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散文】徐克俭和他的村庄

精品 【天涯散文】徐克俭和他的村庄


作者:马继军 童生,976.8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25发表时间:2013-02-28 19:23:23

· 引 子
  
   在郏县东北15公里处,有一镇,名冢头。这镇名起的怪怪的,却源于一个古代美女的故事呢!这美女称薄姬,当地人,秦末时被自称魏王的魏豹纳为妾,后又被刘邦纳为后宫并生下儿子刘恒。薄姬死后,其子文帝刘恒便按母嘱将其厚葬于此,坟茔高起,墓院深深。从此,这块薄姬看中的风水宝地便人群聚居,热闹起来。因这里位于薄姬坟冢的边头,冢头镇便由此而名、由此而兴。数不清多少年来,这里商铺林立,经贸活跃,人流如潮,日渐繁荣。在解放前还冠以“小上海”的美名呢!如今,这里更是呈现着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镇的崭新景象。
   在这个镇北2公里处,有一村,叫陈寨。村名没什么可怪的,只是这里的事儿有点怪,怪就怪在这个“寨”字上。在过去,凡带“寨”字的村子必有寨,一个村子一个寨足矣,可陈寨偏偏两个寨:东寨和西寨。据传,这里原来只有一个寨。有一次为防匪,寨外的7户吕姓人家跑进寨里去躲身,寨内的人不愿意。这7户人家惹恼了,就赌气又打了一个寨。至今还流传着“吕家人真是怪,7户打了一个寨”的美言呢。过去打寨是为防匪。但过去寨墙打得再高也难防住匪。一次土匪攻进寨内,带了人质押进山中,非要家中人拿出钱财才能赎回,不然,人质难保……过去的事难以言尽,天灾、人祸、匪患、愚味、封闭、落后……要想真正地过富裕平安的日子,难!
   当历史进入21世纪,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的春风早已把中国的许多乡村吹得旧貌变新颜,一步一层天的时候,陈寨村由于诸多原因,依然是破房旧屋、老街古树,一副很难看的落后景象。
   近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成就巡礼采访中,来到这个村庄时,却完全变了一个样。
   崭新的楼房,平坦的街道,宽阔的广场,弯曲的河流,一行行绿树争秀,一片片花草竞艳,造型精巧的小桥、亭阁、长廓,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优美舒适的人居生活画面。来到这里,真的像置身在城市的美妙景色中。更使我们感叹不已的是这里鲜明而浓重的孝道文化气息了。母仪河、孝义桥、慈孝亭、慈善堂,还有雕刻在各种建筑物体上孝道的格言和词句,将孝道文化宣染和张扬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过去贫穷落后的陈寨村吗?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当我们知道面前这一切是三年建成,完成这一杰作的竟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走出这里、又回到这里的郏县工商局的干部徐克俭时,我们更是由衷地惊叹和钦服了。
  
   ·猴子从树上跳下来
  
   2009年春节过后,郏县冢头镇党委书记李国英找到徐克俭说:“克俭,你回村当支部书记吧。”
   徐克俭沉默良久,说到:“你让我想想吧。”
   “克俭,别再想啥了。”李国英是个办事干练、性情火辣的人,他总想把全镇的各项工作尽快地搞上去。这个镇的陈寨村缺少一个好的带头人,工作拖拖拉拉的总是上不去。所以他找到了徐克俭,又说:“这可不是我个人的意见,而是镇党委的打算和父老乡亲们的希望啊!”
   徐克俭还是那句话:“让我想想吧!”
   徐克俭从小生长在陈寨村。17岁时,他接父亲的班到郏县金刚砂厂去上班。那时,在别人眼中,他还是个不懂事的毛孩子。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不懂事的毛孩子,凭着不怕苦、不服输的秉性和灵活聪明的脑子,两年后竟成了厂里一名出色的采购员。后来,郏县工商局一名领导看中了他,把他调到了工商局。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他到工商局后,凭着实干的精神和聪明的智慧,很快走上工商所长的位置。每到一个所,他都把工作干得分外出色。此时,他正当着城东中心工商所的所长,管着几个乡镇的工商事务。尽管他性格耿直、清正廉洁,从不做出格的事,但他在别人眼中,这是值得羡慕的角色!并且,他的老婆和孩子都跟着他在县城生活,经过多年的拼搏,如今安居县城,过着优越舒适的生活。他的妻子和他人一起现在还承包着1200亩土地,正搞着苗木种植呢。他曾想着将来把苗木基地搞成,有了收入后回报乡亲们,可没想着回村当干部啊!
   此时,徐克俭的妻子的心里也难安静了。她知道镇党委书记多次来找克俭了,她最担心自己的丈夫回到村里去。“克俭,咱可不能再回村当干部了。咱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好不容易在城里有了家,好不容易在城里过得好好的,好不容易……”妻子说了那么多的好不容易,说的全是实话。是的,自己好不容易在城里过得好好的,再回去干啥?再者,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还不知道农村工作的艰苦和难处吗?但是……徐克俭把后来的话没有给妻子说下去。
   陈寨村的乡亲们明显地看到,徐克俭回到村里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那天晚上,徐克俭在村里转了好长时间,走在坑坑洼洼的大街上,他感到道路是那样的不平坦。月光下,他望着一户户破旧的家院,心里说不出是多么的难受。虽然这些年来一些有门路的人盖起了楼房,但大多数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破旧的房屋啊。村里很静,除了几声狗叫,很难听到人的声音。因为穷,许多能干活的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候在村子里。过去人居最集中的东,西两寨,更是破屋老院,空空荡荡的毫无声息。原来常走的道路,草长得齐腰深,只有用双手拨动着才能向前行走。过去防匪,陈寨人打的两个寨,寨墙已被岁月磨平,寨河依旧存在,只是过去清水荡漾的寨河已经干涸,深深的沟里全是杂树野草和废物垃圾,不仅臭气难闻,又望而生畏。一阵猫头鹰的怪叫在里面传了出来,更是毛骨悚然……一个村民走过来,望着徐克俭伫立沉思的样子,问:“克俭,这么晚了,还没进城,站在这儿里想什么呢?”
   徐克俭的二伯也在琢磨着克俭的心事了。二伯在村里是个有头脑、明事理的人。这天,徐克俭来到二伯家中,心事重重地问道:
   “伯,现在许多村都富起来了,咱村为啥还这样落后呢?”
   “还不是缺了一个领头人!?”
   “这个领头人咋当呢?”
   “那就是一心想着群众的事儿,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怕得罪人……”
   二伯这样说后,奇怪地望着克俭,“孩子,你问这干啥?”
   徐克俭没再说什么,走了。
   吕国聚更难猜透徐克俭的心事了。他和徐克俭同村,关系很好。吕国聚在浙江打工,他的身份证到期了,需要办理新的证件,把这事托付给徐克俭。许多天过去了,听说身份证早已办好,但他问了许多次,徐克俭都说没办好。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啊?马上就要去浙江了,吕国聚不得不再次去找徐克俭。这次徐克俭终于摊牌了:“身份证早已办好,但你得答应我一件事,身份证才给你。不答应,别想拿走。”
   “什么事?”
   “你和我一起回村里,咱们一起把工作干起来。”
   吕国聚没有想到,徐克俭压着他的身份证竟是这样一回事儿。可他早已离开村子好几年,带着一家人在浙江打工。同时,老婆还在浙江,那里的事情正等着他呢。他的房子也在县城买好了,即使将来不出外打工,也要在县城里干事,根本没有想到再回村里去,更没有想着回村当干部啊!
   “这些天我压着你的身份证不给你,一直考虑着咱们村很穷,需要我们回去干点事了。”徐克俭语重心长地说:“咱俩关系好,我很了解你,你很能干。我回去,你也得回去,咱们同心合力为家乡做些贡献吧!”
   吕国聚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
   2009年6月26日,一纸任命发出,徐克俭在任郏县城东工商所所长的同时,担任冢头镇陈寨村党支部书记。7月1日,徐克俭回到了家乡。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久远得不能再久远、苍老得不能再苍老的故事:
   一群猴子在树上栖息生活。在先辈们创造的生存方式中攀枝采果,悠闲舒适的度着他们的年年月月。然而,渐渐地一些猴子不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了,它们便从树上跳下来,投向广阔苍茫的大地。为了新的生活,他们不再四肢爬行,开始挺起身躯,双脚行走。于是便有了猴与猿的区分。于是便有了人类的起源。于是留在树上的依然是猴,跳下树的却渐渐变成了人。
   跳出旧生活,开创新生活,这是人类的起因,更是人类的天性。
   人类不正是凭着这样的天性,当然还有理想、信仰与追求,从旧生活中一次次跳出,对新生活的一次次投入,才从远古走向如今、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暗淡走向辉煌、从愚昧走向文明吗?
   同样,徐克俭从县城优越舒适的生活之树上跳了下来,跳在家乡这坚实而丰厚的土地上,迎接他的无疑是更新更美的生活。
   回到村里后,他召开群众大会,面对着乡亲们那充满期待和希望的面孔,他说道:“乡亲们,我回来了,从今以后,我这一百多斤就交给咱村里了。”这实实在在的话后,便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了。在镇党委的支持下,他建起了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设立了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他深入走访群众,召开各种会议,广泛听取意见,探讨发展之路。在确立把发展苗圃生产作为村里重要致富项目后,他带着群众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并自垫资金把树苗送给群众,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正是这样,短短三年,这里的苗圃面积由500多亩发展到2000多亩,成为平顶山市面积最大的苗圃生产基地,不仅使本村并带动周边村庄不少村民迅速富裕起来。
  
   ·山顶洞人的梦想
  
   就在徐克俭带领乡亲们发展经济的同时,陈寨村的新农村建设也拉开了序幕。
   建设新农村,就意味着要拆去老土屋,拆去老土屋,就意味着告别过去那段土墙灰瓦的历史。谈起历史,我们不由想起,人类最初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是山洞。当作为先人前身的猴子从树上跳下来,告别依树而居的生活后,山洞便成了他们最初也是最理想的住所了。由此,便想起几十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他们栖居山洞,在外打猎捕鱼,创造石斧骨针,开拓美好生活的同时,他们面对着阴暗浑浊的山洞也应该有着更加美好的梦想吧!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梦想,我们的人类便由洞穴到茅棚,由茅棚到土屋,由土屋到瓦房,一直到今天越来越雄伟靓丽的高楼大厦。
   对居住环境的不断创新和追求,是人类永恒的梦想。
   历史走到二十一世纪,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悄然兴起。
   这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一次伟大的变革。
   这是广大农民又一次美好梦想演变的现实。
   同历史上每次伟大的变革和寻梦的过程都经历种种的风风雨雨、艰难曲折一样,这次同样如此。作为处在这场变革潮流中的徐克俭,更是经历了种种的磨练与考验。
   根据冢头镇新农村建设规划,陈寨村作为全镇八大中心村之一,它将和周边的段村、陈村等数个行政村连在一起,在这里建成近万人的新型农民社区。
   这个社区如何建设?陈寨村要首先起步,做出榜样和表率。陈寨村又该如何起步?怎样建设?徐克俭聘请专家,对新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根据陈寨村独特的地形地貌在打造一个独具风格、颇有特色的新村之时,又定下这样一条底线:不能占用一寸耕地。陈寨村人均耕地只有8分,必须把这份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留给子孙们啊!
   不占用一寸耕地,就必须在原址上建设。在原址上建设,就要扒掉旧的房屋。这对于有着浓重落后的传统意识的农民来说,又是多么沉重的话题!
   史发展到今天,尽管他们也想到该有更新的家园了,但舍弃旧的东西,又恋恋难舍。尽管他们看到了新农村美好的未来和希望,但不相信很快就会到来。尽管他们想扒掉老屋,却怀疑和担心新家能否真的会建起来……
   所以,当徐克俭带着村干部们去说服动员乡亲们拆掉老家旧房时,一些乡亲们是那样的犹豫不决、顾虑重重。后来,有人这样说:“要扒老房屋,群众看干部,干部看一组。”徐克俭的家和他的亲属们都在一组,并且住在村口,位置最好。这不是在说徐克俭吗?只差没有说出下一句:“一组看支书。”人们在盯着徐克俭呢。“就从我家开始。”在干部会上,徐克俭坚定地这样说着,毅然写下了先拆除自己老家的协议书。
   这天晚上,签了协议后,徐克俭回到家中,望着就要拆去的老家,思绪万千。这个家是在 年才建的,建房时的艰辛他难以忘怀。如今,这个青砖筑砌的房屋仍是十分坚实,月光照在宽阔的院内,一切是那样的柔和与温馨。这个家曾给与他多少温暖和幸福,孕育他多少希望和梦想啊!但是,再过几天,这个家将不复存在。想到这里,他眼睛湿润起来,然而,为了陈紫村更好的明天,为了乡亲们更快地走向美好的明天,徐克俭只有带头这样做,也应该这样做了。母亲从屋里走出来,望着克俭心事重重的样子,问:“克俭,想啥?”“啊,娘,我没想啥。”徐克俭没有把拆房子的事情告诉母亲,他清楚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心里该多么难受,他在思考着该用什么办法告诉和说服母亲接受这个她难以接受的现实。
   第二天,徐克俭的母亲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等徐克俭开口,就气恼地问道:“克俭,我听说你要把咱家的房子扒掉?”

共 1083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每一个地方都是有历史典故的。这个冢头村亦是如此。而且是大有由头。接着往下看,时间推移,那个葬着薄太后的村子在新农村的建设下,完全变了个样。“崭新的楼房,平坦的街道,宽阔的广场,弯曲的河流,一行行绿树争秀,一片片花草竞艳,造型精巧的小桥、亭阁、长廓,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优美舒适的人居生活画面。”以前的那个村庄是消失了。可是,如今的这个村庄更具有浓重而鲜明的孝道文化气息。到这儿,我还是不知道徐克俭是谁。接着往下读,我知道了他原来是陈寨村的子孙。那个村子如此落后,可是他却深爱着,于是他就想把这个村子带向辉煌,带向文明,让它走向进步。终于,他做到了,他历尽艰辛,克服了各种困难,把他的新农村建了起来,带着他的父老乡亲走进了新时代。徐克俭在文中是如此的鲜活,文章更是一气呵成,让读者看得跌宕起伏,心潮澎湃。不得不说,徐克俭向每一个干部做出了表率。徐克俭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编辑:赵北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229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