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闲话头发(杂文)

编辑推荐 『流年』闲话头发(杂文)


作者:江楼望雨 举人,39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11发表时间:2013-01-24 21:39:56
摘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孔老夫子说的,在《孝经?开宗明义章》里;可见古人对头上那一把毛毛是很重视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孔老夫子说的,在《孝经?开宗明义章》里;可见古人对头上那一把毛毛是很重视的。
   那就说说关于头发。
   咱也开宗明义:要说的是男子。女子的头发更侧重于美,“女为悦己者容”,这个“容”字头发占了好大的比重,从古到今可谓百花齐放,不是这个篇幅所能容纳得了的,撇开。
   头发既然“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那就不可以随便剪或者剃去,除非出家做了和尚,和尚跳出了红尘,把头发看做烦恼丝,和它们势不两“立”,是例外;再说孔老夫子说那话的时候和尚还没来中华大地。
   古时人的头发一生只剃一次,那是在下生后的第三个月,和取名字同时,剃去胎毛(一般的都留下顶心一小撮),此后便任其自生自落。小孩时期(六、七岁吧),头发自然下垂,那叫垂髫。《桃花源记》里说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就是用小孩子的头发代指小孩子。八、九岁以后,头发长长了,再垂髫未免碍事,便将其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齐根各扎成一个结,向两边下垂,就像两个绵羊角,这就称作“总角”。总者,聚束;角,小髻。“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苏轼写的就是那大岁数的孩子。这是一般的留法,富贵人家的孩子要复杂一些,《红楼梦》里对贾宝玉的头发有这样一段描写:“头发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也是总角。人们称呼打小的朋友为“总角之交”,就是说从小便要好。
   随着年龄的长大,头发当然还要长长。于是就到了十八九、二十岁,可以盘髻扎头巾或者戴冠了,这时,要在宗庙里举行一个极其隆重的仪式,称“加冠礼”,束发而冠,表示已经成年,是大人了。《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弱者,意为虽成年,但体犹未壮。左思在《咏史》诗里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是说他弱冠之年就通晓文墨,博览群书,能写很好的文章。
   关于成年行冠礼,还有另一个说法是進入十六歲的那个生日这天举行,这说的是汉朝。据有关资料记载,汉朝加冠礼有提前的趋势,汉朝人成熟得早?不知道;这资料所述似乎不大合乎古礼。
   男子行了加冠礼,头发盘成髻当然要用东西遮起来,要不的话落尘落土脏得快,冬天也冷;另外,这遮盖物还可以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那就是“头衣”。头衣包括冠、冕、弁、帻。髻和它的这些附属物配合在一起,就有了身份的象征。“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正式场合用的,高高的,所谓“峨冠博带”,峨,高也。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不同的式样不同身份的人用,错用了就是僭越,得杀头的!“弁者,古冠之大称”,是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不能只戴那么个东西不穿礼服的。据说魏忠贤被折了以后就曾被迫戴着官帽要饭吃,不知真假。帻就是包头的巾,一块布;分两种,平民用的是黑色或青色,有身份的人用红色。平民没冠,只有这个巾。秦朝所谓黔(黑色)首就是头缠黑布的平民,汉朝称呼奴仆为苍头,那是因为他们都用青布包着头发。帻还起个压发定冠的作用,“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另外,还有个“帽”,不过《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其实这东西早就有,但在正式场合不大能戴,有个髻在那儿顶着,容易脱落。小孩子戴着无妨,因为他还没有髻。
   有人可能说,一生不剪头发那如何洗?用水洗,淘米水,皂角水,都能去垢。古代洗发也叫理发;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发”,理,梳理。理发是件大事,必须选黄道吉日。翻翻皇历,能找到哪天可以洗发哪天不可以洗。后来有了专门的服务行业,就是理发匠;包括在三百六十行里边的。
   头发这东西曾经掀动过大波澜。那是在清兵入关以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话多少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开始的时候,顺治小皇帝坐龙庭,曾说过“臣衣冠暂从明制”,可后来(大概一年以后),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就代七岁的小皇帝顺治颁发了《剃发诏书》。诏曰:“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自兹以后,就来厉害的了。一方面,汉人誓死护发表示不屈服于满鞑子;另一方面,外来的这个民族用屠刀来推行“剃发令”,尤其江浙一带,那星星之火的民军起义,几乎全是人民群众对剃头梳辫的殊死抗争。血淋淋的“嘉定三屠”,大约死了二十万人,嘉定全城差不多全杀光了。此后,汉满两族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的斗争,就常常把那一把头发搅合在里边。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城市乡村大街小巷还有理发匠挑担游走营业的,那个理发工具箱的一边还保留着一根上下竖着的木棍,据说在清初那棍上就挂了一条竖幅,写着“奉旨剃头”四个字。民间还曾经流传过一首歌谣,曰:“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死舅舅”者,“思旧”也。
   近三百年的统治,大多数国人已经逐渐习惯了那前额剃光后脑勺留辫子的发式,但汉满两族争夺和保卫国家领导权的斗争并没停止。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的大起义。天国运动一起,就把“蓄发易服”当成反抗大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措施,从头发从衣服上革命:废马蹄袖,蓄起额头的发,拦腰剪去背后的辫子,所以被称为“长毛”。再后来革命党终于起来了,那些从国外回来的革命党人,在仪表上最关注的就是剪辫子,这是革命与否的外在区分点。于是阿Q就大骂“假洋鬼子”,遗老遗少们被剪了辫子也如丧考妣。
   头发啊头发,尔有何辜遭此磨难!直到国民革命兴起,还反反复复在头发上做文章,因为它联系着政治。张勋的军队不就又以长辫子为标志吗?从电影上看得到,国民领袖蒋委员长剃了一个和尚头,那时头发好像就彻底解放了,你愿留啥发型就留啥发型,没人干涉!
   现在,满街的分头,平头、大背头、学生自然形头,间或光头,甚至西洋人的黄毛、红毛,长发短发没大有人去管,这当然反映了人性人权的解放社会的宽松和谐以及习俗的自然变迁,但那不同发型表现出来的气质还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这方面不多说了,免得不小心得罪了那位朋友;因为拿不准您喜欢的是什么发型。
   最后提一下,有个古礼不少人还都记得:新婚夫妻洞房花烛坐床的时候,男左女右,要各自剪下自己一绺头发,互相绾结缠绕成同心结,表示生死相依永不分离;这就叫结发。结发夫妻,现在这个词儿还在用。至今,有些钟情的小情侣,感情浓烈到一定程度,还常常把头发做为信物剪下一绺来送给对方。头发给了谁,那就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谁。
   愿天下有情人,别辜负了那一绺头发,那可是父母传给你的。
   顺便再说一句,朋友,别糟蹋您的头发!

共 27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衣、食、住、行,在礼法上皆有严格的规定,衍生成各种不同派系的文化。这是一篇有关头发知识的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这是古人说的,作者以孔子的这句劝世名言入手,从小小的头发引申开去,引经据典,娓娓讲述了和头发有关的种种知识。1、头发与年龄的关系。古人一生只剃一次头,下生三个月剃去胎发后便任其自生自灭。故头发的不同梳法便代表了不同的龄,垂髫、总角便是如此,成人后头发盘起来戴上帽子便称加冠了。2、头发与政治的关系。由于清兵入关提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剪发与否便代表着是否爱国了,于是,为了这头顶之发,无数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至,头发与革命划上了等号。3、结发的古礼。这是代表夫妻恩爱了,头发给了谁,那就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谁。可见古人对头发的重视。但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追求个性,对于那一头头发,不但随意损伤,而且是变着花样的折腾。且不说女子,单是男子,刀削烫卷漂染种种各异。这头发也就彻底成为个人的私有物了,无关孝道、无关政治、更无关情分。在这篇文中,作者在谈古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今人一些作为的忧虑。“愿天下有情人,别辜负了那一绺头发,那可是父母传给你的”,“朋友,别糟蹋您的头发”。这样的结尾包含着作者对现代年轻人的规劝:要珍惜自己的头发,珍惜彼此的情感,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作者的文化底蕴极为丰厚,文章厚重大气,知识性很强,欣赏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3-01-24 21:47:47
  很欣赏江老师的文,只是如玉才疏学浅,编按不到之处请老师见谅。问好江老师,遥祝冬安。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风逝        2013-01-24 22:35:17
  先生谈古论今,让人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先生的殷殷教诲。问好您,写作快乐,玩耍开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1-25 09:02:06
  素心大编辛苦了,谢谢!
4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1-25 09:06:40
  风逝老师,别用“教诲”之类字眼好不好啊?我脸发烧。
5 楼        文友:墨璃        2013-01-25 16:00:17
  挺有意思的,关于很多头发的典故,江楼老师如数家珍,顺手拈来,而我们观者看的不亦乐乎,往常耳熟能详的,原来是出自这样那样的典故,真正长了见识,只可惜,古人那繁复美丽的各式发样,被满清的铁蹄粉碎在遥远的时空,借江楼老师此文,让那些美好重幻光彩,真的不错。感谢江楼老师来稿,祝写文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1-26 08:51:16
  谢谢墨璃留评!您看来还挺怀念那上古的高髻峨冠。往矣,数风流头发,还看今朝
6 楼        文友:江凤鸣        2013-01-25 21:20:35
  哈哈,江楼老哥,你这关于头发的文还真是不错。咱中国人的历史,说到极端,就是头和脚的问题。周朝文王亲自为后妃设计发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也顺便统一了后妃的发型,汉武帝就因为看上了卫子夫头发的光亮,娶她做了皇后,这才有了功勋彪炳的大将卫青。朱元璋恢复中华,头要紧,别说头发,连帽子的样式都做了规定。满清入关,更是把脑袋和头发,放在称上,称出一般重。清兵过江让今日无锡属县江阴人剃头留辫子,结果激起民变,九九八十一天,血流成河,清军大王、小王死了五个,伤了三个。孙中山驱逐鞑虏,回复中华,最显著的标志是把男人的辫子剪了,顺便把女人的小脚给放了。女人这才顺杆子爬到半空,占了半边天。关于这头上的几根祖上老猴子没有完全进化留下的毛发,故事那是长着呢……
江凤鸣
回复6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1-26 09:01:29
  老弟,我说的是男子的头发。如果连女子的也追溯,那可就是长篇大著了,江楼不行!您那女子的美还没写完呢,写完以后整理一下也发这里?赚他三分五钱银子!(江楼白放了一枪,什么也没打着。枪法越来越不行了,哈哈!)
7 楼        文友:天上雪        2013-01-26 09:06:29
  读老师的文,懂很多知识。从古到今,这些看似平常的知识却是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的,很多时候我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今日看老师的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老师此文短小精悍,内蕴丰厚,精品!
流云本是天上雪
回复7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1-26 10:58:05
  琉璃,谢谢您哈!有了您的这个评价,江楼就知足了。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