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上海老家之点滴印象

精品 【绿野·散文】上海老家之点滴印象


作者:少东家 童生,96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3发表时间:2013-01-16 18:20:12

我出生在东北,小时候经常回上海的老家,那些关于老家的记忆始终是电影片段式的零零碎碎。去年春节的时候,和大我四岁的姐姐一起说起在爷爷奶奶家那些快乐的往事,那些童年的点点滴滴,但她关于老家的记忆远不如我,或许我就是个天性爱怀旧的人。自己童年经历过的,听爷爷、父亲讲的,我都会记在脑子里,因为那是我的家庭历史,那就是我的根。
   一、关于枕流公寓
   枕流公寓坐落在华山路上,恍惚是699号,也许是,也许不是。关于地址号码的记忆是模糊的,这是老家曾经住过的地方,那时我还很小。
   在六十年代的上海,没有那么多的高层建筑,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就是上海最高的建筑了,那也才24层。小的时候好奇,就随着国际饭店厚重的旋转门转进去,然后我又被里面穿红衣戴高帽的门童从另一侧请了出来,于是我在门里面旋转了一周,又回到了出发地。我愤愤然,心想等我长大了,一定会再来,但我终究没有再去过。
   枕流公寓大概是五六层的建筑,童年的记忆里那是一幢“八”字形的欧式风格的公寓楼,远没有现在的小区规划的那样好,也没有现在楼房那样正东正西的走向。
   它外表并不豪华大气,拉毛的墙体表面和上海的其它建筑没什么两样,上面爬满了青藤植物,象穿着一件碧绿的绒线衣。欧式的窗子显得有些古旧呆板。
   对邻居们基本是没有什么印象的,只依稀记得男的儒雅、女的俊俏。走廊遇到大多都是不说话的,也不点头,走路匆匆,彼此都在戒备中躲闪。
   附近好像有所学校,因为时常有叮叮当当的钢琴声音传出,不是很整齐,有许多台的样子,好像学生在学琴。
   楼里就是那种筒子间,我家有一个小间在远远的走廊那边,是放杂物用的,后来叔叔大了,就由叔叔住,那原来可能是有钱人家保姆住的地方。
   关于枕流公寓的名字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说枕流公寓的主人是个富豪,一日在河边不知不觉睡着了,树林间鸟语花香,溪水潺潺,醒后如南柯一梦,所以就给公寓取了“枕流公寓”的名字。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我无从考证。近日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查找资料,才知道那里住过几十位文化界、艺术界的名人。象电影明星周璇、孙景璐夫妇、孙道临夫妇,著名作家王慕兰(现代)、峻青、周而复等等。待到文革开始,抄家打砸的红卫兵小将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还有一些名人在这里跳楼自杀身亡了,关于这一住处的印象就是这些了。
   大概七几年,枕流公寓的租金实在负担不起了,据说每月要十八九块钱,那时可是相当于一个人的月工资了。看我家条件不好,房租一直是大表姑奶支付的。她家境好,也住在附近华山路的一栋豪宅里,人长的高大,留洋读过书的。小表姑奶长得矮小一米五的个子,人很和蔼,一生单身,留美的营养学博士。那时咱也不懂啥叫营养学,只记得我们家有一本小册子,是关于怎样腌制咸菜的,作者是方文渊,我才知道了小表姑奶的名字。
   被别人接济的滋味不好受,奶奶决定搬离那里了。
   二、关于愚园路住所
   七十年代,家搬到了静安区的愚园路6**弄,这是老上海法租界的地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临近南京西路,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这里的房子没有枕流公寓豪华,但是居住倒也蛮好。
   这是一座普通居民楼,我们一家人住在这个楼的一层,走廊一端是两家合用的厨房。那家男主人姓C,解放前是国民党的一个军长,解放后被关起来劳动改造过,但改造效果不怎么样,因为一提到蒋介石,他就说“吾闷地总统”,浓重的江浙口音这样说“我们的总统”。所以我对他印象不怎么好,大抵是老电影在脑子里根深蒂固,认为蒋介石就是大坏蛋,他那么尊敬地称呼蒋介石,他也一定不是好人。况且一个国民党的军长,一定是杀人如麻的,尽管他看起起来还是很和善的。他知道我来自东北,就说东北人怎么怎么好。那年驻守锦州,住在乡下,老乡把炕烧得热乎乎的。我私下想,放屁,家里来了一个国民党大官,谁敢怠慢你呀。他家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大的叫锦生,是锦州战役时出生的;小的叫沪生,按年纪推算应该是男的释放以后有的。那家太太比男的小个十几岁的样子,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人生的白白嫩嫩,娇里娇气的,带个官太太的范儿。
   一天他家没人时,我看见门下面不经意地压着一个很小的纸片,父亲说你别动,那是看家里没人时,是否有人偷偷进屋查看,我就觉他们不会是台湾特务吧。
   楼上杨伯伯一家和爷爷奶奶关系甚好,杨伯伯整天拎着个人造革包包,也没有固定工作,据说在哪里教授英语。他解放前是国民党军界一个高层人士的秘书,是个文职人员,解放后也被关押了起来。一般都是官越大的释放得越早,军长、司令的老早就放了,他一个小小的文职人员,却出来的最晚。他儿子叫子林,也没有工作,年纪很大了,有一天突然“闪婚”了,一问才知,要去美国姑妈那定居。姑妈年迈一直单身,抓紧结婚的目的是女方也一起去。那年圣诞节,子林从美国给我们寄来了一张精美的贺年卡。
   三、关于巡道街
   巡道街坐落在豫园城隍庙附近,属于百年前上海的老城区。这是一个窄窄的巷陌,为什么叫巡道街,我查过资料,没有答案。父亲说过去道台出巡就走这条街的,于是取名巡道街。
   巡道街是奶奶出生地,奶奶姓陆,她的父亲极会做生意,又很节俭,他是开南货店出身的,南货店相当于现在的杂货店。奶奶的父亲节俭到吝啬的地步,家里做菜用一些海米,都要亲自过目把关。他小心翼翼地地把一小撮海米摊在掌心里,一颗一颗地拨动,仔细地数过,绝不可以多用的。精于算计的商人,攒下了一个很丰厚的家业,据说巡道街整条街是他的产业,于是就有了奶奶结婚陪嫁的队伍有半条巡道街之说。
   奶奶身下还有一个弟弟,我应该叫舅爷爷。他智力有问题,现在医学称智障,他智障程度也不轻。比如大家正在吃饭,有个小孩调皮地说,“看哦,大哥哥你的碗下面有个虫子”。这个舅爷爷会把饭碗整个扣过来去看个究竟,不会管你碗里是饭还是汤。
   就是这样的人,他还拿了个医科大学的毕业文凭。与其说是自个混下来的文凭,倒不如说花若干大洋买回来的贴切些,他后来竟然还挂牌行医了,你说奇怪不奇怪。有了文凭,老爷子托人申请了行医执照,其实真正行医的是另外一个医生,舅爷爷不过是挂个虚名,当的是诊所的老板。那个医生行医是有绝招的,看病人家庭情况决定治好病的时间。穷人抓紧治好,滚蛋;富人一定要钱挣得足够多才行。比如一些炎症之类的,就马上用一支青霉素,那是很贵的进口药。然后抻悠着,用一些疗效一般的药顶着,估计让病家钱花得差不多了,再用几支青霉素,你的病就基本好了。
   舅爷爷家的孙辈还真有承继祖业的,据说有一个孙女去了委内瑞拉,现在当地开了一家中医针灸诊所。
   那条小街如今还在,依旧窄窄的,仍叫巡道街的名字。
   舅爷早已过世,只有他的儿媳还在,仍旧住在那里。房子还是老房子,只是挂了文物保护的牌匾,是不得拆除的。
   四、关于漕沧路98号
   那是个临近黄浦江十六铺码头的地方,我没有去过,有的只是听父亲讲的。那是父亲小时候住过的地方,爷爷奶奶结婚后就住在那里。奶奶有个表弟叫***,解放前是个进步人士,据说当过奶奶的证婚人。爷爷讲***原给国民党做事,解放前夕携了一笔款子投奔了共产党,但我查了资料,没有这个记载,也无法考证事实的真伪。解放后***位居国家邮电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奶奶一次途经北京,专程去府上拜见过他。
   漕沧路附近有所学校叫正修小学,是教会办的,父亲在那里就读,都是美国人教课,所以爸的英文很好。
   夏天到了,小孩子总是淘气的。黄浦江水浑浊,散发着咸腥的气味,江面上或许还漂浮着一些油污,那是一些大轮船留下的。父亲水性极好,最擅长的就是仰泳。那时候水面上经常有一些劈材,那是一些大轮船丢下的。父亲就会捞回一些,回去晒干,用来点煤球炉。
   那时美国大军舰就停泊在黄浦江里,美国大兵对这个水性好,又会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的中国小孩很有好感,于是就会经常扔下来一些军用罐头。父亲事后回忆道,美国军用罐头品种很多,有午餐肉的、有玉米粥的、有爆米花的、有的里面还配几块巧克力种种。漂在水面的罐头,父亲把它圈在一起,划水推向岸边,然后一个小男孩就会用自己的衣服包了罐头,屁颠屁颠地回家。
   五、关于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的亲事是双方母亲去普陀山烧香时路遇并定下的,爷爷在洋行做事,奶奶是大家闺秀,双方一拍即合,择日举办了婚礼。
   爷爷家境也好,就一个儿子从小宠坏了,养成了游手好闲、吃喝懒惰的毛病。在洋行做事太累,在外国海轮上当翻译太辛苦,每每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自己辞工。整天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去的地方不是咖啡馆就是西餐厅,每月的薪金自然是拿不回家多少。等到爷爷发薪水的日子,父亲是要早早在那里候着的,因为爷爷还完欠下的借款,剩下的钞票已经不够一家人买米的了。就是有金山和银山,也怕坐吃山空啊,奶奶不好意思再回娘家要钱,于是就拿了首饰去典当行,换回一些钱。就这样半条街的陪嫁,到后来只剩下一个马桶和几只汤婆子。这物件是铜的,里面可放上木炭,是江南人家冬日里烤手烤脚取暖用的。现在我们姐弟三人,一人一个,这成了我们祖上的唯一念想。
   奶奶这个大家闺秀,在苦难的生活中学会了勤俭持家,衣服是补了又补,舍不得扔,艰难中拉扯大了三个儿子。爷爷多少年不改他的本色,那年我回家,他都九十几岁高龄了,还衣着光鲜,头发板正捋顺。一天柜子里找出来的一件衬衣,胸前被虫子蛀了一个洞,要是丢掉就可惜了,打补丁的衣裳他是万万不穿的。他让劳动阿姨(新时期对保姆的称呼)拿到裁缝店,用线织上,结果聪明的裁缝在那里织出了一朵美丽的梅花。
  

共 38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叙述了关于自己的老家——上海的记忆,文章以倒叙的手法开头,描述了童年时在上海的生活经历。作者从小时候住过的几个地方入手,记叙了旧上海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体现出当时鲜明的时代气息。文章语言流畅自然,叙事层次清晰,笔调舒缓隽永,在悠悠的回忆里可以读到对往昔的留恋和感慨,感受到作者内心流露出来的温情和怅惘,令人流连。欣赏推荐!问好作者!【编辑:老安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116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安儿        2013-01-16 18:20:52
  文章语言流畅自然,叙事层次清晰,笔调舒缓隽永。
2 楼        文友:林绿        2013-01-17 13:20:34
  据说,上海的男人是最精致,最讲究细节的。 而一个上海出生的人,在东北这种粗豪的地方生活过,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QQ:254188669邮箱:mechou1980@163.com
回复2 楼        文友:少东家        2013-01-17 15:14:04
  上海男人精细,过日子绝对好男人,北方男人粗犷,好爽大气。如果一个生在南方,长在北方的人,估计就南、北方的优点都兼而有之。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