格、另铸新篇的境地,这才是唯一的可行之路。清朝乾隆年间,有两位苦练书法的学士,名叫刘石庵和翁方钢。刘在广泛学习名家的基础上,致力独创;翁则讲究“笔笔有来历”,处处以古人为典范,不像之处便认作败笔。翁看不上刘的字,质问刘曰:“哪笔是古人的?”刘对翁的字也不以为然,反问:“哪一笔是自己的?”后人认为刘的书法远在翁之上,对他们二者不同的艺术实践作出了公证的评价。“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诗画之所以达到如此境界,也是他“独辟蹊径”的结果。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文章最忌随人后”,一味生搬硬套,死照抄袭,千篇一律,形成公式,便不好了,这就等于用别人的绳索捆自己的手足一个样。
   网络时代的写作已没有功利成分了,非但县级报纸不发稿费,就是好不容易挤上了市级以上的报刊,编辑、财务忘记寄发稿费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作者在网络上发帖只是一种兴趣爱好抑或打发无聊时光而已。虽然文章一大抄,但也还要看你“会抄不会抄”啊!于是,我就想,做为一种兴趣爱好的写作,语言、技巧、手法等方面应该是自己的,主题、立意、构思更应该是自己的。“苛日新,又日新”,这是古人对后辈习文者的告戒。“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作就是“创新”的代名词,我们应该从生活出发,用自己的最新思维、最新手法、最新艺技创造出最新的作品,塑造出最新的人物形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打得响”!倘若一味靠从百度等搜索引擎上寻找题材、构思而“随人后”,这样是没有出息的!
   随感而发,以祈共勉。
  
   2013,01,10.

共 12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围绕“模仿借鉴与写作”娓娓道来,联系现实中有些作品出现的抄袭、模仿等现象,深入浅出地阐明观点,很有教育意义。写文是件很苦的差事,抄袭别人文章如同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生搬硬套别人的文章,也是如此。“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个会字很贴切,我理解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来。欣赏拜读,问好作者。推荐共赏!【编辑:随心飞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1-10 09:26:38
  文章很有现实教育意义,读后感触深刻。谢谢赐稿!
公务员,至今从事业余创作20余年,发表诗歌、小说近200篇,原省级散文诗协会会员
2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3-01-10 09:29:11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吵。这句话有时是真理。比如文革前尤其是文革中,就得抄,不敢胡写,记得那时我在工会(后来叫职代会)是宣传委员,每月、节日都出黑板报和墙报,还负责十几个小单位之间的评比,其实没什么可比的,都是抄来的,自己创作不小心就当上反革命了。所以,延续下来,成了国人一大特色,君不见,大会发言、分组讨论都读稿子,那就是抄讲话内容的。十八大,领导不让念稿子了,不知道能不能改了这个一大抄的习惯。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