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海蓝.散文】难遣的边愁

编辑推荐 【海蓝.散文】难遣的边愁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赏析


作者:暗香浮动w 秀才,1551.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86发表时间:2013-02-27 07:59:44

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
   王昌龄(约698年~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盛唐著名诗人。时人有“诗家夫子(一作‘天子’)王江宁”之称。后世称他为“七绝圣手”。今有《王昌龄诗注》。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博学鸿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天宝元年(742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县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后贬龙标尉,后人称“王龙标”。。《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安史之乱起,于流离途中为刺史闾丘晓所害。《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其诗今存一百五十余题,以七绝最为擅长,善于捕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刹那间产生的意念,然后用形象的生活图景把它们组成富于时、空观念的意境,使诗章既有纵深感,又有横阔感。边塞、送别、闺怨、宫怨之作“饶有风骨”,为人所赞誉。《唐诗癸签》卷五引徐献忠的话说,“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越。七言绝句,几与太白比肩,当时乐府采录,无出其右”,并非溢美之词。
   烽火城: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的城堡。百尺楼:指瞭望敌情的高耸的戍楼。海风秋:指青海湖吹来的秋风。
   关山月:乐曲名,多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无那:无奈。金闺:古时女子住处的美称。
   【赏析】
   《从军行》沿用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共七首,可能是作者青年时漫游河西、陇右时的作品,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这组诗诗体用简短、明快易于入乐的七绝,和古《从军行》的格调有所不同。有的描写边塞荒漠而又奇丽的风光,有的抒写战士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有的表现征人长期戍边的军旅之苦和从而产生的乡愁离恨。在表现方法上,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情,或融情入景,或融景入情,风格雄浑,意境壮阔,而且善于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刻画征人的内心活动,显示了作者杰出的艺术造诣。
   这首诗通过写征人秋日黄昏登上戍楼的见闻和感受,联想到思妇的闺怨,将难遣的边愁写得深沉感人。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共 20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这首诗通过写征人秋日黄昏登上戍楼的见闻和感受,联想到思妇的闺怨,将难遣的边愁写得深沉感人。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作者通过自己的深究,得出了很多自己的体会,让现代人读起来更直接也更立体了,尤其是诗中的结尾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全篇的主题。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3-02-27 08:00:22
  用战争来表达思乡的情绪,更让人心动……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2 楼        文友:锦妤        2013-02-27 08:00:36
  问候王老师好。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2 楼        文友:暗香浮动w        2013-02-27 20:08:36
  谢谢支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