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海蓝·赏析】美丽的乡村风光

编辑推荐 【海蓝·赏析】美丽的乡村风光 ——《渭川田家》赏析


作者:暗香浮动w 秀才,1551.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95发表时间:2013-01-22 21:13:53

渭川田家
   唐·王维
   【原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省祁县),其父任汾州司马时迁居蒲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授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擢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奸相李林甫任中书令。次年,王维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此后,王维的思想发生变化,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中,王维被叛军所获,被迫受伪职。唐肃宗收复长安,王维以陷贼官论罪,降为太子中允。累官至给事中,终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因为他和佛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作品中渗透着佛理禅机,故后人称他为“诗佛”。王维早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有对“动为苍生谋”(《献始公》)的羡慕,也有对“作人多自私”(《不遇咏》)的厌弃,写过游侠、边塞题材的诗。晚年日渐消沉,史称“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旧唐书·文苑传》)。大部分是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在唐代诗人中,王维和佛教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他的名和字合起来便是“维摩诘”。“维摩诘”是《维摩诘经》中的主人翁,他是在家的“居士”,过世俗的生活而精通佛理。佛教教义对王维有影响,佛教徒们的思维方式对王维也有影响。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又精通音乐,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在表现声息、动态方面,善于处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把握主客观的契合点,使王维的诗富于诗情画意,意趣天成。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是指这种艺术境界。其山水诗大多用五律、五绝体,音节短而节奏平和,轻盈淡远,飘渺空灵,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常常表达安静闲适的情调,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渗透着佛理禅机。王维的诗最为人注目的,还有田园诗。这些诗从思想上说,是他充分体验了宦海生涯之后的反思,是对官场腐败的折光反映。他笔下的田园诗,或幽静恬适,或人情浓烈,或景色宜人。王维的边塞诗却和山水田园诗中那些安静闲适的情调相反,写得龙腾虎跃,意气昂扬。
   斜光:夕阳余辉。墟落:村庄。穷巷:偏僻的里巷。
   野老:村野老人。
   雉雊:野鸡鸣叫。秀:禾类植物开花。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如睡眠状,经四眠才吐丝作茧。
   依依:依恋不忍离去的情状。
   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选取了农村初夏薄暮时节的几个特写镜头,把田家放牧、种田、养蚕等极平凡的生活情景写得非常自然、逼真,野老、牧童、田夫等人物也写得勤劳自持,悠闲自得,表现了作者厌倦宦游,鄙弃世俗,醉心隐逸生活的心境和情趣。
   全诗无论记人、叙事、写景、抒情大都采用白描手法,显得自然、真切,结尾水到渠成,又以典归结全篇,写作者羡慕田家闲逸生活,怅然吟诗以表退耕之意,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共 26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作者在这篇赏析中对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逐句地分析,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原诗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诗人王维对农村平静闲适、悠闲自在的心境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嫣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嫣儿        2013-01-22 21:15:25
  欣赏学习。原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赏析准确到位。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