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司马迁后裔司、马、同、冯四姓考证

精品 司马迁后裔司、马、同、冯四姓考证


作者:吉春 举人,4902.0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13发表时间:2013-03-01 11:39:44

司马迁后裔司、马、同、冯四姓考证
  
   《汉书·司马迁传》云:“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应劭曰:“以迁世为史官,通于古今也。”李奇曰:“史通国子爵也。”
   清康熙《韩城县续志》卷六人物志《太史公传》载:“王莽时,封迁后为史通子。”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云:“史公子姓无考,《汉书》本传,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是史公有后也。”
   《西京杂记》六载:“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不复用其子孙。”
   翟世琪《重修太史庙记》云:“康熙八年,众为太史公庙会,适有华山方外士,自言知其详,谓史公有二子,长临,字与仲;次观,字何求。史通子,临之孙也。莽为安汉公,封史通,史通辟莽乱,偕逢明居嵩阳,寻迁南阳,司马徽正临嫡派,今子孙或在洛阳,司姓,或在襄阳,马姓。观之八世孙为懿,传帝十五叶,辟刘宋之祸,去司反高门。又有女为杨敞夫人,敞后坚,传帝二世。前五代终始皆子长之裔也。而观裔司马君实,与临裔司马徽,皆别有其不朽,以德不以位。又云宋仁宗时,赠太史公谥曰文,今兵火遗失。据此则天子报子长与后代之尊崇子长,可谓极盛,然皆不见经传,历查无据,故余叙太史公世家,不敢入谥。”
   马姓后裔。清康熙十年五月(公元1671年),翟世琪又写了《太史公世家考》碑文,全文较长,记述了司马迁后裔马姓的家谱。现全文抄录如下:
   “至福之所被,莫德为先;至德之所章,唯世为美。太史公《史记》本纪之后,即载世家。虽亦有世家之德载诸列传者,此类相通,昭然可断矣。世家有三:一世爵,一世官,一世布衣,布衣无待于外,而世家为学者所宗唯孔氏。常有之官爵则远近无常,待人而显,如颜、曾、思、孟之诪,皆待于远者矣。夫《易》之至近者□,而至远者互经之□,《春秋》之至近者。事而至远者,互经之事,□事之相经,先不自经,不能经后,不能经先,不能自经。匹夫经至德,常三经,而后德纯焉。圣人之世,所以有近不能无远也。近者已至,远者未至而必至,未至故纪实以慎,其名必至,乃比美德以彰其类。故世家而齐列传之才,则断在列传也;列传而赋世家之德,则断在世家也。四氏未为世家,故齐之于弟子列传,未为世家而必为世家,故断之以孔子世家。《易》曰:‘知来者逆。《史记》其逆数乎?《史记》既以孔子类四氏,断□曰:仲尼弟子又以四氏类。太史公断之曰:正易法《春秋》,本诗、书、礼、乐,故知四氏则知太史公以类而推,皆列传之世家也。故四氏、马之世家,不在《史记》也,而掭之与《史记》无以异。按太史、夫子子孙不登于自序,而孟坚之传详之传载。《报任少卿书》略及妻子,又曰司马卒后稍出。宣帝时,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由是观之,司马世家于孝平时已大显矣。李奇注:史通,国名。子,爵也。应劭注谓:其世为史官,通于古今。故名其国曰‘史通’,是不以列爵于五等也乎?当是时,周公之后姬就仅封褒;鲁之宣尼公之后孙钧,亦仅封‘褒成子’;‘史通子’列国鼎足而封,岂非扬名于世显父母以成至孝者哉?莽封四代,在元始五年之后一年,而其志谓褒鲁、褒成已前定焉。夫子为同爵,封应同时,非前定则莽封,前定则汉封非莽封也,封非王莽所得而专故也。非王莽所得而累,此司马之近显于汉者一世家也。颜、曾、思、孟之后各得以博士,世其官□,皇清石文重道,又以朱晦庵遗胤世同四氏之官,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凡有大教化于人者,子孙未尝不章,夫子之子孙固与五子之裔同施万世,此司马之远期于天者,仍有一世家也。故窃以为易非辞也,辞则系之矣。自序非世家也,世家则系之也。顾史通支胄久缺表章,世远言湮,求不易得,则尝复察序文,高门司马岂非他于属可以相淆者哉?自司马入秦,错孙靳,靳孙昌,昌生无泽,无泽生喜,喜生谈,谈生迁,盖九世皆一子,于何知明?《报任安书》云:‘早失二亲,无兄弟之亲。’以是知有子曰迁,不他及之,为单传也。迁不他及为单传,以是知错、靳、昌、泽、喜、谈并不他及之,并为单传也。夫既一家之外,别无司马,则其高门故里凡司马姓者,不论众寡确为太史夫之子姓何疑哉?《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言天道有常,非年代久远所能变矣。由元始而来至于今二千有余年,从故里询苗裔有马无司马焉,所谓如晦矣。而有高城里民马景益追念本原,禀求奉祀,其辞曰:景益世居高门村,近村四祖冢昌、毋泽、喜、谈,通族拜扫,唯独太史公祖冢远在芝川南原,委僧道主持,实属渎亵。景益今愿以后裔移居冢旁,恪供祀事,惟县听许。于康熙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具呈,而随有通痒生杨辉裕、张毓衮、徐含章、孙佑国、杨辉祖等;并欲追崇先贤,且呈公保。其辞曰:‘从来大孝光及前人,盛德泽流后裔,恭睹有汉太史令司马迁,学继获麟之传,道统悠赖,是非之正,班范未窥,今祭祀杳无,书香子孙夷于氓隶,非所以光昭令德,贤裔马景益,实维远孙,固因先世年远去‘司’,今加‘司’复归,恳祈申文督学,请准奉祀生员,祀典有光,人心大快。于同月廿七日具呈。呜呼!天祚子长,岂不同其不已者乎?当是时,青翟生出补韩城,况已倡修祠墓墙垣,即睹前情,申达学使,请奉祀生员,不许,请一字之褒以识之。使者乃详问景益后,太史何谱志‘马’?去‘司’何×时?盖其慎也。诸生曰:马景益太史公后人,世居本县之高城里。高城里者,太史公自序之高门也。马即司马,地城可证。去‘司’年代颇久,而其家尚有十七世祖马延实遗言,子孙侍奉勿敢失。其言曰:晋元熙元年,此地属夏,而朝夕不可为常主。值刘宋剪晋司马,本境异域,凡司马皆改为马。吾远祖不敢以夏为恃,亦改马。记此,盖司马改马,其时其事并有确据如此。翟生曰:有序一姓三族卬、喜、错,晋卬族也。后史司马子孙如司马池,皆卬族,未尝改焉。司马君实,夏县人,地近夏阳,文章一派,当系错族,无祖传改祖之说。避宋去‘司’,此何以称马?夫事之信于言者,不若信于心者也。山东淄川县为公孙弘故里,县南二里公孙庄见在,而其族乃去‘公’为孙姓。又颜神镇夏侯家自知为夏侯而去‘侯’为夏姓,从省而已矣。司马毋亦是乎?自序称司马入少梁,今里名东少梁、西少梁,又称司马葬高门,今里名高城里,村名高门村,以地徵人,斯无为避‘宋’矣□。要之以求无伪,事期有成,加正史之所无,裒马氏之有,总属造作,岂谓‘阙如’哉?因其忌加看后□使者,使者即以己姓名吕氏和锺,题‘太史后裔’四字,生亦题‘太史公世家’五字,并悬景益新居。盖自是而史通子之苗裔章章可考焉。是时,太史公墓方圆里许,柏树丛生,人曰柏非丛里物也。自康熙六年蓊然而起,或祠重新之兆。翟生曰:气之不相属者,不能相感,马氏将追崇远祖而嘉瑞先臻,岂以一气之所感哉?夫木者物之有本者也,柏者物之不变者也,吾以一气之文章,似君实为子思子,以一气之瑞应拟景益于四氏不诬矣。又按墓用砖砌如塔,左懋弟碑云:昔不知何年墓土开,人见柏根悬棺,因以砖封焉。大哉柏乎!既能防山陵之变,又能诱子孙之衷,司马子之柏,犹孔子之桧也。以此观之,圣人诚不也。陵圣人启佑殷勤,亦欲此苗裔之远而弥章耳!非必奉祀生员也。按奉祀生员之□禁,因事而设,而奉祠初无禁。先是春秋祠祭,有司主人:又有绅衿公祭,绅衿主祭之;至是而后自有其祭,后裔主之,子子孙孙,绍显勿替。想祯祥之嘉集,守教戒于无疆,此又有一布衣世家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以时习礼其家,岂有大异于斯者哉?难者曰:太史公之德比于孔子弟子而子爵,非四氏所有何也?曰:四氏附孔子,太史公不得附孔子,追崇所以迟也。求然后得之,故行谊不少,概见夫子女归于杨敞,行谊甚卓,《敞传》曰:‘大将军霍光将劾昌邑,议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丞相敞,丞相警惧汗洽,皆不知所言。延年起至更衣,夫人遽从东厢谓敞曰:‘此国家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策,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先事诛矣。’延年还,夫人与延年参与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后乃以定策益封焉。非夫人岂但不益封而已矣。夫人明于事,有大智,岂非父风哉?用能有忠,恽两令子负荷家声,而发明太史夫子遗文,皆仲子恽之力。夫人曾孙□为‘关西夫子,震。祀后裔今或在华阴,或在韩城。在韩城者即诸子杨辉裕、杨辉祖呈保贤裔供祀者也。夫子之文在汉有平通侯恽为之宣布,夫子之世在清有诸生辉裕、辉祖为之表章。平通侯为夫之子,则犹之夫人也,而杨生为震之裔,震为夫人裔,则犹之夫人也。夫人之泽世垂二千年不衰,毋乃以文风世翼其宗也乎?平通侯为其门第一君,实则子思子幼及颜子乎?宜可作子幼子,主表平通存夫人,明夫子遗胤,不独著于司马焉。虽然天既为司马及于杨矣,而议李陵、废昌邑、发霍显,又何其同功不同用也?说在仪封人矣,仪封人之窥圣人,犹于人而徵于天,天生道必生,至圣必生学圣人者以辅之,或用之以时,或用之万世。贵有亲属,非‘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承易《春秋》之徵者,孰能明之哉?
   “马延实于今奉祀,马景益为九世祖,延实之先,出亡数百年不复居高门村,故世系无考,至延实乃复居高门村,修其祖墓。延实生思俊,思俊生兴、缨,三世二人;兴生斌,缨生腾云、呜,腾云为阳城县丞,四世三人;斌生玉,腾云生秉仁、秉信,呜生秉礼,五世四人;玉生孟弼,秉仁生永亨,秉信生永利,秉礼生永维、先烈,六世五人;永亨举孝廉,初授房山令,有廉名,晋常德府知府;孟弼生守聚,永亨生应祯、应选、应鳌,永维生应运,先烈生应法,七世六人;应祯举孝廉,知山东平州事,守聚生邦敬、邦训、邦栋、邦儒,应祯生振基、振祥,应选生振操,应鳌生一子,应运生邦荣,应法生邦杰,八世六邦三振一失名,共十人;邦敬生士强,邦训生士常,邦栋生士进、士廉、士骥,邦儒生一人,振基生景皋、景益、景龙,振祥生象乾、体乾。振操生判乾。又有八世,行疑即应鳌,无名之子也。亦生传□家、回家、三家,邦荣生治国,邦杰生平国,九世士、景、乾、家、国,一失名,共十七人。景益奉祀太史公庙,延实之后又因乱徒居芝川镇,以高门为远庄。按太史公庙在芝川镇高原,其两居也,归□景益,于康熙七年移居祠墓侧。右□《太史公世家考》。(注:“□”者为缺字。)
   《太史公世家考》这一碑文,长约三千字。全篇可分为四部分:一是对司马迁世家的辨证;二是对司马迁世系胪×列;三是奉祀生员沿革;四是姓易为马之后家谱及华阴杨姓迁韩关系考。翟世琪的这一碑文,采取推理与问事的笔法,详细地记述了司马迁后代易姓的来龙去脉,慎重地加以肯定。因此,这块碑文,据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司马迁后代迷离的情况下,尤应重视。
   据说,高门村现在没有马姓。而华池村有马姓。华池村司马迁研究小组写有《探索司马迁的具体生地》一文,收入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辑》中。文中说:“我村马姓都住在‘司马书院’周围。以上情况都意味着我村马姓是司马迁的后代,也说明司马氏居华池。现在马姓的家谱全部被毁,祖祠只留少部分,马姓是否是司马迁的后代,需进一步考证”。
   冯、同后裔。今嵬东乡徐村,多为冯、同两姓。冯姓祠堂今已不存。同姓祠堂尚有两座,一座大门额题“汉太史□裔”四字,另一座大门额题“汉太史遗祠”五字。该村冯、同两姓自称为司马迁后裔。同姓祖茔原有清嘉庆二十二年勒的石碑。碑文云:“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他乡。错在秦朝,夏阳居处。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徵为长门嫡孙,改姓同□,返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
   1982年6期《文物天地》杂志载贺俊文《韩城徐村司马迁后裔》一文道:“去年,我曾到陕西韩城县嵬东公社徐村大队访问,和干部、社员进行了详细座谈,并参观了该村的文物遗迹。村里的人们一直这样传说:司马迁的后裔不再姓司马,而姓‘冯’和‘同’;他们现在不是居住在司马迁的故里龙门寨,而是比较集中地居住在距龙门寨二里多的徐村。”
   笔者在1985年11月27日到徐村寻遗访古,徐村司马迁研究小组组长同永令介绍了如下史实:
   在徐村北边“法王宫行”石碑楼旁,西边沟内为“龙门书院”遗址;坡上原有献殿三间,“跑台子戏”就是由村中同冯老遗祠的九郎庙两台戏跑到这儿唱的,用竹杆、勾子搭台子,天明以前走掉,戏台朝东。献殿遗址东边硷畔有一块地为司马迁的“真骨坟”,坟上有四抱粗的古柏,“文化革命”中伐掉了,坟也平了。真骨坟隔路的东北边,是“同居寨”,土墙可见,这是司马迁后裔从高门的龙门寨搬来最早居住的地方。“龙门寨”迁到“同居寨”还有块石碑为证,碑子在同旺乾家内。这儿叫“老牛坡”,地形象“凤凰单展翅”。“爻盒”上刻有“同一户”,“冯一户”字样,是元代的东西。屋砖头上刻有“大金修定五年”字样。徐村中间的老池边,立一石碑,是《重修水池碑记》(清同治元年),碑文中有“龙门书院施银壹钱肆分”,“冯钊”(徐村始祖),“杰”(四世祖)等字样。该村东头有座祠堂,门额题“汉太史裔”,为嘉庆三年。村东地里,原有“松树陵”,树很大,呈白色。树下有陵。相传此白松是司马氏改姓同后的二世祖从华山上用水罐提回来栽植的。村中的“汉太史遗祠”,现为徐村小学和村委会驻地。小学门前,有“风追司马”洞门(已用砖砌)。祠门南侧的围墙上,钳有一块石碑,是“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刻的,碑文中有“至司马徽改姓同冯”字样。司马徽即水镜先生,是诸葛亮的老师。遗祠的庙内,供着两个木牌位,一块为冯姓始祖“冯庆”(长门),另一块为同姓始祖“同茂”(次门)。又有两尊彩塑司马迁像,与芝川司马迁祠的彩塑像一样。冯、同两姓不婚。祭祖时冯姓不到,不能开祭。

共 738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很有幸的,在旋转木马,再次见到了这篇被我们大学时候,古代汉语老师称作“最全面剖析司马家后裔考证”的文章,还是作者本人投稿。这篇文章在学术界的评价极其的高,因为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学术价值,还让许多历史类老师将其作为教材资料广为传播。无论是调查、取证、推测、诠释还是引经据典,都极其的完整。可以说的上是考证类文章的典范之作。佳作欣赏,感谢您投稿旋转木马,希望在旋转木马看到您更多佳作。【编辑:汪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3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诗人夏红雪        2013-03-01 11:48:14
  感谢吉春先生对木马的厚爱。感谢您对红雪工作的支持!
夏红雪,六九年生人。陕西省作协会员。在各大城市报刊发表诗歌二百余首,散文五十篇。
2 楼        文友:汪眸        2013-03-01 15:47:22
  这篇文章确实很出名,我高中的历史老师和大学的古代汉语老师讲到司马惨案时,都会提及
自幼习文多经典,曾笑古痴隐山田。不惧怀才多不遇,只求佳作留人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