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行走在勐景来

编辑推荐 行走在勐景来


作者:作家木公 秀才,217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07发表时间:2013-01-28 11:50:12

行走在勐景来
   从打洛口岸离开后我们来到了被称为“中缅第一寨的”“勐景来”村落。这是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的一个傣族边境小村落,清澈的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国境线,江的对岸就是邻国缅甸。
   我们先是在傣族木楼上品尝了具有傣族风味的午餐。菜肴比较单一,主打青辣椒,不是青辣椒炒鲜肉,便是青辣椒炒腊肉、炒青菜、炒别的菜等,即便是红烧鱼,也是以麻辣为主。倒是有一道烤茄子很有特色,烧法和我们崇明习惯做的肉糜夹在茄子里红烧差不多,只是他们那里是用炭火烤熟的。印象深刻的还是菠萝饭了。这种菠萝肉和糯米一起做的饭,盛放在削掉了上盖的菠萝里,吃起来口感酸甜糯软,这样的味道对喜欢甜食的我而言,感觉相当的好吃。
   吃好饭,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游览勐景来的傣族村寨了。
   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漫步于寨子的木楼之间,首先来到了一个木楼边。看到了古老的榨糖设备,那是一个木制的形似磨盘类的东西。旁边堆放了很多紫皮甘蔗,付了钱便可以体会一下如何榨糖了。同行的付钱买了两根甘蔗后,一个傣族妇女将甘蔗插入榨糖机的孔内,并在下方放置了一个小桶,于是大家都冲上去体会如何榨糖,或三两个或四五个的轮流上去推着杆子压榨甘蔗,不一会儿,两根甘蔗就压榨出一小桶鲜甘蔗汁。傣族妇女拎着那桶鲜榨甘蔗汁,来到了木楼旁的走廊上,拿出来一次性杯子,分别给我们倒上鲜甘蔗汁让我们品茶。我端着杯子喝了有,哇,甘蔗汁很清香很醇甜,只是甜得很糇人,但再喝第二口时感觉到的就是清冽爽口了。
   品尝完甘蔗汁并小憩之后,我们又分别观赏了傣族的做纸、做陶器、酿制米酒等工艺。漫步在勐景来的田园观光游览道上,观赏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原始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的气息和脉搏。更让我们从内心里感受到,傣族人民的勤劳和朴实,以及历年传承下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如果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估计也是独树一帜和颇有特色的。
   行走在勐景来的寨子里,那些神树、百塔、神泉、佛寺让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肃穆,而置身古朴祥和的傣乡古寨中,恍惚间以为到了世外桃源,不仅能了解边境的少数民族风情,还能感受那边陲的纯净和傣族文化的风韵。
   漫步寨子,一幢幢别致的傣家竹楼掩映在竹林中。微微的风儿吹进寨子,拂在脸上,十分的清新和温馨。看着那些婀娜多姿的凤尾竹、黄斑竹随风摇曳,仿佛跳起了傣家舞蹈。那一棵棵高大的榕树、椰子树和百余年的野生荔枝树枝浓叶茂,仿佛又走进了热带植物园的田园风光里。
   继续向前行进,在一个转弯之处,看到几个身着傣族服装的小孩子站在路边,原以为是傣族小朋友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询问他们后,听到他们稚声稚气的用不很标准的汉语说,我们陪你们照相吧!待到问如何照相时?他们七嘴八舌的说,照一张相收一元钱。再问后,他们又叽叽喳喳的说,每个人一元钱。
   看着那几个满怀希望看着我们的小孩子,我明白他们很想让我们照相,因为照相就有钱。此时,我陡然间生发出了很复杂的心情。这些淳朴的小孩子们,应该去学校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教育,可此时却为了一元钱站在路边。看来物欲的诱惑之大,确实是人们很难抵御的。如果没有旅游开发,这些淳朴的孩子怎么会想到陪同照相赚钱呢?虽然这里与有些旅游景点有点形似,也是和当地的人照张相要收费,可那些都是成年人,而这里是淳朴天真的孩子,难免让人感到十分悲哀。
   一路上跟着导游游览,并听她断断续续的介绍后,我对傣族的风俗也多少有了些了解。傣族的民风民俗里还保存着母系社会的特点。家里的绝对权威是女性,而且是女主外男主内。难怪我们在寨子里参观游览的时候,看到很多男人不是抱着孩子,便是围着围裙在灶头上忙乎。而他们对于我们诧异的目光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任何不好意思的样子,而是十分坦然地忙乎着。在路边摆着摊子卖傣族食品和织锦以及招徕客人的,全都是一色的女性。
   傣族人的婚姻也很有意思。男女双方要是相爱的话,男的必须到女方的家里做三年活儿。这三年时间属于考验期,既是女方对男方的考验,也是女方家庭对男方的考验。能否接受这个男人或者考验是否合格的最终决定者,便是女方和其家庭成员。这三年时间里男方要在女方家里承担大部分家务,并无偿地为女方忙乎田里的活计。如果三年下来,女方对男方满意了,才能进入下一个娶亲的程序。男方一般都要准备厚重的聘礼,聘礼主要是银器制品,别的可以根据男方的家庭经济情况,可多可少,但最主要和不能缺少的是给女方准备一条银质的腰带。经济实力强的那就准备宽一点的,经济实力不好的,可以准备窄一点。但有一点,准备的银腰带越宽越能表示对女方的恩爱。
   如果三年里,女方对于男方的表现不满意,可以随时休掉男方,被女方休掉的男方只能净身出户。再选择另一个女的话,还要继续在对方的家里做三年的活儿,并被对方认可和接受才行。所以,女方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男方在女方家里要拼命地表现,才能在三年里被对方接受。这点倒真的和内地的汉人不一样,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绝对地位。
   我们曾经很好奇地问导游,这三年时间里男方和女方是不是住在一起?导游说,表面上是不能住在一起的,因为三年时间没到,家里的老人是绝对不允许他们住在一起的。说到这里,导游笑了笑,又说,男女双方在一起时间长了,总是有感情的,虽然迫于家里的压力彼此不能拥有对方,但很多傣族青年男女,会用他们的方式在一起。最常见的就是在地里干活啊!林子里种树和整理橡胶林啊!反正是能避开老人的地方,都是男女之间幽会的最佳场所。所以,三年间很多正在接受考验的青年男女也有生了孩子,依然没有办事结婚的现象,只是大家都彼此睁一眼闭一眼的不去追究了。但是有一点是必须的,那就是一定要年满三年后才能举办婚礼。
   傣族孩子们的教育,一般都是以佛教为主。通常男孩子到了七八岁后,都要去庙里当和尚,接受佛教的知识学习。如果一个男孩子不当和尚不接受佛教的教育,那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寺庙其实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学校,必须经过当和尚的过程,但也不是和内地的和尚一样的不结婚。而是到了十七八岁后便还俗回到家里,接下来就是找女朋友并经过三年的考验后成家了。
   导游小雷还介绍说,傣族人对汉族十分友好,并告诉我们,她从懂事起便听外婆和奶奶时常教育她,要感激汉族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汉族人的恩情。起初听了她的话让人感到很费解,为何她们的老人要如此教育她们啊?后来在小雷的介绍下才知道,她们傣族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近似于原始状态的地区,世世代代靠得是种植一些香蕉、芭蕉、甘蔗、茶叶、玉米生活。常年食用的是玉米和香蕉,还有少量的糯米等,平时的日常生活用品是用甘蔗榨制的红糖,还有茶叶做成茶叶饼,以及少量的织锦去兑换。虽然那里的气候很好,可是贫穷的生活状况依然存在。即便是解放后,国家不断地辅助和支援她们,但是依然很艰苦。
   是当年毛主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支援边疆的号召发表,西双版纳来了很多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昆明等大城市的知青。他们来到西双版纳,砍伐掉原始森林,引进和种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橡胶树。正是那些知青们引种的橡胶树,并在橡胶树长成之后割取橡胶。橡胶树带来的经济效益,让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的傣族人,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而,他们认为是汉族知青们的到来,为他们带来了福音带来了经济财富。直到现在,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裕,便是由每家拥有多少棵橡胶树,拥有多少亩橡胶林为代表的。
   当然了,傣族人也不是对汉人对知青没有看法和意见,比如说傣族人对来自于各地的知青有一个评价,她们认为北京的知青最好,而最不好的就是上海知青。因为他们在那里留下了很多“孽债”,最后在大返城的浪潮中,纷纷丢下孩子回到了上海,并再也不管那些孩子了。所以,我们刚到西双版纳时在车上时,导游便问我们看过《孽债》那部电视剧没有?这部电视剧我没看过,但是这部由上海作家叶辛写的小说我看过,所以多少了解一些小说的内容。
   小说真实再现了当年来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们留下的“孽债”,也就是与当地女人结婚后生的孩子。日后去上海寻找自己的父亲的情况。对这些知青们留下的“孽债”,傣族人民是没齿难忘的。不过,傣族人确实很善良,他们并不记恨这些知青。对此,导游小雷反复地说,尽管我们对那些上海知青不负责任的留下那么多“孽债”很痛恨,但我们依然觉得知青们好,依然念着他们的好处。外婆和很多老人都教育我们这些年轻的一代,不要忘记他们的好,要记住他们的恩情,要不是他们的到来,为我们引种了橡胶树,我们永远不可能改变命运,永远不可能在经济上大翻身。
   从现实情况来看,橡胶林的引种确实改变了傣族人的生活,而那里的气候很适合这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的成长。正是当年的知青们引进的橡胶树,加上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橡胶林成长得十分茂盛,确实拉动了当地的经济,也成为我国很多橡胶大企业的橡胶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地。
   单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傣族人民是多么的淳朴善良啊!他们不是揪住知青们留下“孽债”的问题,便记恨所有的知青,而是念念不忘他们引进和种植橡胶林的功绩。
   导游小雷还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傣族人对那些戴眼镜的知青很看重。在她们的眼里,戴眼镜的都是有知识的文化人。所以,戴眼镜的知青,一旦看上了本地的傣族姑娘,只要在女方家里呆一年就可以与她们结婚了。这比之她们祖辈形成的要做三年苦力的规矩,那是相当的宽容的了。所以这样的“优待政策”,可能也是造成很多知青留下孽债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从傣族人民对我们汉人的那份感恩之心,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尽管傣族人民的生活还赶不上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但她们那种淳朴、宽厚、仁慈、善良的本性,则是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的。相形之下,那些曾经留下“孽债”的知青们,也应该很好的反思一下自己当年的荒唐了。

共 39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优秀的游记散文,就是让读者读过之后,可以从作者的文章当中,看到作者游历过的那些风景民俗。这篇文章无疑做到了这些。让我们对傣族人民的生活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傣族的民风民俗里还保存着母系社会的特点。家里的绝对权威是女性,而且是女主外男主内。难怪我们在寨子里参观游览的时候,看到很多男人不是抱着孩子,便是围着围裙在灶头上忙乎。而他们对于我们诧异的目光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任何不好意思的样子,而是十分坦然地忙乎着。在路边摆着摊子卖傣族食品和织锦以及招徕客人的,全都是一色的女性。 傣族人的婚姻也很有意思。男女双方要是相爱的话,男的必须到女方的家里做三年活儿。这三年时间属于考验期,既是女方对男方的考验,也是女方家庭对男方的考验。如果三年里,女方对于男方的表现不满意,可以随时休掉男方,被女方休掉的男方只能净身出户。呵呵,这个风俗很独特啊。很有趣的。【编辑:兰陵美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13-01-29 20:39:50
  前来学习了,很好的文章,非常欣赏!问好作者!期待更多佳作! 田冲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首届浩然文学奖;出版散文集《春暖花开》和诗集《守望家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