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紫色雨露』感受乡村节日的韵味(散文)

精品 『流年*紫色雨露』感受乡村节日的韵味(散文)


作者:王必昆 秀才,117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71发表时间:2013-02-24 14:11:47

『流年*紫色雨露』感受乡村节日的韵味(散文) 地球在慢慢地转,节令在悄悄地变。在所有的日子中,最为五彩缤纷色香味全的莫过于逢年过节。年节就像一坛坛陈年老酒,把老百姓平淡如水的日子醺得有滋有味。年节更像千百种土特产,蒙自过桥米线,石屏豆腐,宣威火腿……,离开了那个地方你硬是做不出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有各地的风味。年节也像一口大染缸,只要加入不同的地理、历史、民族这些染料,捞出来的虽全属传统文化,却已是不尽相同独具魅力的风土民俗,潜移默化如O型血般渗入大众的生活。
   比如我的家乡烟光哨,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的腌制中就形成了自己特别的过年过节套路。这是滇南泸西的一个普通村子,全是汉族,濒临县城,村前是坝区聚居汉族,村后是山区杂居少数民族。以农村汉文化为主,交融了城市文化和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一些本为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早已演变为汉族节日,而一些汉族节日在这里却从称谓到内容到意义都走了样,甚或就不过。我们每年都过的有七大传统节日,多以过节的农历日期作为节日名称,既是节名又是节日时间,朴素得没有一点花哨。按时间顺序,分别是“过年”、“三月三”、“五月东午”、“六月二十四”、“七月半”、“八月十五”、“过冬”。元宵、清明、重阳这些汉族传统节日我们并不过。
   随着情人节、平安夜、圣诞节等浪漫而简洁的西洋节的冲击,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了,即便在农村,年轻人对年节习俗也知之甚少。我发现对于过年过节习俗的认知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老人越是文盲越懂得越在乎,越是年轻人越是有文化的越不懂越不在乎。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全靠耳濡目染传承的年节习俗,正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消逝,最终是否将沦为留下节日时间的躯壳和吃食的内容,而那些温馨习俗的繁文缛节,是否将荡然无存。
   我于是不断徘徊在村里,寻找和感受乡村年节的韵味,倾听父母的诉说,问询左邻右舍老大嫫的说教,领会那些代代相传的祖先留下的发黄习俗。有大嫫惊异地看着我,认为这从外地城里回来的孩子怎么迷信上了,旋即又欣慰地回笑,抱怨自己的儿女从来不在乎过年过节的习俗。我也说不清这些繁琐的甚至满含原始崇拜、迷信禁忌的年节习俗有什么好,只是觉得传统的年节习俗就像母亲腌的咸菜,从饮食科学的角度看似乎并无多少营养,或许食多了还有害,但仍难以拒绝它的特殊美味。其实习俗就是生活,习俗也是文化,任何有味的生活都会充满习俗文化。如今生活富裕了,可咸菜也许还是断不了,逢年过节的习俗也一样。那就继续品味好啦,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过来的。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有的地方兴吃细长面以祝长寿。“三月三”作为节日,本是壮族、黎族的习俗,他们称为歌节,在约定俗成的地点畅怀对歌。大理白族三月街是从农月三月十五开始,并不是“三月三”。
   大约是滇南有壮族聚居的缘故,离烟光哨村不远也有壮族生活,受了民族风俗的渗透,我的家乡就一直把“三月三”作为一个节日来过。人们也不知道“三月三”本不是汉族的节日,祖先传下来的,只管庆祝而已,但其过法和习俗却与壮族的歌节截然不同。
   “三月三”家家户户都要“挨凉虾”、“蒸漂粑”吃。“凉虾”是把大米泡软后磨成米浆煮熟,然后用专门的漏瓢挨漏而出,接在水里漂着,形如虾状,故名“凉虾”。做好后舀半碗“凉虾”加入凉过的红糖水,即可食用,勺都不用就能喝着吃。在开始炎热的农历三月,喝碗“凉虾”消暑爽口,实属家乡一道美食。“漂粑”也是把大米泡膀后磨成米浆,装在盆罐内加入专门的面娘搅拌出泡沫,然后倒入铺垫纱布的蒸笼内摊平而蒸,熟后泡软洁白,切成片加入冷糖水浸一浸即能食之,也可直接切一大块拿着吃。此外有的人家也做“转转粉”、“凉索粉”、“水晶粉”吃。在“三月三”前后,泸西城里也有叫卖“凉虾”、“漂粑”、“转转粉”这些小吃的,价廉味美,吃的人很多。
   泸西的溶洞本是节日游逛习俗的内容,农历二月十九逛泸源洞(即著名景区阿庐古洞),三月三逛桃笑洞。我们村离洞不远,三月三去逛洞的人也特多,洞里洞外煞是热闹,节日气氛非常热烈。信佛的人在“三月三”这天要敬长命香,最好是到圭山,其次是到玄天阁的寺庙里敬。
  
   【五月东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从宋代开始,正规的说法叫端午节。但这一习俗在流传中,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叫法,于是有“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重午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长节”、“天中节”、“地腊”、“龙日”、“诗人节”等称谓。我的家乡农历日期的“初”字念“搓”音,唯独五月初五的“初”不念“搓”音而读“东”音,没有更多的考究,我把家乡的五月初五节写成“五月东午”,只求语音字面尽量贴切,重现原味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早在唐代以前的古籍中就有五种不同的说法,近代的民俗学家又发现了几种新线索。主要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但占主流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之说。各地民间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与纪念屈原有关。
   我们家乡的“五月东午”,其本源也应是端午节相传而来,但习俗却与人们熟知的端午节迥然不同。全国人民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都吃粽子,我们却没食粽习俗而吃包子,在村里从未见过粽子,我到外地才吃过,未在他乡过过端午节的乡亲一辈子都没吃过粽子这玩意儿。村中虽有水库,也无赛龙舟的习俗。再加上没文化的人多,我们过端午节跟屈原老先生全不沾边儿。
   “五月东午”这天,清晨起床后做母亲或祖母的要给孩子们“拴白索”,有的大人也拴。“白索”是过节前买好的花花绿绿的五色线,每个孩子脖颈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拴上一圈“白索绳”,拴好后一直戴到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才剪掉。在门头上悬挂菖蒲、艾蒿,其意有两种说法,一说挂了菖蒲、艾蒿就不会吃着苍蝇;二说挂了菖蒲、艾蒿象征男女成双成对。这些菖蒲、艾蒿挂干后要收好留着,新婚夫妻洞房花烛夜要用“五月东午”挂的菖蒲、艾蒿煨水净澡,到时有人需要即派上用场了。菖蒲、艾蒿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杀虫菌,有一定防病作用,由此看来上述说法都有点医学道理。
   “五月东午”的食俗,家家户户都是蒸包子、擀面条、包饺子吃。北方人常年四季以面食为主,“过年”都包饺子吃;我们南方却常年四季以米食为主,“过年”一样吃饭吃菜。许是米饭吃得多了,面食却成稀奇的东西,在我们村里“五月东午”、“六月二十四”和“七月半”这三个节全吃面食。农家平时不做面食,到了这三个节,都做得特别多。包子要蒸几大锅吃个把星期,面条也要擀两谷箩挂干后吃个把月。“五月东午”早上要吃长寿面,中午、晚上就吃包子或饺子。
   想起村里的包子,真是好吃的馋人。到了“五月东午”,天总是细雨绵绵,全家人就闲着蒸包子过节。麦面发好后,就围着包包子,一般要包菜包、糖包、花卷、馒头几种。买不起肉时,菜包的馅料就用自家的绿豆、四季豆、洋芋之类剁细炒半熟后包。包好后,往大锅里倒些水,放上竹子篾片做的垫子,再铺上青翠欲滴的芭蕉芋叶子,然后把包子挨个放在叶片上,盖上草编锅盖,往灶内凑柴草烧水蒸。除了铁锅外,所有的东西都是植物做的,许是井水、竹子、芭蕉芋叶的气味渗透锅内食物,蒸出来的包子真是清香可口。左邻右舍谁家先蒸熟了,还要端几个送给别家先尝尝。这样送来送去的,过一个节往往要吃几家人蒸的包子,极富人情味。想着城里家家屋门紧闭,住小区中几年也不知道同楼同单元甚至对门住的是谁,不能不让人感伤。
   农历五月初五多半会下雨,我的家乡认为如下雨,则预兆那年的桃子易生蛆。但五月初五却最适合栽种,栽什么活什么,有“棒头都能栽活”的说法。倘要堵田埂、沟埂,就在五月初五砍些树桩栽进去,或插些柳条,保准会发芽成活。过去五月初五也是关秧门的日子,大春作物须在五月初五前栽清种清才合节令。如今栽种得早了,到五月初五全村田地早已绿油油的。
  
   【六月二十四】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火把节”,本是我国南方彝、白、纳西、傈僳、拉祜、哈尼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大概缘于滇南彝族众多自然产生的民族文化渗透作用,我们这些汉族村子也同样过“火把节”。小时候囿于村中过了无数次“火把节”,从未想过这盛大的节日有什么来由;长大出门后有了见识,才顿然获悉我们汉族村子顶礼膜拜的“火把节”,原来本属山后彝族兄弟的节日。其实如“火把节”一样的众多习俗就像森林里的种子,风儿一吹,落到什么土壤都能成活;又像山涧的小溪,水儿一流,淌到什么地方都能滋润一片花草树木。既然这样,简单的村庄也就只管繁衍祖先的传承,并不理会很多习俗的东来北往。
   挨近过节半把个月,城里就有人卖“火把”了。“火把”是用小松树、小杉树等破裂撑开捆扎晒干而做成,大的如椽子,小的如锄把,极易燃烧。过去每家都要买几根“火把”,块把几角钱一根,现在不允许卖了,有偷着卖的一根要十多块钱。
   到了“六月二十四”这天,村里人同样是蒸包子吃。晚上吃饱包子后再蒸甑米饭煮几个鸡蛋,待天黑时,即开始“点火把”、“喊魂”、“烧白索”过节了。盛一碗米饭放于堂屋门坎中间,拿一个煮熟的鸡蛋捺在饭上,点一柱香让香头朝外轻轻支在鸡蛋上,再点一根“火把”同样头朝外支放门坎上。准备就绪后,全家人聚于屋内,看做娘的用左脚踩着门坎“喊魂”:
   (从大到小叫子女名字)
   娃娃耶——
   山坑山洼你莫在,
   路头路脑你莫在,
   廊阴廊脑你莫在。
   姊妹几个,
   妈喊你回来了。
   三步纳做两步走,
   回来了,
   “火把”红了,
   赶紧回来穿衣吃饭了。
   这样连喊三遍,燃着的香头会慢慢由门外转朝门内,表明魂已喊回,全家人自然放心高兴。随后把孩子们叫来,一个一个的从脖子、手腕、脚腕上剪下“五月东午”拴的“白索”,虔诚地放在“火把”上烧掉。做完了这些,大人孩子就可点燃“火把”抬着出去玩了。无数的“火把”在村里村外街头巷尾游动着,映红了漆黑的夜空,映红了古老的村庄,燃烧着乡村的激情和农家的心事。人们还要举着“火把”到田坝里黢秧,嘴里念着“黢黢黢(象声词音),大田谷子黑油油”,巡游田埂祈求稻谷丰收。有的还在“六月二十四”这天晚上舀稻田水回家洗眼睛,说是可防治眼疾,烂眼睛都能洗好。
   俗话说“六月的水,七月的鬼”,“六月二十四”多半会下雨,人们经常是玩兴未尽就让大雨赶回家了。许是老天担心火患,总是下雨淋湿“火把”,淋灭满地的火炭,让这燃烧的节日平安无事。翌日清晨,老人们就起来到村头巷尾沿路捡拾“火把”燃后的炭块。据说将“火把炭”捣细后撒在蔬菜上,蔬菜就不会生虫了。
  
   【七月半】
   “七月半”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民国《首都志》载:“中元前后作盂兰会”,所以“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这个习俗源于佛经故事《目莲救母》,宣扬孝道,认为可以超度祖宗亡灵和孤魂野鬼。“六月水,七月鬼”,民间认为农历七月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很多鬼魂会徘徊在阳间,需要活人供奉祭拜。
   “鬼节”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多是农历七月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二,我们家乡是七月十四。但不管是哪天,都可叫作“七月半”,家乡的完整说法是“七月半送祖”。其实“鬼节”并不只是一天,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初一鬼门开,一直要到七月三十鬼门关,“鬼节”才算结束。在我的老家,“七月半送祖”也要持续近半个月,有很多习俗要做。
   农历七月初一要“接祖”。剪一些老祖公纸衣贴在堂屋左边墙上,在墙脚放一张桌子,一日三餐摆上饭菜祭献,就这样连续“烧香献饭”至七月十四。到了七月十四晚,要准备很多老祖公纸衣和“金银钱纸”焚烧送祖,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再用草纸粘些大纸包,写上死去亲人的姓名,一个死者两个纸包,一包装“金银钱纸”,一包装花花绿绿的纸衣,装好封妥。然后拿到外面街边路沿,用灶灰在地上一个圈一个圈的划上“灰缸”,每个“灰缸”里放一包纸钱一包纸衣一根杠豆。若无纸包,“灰缸”里就直接堆放纸钱纸衣,加两个茄子。杠豆象征扁担,茄子象征口袋,好让鬼挑。堆放好后就“泼水饭”,接着一个“灰缸”一个“灰缸”的焚烧祭品。边烧边说“祖宗三代,衣裳裤子,金钱银钱,我烧在这里了,快来领了,不要争吵……”
   我们过“七月半”的食俗也是吃包子、面条等面食,从五月起连续三个节都是一样的食品。七月十四“送祖”村里村外路边全是烧纸烧香的,鬼魂都来收祭品,大人常交代孩子外出要早回家,不能到处乱跑。“七月半送祖”那晚也常会下雨,说是“淋老祖公”,想来老祖公挑着两大袋“衣物钱财”上路也不容易。

共 71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了。即便知道有哪些民族节日,这些节日也只简化成与吃有关了,至于节日的来源象征习俗等,现在的年轻人知之甚少。在这篇文字中,作者用朴素的笔触,寻找和感受着乡村年节的韵味。尽管和民族传统节日还有差别,但仍可从中窥知一些民族节日的影子。在作者的笔下,“三月三”、“五月东午”、“六月二十四”、“七月半”、“八月十五”、“过冬”这些民族节日的习俗和形式包括吃食一一明晰起来。“三月三”家家户户都要“挨凉虾”、“蒸漂粑”吃,逛桃笑洞,信佛的人还要敬长命香;“五月东午”母亲或祖母要给孩子们“拴白索”,在门头上悬挂菖蒲、艾蒿,早上要吃长寿面,中午、晚上就吃包子或饺子。“六月二十四”是“火把节”,这天做娘的用左脚踩着门坎“喊魂”, 还要举着“火把”到田坝里黢秧,“七月半”称“中元节”,也叫“鬼节”。这天晚上,要准备很多老祖公纸衣和“金银钱纸”焚烧送祖,食俗是吃包子、面条等面食。“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仅次于过年的第二个传统节日,是全家团圆的好日子,这天,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预示着团圆和美。“过冬”,指在冬至那天过节,习俗最简单,就是吃汤团。这一个个的节日,一个个的习俗,代表着不同的人心中的期盼。“由此看来,过好了每一个年节,也就算过好了最佳的人生”,结尾这句话提升了主题,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很长见识和知识的一篇散文,欣赏荐阅。【编辑:素心如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225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3-02-24 14:12:54
  读作者的文,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增长了见识。问好作者,祝元宵节快乐。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2-25 10:19:4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