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散文】丹江汝水漾深情

精品 【天涯散文】丹江汝水漾深情 ——马湾人移民的报告文学


作者:马继军 童生,976.8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05发表时间:2013-02-26 17:26:35


  
   在烟波浩淼、风景秀美的丹江口水库西南岸的一隅,座落着一个村庄叫马湾村。
   6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元末明初年间,中原大地灾难重重,一片凄凉。当时统治者为了发展生产,实行移民政策,一个刘姓人家便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这里辟路拓荒,繁衍生息。
   如今,这个村居住着1600多口人,大多都是刘氏的后裔。对于马湾人来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都是那样的深情与厚爱。
   村后有座山,形似牛状,马湾人把它称作水牛山。站在山上向下望去,一片平坦肥沃的土地,如月亮状,马湾人就叫她月亮地。这山与地连在一起,马湾人又将这里合称为水牛望月地。一条通往外面的大路,他们叫作玉带路。就像当年手捧玉带的皇帝一样为他们带来吉祥和安康。村前有条雀玉河,他们就叫母亲河。这山,这水,这地的名字都没有白起。村民们沿着玉带一样的大道,或下田扶犁荷锄、或外出打工经商,收获着财富,连接着希望。
   充沛的水源,使这里的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年年获得好收成,村民们又依靠水丰地沃,临近集镇的有利条件,发展蔬菜,养殖项目,年年都有一份不薄的收入。
   虽然是地处偏远的山村,但这里的人们却有着江南人的性情和智慧。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就干起了织丝毯的生意。从外地购来原料,用粗壮而灵巧的双手织出了一件件柔软而精美的丝毯,成为买家的抢手货。
   临近大海一样辽阔的水面,自然少不了海洋的情调和风光了。到了捕鱼的季节,一些人就荡漾在水面上,摇舟张网,收获着捕捞的喜悦和畅想。
   ……
   这里水秀山美!
   这里人勤心慧!
   这里的人民完全可以用聪敏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把他们的生活打造得更加幸福和完美!
   然而,因为南水北调,这里的大片土地要被淹没,他们不得不移居新的家园了。
   移民,这个特定的名词,对于处在淅川这个移民大县的马湾人来说,并不陌生。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为了丹江口水库建设,这个县先后有近20万人舍离家园迁居外地。在他们的印象中,那是一段移民的苦难史。移民们来到了荒凉贫瘠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满目凄凉,语言不通,亲情断裂,生活上备受折磨,精神上极度空虚,不少人逃离归来。在湖北的大柴湖境内,虽然不是遥远苍茫的青藏高原,但却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家是用芦苇草搭起的。第二天早上醒来,放在地上的鞋已被水冲的不知去向,没几天,旺长的苇杆就刺破了睡床……
   一次次移民迁徙的艰辛和磨难,在马湾人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不知道未来他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
   其实,马湾村搬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传说和酝酿,在这将近20个年头里,他们又是如何的生活呢?
   因为要搬迁,这个村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不让盖新房。站在水牛山上向下张望,坐落在山脚下的马湾村和距离仅有一公里的盛湾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样子。一边是成片成排,漂亮崭新的楼房,呈现着一派现代化城镇的气息和景象。一边是破宅旧院、土房烂屋,完全是一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旧落后的农村模样。
   那天,刘虎中老汉的心格外不平静。他的两个孩子都到了该成亲成家的年龄,盼来盼去的,终于盼到有人给他儿子提亲了。他也为应付这提亲的事盛情地准备了一切。然而,当那个年轻姑娘到家里一看,皱起眉头就走了。为啥?一家五口人挤在不到40平米的破旧房屋里,哪有成家的新房啊!就这样,尽管提了四、五年的亲事,来了七、八个女孩子,都嫌房旧屋窄,一个也没成。
   据村里统计,像这样的家庭,就占全村户数的30%以上。有的小伙子甚至拖了十年八年还是光棍一条。
   多少年来,马湾村的人们就这样守着旧宅土屋,老树古井,焦虑而艰辛地生活着。
   多少年来,每一个懂事的马湾村人,曾经多少次发出这样的感慨和呼唤:
   老家将失去!
   新家在哪里?
   2009年8月,马湾人魂系梦绕的新家园终于落定,那个地方就是平顶山市的郏县。
  
   二
  
   延绵起伏八百里的伏牛山脉,总是那样地无私和大爱。它将乳汁一样的甘泉涌成河流,潺潺而去,滋养着远方的大地。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郏县就处在这伏牛大山的亲情厚爱中。在这块周设邑,秦置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从伏牛山深处涌出的北汝河水从她的南部缓缓流过,如慈母的温柔,赋予了这里丰富的资源,孕育着这片秀美的土地,更培育和造就了这里的人民那坚强勤劳、奋发向上的不屈性格和朴实善良、热情奉献的美好情怀。一代又一代的郏县人用勤劳的双手,聪睿的智慧,谱写着历史辉煌的篇章。
   ……
   如今,又一历史重任——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落在郏县人民的肩上,他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在新世纪初,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和他的同事们就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历史上移民中的种种不足和教训令他久久不能平静。过去远地搬迁,给移民造成的文化断裂,语言不通,生活习惯长期不易融合等诸多问题引起他高度的注意和深思。2004年,河南省委出于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做出决定,无论有多大困难,淅川县这次16万2千人的移民全部在河南省内安置。为了让移民早搬迁,早放心,早致富,省委又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在共和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外水利移民史上也实属罕见。
   这次大搬迁,郏县要安置移民1600多人。
   2005年6月,郏县郏县移民局在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中挂牌成立。移民新村的规划建设也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
   经过认真细致的考察,他们把新村定在了郏县农场。这里土地肥沃、旱涝保收,曾是良种繁育基地。用这里是郏县最好的土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同时,这里交通便利,离新城区不到1公里,学校、医院也都相距较近,各方面都符合上级规定的移民新村标准。
   新村落在何处,更是牵挂着马湾移民的心。村址刚刚确定,他们就怀着急切而不安的心来到这里。在田野里,他们捧着一把把湿漉漉的泥土反复地搓着揉着,深情地说:“这里的土地比我们老家那里还好还肥啊!家,我们在这里安定了!”
   2009年8月24日,在郏县御花园大酒店里,在十分隆重而友好的气氛中,移民搬迁安置对接仪式开始了。郏县那颗真诚热情的心深得移民的信赖和感动,当天对接成功。
   可这成功里面,包含着郏县人民为此付出的多少牺牲和奉献啊!
   调出2100多亩土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这里有一个村庄——郏县农场200多名职工50多户的家园将全部拆去。他们曾经几代人在这里生存,过着舒适安静的生活。然而,为了给马湾移民腾出村址,他们也像移民一样,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家园另寻出路了。他们愿意离开吗?
   “乡亲们,为了南水北调,为了移民安家,咱们只有做出这样的牺牲了……”这是在移民新村确立之后,农场职工感到自己的家园即将失去,对未来充满困惑忧虑之中,郏县人民政府县长张国晓来到这里,深情而坚定的这样说。那天,张国晓从早上8点一直坐到下午2点,他认真地听着职工们的心声,回答着职工们的问题,使职工们一个个忧虑的问题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一张张忧愁的脸上绽出了笑容……
   移民安置要从附近的2个乡、4个行政村调出1300余亩土地,更是一项庞大而艰难的工程了。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百亩梨园和万头养猪场。百亩梨园经过几年的培育,已进入盛果期。养猪场内,几十家养猪专业户把数千头的猪养的肥肥壮壮的。他们愿意离开吗?
   他叫杨现营,一家人吃住在这里,40多岁尚未娶妻的智障弟弟也跟着他在这里生活。6头繁育母猪,100多头大小猪就是他的全部家业了,村里的房子早已年久失修……搬迁,不容易啊!这天,王集乡的乡长石建伟来了,他紧紧地抓住杨现营的手说:“老杨,你是共产党员吗?马湾村的群众为国抛土离乡,来到这里,咱要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啊……”杨现营握住石建伟的手久久没能松开,眼窝湿润了,嚅动着嘴巴,半天蹦出一个字:“搬……”
   ……
   土地征用结束,新村建设起步。移民新村该怎样建设?
   “要把移民新村建设作为全县的新农村的样板工程。保证70年不落后,并在全省争一流。”郏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这样的标准和要求。
   2009年11月27日,移民新村第一批311户,总面积95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在欢天喜地的鞭炮声中奠基开工。尽管是冬天的季节,这里却升腾着春天的气息。
   如何按照上级的要求建好移民新村,郏县移民局付出了很多的辛血和汗水。他们组织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模式和经验,聘请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精心设计方案,同时,他们广泛听取移民意见,努力做到让移民完全满意和放心。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建好新村,无论是总工程师,技术员,还是郏县移民局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天天吃住在工地。冬冒严寒、夏迎酷暑。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苦,自己也难说清楚。只是当新村建成时,有的人原来一头浓密的黑发里出现了不少白发,有的人结实胖乎的身子消瘦了许多,更有人为此患上了高血压……
   也正是这样,郏县移民新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受到各级领导和各方面的赞扬和好评。
   在新村建设中,国调办主任鄂竟平,原主任张基尧,河南省长郭庚茂,副省长刘满仓等领导多次到郏县移民新村视察指导工作。
   原省南水北调办、移民办主任王树山这样说:“我到过不少地方的移民新村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遗憾。唯独在郏县,没有看到一点遗憾!”
   一个崭新漂亮的现代化新村呈现在移民面前。为了尊重马湾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家园情结,他们把这个新村冠以这样的名字——马湾新村。
   马湾新村以敞开的胸怀,多姿的风采,迎接着主人们的到来。
  
   三
  
   2010年8月14日,是马湾村移民离开故土,迁居新家的日子。
   这些天里,马湾村更加不平静了。
   最忙碌的要数村干部了,为了平安顺利地完成搬迁任务,他们不分昼夜地奔波着。村支部书记刘洪中,除了艰苦繁忙地工作之外,他心里更有一种别样的感受和情结。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他太熟悉、太热爱这片土地了,这里有他的希望和梦想。他多想带着乡亲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从2000年以来,他不得不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如今,要离开这里了,他感到更痛心和遗憾的就是骨肉亲情的分离了。这次马湾村搬迁,有一部分村民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不能搬走。这些人尽管留恋故土,但也多想随着亲人一起走啊!刘洪中的两个亲属也是这样,不在搬迁之例,但嚷着要走。刘洪中硬起手腕,把2个亲属去了下来。他的嫂子就拿着一瓶农药哭着来到他面前,说:“你不让你侄女走,我就喝药死在你面前。”任凭刘洪中怎样解释劝说,嫂子仍是不依不饶。他无奈了,当着众人的面,“扑通”一声跪在嫂子面前,眼含热泪说:“嫂子,请你理解我吧!为了南水北调,为了全村工作,我只有这样做了。”
   在马湾村,每家都有着告别故土,亲情难舍的故事。
   许多在外打工经商的马湾村人,本应在外面还能再干些时日,但他们都提前回到家乡。他们想在离开故土的这最后的时光里,和家人多吃几天团圆饭,和亲友多说一些亲情话……
   在水牛山顶的土地庙前,四个朴实的农民紧紧地抱在一起。这是50多岁的刘玉柱在与三个朋友临行前告别的情景。三个朋友热泪盈眶地说:“你走了,以后咱们兄弟们很少在一起了,咱们的情谊是不能分割的。”接着,他们面对土地庙,成为结拜兄弟,并定出每年的这一天在这里团聚。
   与亲朋好友,该说的话都说了,该做的事都做了。对长眠在地下的亲人们,也该向他们做个告别吧!
   他叫柴保雨,46岁了,带着2个孩子,站在妻子坟前,满眼泪水地说:“他娘,我们要走了,我去新家后,一定要让两个孩子好好上学,把他们抚养成人!”
   87岁的刘荣林老人,,45岁就失去了老伴,带着四个孩子艰难生活,如今已儿孙满堂。在搬家的前一天,他来到妻子坟前,说:“孩儿他娘,我走了,这一走一生也许难给你上坟了,咱们也许埋不到一起了。你在这里多保重吧!”老人说着说着就大声哭起来。
   88岁的魏润英老大娘,在临行前她迈着艰难的步伐,来到娘家的坟前,点纸烧香后,颤抖着双手,在坟前捧了一把土,拿了一块砖装在布兜里,老眼泪花地说:“爹、娘,我要搬走了。这一走,以后也许再难来到你们坟前了。我把这些东西带走,以后常想着你们!”
   ……
   此时,郏县也在谱写着不曾有过的历史篇章。

共 1056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报告文学,记录了郏县南水北调移民迁安的宏伟工程。文章叙述生动而详实,引用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采访了许多当地居名,充分的证明了这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作者文末的感悟和体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久的将来,当碧波荡漾的丹江水以母亲的情怀,一路欢歌,滔滔北去,浇灌滋润着华夏大地的时候,我想,她应该不会忘记为此而奉献的人们! 好文,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227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3-02-26 17:39:47
  这篇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报告文学,记录了郏县南水北调移民迁安的宏伟工程。文章叙述生动而详实,引用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采访了许多当地居名,充分的证明了这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