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杂文】吞团三界庙及其碑文的特点

精品 【海蓝·杂文】吞团三界庙及其碑文的特点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368发表时间:2013-01-28 09:17:06

两广今存的三界庙已经很少了,我国其它地方更为罕见。如今广东省广州市石基里及东莞市水南乡等少数地方有三界庙。广西的三界庙也是廖廖无几,目前确切了解庙址的有南宁市的杨美古镇、桂平县金田村新圩、忻城县翠屏山北麓等几处。另外在广西都安县高岭镇江城村吞团屯的深山老林里,也还有一座三界庙(以下称吞团三界庙)。
   吞团三界庙有许多特点,但由于地处偏僻,鲜为人知。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加以保护和研究。下面着重介绍吞团三界庙的具体情况。
   一、吞团屯三界庙的沧桑历史
   吞团三界庙位于吞团屯西山坳口,坐南向北,据当地人说始建于明朝,具体年代失考。庙前有一石碑,碑上刻有“光绪三十二年重修”,字迹依稀可认。据当地老人说,解放前此庙是石墙瓦顶,约有100平方米空间,还有出家人长住其中侍奉香火。每年春、秋两社日都要举行斋醮庙会,周围十几个村屯的各家户主(或派代表)都要凑份子(自带钱或酒肉米)来参加活动,祭祀神明,并在庙内聚餐,有时还杀猪宰羊、请道公和师公来开道场,庙会散时各家各户都会在庙中领到几面彩色小纸旗,并带回来插到自家的庄稼地中,以为保护庄稼免受虫鸟之害,企盼年景丰收、家宅平安;还经常有些善男信女来庙中添油加香,摆花供果,结婚后未生育的夫妇,常特制小小的花鞋供在庙里,以求神明送子传宗;也常有人去庙里求签问卜,预测功名财气等等,如今尚有“三界签书”手抄本传世。
   清王朝灭亡后,吞团三界庙日趋破败。
   在“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的民工将庙瓦全部剥下拉走,挪作他用。此庙原有一块木质牌匾高悬于庙门,其上写有“鹫岭云浮”四个清秀飘逸的草体大字。当时有个道公为了保护此庙文物,偷偷将此牌匾搬到山洞藏了起来。
   到了“农业学大寨”时期,庙墙全被推倒,墙石被运走,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唯有庙中五块(三大二小)刻有神位的石碑和一个放供品用的大石台无人敢动。从此,这五块庙碑突兀耸立于露天,任凭风吹雨打。
   “四人帮”跨台以后,当地民族宗教文化不再受压制,逢年过节村民们又开始在这几块露天的石碑下烧香上供,从此香火不绝。直到1990年,村民们才自发集资,进行其建立以来的第二次修缮。由于当时物资十分贫乏,修缮相当敷衍,随便在原址堆垒了一个约十平方米的小石屋,几乎仅能给那几块石碑遮风挡雨而已。当时人们从山洞里找回那块“鹫岭云浮”牌匾时,由于岁久年深,已遭白蚁啃食将尽,不堪悬挂了。到了2002年,村民们再次集资进行第三次修缮,仍在原址改建成水泥平顶房,约二十平方米。竣工之日还开了一次盛大的庙会,并在庙门立碑纪念,将捐钱捐物的人名刻于碑上。
   吞团三界庙址的选择,当地也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明朝,有一天,吞团屯的西山坳口忽然有两张象盖屋用的茅蓬从天而降,众皆诧异。不几天,有云游和尚路过,村民们向他请教缘由,主吉主凶。和尚沉思一阵后说,上天启示,要在此处建立三界庙。村民们半信半疑。后来又有高州地理先生路过,村民们故意请他帮找寺庙建址,不料先生所择与和尚所言分毫不差,村民深信,便在该处建了三界庙。建庙时在坳口附近取石料,发现了一个小石洞,洞中有泉水,水中有两条红鲤鱼。后来又发现该庙地下有四通八达的溶洞,溶洞中有小河和石桌石凳等等奇形怪状的东西,村民们始信庙址是“风水宝地”。相传此庙有求必应,很是灵验,从此香火不绝。
   二、吞团三界庙的概况
   吞团三界庙坐落于吞团屯和古潭屯的分界坳顶,新修的比原来小得多。逢年过节常有人去庙中烧鸡香上供。时常也有人去那里求观音签或三界签。观音签有36条,三界签有54条。庙中有三块大碑立于供桌正面,每块刻有5个神位,三块碑一共15个神位。两块小的则刻上一副对联,分立于供桌左右。上联是“赖神恩四民迪吉”;下联是“披圣泽万物咸亨”,对仗十分工整。三块大碑中的居中一块最高,顶部弧形,左右两块平顶。五块石碑呈“冖”形组合,浑然一体,气势庄严,典雅大方。碑脚安一个大石桌,用于放置香炉和摆设供品。
   面对碑文,右手边一块竖刻5个神位(1-5):
   (1) 岑家知府七位官员之神位
   (2) 玉皇大殿总令老爷之神位
   (3) 敕封仁忠义勇关圣帝君位
   (4) 南朝高祖三位寿王之神位
   (5) 安定出圣张猷公王炳忠位
   中间一块竖刻5个神位(6-10):
   (6) 开天盘古立社大王之神位
   (7) 造天皇父立地皇母之神位
   (8) 普化显现三界老爷之正位
   (9) 无上天霄雷祖大帝之神位
   (10) 上仓禾谷神农皇帝之神位
   右手边一块竖刻5个神位(11-15):
   (11) 陈仙夫子宏谋大人之神位
   (12) 万岁六国九朝帝母婆王位
   (13) 南无大慈悲观世音菩萨位
   (14) 洪州刘氏玄妙七娘之神位
   (15) 三六花根二四花王之神位
   三、吞团三界庙的特点
   一、吞团三界庙的神位石碑自1958年至1990年一直暴露于露天,虽然饱经几十年的风雨侵袭却还洁白如新,碑上原刻之文,字迹还十分清晰醒目,丝毫没有磨损迹象,令人称奇。
   二、该庙名为三界,但所供奉的神不止三界一位,而是十五位,这与其它庙宇不同。它只是把三界列为正位,作为该庙的主神。其它则列于副位,哪怕地位比三界高得多的神如玉皇、盘古等也不例外。这与其它寺院按地位高低排列是不同的。这可能与当地旧时代主尊客下的风俗有关。
   三、神位的排列不按地位高低次序,严格按男左女右的常规,如关圣帝君、总令老爷、雷祖大帝等众男神列于左边;帝母婆王、玄妙七娘、观世音菩萨等众女神列于右边。这种排列方法与其它寺庙如苏州玄妙观不论性别按地位高低排列的常规是不同的。
   四、所供奉的神,范围很广,共有十五位之多,有神话人物如“开天盘古”、“玉皇大帝”、“雷祖大帝”等;有历史人物如“关圣帝君”、“三界老爷”等;有上古帝王如“神农皇帝”、“南朝高祖”、“三位寿王”等。所供奉的神,地位悬殊,有帝王将相也有普通官员和普通人物如“岑家知府七位官员”、“洪州刘氏玄妙七娘”等;有名号隐讳的如“造天皇父立地皇母”、“三六花根二四花王”、“岑家知府七位官员”等,有直呼其名的如“王炳忠”。还可以看到这些神位有道教的也有佛教的;有多神共位的,也有一神一位的等等,可谓丰富多彩,很有特色。
   五、该庙所供奉的神祗,有不少是人们十分陌生,难以考证其来历的,如“岑家知府”、“七位官员”、“张猷公”、“王炳忠”、“陈仙夫子”、“宏谋大人”、“洪州刘氏”、“玄妙七娘”、等等。这些神祗在《搜神记》、《道教辞典》、《中国民间诸神》等书中均无记载。这些神祗出自何处,连当地的道公、师公都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绝对不是胡编乱造的。
   六、该庙的神位文字中有不少词语十分冷僻,如“上仓禾谷”、“陈仙夫子”、“六国九朝”、“普化显现”、“安定出圣”、“三六花根”、“二四花王”等等,连《词海》也没有这些条目,上网也难寻觅。这些十分冷僻的词和十分陌生的神祗也许在道教典籍中才可能找到,但道教典籍浩繁,至少有一百一十八种,要全弄清,实非易事。
   七、该庙的神位碑文中对各位神祗的称呼也是十分有趣的,有“菩萨”、“皇帝”、“大帝”、“帝君”、“皇父”、“皇母”、“婆王”、“大王”、“官员”、“老爷”、“公”、“娘”、“夫子”、“大人”等,名目繁多,这与中国其它庙宇的情况是不同的。
   四、由吞团三界庙碑文引发的思考
   (一)碑文难解的原因。吞团三界庙的15个神位,其来历和用词都不好懂。问当地的青年人,只懂得观音菩萨一位;问当地的中年人,最多的懂得三位;问当地的老年人,也不过懂得四五位而已。按理说这些东西当地的“道公”和“师公”应该懂得更多些,但实际问他们时却令人失望,他们懂的还不比老人多呢!为何出现这种状况呢?可能是这样的原因:(1)三界庙由于数量极少,现在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被重视,甚至被人们遗忘了;(2)现在农村中的“道公”和“师公”跟从前道观里的“道士”不同,“道士”研究道教文化,修身养分性,而他们只知道葬丧文化,办白事时只是照书念经,无须理解更不必研究他们所用的道书,所以对道教诸神,他们并不知多少;(3)虽说道教典籍浩繁,但研究的人不多,所以一般书店和图书馆很难找到。(4)极有可能民间还有未出版过的道教用书。
   (二)碑文及神位如何拟定?吞团三界庙所供奉那些神位,是旧时官府指定的还是民间议定的?是当时的道长决定的,还是直接引用某种典籍的?这些疑问尚待考证。从碑文的体例和章法以及文字规范上看碑文及神位的拟定不是随便的,是有一番讲究的。
   (三)“签书”出自何人之手?在吞团屯一带山村里,如今尚有“三界签书”手抄本传世。据老人们说,清朝时吞团三界庙尚有出家人主持,为善男信女解析签文,可见当时该庙的香火之盛。在当今浩瀚的书海里,也没有“三界签书”的印本,说明此书必是当地民间的产物。另外当地现今同时还有一本与书市出售的印本文字相异的“观音签书”手抄本流传,估计也是当地民间的产物。“三界签书”和“观音签书”出自何人之手难以考证。由此可见,当地的宗教文化有相当厚实的底蕴。
  
   三界庙的来历及其有关问题
  
   三界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其他省市极为罕见。清康熙前三界庙遍布广西各地,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三界庙今存无几。长此以往,三界庙这种稀有的民族宗教文化遗产,将濒临灭绝。应该加以保护和研究。
   一、三界庙的来历
   何谓“三界”?“三界”是人名还是物名?可谓鲜为人知。“三界庙”的兴衰历史,有种种说法,扑朔迷离。有关三界庙神的来历,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如下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
   (一)壮乡民间的传说
   在广西河池一带,流传关于“三界”的种种传说,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是:传说古代壮乡有一位叫三界的人,他本姓李,幼年丧父,随母再嫁到冯家,便改姓冯。他家境贫寒,心地善良。有一次在梦中得仙人指点,要他去须眉山接受八仙赠宝。三界遵照梦中仙人的话,不畏一切险阻,攀登高耸入云的须眉山。一路上,三界不贪图强盗分给的赃物。在和一只猛虎的搏斗中,拉断虎尾,虎尾化为彩带。在向最高峰攀登时,一条水桶般粗大的蟒蛇向三界扑来,三界奋力与大蟒搏斗,后被大蟒绞住昏迷过去。待他醒来时,不见了大蟒,手中却握着一条写有“须眉棒”三字的棒子。三界带着彩带和须眉棒继续前进,又翻过几个大山坳,终于到达高接云天的须眉山。他得到八仙的礼遇和点化,仙人告诉他彩带和须眉棒是能治百病的宝物。八仙再送给他一本金字天书,嘱其临危念动天书真言便可逢凶化吉,起死回生。八仙叫他用这些宝物为穷人治病。
   三界从此成为壮乡的神医。他每天走村串户为穷人治病。不管是顽症恶疾,还是断筋折骨,只要用五彩如意带包扎,并照金书念动咒语,再用须眉棒轻敲三下,立即就能痊愈。连跛脚瞎眼的病人都给他治好了不少,因而远近闻名。土司老爷得知,十分忌恨,便以谋反罪奏请皇帝派出三千兵马,把三界押到京城,关入大牢。老百姓知道三界被官兵抓走,都纷纷到京城为他求情。但老皇帝硬说三界妖法惑众,图谋造反,将三界市曹问斩。三界暗念金书咒语,刽子手们的大刀利斧,无法伤他一根毫毛。皇帝闻讯,传旨用大铜钟罩住三界,在钟外烧起烈火要烧死他,三界在钟内念咒护身,安然无恙。皇帝又逼三界吞烧红的铁棒,三界竟然像吃甘蔗一样啃着。皇帝和大臣正在万般无奈之际,忽听说有许多州府瘟疫流行,百姓病死无数,他们只好释放三界,让他到疫区为百姓治病。三界来到瘟疫流行的州府,立即念动真言,向四海龙王求得龙涎水,进深山采百草制成驱瘟神丹。病人服下神丹后,顷刻浑身清爽,健壮如初,瘟疫很快就平息了。三界为穷人治病,从不收取钱财,倍受人们崇敬。皇帝念三界治病有功,本想封他为国师,但是一班奸臣又进谗言,昏庸的皇帝又把三界囚禁起来。三界一气之下,念起咒语,只见金銮殿上的文臣武将们全都长出长长的尾巴,个个大惊失色。皇帝只好求三界除去大臣们的尾巴。三界让他们摸摸须眉棒,尾巴就消失了。但有一个大臣无论怎样摸也除不了尾巴,三界对老皇帝说,因为他作恶多端,是最坏的家伙,法宝对他不起作用。皇帝立即传旨抄斩了这个大奸臣,老百姓拍手称快,都说三界为民除了一大祸害。三界辞去皇帝给他封的官,带着仙人赠他的几件法宝,又回到壮乡老家,为穷苦人防病治病。三界一辈子救死扶伤,老及百岁,无疾而终,并被八仙超度而去。从此,壮乡的千家万户遍颂三界功德,壮乡的千山万岭遍立三界庙宇。人们常到三界庙祈求三界消灾赐福,自古及今,香火不绝。

共 85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详细描述了吞团屯三界庙的沧桑历史,这种文化遗产始建于明朝,具体年代失考。这种庙在原来很是兴旺,每年春、秋两社日都要举行斋醮庙会,周围十几个村屯的各家户主(或派代表)都要凑份子(自带钱或酒肉米)来参加活动,祭祀神明,并在庙内聚餐,有时还杀猪宰羊、请道公和师公来开道场,庙会散时各家各户都会在庙中领到几面彩色小纸旗,并带回来插到自家的庄稼地中,以为保护庄稼免受虫鸟之害,企盼年景丰收、家宅平安;还经常有些善男信女来庙中添油加香,摆花供果,结婚后未生育的夫妇,常特制小小的花鞋供在庙里,以求神明送子传宗;也常有人去庙里求签问卜,预测功名财气等等,如今尚有“三界签书”手抄本传世。关于这个文化遗产的考察,作者通过详尽的数据从建立、作用还有文化背景做了全面的阐述,证明了它不仅是广西的民间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具有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我们除了传承更应该加以爱护。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128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3-01-28 09:18:17
  老师总是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令人尊敬。爱护文物古迹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2 楼        文友:锦妤        2013-01-28 09:18:31
  问候老师好。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