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自贡盐商首富王朗云轶事

编辑推荐 自贡盐商首富王朗云轶事


作者:胡平原 布衣,14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68发表时间:2013-01-18 13:58:51
摘要:如今,人们传说纷纷要打造旅游景点“玉川公祠”。2006年,我教书在高新区板仓小学(玉川公祠),后来乔迁新的板仓小学。现在板仓小学分流到高新区红旗小学。虽然,环境优美,设施齐备,鸟语花香。但是,朋友之间和夜游梦萦还经常想起“玉川公祠”王朗云的一些龙门阵来呢!

如今,人们传说纷纷要打造旅游景点“玉川公祠”。2006年,我教书在高新区板仓小学(玉川公祠),后来乔迁新的板仓小学。现在板仓小学分流到高新区红旗小学。虽然,环境优美,设施齐备,鸟语花香,但是,朋友之间和夜游梦萦还经常想起“玉川公祠”王朗云的一些龙门阵来呢!
   那是1988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淡雾轻纱,春草萌发。自贡市沿滩区卫坪镇付家村一组铜锣山,地势最高,坟墓最大的古墓开棺了。由于珠宝之多,看的人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笔者当时在付家村小学任校长,巧逢星期天,有村民相邀陪朋友当时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发新(现卫坪镇政府办)前去观看。宝物已被开棺人取走,留下一块内碑用隶书字体写着:“左上:光绪十年,正中:花翎侯王余照之墓,右下:堂侄王惠堂、王达之等。”珠宝众多,轰动市区,但时至今日尚未有专门文字记录。作为因盐设市,四大盐商之首的自贡盐商人物王余照,笔者思来想去总觉得有写的必要。冬去春来又二十多年了,笔者多方查询资料和把自己亲眼看到的王余照坟墓开棺后发生的事情,写成《自贡盐商首富王朗云轶事》。如今,煤体关注是否属于文物?千年盐都,因盐设市,川盐济楚,无人不晓,板仓王氏树人学堂(百姓喊洋学堂)、玉川公祠就是盐文化的历史见证!这里笔者摆起玉川公祠创建人王朗云,复姓王余照的龙门阵,以飨盐都读者,解读历史盐商人文故事。
  
   富顺县花翎侯
  
   大盐商王朗云复姓王余,号朗云,王楷之子,嘉庆18年(1813)出生。明末清初,王氏祖先由千里迢迢湖北孝感迁入到富顺县板仓坝(今高新区板仓街道板仓小学),王家以凿井煮盐为业。王三畏堂的先祖玉川(号清连)有三个儿子,王三畏堂系王楷在嘉庆年间所建立。王氏家族盐业兴旺发达,王三畏堂名扬四川,乃至全国。王余照是王三畏堂经历盐业100多年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道光18年(1838),年仅25岁的王余照目睹王三畏堂权力分散,资金缺乏,家业面临崩溃。于是首先提出弟兄3人分居家产,分家产后他把自己掌管的扇子坝出租给资金雄厚的陕西客商,订“出山约”,引来外资进行开发。出山约规定:每凿1口盐井,主人出碓房、车房和灶房地基,客方交押山银400两和凿办资金。凿建成功,全井每月收益分为30股(30天),主人占12股,客方占18股,客股使用期限18年,满期后客方将其生产资料等无条件全部归还主人所有。王余照通过这种“客来起高楼,客走主人收”的方式,既同客方合伙经营,又可利用押山银独自淘复旧井、废井。道光末年至咸丰年间,他在扇子坝与陕商合办或独立开办的几眼卤井陆续建造成功,获利丰盛,盐产量占富荣盐场的十分之一,居全场第一位。因此,被称为自贡四大盐商之首。
   王余照还抓住清政府令“川盐济楚”的机遇,开设广生同盐号,在邓井关、泸州、重庆以及湖北的宜昌、沙市、洋溪等地设立分号,经营济楚川盐运销业务,几年间收入百万。此外,他还大量购买良田,方圆的富顺、荣县、威远、宜宾等数县他的田地达万顷,年收租谷1.7万余石。当时,王余照主持的王三畏堂家业大振,堪称富荣盐场的首富。
   咸丰10年(1860),李永和、蓝朝鼎在云南昭通领导的农民起义,第二年起义军打入自流井攻打大安寨。王余照率领地方团练兵士,配合清军顽固抵抗,义军多次攻寨崩败而退。起义军攻寨不成,败而退走。战后,清朝政府视他抵抗义军“有功”,诏令王余照进京赏戴花翎。
   同治2年(1863),富荣盐场设水厘局,增抽水厘,井户每推汲卤水1担,征厘铜钱一、二文。为了保护盐商利益,时已捐候补道的王余照,与颜晓帆等人密谋,指使盐工捣毁水厘局。案件发生后,富顺县知县传询王余照,王余照自恃财大气粗,有钱有势,态度傲慢,语多不逊,出口谩骂。知县盛怒,将他收监入狱。当时正逢全国数省遭灾,王余照借此机会向清廷捐银7万两资助赈灾,朝廷立即在他候补道上加按察使衔,赏二品顶戴及三代一品封典。圣旨一到富顺县,王余照头戴红顶花翎,身穿紫色朝服,由监狱架设的天桥高视阔步昂首出狱。水厘事件,只好作罢。
   光绪3年(1877),四川总督丁宝祯改川盐商运商销为官运商销。这一项盐务制度改革,有损于垄断产、运、销为一体的大盐商的利益,引起花翎候爷王余照的不满。他凭借与朝廷官员有私交,即上书户部、都察院,反对丁宝祯的改革。四川总督丁宝祯想王余照你阻挠征收水厘没有惩办,现在又控告我办官运,老子决心一并惩罚。于是,丁宝祯将王余照的所作所为,添油加醋上奏朝廷,清廷准予“从严惩办,着即先行革职,交丁宝祯提省确切审办,以示儆惩。”王余照获密之后,拿些银两离乡背井,躲避官司。
   光绪7年(1881),王余照悄悄回到自流井,在卫坪镇板仓渡以晚年。光绪10年(1884)病死家中,时年71岁。
  
   付家村花翎侯
  
   花翎候爷王余照死后,先葬于富顺县兴隆场(今沿滩区兴隆镇)。王余照生前购良田万顷,现在的工业园区的板仓坝、重滩村的王家坝,付家村的河底坝(分上河底坝、中河底坝、下河坝)都是王三畏堂所买的地方。因此,同治六年王余照侄辈王惠堂、王达之把王余照遗体从兴隆场转葬于富顺县卫坪乡付家村一组陈溪口(今沿滩区仙市镇付家村一组铜锣山)。据八、九十岁的老人讲述,转葬来时人多气派,成群结队,鼓声震天。坟埋得大,坟台特宽,坟碑高大。外碑农业学大寨时砸烂用于砌梯田。埋后王家派持枪兵士日夜轮守了几个月。后来每逢过年上坟来时火炮要爆几个小时,来的人还要大办酒席与当地人吃上几天呢。
   斗转星移,相隔百多年,1988年3月的一天晚上,细雨蒙蒙,据墓邻村民讲“咚咚”一夜响声不断,盗墓者在坟尾挖了一个洞,由于是高拱,官材又是糯米熬来缠白大绸,坚硬牢实,所以盗墓人未能得逞。哪知邻组(付家村二组)几个村民白日清光吃了中午饭拿起钢钎、二锤、锄头把坟墓挖掘而开,多村民亲眼看到坟墓里面的王余照尸体尚好,衣着紫色朝服,上面有龙的图案,头戴红顶花翎,项戴珠链,胸佩戴玉牌,左右两只手腕上各戴一只玉圈,嘴含宝球,脚蹬银棍,安祥地“睡着”。几个不懂法的村民看见宝物,忙用围腰布包好拿走了。
   事隔十来天,卫坪镇政府知道了,立即向市区报告情况。市区镇公安局、派出所、文管等部门立即立案侦察,抓获了为首村民吴二娃、张拐子、洪大娃(三人均系化名)。可是,人虽抓到,珠宝卖了。原来这三个人连夜里拿到自贡十字口大桥茶馆里出卖,原来自贡十字口大桥附近茶馆据说是专门走私贩卖珠宝的。第一次贩卖没有成功,他们三个人又守了几夜,终于将国宝以四千元(当时的四千元人民币)卖给了一个外号叫“狗儿”的宜宾走私贩。公安机关一面追缉“狗儿”,一面与宜宾警方取得联系,几经周折,历尽艰辛,终于将国宝追回,交归国家。就连王余照内碑付家一组村民吴泽兰背回家说做磨刀石用,镇派出所知道后都责成立即背到镇派出所,后送交自贡市盐业博物馆。市政府严令将王坟墓里边的宝物全部交国家。吴二娃、张拐子、洪大娃卖出去的宝物虽然追回,但有关专家认为没有交完,所以,这三个人还不能结案,还需继续审查。
   说来也巧。付家村一组李德才的舅子来帮他薅麦子,土正是在王余照坟墓的周围。王余照坟墓开棺后,衣服等物散落在坟边、土里。李德才的舅子薅麦子看见一个小布包,他用锄头轻轻一钩,里面是一颗闪光放亮的宝珠。他拣回去藏了起来并随身携带,搁了很久。一次,他去田里薅秧子,不注意将宝珠落在水里,回家吃饭后,摸宝珠不在,想来想去,又未去何处,只有薅了秧子。于是,他吃过晚饭到田里去找。呵,薅秧子田里五颜六色,水闪金光,他便道是宝物了。1988年秋季开校时孩子读书要交学费,家里没有钱,他无法就将宝物拿到仙市供销社去卖,供销社的舒老师懂得些文物,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李德才的舅子一五一十的说明了东西的来路,舒老师忙话给市有关部门,经专家鉴定为清朝朝珠。市里还奖励了200元人民币给李德才的舅子。
   珠宝全部找到了,案子该了结了。拣到珠宝受奖励,贩珠宝坐大牢。吴二娃、张拐子、洪大娃(三人为化名)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五年、四年及间外执行一年。

共 32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自贡王朗云以盐为业的发迹史为线索,并根据传说写成这篇王朗云轶事。叙述描写着重从王的精明和强悍上落,表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个性,可读性较强。感谢投稿江山文学网,问好!【编辑:红尘无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无泥        2013-01-18 14:17:04
  轶事改为传说可能更贴切一点。前者多是一个人事迹点滴、零星的东西,后者则强调一个人的生平发问,突出整体性。个人浅见,呵呵~~
2 楼        文友:红尘无泥        2013-01-19 15:58:59
  作者以自贡王朗云以盐为业的发迹史为线索,并根据传说写成这篇王朗云轶事。叙述描写着重从王的精明和强悍上落,表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个性,可读性较强。感谢投稿江山文学网,
  
   其中“叙述描写着重从王的精明和强悍上落,”一然中掉了“墨”字,烦请主编加上,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