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征文』忆里的元宵节(散文)

精品 『流年征文』忆里的元宵节(散文)


作者:江楼望雨 举人,39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26发表时间:2013-02-28 21:47:50
摘要:元宵节,是雅俗共享的节,是春节之后的又一台锣鼓。天上的第一轮圆月和地上的再一次礼花交相辉映,中华大地一片绚烂。今日的狂欢,和脑海里的美好情景交替出现,陶醉了!

『流年征文』忆里的元宵节(散文) 元宵节,是雅俗共享的节,是春节之后的又一台锣鼓。天上的第一轮圆月和地上的再一次礼花交相辉映,中华大地一片绚烂。今日的狂欢,和脑海里的美好情景交替出现,陶醉了!毕竟,人上了岁数,忆里的情景还是占了上风;狂欢过后,坐下来写写。更何况,小孙子还缠着我讲故事,那就讲讲;毕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化是递相传承的。
  
   1、送灯
   少时候,总觉得送灯是元宵节诸多活动中的最主要的项目。
   那灯,不是蜡烛,而是用和成面团的豆面做成。灯有各种形状,顶端成碗状,插有竹签裹棉花做的灯芯,碗里倒油,燃尽为止。
   晚饭前太阳落山的时候,先往茔盘祖宗坟前送;百善孝为先啊,更何况来年的好日子还依靠祖先保佑!晚饭后,便是分送家中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各个处所了。送往坟前的灯是严肃稳重的圆柱形,送往家中各处的可就花样百出各具形象且有象征意义了。譬如,粮食囤里放的是神虫灯,一条盘曲的蛇,围住灯碗;神虫啊!那粮囤里的粮食还会少吗?水缸里飘的是鱼灯,鱼脊上驮着灯碗;财如井水,取之不尽,而且连年有鱼(余)。猪圈里是猪灯,一个大猪头顶着灯碗,猪的眼睛是两粒眉豆,活灵活现;肥猪,这是农家的银行储蓄。牲口栏里是牛灯,一头惟妙惟肖的卧着的牛在反刍,灯碗在牛脊上;牛是农家的帮手,也是农事兴旺的标志。门灯是一只小犬,傍着一圆柱灯,放在门枕石上;看好门户,平平安安。窗台上有窗灯,光明,亮亮堂堂。箱柜上是元宝灯,元宝满箱满柜。鸡窝里有鸡灯,鸡多旺相下蛋多。院子里窗户下边的石板上(没石板放个杌子)是一头象的造型灯,那当然是寓意吉祥。最精彩的是“看场佬”:一个老农的塑形,眉目俱全,头戴雨帘(圆形有尖的一种草帽),背上叉叉丫丫地背着木锨,扫帚,木叉,成半蹲状,怀里抱着立柱形灯碗,这是送往场院的。送的时候还有一套歌诀:“看场佬,满场跑,打的粮食吃不了!”这灯顺顺当当自然燃尽,皆大欢喜;半途被风吹灭,那心里便难免有些疙疙瘩瘩。所以,看场佬所去的场院中心一定要用石板板遮挡好;至于祖先坟前,那是筑坟时早已留出了灯窝窝。
   诸多的灯多是正月十四前做成。做灯的时候,也正是各家妇女比赛巧手的时候。不会做的拙婆娘,也要拿着豆面去请巧手的婶子大娘做。
   这许许多多的灯用完以后不能丢,放到二月二半干半软可以切成丝炒菜吃,挺香;唯有那“看场佬”不能入菜,因为人是不可以吃的,“看场佬”也是人。
  
   2、大秧歌
   “闹正月,耍二月,漓漓拉拉到三月。”话是这样说,事实上那样谁也耍不起;但正月里却还是要闹一气的。过了大年到正月十五前后,是最欢潮时候。有组织的欢潮,就是秧歌、高跷舞龙舞狮之类杂耍交流。
   家乡的村子不算大也不算少,二百来户吧,却面临一条公路(那时叫大道),邻村来往方便。记得小时村子里是有俱乐部的,每年也都要办些秧歌杂耍,但都是演给本村人看,自娱自乐,好像从来也没好意思拿出村去显摆过,而邻村的杂耍秧歌队却常来。有一年,县城附近最大的一个有秧歌传统的村子的秧歌队沿公路东行去串乡的时候,被我们村的村长和俱乐部主任给拦下了。于是三声土统(土枪——那时土统不在枪支管制之列)和一阵鞭炮之后,便在村西场院上拉开了架势。三声土统是对方放的,表示来访的礼节;一挂鞭是本村放的,表示迎接。锣鼓一响,全村的人,男女老少倾巢而出,全都来到西场院,就连周围的草垛、树上也爬满了人。这大村子的秧歌就是不一般。锣鼓一响,就火爆得不得了,而且和平素看过的秧歌大不一样。以至于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栩栩映心头。
   伴随着锣鼓,最前边是三个同样装束打扮的人开道,其中一人口中含了个哨子,伴随着锣鼓点不时吹一下;哨音一响后边的队形和动作就变换,显然这是个指挥者。这三人的装扮恰如戏台上的老神仙,长长的白胡子(髯口),一身黄色衣装,镶着耀眼的红边;舞步刚劲,右手大幅度有节奏地甩动着一把蝇甩,另一手则左右前后挥舞一张平顶黄色绸布雨伞。这三人的后边便是秧歌队。秧歌队最前面是男的,全是扮武生模样的戏装,穿一身红衣服束腰窄袖的男小伙,头扎红巾膝下打着绑腿,一手扶住挂在腰间的单鼓,一手挥舞鼓槌;鼓声划一,动作威武舒展而张扬狂放;男队后边是女队,虽也穿红着绿,但不是我们村秧歌队那样腰扎红绸上下舞动,而是一人一把大大的折扇,折扇上下飞翻,脚步轻盈,直腰挺胸,神采飞扬,活力四射。再后边就是挑担的货郎,赶驴的小两口,旱船,还有老公背老婆,憨公疯婆,大头和尚等等滑稽的角色。秧歌队绕场转了两圈,场子便宽敞了若干。然后是各种队形的穿插变幻,变换中间整个队伍还曾经连续三次簇成一个圆阵,趋向村干部们预先排放在场地北边的一排小学校搬来的桌子(村干部们坐在那里),三个领头的抱拳行单腿跪拜礼,村干部们起立鼓掌,全场掌声一片;旁边的锣鼓也愈发火爆,那两面大钵每敲一下便高高地上扬,抡鼓锤的也尽上了全力。我背后有懂行的大人说(这时我和几个小伙伴钻在最里圈):这是秧歌队给全村父老拜年!
   队形穿插跳跃舞蹈一阵子以后,男女队绕场的动作缓了下来,而最后面的杂耍却在场内活跃起来了。货郎担满场乱串,不时闹怪相;赶驴的小两口也互相逗趣,小毛驴时不时转身踢脚,赶驴的小伙子假装躲闪挥鞭打驴屁股;憨公疯婆更是亲亲热热你打我闹……场上爆出一阵阵笑声。
   整个演出大约持续了近一个小时。
   回家后妈妈才告诉我,这秧歌叫鼓子秧歌,是县城那一带独有的,那个领头的有个名堂,叫“乐大夫”,另外两个同样打扮的是副乐大夫。由于路远,交通又不便(那时还没有公交车),他们是轻易不过来的。
   现在我知道了,那就是今天已经在全国著名的海阳大秧歌。而且知道了,那“乐大夫”其实应该称作“药(yue)大夫”,家乡一带“乐”、“药”读音不分;药大夫手中的蝇甩是用来祛病驱灾的。
  
   3、大庙庙会
   十一岁那年的冬天,我随一个亲戚来到滨海的港城在父亲和爷爷身边读书。过了年又半个月就是正月十五。爸爸在大马路开了一家铺子,大马路向西过解放路和东昇街就是北大街,北大街中段偏东路北有一座庙,供的是海神娘娘,人们就叫它大庙。海神娘娘是当地渔民的保护神,每年正月十五那里赶庙会,周围渔村的渔民都来上香祭海许愿还愿;市民商家也都来求海神娘娘保佑财源亨通三江四海,去病消灾。所以这个庙会很是热闹。
   我在另外两个伙伴的邀约下,得到爷爷和父亲的允许,去逛了那庙会。
   那可真是人山人海!庙里庙外熙攘拥挤,幸亏我们人小,钻进钻出还不算费事。
   先进庙瞻仰了神像。
   大庙的建筑前后共三进,中间一进是大殿。大殿不是很高大,却是一处出厦的建筑。厦檐下挂满灯笼和1—2米长的木雕小帆船,据说都是风浪中死里逃生获救渔民们还愿供献的。正对大殿殿堂的院子里是一座鼎式香、纸炉,这天,炉内焰火熊熊,大殿内外香雾弥漫。大殿里供奉的海神娘娘凤冠霞披,却已被香烟熏染成黑色,娘娘的脸也是黑色的,但看得出慈眉祥目,高高地坐在神座上。神案前下方是拜垫,拜垫旁边是挨挨挤挤等着磕头的人;神案右边有老道士侧坐面对礼拜的人敲罄。供桌的左下方地上有一立式捐献箱,里边已经有了半箱钱币,每一个磕过头的人起身时便顺手向箱子里塞进一俩张纸币。
   我们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后边的人又直推我们,便挤出了大殿,到后殿和侧殿观赏了一番。后殿和侧殿人少一些,灯笼也黯淡;供的什么神想不起来了。忽然听得街上响起一阵喧天的锣鼓,挤出去一看,原来是耍狮子的来了。我们便钻到人群的最前边兴高采烈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待那耍狮子的随锣鼓声而去,庙对面戏台上的丝竹音响又传入耳鼓。这次钻不进去了,只能在人缝里挤来挤去,急得不得了。后来干脆爬到庙门前的石狮子上隔着一条街勉强远远地看。起先好像是哪吒闹海,开打的,挺热闹;后来出来了咿咿呀呀唱的,也听不清,便觉兴味索然;爬下石狮子,商量回家。
   “咱们也进去磕个头吧!”一个同伴提议。
   “磕什么头!迷信!”另一个同伴说。
   “我奶奶说,迷信不迷信,信神就有神。”提建议的同伴说。
   于是我们又挤进庙去。
   这时神座前的人已经少了许多,我们没怎么等就依次次跪下磕了头,我还把兜里的一张票子放进了那箱子。
   回到家,已是接近12点,半夜了。
   第二天,我把逛庙会的情景给爸爸和爷爷说了一遍。当说到我也捐钱了的时候,爸爸说:
   “你个傻瓜!”
   爷爷却说:
   “捐就捐了吧,心诚就好。”
   后来,爷爷给我讲了关于海神娘娘的故事:
   海神娘娘原是一家渔民的女儿。家中有爹、娘、哥哥、弟弟。平时,爹爹带哥哥和弟弟出海打鱼,她便和娘在家料理其他事。这一天,出海的人遇上了少见的大风浪,而姑娘得了重病,高烧不退,都昏迷了。娘在她耳边一个劲儿地呼唤,她终于睁开眼答应了一声,却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弟弟落海里了!”娘以为她是烧糊涂了,她又哭着说:“我一手拉着爹,一手拉着哥哥,只能用牙咬着弟弟的衣服,娘一个劲地喊我,我张嘴答应,弟弟便落到海里去了……”第二天,爹和哥哥趴在破船板上被风浪涌上了岸,而弟弟却没了踪迹。姑娘也没有逃过这场病劫。从此以后,每逢海上遇到险风恶浪,渔民便常见有隐隐约约的绿灯导航。凡跟随绿灯走的,便每每寻到避处所而得救。于是,在姑娘居住的海边,便有了第一座海神娘娘庙。
   现在,大庙几经没了踪影,是文化大革命中拆除的,只剩下孤零零一座戏台,立在狭窄拥挤的街道旁边。大庙的旧址,建了一座文化馆;随着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那文化馆也已经租给了一个商店。唯有那戏台,默默地见证着老烟台人心中抹不去的疼。
  
   4、灯谜会
   那年的正月十六日,好像我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有幸见识了一次在一些古典小说中多次看到过的文人举办参加的雅事灯谜会。那次灯谜会设在在少年宫舞蹈排练大厅里。
   我和一个同学一起去的。
   偌大的一厅,人挤来挤去,大多是青少年学生,也有一些老人领着小孙子小孙女。大厅周围和中间全都挂满了各色各样的灯:八角的宫灯、圆的西瓜灯、各具造型的十二生肖灯,还有缓缓转动的走马灯。大厅中间的灯挂在拉起的铁丝上,中间留有人行浏览的空地。那时街上挂的灯已经不是蜡烛,而是电灯泡,这里却还一色的蜡烛,大厅里红光融融。每盏灯上都下垂着几张字条,上面写着谜语;谜语都编了号。
   我一去就闹了一个笑话。
   我一张一张字条地看,一边读那谜面一边紧张地思考;忽然,一张字条触发了灵感:
   “船去一半还是船(打一字)“
   这不是个“舟”字吗?
   我看到有人在往小本子上写什么,便认为那是写谜底的,便掏出带来的小本子抄下了该谜的编号,并写出了谜底答案,然后去一张领奖的桌子那里领奖。人家伸手向我要那谜面,我说:
   “还贴在那里啊!”
   人家笑了,问我:
   “小同学,您刚来吗?第一次参加猜谜吧?”
   我说:
   “是啊。怎么了?
   人家告诉我,你如果猜出来了,就要把那张字条扯下来,在那上边留的空白处写上谜底,然后拿着过来兑奖。猜中的,这张就撤掉了;没猜中的,工作人员另写一张贴上去。
   我于是连忙去扯那字条;哪里还找得到?早就被别人猜出来扯走了。懊恨得直跺脚。
   有经验了,便再浏览着看。
   忽然,一首诗谜入了眼睛:
   “雾气腾腾刮南风,蝎子掉在江心中,十两银子买碗饭,一只靴子两人登。(打四个省名)”
   猜出了第一句,后边的就很顺利了。于是扯下字条,在空白处写上了:“云南、浙江、贵州、四川。”
   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日记本。
   有了第一份奖品,兴趣调动起来了,脑子也就活泛多了;再看。
   “两个幼童去砍柴,没有力气砍不来,回家又怕人笑话,躲在山里出不来。(打一字)”
   一边思索一边在手心划了几遍:这是个“幽”!又得到一个小本本。
   当时正是抗美援朝的时候,除了传统经典谜,还有不少根据形势新编出来的宣传性谜语,其中一个很有些难度,我和同去的伙伴一起猜,费了老半天才破解开了。那谜语至今没忘:
   “航海行舟用手划,大个王八倒着爬,伸手取暖云遮日,十月十日船到家。(打四字熟语)”
   这恰是“抗美援朝”四个字。
   猜谜语,领奖品,时间过得飞快;不到俩小时,我们各自手里都捧了一大摞本子。那一排排灯上的字条便稀稀落落了,显然剩下的都是有难度的了;但我们兴犹未尽。继续寻寻觅觅。
   一个字条又吸引了我,那是老杜的一句詩:
   “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字)”
   我们俩一起分析:这个字肯定是去了字边的另一半里有个“木”字,抽去“木”字便是谜底。可那偏旁字边是什么呢?中国字实在太多了,到哪儿去捞啊?在手心里写一个又一个,否定了再否定,终于灵光一闪,手心里写出出了那个“陳”字。“陳”字去了偏旁再落下“木”,岂不恰恰是个“曰”!可那“萧萧下”又如何解?难道只是用来迷惑人的?实在想不明白。最后商定:甭管他,扯下字条,写上个“曰”字,撞撞运气,没承想竟然蒙上了!那个发奖品的老师还笑眯眯地特别多看了我们几眼。这份高兴!但心中始终在想:“萧萧下”什么意思呢?
   回到家,问爷爷,爷爷问我:
   “知道南北朝吗?”
   我说知道。
   “南朝前后是哪几个朝?”
   “宋、齐、梁、陈啊!”
   “齐和梁的君主都姓什么?”
   我回答不出,只好说“不知道”。
   爷爷告诉我,这两个朝代的国君都姓“萧”。我一下子就恍然了:“萧”、“萧”下边可不是个“陈”吗!
   这谜,拐的弯弯可真不少!

共 54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元宵节,继春节之后的又一大节日,和它有关的习俗曾经是怎样的呢?读着作者的文,仿佛在夏季星光灿烂的夜晚坐在凉风习习的院落里,听爷爷娓娓讲述着那些已经淹没于岁月的陈年往事,那么亲切,那么动人。送灯时刻那种种讲究,形式各样寓意纷纭的豆面灯可谓令人眼花缭乱;活力四射、热闹滑稽、锣鼓喧天的大秧歌火爆的场景让人耳目一新;大庙庙会人山人海、熙攘拥挤的热闹场面,和伙伴磕头许愿的虔诚以及听爷爷讲海神娘娘故事的情景犹在眼前。灯谜会上竭尽全力煞费苦心猜谜语,猜中得到奖品的喜悦之情至今难忘。和元宵节有关的纯真快乐美好的童年往事携带着浓重的民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读着,不由得在作者营造的美丽的怀旧氛围中沉醉,仿佛和那个活泼伶俐、聪明可爱又文采斐然的小江楼一起回到了活泼泼的童年重温元宵节的温馨。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情美文,倾情推荐。【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229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3-02-28 21:58:46
  先生,写得好!感谢您!已经有好多和正月十五有关的习俗在渐渐失传,现在的孩子也许只可以在和您这样的美文中寻找它们的踪迹了,所以,先生的文章从小的方面说是让童年的美好愉悦自己,从大的方面说是拯救民俗文化,意义十分重大。愿先生继续写,佳作不断!问好您!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3-01 08:02:30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习俗,再过几十年,现在过节的情景又将是那时儿童们听来津津有味的故事了。社会在前进,故事不断演绎;年轻人向往着未来,只有那些挂了把年纪的白发,才会沉浸在业已封尘的岁月里,去寻寻觅觅,找那些角角落落的碎片,重温曾经的欢乐。
   谢谢风逝老师的佳评!
2 楼        文友:隔水望伊人        2013-02-28 23:16:37
  值得回味庆贺的元宵节,必须加精哈。
隔水望伊人
回复2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3-01 08:10:30
  谢谢伊人来访!
   加不加精咱说了可不算,得上边执衡掌印的行家青睐才行。嘿嘿!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3-01 08:46:3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4 楼        文友:墨璃        2013-03-01 08:49:18
  现在的节,越过越变味,还是江楼老师笔下的节日,原汁原味,图上几个元宵好可爱,衬的这文越发光彩!拜读老师佳作,问安
回复4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3-01 09:46:25
  墨璃啊!现在的元宵节也很热闹啊!只可惜,热闹的时间很短暂,一会儿就过去了。也难怪,都忙。
   那几只元宵不是我盛在碗里的,八成是……谁呢?风逝老师?谢谢了!
5 楼        文友:风逝        2013-03-01 13:19:14
  江楼先生,那些可爱的汤圆嘛一般是雪社长盛在碗里的,流年大部分文都是她给做的图。谢她一般没错。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5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3-01 17:35:28
  那就谢谢雪社了!
6 楼        文友:裸女收小麦        2013-03-01 17:06:21
  首先小麦给前辈拜个晚年。
   初,在流水逝年见很多文友都称呼一个叫二哥的家伙,小麦茫然。后逝水告诉我是江老先生,并说都老乡呢。小麦为生活啊啥什么什么的总忙,就是文字上也没拜访,心一直怯怯的。今见前辈宝墨,生动细腻的字,熟悉的胶东民俗,倍感亲切。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有很多碎片,这晶莹的碎片啊,那里里有温暖,更有永远的想念。
   流年,逝水,也许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读着读着小麦就走神,小麦童年也拿着灯各处照啊,只是如今都去了哪里?
回复6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3-01 17:48:26
  麦子老弟(应该是老弟):那个被他们叫二哥的不是江楼望雨,而是梁溪凤鸣,江南才子江凤鸣,第一个字都是“江”,误会了。凤鸣小时在老家山东出生,后来在江南长大,濡染了江南的旖旎文气,是江楼钦佩的博学才子;他叫我老哥,因为我比他痴长了那么近二十岁。嘿嘿!
   谢谢您来访,以后多亲近!
7 楼        文友:裸女收小麦        2013-03-01 19:45:53
  回复江楼老哥
   哈,小麦总这样,对“称呼”的东西,不认真,总觉得表象的东西。
   再吃饱了,就会哼哼
   不管怎样,都曾一个槽子吃食里的人,见了,就上下五千年了,泪汪汪的。
   祝前辈:安好!
8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3-01 20:13:23
  嗨!出了个错字:“兴味爽然”应当是“兴味索然”。改过。
9 楼        文友:风逝        2013-03-01 20:26:31
  不好意思,先生,风逝没注意,已改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10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3-03-01 21:44:39
  曾经的元宵节真热闹!那些美好正渐行渐远,但在先生的记忆里,在先生的真情美文里,历久弥香!问候江老!遥祝春安!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0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3-03-02 07:55:51
  春光啊,再过几十年,现在的情景,也会鲜活在您的记忆中;那时,您就是讲故事的人了。哈哈!春安!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