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散文】平常人,平常的故事

精品 【酒家*散文】平常人,平常的故事 ——陈力娇精品小说《1960年的米》读后感


作者:山泉 探花,1414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99发表时间:2013-01-31 17:30:30

【酒家*散文】平常人,平常的故事 在林林总总的文学网站中,江山文学网,如一支绚丽的奇葩,以纯文学的宗旨和独具特色的管理经营、灵活多变的栏目模式,影响和带动了网络文学的创新和发展,为千千万万喜爱文学的朋友们搭起了交流的平台,友谊的桥梁。
   其影响和魅力在改革创新中日益显现,一批在文学界比较著名的文学大家不断入驻江山。
   无意中,读到陈力娇老师赐稿“欢喜酒家”社团的小说《1960年的米》,其精妙的构思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告诉我,这绝不是一般的写手。编辑完她的文章后的第二天,怀着好奇,我在百度键入“陈力娇”三个字,果然,在首页首行上,显示了其人不同凡响的文学业绩。
   国家一级作家,绝对是名符其实,她近百篇洋洋300多万字的文章,特别是小说,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现代文学的星空里。
   有幸读到陈老师小说《1960年的米》,引发我太多感慨。
  
   我是一个山里的孩子,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也就是史上人们不会忘记的“三年困难时期”,那个生活极度贫的年代。
   父亲说,当年,我家在小山村里,是声名显赫的老地主,民国时期,被我“败家子”爷爷吸食鸦片而家财散尽。我爷爷那个老地主才36岁,年纪轻轻死于烟雾腾腾中,留下了缠着三寸金莲小脚的奶奶,带着年幼的父亲和叔叔,靠绣花做点手工维持生计。
   我父亲12岁那年,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奶奶让他一个人去千里之外的思茅(现普洱市)去找我远房的一个娘娘。于是,一个小小人,走向了颠沛流离的“讨生活”之路,从此一去40多年,帮人放牛做活,最后遇到了在滇南赫赫有名的李氏马帮,半辈子在茶马古道上唱着那首心酸而高亢的赶马歌。
   歌声杳杳,转眼到了解放,已经成家立业的父亲,带着妻儿一家,回归故里。落叶归根,这是老辈人传统而固有的观念,这是游子挥之不去的梦。另一方面,他总想,在思茅生活极度困难,回家乡总会好一些。
   时间刚好是1961年,那一年年底,我出生在家乡祖屋那间破旧的厢房里。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日子,导致了母亲怀着我的时候,营养不良,母亲后来对我说,我生下来后,连包裹的布片和竹篮子,毛重三斤八两,瘦的像个小猫。父亲看到后,打算丢到野外乱山岗上,接生的老婆婆对他说,是个儿子呢,养养看吧。因为在我之前,母亲生下来的,都是女孩子。
   于是,在艰难困苦中,我活了下来,但到现在也瘦骨伶仃。
  
   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在大山的牛羊之间,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我逐渐长大。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虽然调皮捣蛋,经常逃学。现在回想,奇怪的是,过了中年之后,就再不读书了,是因为生活的重负,快节奏的生活,似乎压弯了我的腰,摧残了原本的爱好。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点击鼠标就可以看文章的文学网,再次沉入朋友们的锦绣文章之中,再次捧起了自己喜爱的书籍、眷恋于网络上钟情的文章。
   如果说物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文化特别是文学是支撑人类发展的精神食粮。
   人过中年,临近天命,眼前的事情很多会遗忘,但曾经的过往,特别是记忆中的苦难,深深印刻在心头,在读到或者看到类似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唏嘘不已,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读了陈老师的小说《1960年的米》,给我太多感慨。我是没有经历过1960年,那年我还没出生呢,但出生后的生活,给我的童年蒙上了一层一辈子抹不去的阴影,长大后父辈的讲述和书本上的记载,给我们太多思考。
   我们是华夏子孙,不可能给母亲脸上抹黑,但历史是客观真实的,我们正视历史,是为了在居安思危中不忘前车之鉴,更是为了更好的总结和发展。
   1960年的米,恰恰击中了我最脆弱的那根神经,于是,我写下了情由心生的按语。
   上了一点年纪的人,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的特困难时期,反右和极端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超英赶美的浪潮,席卷全国。
   有个成语叫“天灾人祸”,这人祸相伴天灾,由此殃及了全国普通老百姓,极度的困难,特别是生活上的困难,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不仅仅是吃光了草根树皮,还有了那段历史上无法抹去的“水肿病”,毫不夸张的说,真的是饿殍遍野。
   这一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得风生水起,非常成功!首先,不回避那段历史,把那段惨痛和灾难,写得如此轻快,仅标题而言,看似平平淡淡,却隐含了深深的意蕴,说的是1960年的米,其实是那段无法忘怀的历史,以史为鉴,我们才能进步和发展;其次,用一个五岁孩子的心理,来描摹和回顾,来嘲讽和正视,无疑有了纯真的色彩,哪怕世道再艰辛,人们再困苦,但作者一颗笑看生活,正视现实的心非常坦然;再次是人物和场景,铺设得如此精妙,两个阿姨,加上那个在法院的男人和医院的陈胜无,都有了鲜明的个性,哪怕一笔带过的吴小绿的几个哥哥也个性鲜明,且情节和故事的发展紧扣人物,合情合理。
   在那个年代,丢一把枪,确实要了他一家人的命的,法警暴戾的个性在简练的文字描述中彰显无遗,其妻子平阿姨和“情人”之间的幽会惟妙惟肖,刘阿姨和母亲的善良触手可及。
   通篇文章,在厚重的真实历史背景下,用诙谐轻快的文字完成这一厚重的主题,足见作者驾驭小说之功已然轻车熟路,字词标点精雕细琢,无一瑕疵。
  
   按语写完后,我发觉办公室里,身边其他人早已下班了,刚好那天家里要去做客。当天下午,自然是喝了很多酒,就一直想着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想着自己曾经的苦难和记忆,总想就这篇优秀的文章说点什么,奈何家里电脑被孩子占着。
   第二天到了办公室,我再次点开陈老师的小说读了一遍,在文章后面留下帖子,那时候,还没有到百度去搜索呢。帖子里我有感而发,写道:
   关于写作背景。
   从1959年至1961年,应该是成为“三年自然灾害”的特困难时期,苏联老大哥反目成仇,不仅撤走了支援建设的专家,全国人民还得勒紧裤腰带还帐,加之建国后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建设之路,在急于求成中,导致了相当极左的思潮,出现了违背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大练钢铁等错误的指导思想和做法,共产风浮夸风一时违背客观规律的涌起,直接受害的,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老百姓。
   国民经济的直接崩溃,导致了人们的吃饭问题成为一个首要问题,历史总是会客观的展现在人们眼前,盖棺论定,现在回首,全国饿死的人应该是相当多的。
   在我们山区,不像城市和齐鲁大地,还有很多野菜和草根树皮,即便这样,人人上山找野菜,一时也找不到了。解放前,我家应该是老地主的,临近解放时候,我爷爷好像有先见之明,就抽鸦片(我们这里叫吹洋烟),到解放时候,田地资产就被他连同他短短的生命,带进了坟墓,于是,解放后,我家就成了贫雇农,否则,我父亲他们早在文革中被批斗死了。
   但即便如此,家里翻箱倒柜,还找出几样应该是我奶奶首饰之类的,走很远的路,到小县城里去换米,那时候我真的很小,应该是四五岁的样子,就嚷着跟我爹到城里。记得是一个夜晚,黑乎乎的,像做贼一样悄悄到了一个非农业人口家里,用一个破旧的布袋子,连夜背了点米回来,一家人欢天喜地。但不敢张扬,被生产队上知道,可是该死了。
   吴小绿借米,虽然是写城市里的故事,但和我曾经的经历如此的相似。
   关于故事情节和人物。
   故事在以上所述的背景下展开,原本应该是一个厚重且带有很深的悲剧色彩的小说,但作者豁达的心态,和对故事深思熟虑的构思,把这一主题演绎得风生水起。情节安排合情合理,紧紧贴近读者的心。上万字的小说,读来一点不觉得累。
   一开始就说明吴小绿母亲让一个只有五岁的孩子去借米,实在是无奈之举,至少应该说,家里天天吃那烀土豆,一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身体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小绿应该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这在后面的情节中有交待,那时候,越穷越生,不计划生育的,再是说明大人已经去借了很多次了,不在好意思,只有让孩子去最合适。
   由此才引发了整个故事的发生,全部在情理之中。然后两个阿姨浮出水面,刘阿姨的善良,平阿姨的爱慕虚荣,由此再次引出两个男人,就是平阿姨的丈夫和情人,在此前提下,故事编织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特别是无知的孩子偷了枪之后的故事,完全合符逻辑和现实,我甚至想,这故事也许是真的。
   再说说人物,人物不多,但却紧扣故事的需要,每一个人物,均刻画得个性鲜明,入木三分。文章的思路如此清晰,故事发展合乎情理,确实是引人入胜。我说的“风生水起”绝对不是恭维。
   我不知道写这篇文章的陈力娇老师的年龄,但我想至少是她的父辈们的亲自讲述,才有了如此真情真实感人的故事。
   关于语言文字。
   先说明的是,洋洋上万字的文章,从字词到标点,无一瑕疵,毫无疑问,这是作者的文学功底所致。通篇文章,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大篇幅的场景描写,用朴实的语言,根据故事的需要,一一讲述开去,难能可贵的是,这厚重的主题,在作者笔下,演绎得轻快明朗,我想,这也是故事根据一个孩子的视角切入的缘故,比如讲到吴小绿被抬回来时候的情景“吴阿姨手里拎着一把枪,她们像从战场上刚刚下来的伤兵,看上去疲惫不堪。”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
   因时间关系,我不在一一去评说,因为,字有千意,文有百解,各自看待一篇文学作品的观点是不同,文章不长,但充盈丰满,有兴趣的朋友,自会在其中体味。
   但文章的不足,还是要说的。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分节。原文两节到底,在编辑中,我读到最后,感觉是作者复制发文时候落下来,但看看故事的结尾,应该是恰到好处,戛然而止,就擅自帮作者分成了四节。还有,每段落之间的空格,也是不允许的,编辑时候,每一句话一小段都要重新排版,费了很多时间。如此精妙的一篇文章,不要在这些小细节上失误。
   最后还是要说的,应该是文章收尾还是有点急,给人在阅读中感觉,一下子从高处跌落下来,猝不及防。如果能像前面一样,缓缓而来,最后的结局应该是那个时代注定的悲剧。
   其实,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包括平阿姨的丈夫,那个暴戾的法警,也是令人同情的对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和牺牲品。
  
   文章的按语和留评的帖子,全部发自我的内心。
   父母在含辛茹苦中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供我读书,一直读到中专毕业,之后我走出大山。对文学作品,我是无限的喜欢阅读,但我个人的文学功底却是不敢恭维,何况,我读书的时候学的是财务专业。
   我涂鸦的很多文章,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如果当初知道陈力娇老师是如此盛名下的文学大家,打死我也不敢在她的文章后面胡言乱语的,说来真好笑,这才是真正的班门弄斧呢。
   但《1960年的米》给我的共鸣和回忆,一直激荡着我,仿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自己曾经经历和听过看过的那些真实的人和事,一股脑儿涌上心头。于是,我极力向故事社长推荐这篇文章,故事老弟看完后说,真的是写得好,推绝品!其实,在我心中,这文章绝品无愧。
   最后还要说的是,当年,我看斗南子老先生发表在江山的长篇小说《落花屯》,也是在陈老师这小说的背景下有点类似的故事,看得我泪流满面,在情难自禁中,我写下了三篇读后感,抒发自己的情感,其中一篇还得了系统老师们认可的绝品。更直接的收获是,抚慰了我的心灵。
   陈老师小说《1960年的米》也给了我同样的感触,喜欢胡乱写点文字的我,就此也抒发一下情感,以慰藉自己碌碌无为中这颗饱经磨难的心。
   我的精神寄托,在文字中,在江山之上。
  

共 45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精彩的说文,书写着作者内心真实感触。此文由陈力娇老师的小说说起,倾述了作者自己一段忧伤的往事,让人感动不已,泪悄悄落下。前几日,山泉君很认真地告诉我,他很喜欢《1960年的米》,让我仔细看看,能否推荐绝品。山泉君的眼光,我从来都是佩服,他不但才思敏捷,文采飞扬,而且为人极其正直,为朋友可谓是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么多年,无论酒家人来人往,山泉君只是默默为酒家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为我分担了太多,让我总是感动不已。他极力推荐的文章,我自然也会慎重对待。只是,让我惊讶的是,山泉君很少如此极力推荐文章的,这次怎么了?当我看了陈老师的那篇小说之后,一切疑团都已经解开,原来陈老师的小说,实在写得太好了,只看了一遍,已然征服了我的内心。那个时代带给人们太多痛苦的回忆,但我们却不能不面对。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老人们父辈们的言语中,总会不经意地提起,那个时代死去的兄弟姐妹,让人深深痛苦。陈老师的那篇精品小说,名副其实,字里行间流露的大师手笔,让人叹服。作者的这篇说文,详细解说了小说,也将自己的经历加入进去,让这篇说文更增添了很多魅力,让人感伤不已,为那个时代,也为那个时代的人。言由心生,这篇说文,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作者被陈老师的文章感动,激发了内心最深沉的情感,方能写出如此感动的文章。推荐阅读。【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1313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01-31 17:33:21
  山泉君说,陈老师这样的大师文章真的写得很好,能来到江山,是江山之福,读者之幸!
   我也相信。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 楼        文友:山泉        2013-02-01 09:02:25
  故事老弟辛苦了!谢谢编审核强按!
2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01-31 17:34:06
  那个年代,确实给人留下了太多伤感、伤害。
   牢记历史。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2 楼        文友:山泉        2013-02-01 09:22:02
  2013年的1月,是个平平常常的月份,而于我却感觉太不平常,工作上恰逢进入另一个新单位后五年换届最繁忙的时期,做经济工作半辈子的我,被抽在后勤组,自然是吃喝拉撒睡都要过问,从来没做过而想做好,于是,艰难可想而知。家里打算回家去盖茅草屋,办哪些必办的手续,一直到现在,八字还没半劈。
   奔波忙碌中,我一身疲惫,于是,从来没有过的,我一个月没动笔。但和酒家的情缘,却是丝丝缕缕,深深印刻在心底,只要条件许可上线,一定是登陆江山,点开酒家,看朋友们的锦绣文章。
   更重要的,是自我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是被酒精烧坏了大脑,很多时候,脑海中一片空白,于是,总有江郎才尽之感,想写点东西,却不知写什么。
   读了陈力娇老师《1960年的米》,正像我文章中所说,触动了我心底深处伤感而脆弱的那根神经,于是,就有感而发。
   好的文学作品,给人于振奋,能够产生共鸣,就像小鱼诗歌《对酒当歌》,在我消沉和无助的时候,总是激荡着我,去笑傲生活,面对艰难的人生。又诚如陈老师这篇小说,不尽把我拉回童年的记忆里,还有一种抚今追昔,自己应该满足和珍惜当今生活的感受。
   能够和文友们相聚在江山,欢聚在酒家,应该说,这也是缘分,否则,我们来自天南地北,是共同的爱好和缘分,我们走到一起。任凭时光流去,不论风雨阳光,像小鱼说的一样,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我珍惜!!
   心语细碎,也是宣泄一种情感。
3 楼        文友:瑜儿        2013-01-31 19:58:45
  确实很好的小说,山泉君按语也很赞,解读很到位。
   一九六零我还没出生,但是小时候也挨过饿。
   看这样的小说,很感慨。
懂你的人不用说,不懂你的人不必说。
回复3 楼        文友:山泉        2013-02-01 09:24:42
  问好瑜儿!
   文字是我们的一种爱好,一份精神食粮,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引发人的共鸣。
   祝一切安好!
4 楼        文友:一生执着        2013-01-31 22:55:34
  对于那个时代的事情都是在父辈那里听了不少,确实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特喜欢这样的文。问好山泉大哥!
回复4 楼        文友:山泉        2013-02-01 09:25:53
  问好执着,曾经的历史,早已翻过,回首,只是一份感叹。
   祝一切安好!
5 楼        文友:小人鱼在天堂        2013-02-01 09:26:09
  用心之人,方有此评,山泉大哥对文字的态度,是值得我学习的。而作者能有这样的读者,是一大幸运。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6 楼        文友:小人鱼在天堂        2013-02-01 09:26:48
  酒家欢迎陈老师,山泉大哥评论辛苦了,抱抱。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7 楼        文友:杨钟雄        2013-02-01 10:30:08
  山泉兄动作麻利啊,文章有感而发,令人感慨。
青春受谢,白日炽只。
8 楼        文友:杏叶儿        2013-02-01 13:30:45
  读着这篇,我就想起电影:一九四二,想起磨碎了的树皮,想起生生饿死了许多人,想起那些苦难,想起如何背起……先问好山泉老师,此刻心酸着,不知说些什么……永远祝福!
只顾低头耕耘,不问花开几何
9 楼        文友:齐牛        2013-02-02 23:36:59
  与山泉兄弟是一年生人,也是年底,虽然对于三年自然灾害印象不深,但见到我们兄弟们浪费粮食,父母就会数落我们,说起那个年代饿死人的故事。只是父母是农民,他们只知道是天灾,其实也有很大成分的人祸在里面,那真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很好的读后感!明天是小年了,之后几天就是大年,在这里给兄弟及其家人拜个早年!
淡薄名利,快乐人生。
10 楼        文友:田冲        2013-02-04 16:39:01
  好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拜读学习了,致以冬日的问候!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首届浩然文学奖;出版散文集《春暖花开》和诗集《守望家园》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