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贵州古镇有感

编辑推荐 贵州古镇有感 ——青岩和天龙屯堡


作者:孤烟寒色 童生,780.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95发表时间:2013-02-16 15:38:10
摘要:环游古镇,思绪万千,悟人生之道,敬仰悟道铺展开来。

青岩古镇
  
   前记,青岩古镇,天龙屯堡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二,途经出,以记之。
  
   青岩古镇,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漫步于青岩古镇,满街道浦成的石级路面,彰显着青岩古镇的厚重,张眼望去,那小街道两旁的石头房子以及屋顶的石片瓦,凸显着一片景深。漫步在青岩中,感悟、领略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满脑子呈现的是——温和、古朴,所有的烦躁与不安都悄然远行。
   步入青岩,漫步于幽静的镇中青石小路,仔细地聆听着自然之音,古镇中人们轻声呢语,所有的安静和谐便在心中铺展开来,城市里所有的吵闹,商业的氛围似乎与这里无关,它只是静静地、波澜不惊地、安详地表达着自己的深厚,历史的悠久。漫步在镇中的一条条青石小路,透过去看见的一处处不高的小青石房,映射出的人文便在心中展开。
   青岩古镇,集汉族、苗族、布依族于一身,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于一体,却没有争端,所有能在心目中跳跃的词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安详”,这只是表面,往深处想,你不由得会对我们的民族产生自豪感,试想:青岩古镇建立之时,多个民族集于这里,语言不通,信仰不同,可就是因为人的友善、淳朴,共同的努力着,与自然抗衡,创造着各自的幸福生活,营造着青岩的安逸与历史。写到此处,不由得使我想起耶路撒冷,就那个地方,战争不断,古有圣战,今有争端,不断接受着战争的洗礼,不就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可青岩不大的小镇,却能使四教集于一身,没有争端,倒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亦如天成,不能不为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歌唱也!假如我们的人民、我们中华的民族都穷凶恶及,岂能在西南边陲贵阳出现如此和谐、安详的古镇。
   而后听导游讲,这是革命时期共产党的避难所,博古、周恩来的父亲都在此避过难,不由得重视这个小镇,心中的敬仰不由而生,敬仰这里的土地,更敬仰这里的人民了,回过头来,再看一眼我们的古镇,那份敬仰如波涛般铺展开去。
  
   天龙屯堡古镇
  
   身在天龙屯堡古镇,沿着青石铺就的路基,虽感觉安逸、肃静,但似乎又有一种矛盾声音在耳际回响,但又不可琢磨,似乎是一声长叹,又似乎是一种迷茫的低喃!
   六百多年的古镇了,我在其中漫游感悟它的深邃,但耳畔有另种模糊的声音,是单独的,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无奈的叹息,是上古的声音吗?又恰似近在眼前,可所有模糊的一切似在梦中又似在明亮的阳光之下,是那么的怪异,又是那么的清楚!漫步于天龙屯堡之中,沿着一条条小而窄的街道,四周一片宁静,于是乎,想起田间的羊肠小道,可它又用真实的青石告诫着,这不是田间,这是一个六百年前朱元璋屯兵之地,是明开国皇帝的起始地。导游地方特有的普通话也时不时的叫醒着我飘渺的思绪,可我身在其中,思想还是不由自主地飘飞很远,追寻着那个不可捉摸的悲哀、也没有方向可以仔细查找的声音而去,惶惶然在心中徘徊,呼之不去,放下吧,它犹如幽灵相伴,想奈何且无可奈何!飘飞的灵魂还没能找到那个声音的真实所在。导游的声音以及同事的唏嘘声惊醒了我,仔细听,导游正用地方特色的普通话言语着:我们是明汉人,是第一个居住贵阳的汉人,我们到现在还保留着明人的装扮,我们对此地女人描绘就是“头上两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是呀,想起他们随朱元璋起事,建立大明国,为了西南边陲的安宁,朱元璋在苏皖一代征集数万民众,入住于此,闲时农耕,战时征战,我不敢想象,也无力去想象当时的条件之差,就从他们现实保存的习惯就可了解一二,我们中原人,为显示富贵,佩戴金首饰,可就是这个富含有各种矿产的富足之地,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是佩戴银质的饰品,说是戴健康,可想而知,当时的状况是多麽的糟糕,不用我说就会清楚,他们在此四面环山的地方,可耕之地少之又少,只好到山中采摘野果,以充饥,但不可判断是否有毒,所以只好用银质之物试毒。条件之艰苦、生活之艰辛不言而喻。料想当初,朱元璋争兵到此,也许会有伤员,会有妇女小孩,班师回朝成为很大的辎重,为减轻包袱,大手一挥,一番感慨之词,便把他们遗留在这个烟瘴之地,从此后只好静听明皇号令,参与战事,平时就与世隔绝,再也没能走出这个乾坤八卦的小镇,要不怎到现今为止,他们还号称明汉民了,可见在被人们几乎遗忘的这个小镇里,消息闭塞,竟不可感知明的灭亡。在古镇之中也没察觉到文化大革命的遗留痕迹,一切都显得是那庅的古朴,现代一切再此地格外陌生,没有汽车的轰鸣声,甚至连直行车的踪影也无处可寻。
   就这样想着,不觉来到一所住宅——沈府,那种无奈的叹息,无望的探寻的声音明朗起来,是呀,那应该就是江南巨富沈万山的迷茫之音。六百年来的苦苦追寻,沈万山也没能找出复出之路,无数次的回忆江南,无数次的伤感流泪,无数次的沉归于迷茫。我想,沈万山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要不不可能没留下自己无奈的诗篇,苍茫的人生感悟,他只是一个商人,不是政治豪客,只是在封建帝王的夹缝里求取生存的商人而已,他至死也没能明白自己为自己设下的八卦阵,没能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师之滨莫非王臣”的真谛所在,如若早点知道,他也许就可能在江南乌镇继续着自己的生意,不会遭遇无数次的梦回江南,醒来时的悲跄之场面也,会收敛自己,不显山不露水地经营自己的事业,哪来的客死他乡之悲剧!是呀,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如何在人生的路上不被搁浅,真是值得思索。
   “跟上了,镇内小路俱按照八卦阵势铺展,别迷路了”,导游的声音猛然提醒游弋中的我,晃晃有点发晕的脑袋,苦笑着心中说了声“想得太多了”,便随大伙而去。

共 22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行踪为线索,介绍了两个古城的见闻感受和古城诱发的作者的历史思考。两个古镇,在建设材料上有其相似的地方,在文化积淀上却有着各自的特点。文章抓住了“古”的特点,写古镇,写古镇遗留的文化,写作者从古镇中引发的思绪。看古镇,看的不只是风景,更多的是看出我们需要的思想启迪,这篇散文很好地做到了这些。欣赏了!【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